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形态空间格局分析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城市热环境生态网络优化研究
1
作者 潘振华 周媛 +3 位作者 姚婧 宁顺斌 罗于舒 汪曼林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85-1093,共9页
【目的】建立合理的城市热环境生态网络,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方法】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源-汇”理论,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MSPA)与景观连通性指数,分别筛选研究区内景观稳定性好、连通性高的“源”“汇”景观... 【目的】建立合理的城市热环境生态网络,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方法】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源-汇”理论,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MSPA)与景观连通性指数,分别筛选研究区内景观稳定性好、连通性高的“源”“汇”景观作为生态源地;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重力模型以及水文分析模块构建和筛选研究区内的重要生态廊道,从而建立缓解城市热环境问题的多层级“源-汇”景观网络。【结果】分别筛选出24个具有重要连通性的“源”“汇”核心斑块作为重要生态源地。构建“源-源”廊道102条,“汇-汇”廊道141条,“源-汇”廊道325条,生态节点103个,障碍点148个。通过综合相交分析,一级补偿廊道主要由岷江、毗河和其他河道构成,二级输送廊道主要分布在“汇”景观较为密集的区域,三级作用廊道主要分布在高强度建设区域。【结论】基于“源-汇”理论构建的多层级生态网络优化格局是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举措。图4表3参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空间格局分析方法(MSPA)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源-汇”理论 城市热环境 景观生态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张山营镇生态网络规划——基于形态空间格局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徐安琪 阎炎 +1 位作者 贾敬涵 李雄 《中国城市林业》 2023年第1期137-143,共7页
针对城镇生态环境破碎化的问题,通过整合区域自然资源、构建城镇生态网络,可增加生态斑块连通性,促进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文章选取北京市张山营镇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和最小累积阻力分析,结合生态敏感性分析评估,构建“点-... 针对城镇生态环境破碎化的问题,通过整合区域自然资源、构建城镇生态网络,可增加生态斑块连通性,促进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文章选取北京市张山营镇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和最小累积阻力分析,结合生态敏感性分析评估,构建“点-线-面”结构的生态网络。结果表明:(1)张山营镇南部生态斑块数目较少,与北部山区的生态连通性较为割裂,呈断层情况。(2)张山营镇北部山区生态敏感性极高,分布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坨山等重要生态保护节点,应遵守相关保护规定,进行保护保育,开展适当游憩;南部沿妫水河一带生态敏感度较高,但生态斑块破碎,应注重生态连通性的构建。(3)张山营镇生态网络景观连接度的最优绩效距离为20000 m。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提升方向:提出生态修复落实性点位,分区匹配不同程度的生态修复手段;构建的生态网络体系应运用于后续的镇域生态发展规划中。研究结果对张山营镇生态规划设计具有指导作用和实践价值,同时也对其他城镇的生态空间规划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网络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分析 生态廊道 生态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采煤塌陷区生态恢复潜力研究——以徐州市为例 被引量:6
3
作者 刘巷序 常江 +2 位作者 胡庭浩 冯姗姗 程汀瑞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2019年第2期101-107,共7页
采煤塌陷区是煤炭城市发展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地区,它影响城市空间格局、威胁城市生态系统,但其也是适宜城市生态用地建设的充足后备资源。以徐州市为例,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以土地类型、距生态红线距离、植被覆盖、坡度、高程、... 采煤塌陷区是煤炭城市发展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地区,它影响城市空间格局、威胁城市生态系统,但其也是适宜城市生态用地建设的充足后备资源。以徐州市为例,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以土地类型、距生态红线距离、植被覆盖、坡度、高程、交通作为阻力因子生成阻力面,模拟城市空间扩展和生态用地扩展竞合过程,确定采煤塌陷地适合恢复城市生态用地的后备空间,同时确定生态潜力等级。结果显示:徐州市采煤塌陷区有96.32km^2的土地适于恢复为城市生态用地,其中可作为高等级生态保障用地的范围主要分布在贾汪片区、董庄片区,在今后城市规划中应对这两个采煤塌陷区的生态建设给予高度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采煤塌陷区 生态恢复 徐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小累积阻力的崇明岛水系分区保护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沈利 张怀春 邱卫国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76-79,88,共5页
为体现河网水系保护空间上的差异性,可以根据河网水系特征,在空间上实行分区保护。以上海市崇明县为研究对象,引入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概念,分析了河网水系保护在城市化过程中的阻力面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崇明县城镇用地扩张的阻力主要以... 为体现河网水系保护空间上的差异性,可以根据河网水系特征,在空间上实行分区保护。以上海市崇明县为研究对象,引入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概念,分析了河网水系保护在城市化过程中的阻力面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崇明县城镇用地扩张的阻力主要以城区为核心向外扩散,距离越远阻力越大,阻力最大的区域为崇明东滩;生态用地扩张的阻力主要表现为西部区域阻力较小,东部区域阻力增大。将河网水系保护区域划分为5个区,即河网水系特殊保育区、河网水系重点保护区、河网水系风貌保留区、河网水系生态建设区和河网水系景观恢复区,并提出了河网水系分区保护对策,为平原河网水系区域的生态保护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网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水系分区 环境保护 崇明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CR和HY模型的莆田市生态廊道构建与优化
