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超高产水稻的分蘖特性观察
被引量:
18
1
作者
杨惠杰
李义珍
杨高群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03年第4期205-208,共4页
在云南省永胜县涛源乡,追踪观察了21个水稻超高产品种的分蘖生育过程,分析结果表明,有效分蘖临界期在移栽后20~25 d,历4个出叶周期;分蘖高峰期在移栽后35 d左右,又历2个出叶周期。说明,本田期有效分蘖的同伸叶为移栽后头4片新生叶,无...
在云南省永胜县涛源乡,追踪观察了21个水稻超高产品种的分蘖生育过程,分析结果表明,有效分蘖临界期在移栽后20~25 d,历4个出叶周期;分蘖高峰期在移栽后35 d左右,又历2个出叶周期。说明,本田期有效分蘖的同伸叶为移栽后头4片新生叶,无效分蘖的同伸叶为移栽后第5、6片新生叶。研究结果可作为分蘖调控的叶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分蘖
特性
云南
永胜县
品种
生育
有效分蘖临界期
出叶周期
移栽
分蘖
高峰期
叶龄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杂交稻分蘖调控研究Ⅱ不同栽植密度分蘖成穗的追踪观察
被引量:
7
2
作者
姜照伟
李义珍
+3 位作者
蔡亚港
黄继生
苏连庆
陈进明
《福建稻麦科技》
1999年第3期13-16,共4页
为了探索杂交稻分蘖调控技术, 对不同栽植密度中不同出生期分蘖的性状进行追踪观察, 明确: (1) 主茎、秧田分蘖和栽后头10d 分蘖的出生数, 随栽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成穗率100 % , 穗大粒重, 构成总穗数的47 % ~8...
为了探索杂交稻分蘖调控技术, 对不同栽植密度中不同出生期分蘖的性状进行追踪观察, 明确: (1) 主茎、秧田分蘖和栽后头10d 分蘖的出生数, 随栽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成穗率100 % , 穗大粒重, 构成总穗数的47 % ~83 % 、总产量的61 % ~89 % ; (2) 栽后11 ~20d 分蘖出生数也随栽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成穗率与栽后20d 的总茎蘖数和最高茎蘖数成负相关( r=- 09841 * * , - 09525 * * ) , 构成总穗数的50 % ~17 % 、总产量的39 % ~11 % ; (3) 在栽后20d, 1m2 总茎蘖数为300 、400 、500 个时, 有效分蘖临界期分别在栽后20d、15d 和10d; (4) 栽后21 ~30d 出生的分蘖, 成穗率很低, 穗小粒轻, 只构成总穗数的0 ~3 % 、总产量的0 ~1 % ;(5) 嫩秧早发, 具有单位面积较大的穗容量和库容量。研究结果表明: 杂交稻培育多蘖嫩壮秧、适量密植、促进早发、抑制移栽后20d 以后分蘖萌发, 控制总茎蘖数, 是建立高成穗率、兼容穗多、穗大的高产群体的组合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栽植密度
有效分蘖临界期
分蘖
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超高产水稻的分蘖特性观察
被引量:
18
1
作者
杨惠杰
李义珍
杨高群
机构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稻麦研究所
云南省丽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出处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03年第4期205-208,共4页
基金
中国超级稻项目--籼型超级稻选育与栽培体系
文摘
在云南省永胜县涛源乡,追踪观察了21个水稻超高产品种的分蘖生育过程,分析结果表明,有效分蘖临界期在移栽后20~25 d,历4个出叶周期;分蘖高峰期在移栽后35 d左右,又历2个出叶周期。说明,本田期有效分蘖的同伸叶为移栽后头4片新生叶,无效分蘖的同伸叶为移栽后第5、6片新生叶。研究结果可作为分蘖调控的叶龄指标。
关键词
水稻
分蘖
特性
云南
永胜县
品种
生育
有效分蘖临界期
出叶周期
移栽
分蘖
高峰期
叶龄指标
Keywords
Rice
Super high-yield
Critical period of effective tiller
分类号
S511.01 [农业科学—作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杂交稻分蘖调控研究Ⅱ不同栽植密度分蘖成穗的追踪观察
被引量:
7
2
作者
姜照伟
李义珍
蔡亚港
黄继生
苏连庆
陈进明
机构
福建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福州
龙海市农科所
龙海市东园镇农技站
出处
《福建稻麦科技》
1999年第3期13-16,共4页
文摘
为了探索杂交稻分蘖调控技术, 对不同栽植密度中不同出生期分蘖的性状进行追踪观察, 明确: (1) 主茎、秧田分蘖和栽后头10d 分蘖的出生数, 随栽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成穗率100 % , 穗大粒重, 构成总穗数的47 % ~83 % 、总产量的61 % ~89 % ; (2) 栽后11 ~20d 分蘖出生数也随栽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成穗率与栽后20d 的总茎蘖数和最高茎蘖数成负相关( r=- 09841 * * , - 09525 * * ) , 构成总穗数的50 % ~17 % 、总产量的39 % ~11 % ; (3) 在栽后20d, 1m2 总茎蘖数为300 、400 、500 个时, 有效分蘖临界期分别在栽后20d、15d 和10d; (4) 栽后21 ~30d 出生的分蘖, 成穗率很低, 穗小粒轻, 只构成总穗数的0 ~3 % 、总产量的0 ~1 % ;(5) 嫩秧早发, 具有单位面积较大的穗容量和库容量。研究结果表明: 杂交稻培育多蘖嫩壮秧、适量密植、促进早发、抑制移栽后20d 以后分蘖萌发, 控制总茎蘖数, 是建立高成穗率、兼容穗多、穗大的高产群体的组合技术。
关键词
杂交水稻
栽植密度
有效分蘖临界期
分蘖
调控
分类号
S511.04 [农业科学—作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超高产水稻的分蘖特性观察
杨惠杰
李义珍
杨高群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03
1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杂交稻分蘖调控研究Ⅱ不同栽植密度分蘖成穗的追踪观察
姜照伟
李义珍
蔡亚港
黄继生
苏连庆
陈进明
《福建稻麦科技》
1999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