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有意义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两种教学方式的统一 被引量:8
1
作者 张忠华 《高教发展与评估》 CSSCI 2010年第3期72-77,共6页
有意义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作为两种基本的教学方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有意义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和域限,在其特定的域限内都是有效的教学方式。这两种教学方式存在着学习性质、思维方式、使用对象等多方面的不同性,... 有意义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作为两种基本的教学方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有意义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和域限,在其特定的域限内都是有效的教学方式。这两种教学方式存在着学习性质、思维方式、使用对象等多方面的不同性,同时还存在着共同性、相互包含性和相互依存性。现代大学必须以有意义接受学习为主要教学方式,适当辅助于发现学习方式,才能更好地完成现代大学的教学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方式 有意义接受学习 发现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受与意义: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建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对语文课改中的教学实践的启示
2
作者 陈雪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09年第2期47-50,共4页
通过审视语文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母语教学及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特点,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在中学语文课改的教学实践中进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的内涵解析;先行组织者策略的运用以培养学生有意义学习心向;... 通过审视语文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母语教学及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特点,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在中学语文课改的教学实践中进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的内涵解析;先行组织者策略的运用以培养学生有意义学习心向;引领学生寻找固着点,进行主动积极的认知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意义接受学习 语文教学 课程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蒋学聪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1-53,共3页
一、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1.有意义接受学习在学习数学中的作用 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使用有意义学习的方式,学生可以不用重新发现,而只需要在原有知识体系中寻找和新知识之间稳定的关联点,让它们之间进行融合,完成新旧资料之间的同... 一、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1.有意义接受学习在学习数学中的作用 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使用有意义学习的方式,学生可以不用重新发现,而只需要在原有知识体系中寻找和新知识之间稳定的关联点,让它们之间进行融合,完成新旧资料之间的同化过程,从而实现知识的积累或者知识结构的改变。比方说,在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定理”的时候,学生只需要在已经学会单独使用这四种运算方法的前提下,记住“先进行乘除,后进行加减”的运算顺序,就可以完成这一新知识点的学习。逻辑性是数学的最大特征,相互联系的知识点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这就让数学学习具有较大的思想性。因此,大部分的数学知识需要使用有意义学习的方式来完成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意义接受学习 学习理论 数学教学 有意义学习 应用 知识体系 四则混合运算 学习数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发现教学到研究性学习 被引量:20
4
作者 郅庭瑾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3-46,共4页
杜威和布鲁纳所极力倡导过的发现教学在今天已经有了新的含义。至少可以在两个意义上来理解发现:第一,发现即主动学习基础上的创造,它含自学的意思,但又不限于自学;第二,发现即课题研究与问题解决,它与记忆性知识学习相对。与发现教学... 杜威和布鲁纳所极力倡导过的发现教学在今天已经有了新的含义。至少可以在两个意义上来理解发现:第一,发现即主动学习基础上的创造,它含自学的意思,但又不限于自学;第二,发现即课题研究与问题解决,它与记忆性知识学习相对。与发现教学相对应的学习方式为研究性学习,它关注的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历程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从接受学习到发现教学、研究性学习,究竟哪一种方式更为合理?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启示我们,其实它们并非相互对立,而是具有某种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现教学 研究性学习 有意义接受学习 自学 创造性教学 课题式教学 认知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力资源视野中的高职教育内容和方法 被引量:7
5
作者 廖昌荫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7期12-15,共4页
高职教育的内容既包括程序性知识也包括陈述性知识,还包括非理论知识要素,应根据典型企业(组织)相应典型职位胜任力模型要求的KSAOs来选择,并考虑到高职教育对象的特点进行课程设计;在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方面,在倡导以建构主义学习理... 高职教育的内容既包括程序性知识也包括陈述性知识,还包括非理论知识要素,应根据典型企业(组织)相应典型职位胜任力模型要求的KSAOs来选择,并考虑到高职教育对象的特点进行课程设计;在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方面,在倡导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行动导向教学”、让学生进行“建构式学习”的同时,不应忽视“有意义接受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力资源 高等职业教育 胜任力模型 建构式学习 有意义接受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