5
作者 金博闻 谢祯 +2 位作者 柯山 耿建伟 潘辉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9-87,共9页
以莆田市主城区为例,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方法(MSPA)结合景观连通性分析筛选重要生态源地,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与重力模型方法,提取研究区潜在生态廊道;同时结合水文分析模型(HY)识别研究区辐射廊道和生态节点,最终构建并优化莆田... 以莆田市主城区为例,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方法(MSPA)结合景观连通性分析筛选重要生态源地,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与重力模型方法,提取研究区潜在生态廊道;同时结合水文分析模型(HY)识别研究区辐射廊道和生态节点,最终构建并优化莆田市生态廊道。结果表明:基于MSPA与景观连通性指数,共识别出14个核心源地;采用MCR与重力模型,共识别出29条廊道,一级廊道7条,二级廊道10条,三级廊道12条;结合水文分析法共识别出205条辐射廊道和53个生态功能节点,包括一级节点5个,二级节点17个,三级节点31个,确定各类型生态修复的关键区域,提取生态节点建设策略。本研究可为莆田市生态廊道构建及生态节点保护时序性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廊道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水文分析 辐射廊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优化——以太湖县为例
6
作者 王爱 司新峰 李紫敬 《北京建筑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22-31,共10页
县域生态安全格局建设在重点生态功能区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关键。传统的构建路径中,忽略了具有重要生态禀赋的关键节点的精确识别,并在生态流通参数设定上存在模糊性,不利于精准刻画县域生态价... 县域生态安全格局建设在重点生态功能区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推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关键。传统的构建路径中,忽略了具有重要生态禀赋的关键节点的精确识别,并在生态流通参数设定上存在模糊性,不利于精准刻画县域生态价值特征。以太湖县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MSPA-MCR-circuit空间计量模型,识别生态源地、提取生态廊道、判别关键生态节点,实现生态安全格局的可视化模拟。结果表明:研究区内26处生态源地呈西北-东南两地集中分布,构建75条生态廊道和53个生态节点。结合生态要素和太湖县国土空间规划,构建三心、两区、三轴、两廊、多节点的生态安全格局,并提出以自然保护为主、减少人类干扰,以及自然保护与生态修复并重的2种优化路径。综合空间计量模型结合了多种模型的优点,全面考虑生物多样性流动,精准识别关键生态节点,对于提升相似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韧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电路理论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太湖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境质量模型的福州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优化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耿建伟 余坤勇 +2 位作者 谢祯 杨务发 刘健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8-125,共8页
以福州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MSPA、InVEST生境质量评价、最小累积阻力模型、重力模型等方法构建并优化福州市的GI网络。结果表明:基于MSPA识别出福州市核心区共1977个,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5.5%。根据直接识别与景观连通性指标dPC综合... 以福州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MSPA、InVEST生境质量评价、最小累积阻力模型、重力模型等方法构建并优化福州市的GI网络。结果表明:基于MSPA识别出福州市核心区共1977个,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5.5%。根据直接识别与景观连通性指标dPC综合筛选出共15个绿色基础设施源地。大面积GI源地主要分布在城郊,中心城区较少。基于InVST生境质量评价模型得到生境指数0.8~1.0的高生境质量地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9.02%,生境指数0~0.2的低生境质量地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6.47%;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重力模型,提取和识别一级廊道15条,二级廊道17条,共22条。优化GI网络后,新增了绿色基础设施源地6个,节点150个,其中与铁路相交的节点41个,与高速公路相交的节点109个。福州市绿色基础设施分布不均,生境质量指数两极分化严重,且连通性不佳,今后的建设中应加强中心城区的绿色基础设施源地和重要廊道的保护和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学空间格局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绿色基础设施 INVEST 生境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SPA和MCR模型的海岛型城市生态网络构建——以福建省平潭岛为例 被引量:18
8
作者 秦子博 玄锦 +1 位作者 黄柳菁 刘兴诏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03-311,共9页
