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球囊顶压最小量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被引量:2
1
作者 杨朝忠 牟敏 +2 位作者 吴艳蕊 张慧卿 高髻云 《眼科新进展》 CAS 2008年第12期926-927,共2页
目的探讨球囊顶压最小量视网膜脱离手术的效果。方法26例(26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用球囊进行巩膜外顶压,以封闭裂孔,促进视网膜复位,再行视网膜激光光凝。结果一次手术复位率96(25/26)。补充激光1眼,联合玻璃体腔注气(C3F8)1眼,矫正视力... 目的探讨球囊顶压最小量视网膜脱离手术的效果。方法26例(26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用球囊进行巩膜外顶压,以封闭裂孔,促进视网膜复位,再行视网膜激光光凝。结果一次手术复位率96(25/26)。补充激光1眼,联合玻璃体腔注气(C3F8)1眼,矫正视力由术前的数指~0.3提高到术后的0.6~1.0,3~18个月无复发。结论球囊顶压最小量视网膜脱离手术简便易行、损伤小、恢复快、效果好、并发症少、手术时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球囊顶压 最小量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腔球囊顶压术与巩膜外垫压术治疗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薛丽丽 耿燕 张振华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023-1026,共4页
目的对比观察自行研制的眼用双腔球囊顶压器在治疗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中的疗效。方法选取RRD患者74例(74眼),其中球囊手术组40眼,采用双腔球囊巩膜外顶压术;巩膜外垫压组34眼,采用常规节段性巩膜外垫压术。结果术后3个月,2组的视... 目的对比观察自行研制的眼用双腔球囊顶压器在治疗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中的疗效。方法选取RRD患者74例(74眼),其中球囊手术组40眼,采用双腔球囊巩膜外顶压术;巩膜外垫压组34眼,采用常规节段性巩膜外垫压术。结果术后3个月,2组的视网膜解剖复位率、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球囊手术组手术时间为(27±8.60)min,术后3个月的柱镜度数为(0.81±0.41)D,术前为(0.52±0.33)D,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巩膜外垫压组手术时间为(47±14.30)min,术后3个月的柱镜度数为(1.83±0.69)D,术前为(0.65±0.32)D,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腔球囊巩膜外顶压治疗临床上单个或数个裂孔引起的视网膜脱离(C1级及以下),精确、可靠、创伤小、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双腔球囊顶压器 节段性巩膜外垫压 最小量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眼用双腔球囊顶压器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耿燕 张振华 +1 位作者 杨朝忠 顾艳枝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44-547,共4页
目的观察研制的Lincoff-Kreissig球囊替代品(眼用双腔球囊顶压器)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中的疗效。方法选择非复杂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43例(43眼),采用自制双腔球囊顶压器行球囊巩膜外顶压术:在定位导丝的引导下,自球结膜切口将... 目的观察研制的Lincoff-Kreissig球囊替代品(眼用双腔球囊顶压器)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中的疗效。方法选择非复杂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43例(43眼),采用自制双腔球囊顶压器行球囊巩膜外顶压术:在定位导丝的引导下,自球结膜切口将球囊置于视网膜裂孔区相应的巩膜外,注入无菌液体,间接眼底镜直视下将裂孔完全顶起封闭。观察术后视力、散光状态、视网膜复位、裂孔封闭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28.00±8.62)min,球囊手术成功率93.0%,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提高32眼,视力保持不变或下降11眼;术后3个月平均柱镜度数为(0.81±0.41)D,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球囊移位或脱管3眼。结论应用双腔球囊巩膜外顶压术治疗单个或数个裂孔引起的视网膜脱离(C1级及以下),简单、可靠、创伤小、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推广和使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腔球囊顶压器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最小量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