为解决快速发展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探究平衡海岛型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有效途径,以福建省平潭岛为研究区,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模型(MSPA)、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和重力模型构建平潭岛生态网络,通过构建踏脚石斑块对生态网络进行... 为解决快速发展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探究平衡海岛型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有效途径,以福建省平潭岛为研究区,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模型(MSPA)、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和重力模型构建平潭岛生态网络,通过构建踏脚石斑块对生态网络进行优化。结果表明:(1)初步构建的生态网络包括20个重要生态源地和190条生态廊道,重要生态源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和东北部,生态廊道在中部和南部地区分布较少。(2)阻力较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平潭县城及研究区南部和中部。这些地区几乎都是建成区,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生态系统的流动,导致研究区生态网络体系不完整。(3)增加了8个踏脚石斑块作为补充重要生态源地,同时也新增加188条生态廊道,以实现生态网络的优化。(4)优化后的生态网络连通性提高,网络闭合指数(α指数)、网络连接度指数(β指数)和网络连通率指数(γ指数)分别增加了1.99,4,1.33。研究能够阐明构建踏脚石在海岛型城市生态网络完善中的实践路径,并为平潭岛未来生态规划及城市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同时也为其他海岛型城市的生态保护和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网络 生态源地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 平潭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A-Markov模型的贵阳市花溪区景观格局预测及优化 被引量:6
9
作者 贾语非 王秀荣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8-127,共10页
为优化贵阳市花溪区的景观格局,以2008—2018年的花溪区景观为研究对象,采用CA-Markov模型对花溪区未来景观格局进行预测,并使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及热点分析,对区域景观格局进行优化。结果表明:(1)花溪区景观类型主要由乔灌地及耕地构成... 为优化贵阳市花溪区的景观格局,以2008—2018年的花溪区景观为研究对象,采用CA-Markov模型对花溪区未来景观格局进行预测,并使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及热点分析,对区域景观格局进行优化。结果表明:(1)花溪区景观类型主要由乔灌地及耕地构成,2008—2018年间,区域建设用地扩张迅速,景观斑块数量及破碎化程度不断上升,其它景观基数较少。其中草地占比稳步升高,裸地占比总体下降,水体景观的变化则相对平稳。(2)预测模型显示,2018—2028年花溪区建设用地面积仍呈快速扩张趋势,新增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高程较低,坡度较缓,并已具备一定建设强度的区域,耕地及乔灌地面积呈下降趋势,草地及裸地面积呈上升趋势,水体面积相对稳定;(3)花溪区景观生态廊道主要分布在山脚山谷线、河流河岸带、大面积林带以及农林交错带等区域。而景观生态廊道主要分布在林带与水系两类景观自身或相互之间的交汇处及林带或水域与建设用地的交汇处。最终以景观生态核心区、景观生态维持区、景观生态恢复区以及景观生态提升区定义并划分出花溪区景观生态优化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溪区 城市景观格局 CA-Markov模型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热点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村镇用地扩张损益模型及土地适宜性评价——以五大连池镇为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宇舒 赵天宇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67-172,共6页
为科学辨识土地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综合评定其适建水平、质量高低及其限制状况,立足于损益分析视角以五大连池为例,借助RS与GIS技术,从空间区位、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生态保护4个方面构建17个因子的用地扩低张阻力赋值体系,应用最小... 为科学辨识土地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综合评定其适建水平、质量高低及其限制状况,立足于损益分析视角以五大连池为例,借助RS与GIS技术,从空间区位、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生态保护4个方面构建17个因子的用地扩低张阻力赋值体系,应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模拟村镇建设用地扩张与生态用地覆盖过程,探讨空间土地利用动态演变的潜在趋势,据此通过损益模型划定镇域空间适建类型,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五大连池镇Ⅰ类(高适宜建设区)、Ⅱ类(较为适宜建设区)、Ⅲ类(较为不适宜建设区)、Ⅳ类(不适宜建设区)用地面积为41.01、138.97、387.85、492.26 km2,分别占镇域面积的3.86%、13.11%、36.59%、46.44%,划分结果可为镇域土地适宜性评价及空间管制规划提供辅助判别的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益分析 土地扩张趋势模拟 用地适宜性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五大连池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洪雅县森林破碎化分析及生态空间格局优化--基于MSPA与MCR模型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雷雪 沈一 +2 位作者 王倩娜 邓靖琳 高黄根 《中国城市林业》 2023年第3期36-42,共7页
文章运用MSPA与MCR模型,对2005—2018年洪雅县森林破碎化情况进行量化分析,构建森林生态空间格局并提出优化策略。结果表明:2005—2018年洪雅县森林破碎化程度增强,且中北部地区森林破碎化情况最为显著,森林完整性指标总体下降465%,破... 文章运用MSPA与MCR模型,对2005—2018年洪雅县森林破碎化情况进行量化分析,构建森林生态空间格局并提出优化策略。结果表明:2005—2018年洪雅县森林破碎化程度增强,且中北部地区森林破碎化情况最为显著,森林完整性指标总体下降465%,破碎度和连通性指标总体上升分别为264%和303%,基于MSPA模型提取出2个森林孤岛修复区、10个森林核心修复区,通过MCR模型生成33条森林潜在廊道,并划定森林核心区、森林管控区、森林过渡区以及可建设区4个森林用地管控区域。最后提出“整体修复-组团管控-优化布局-限制扩张”4类森林生态空间格局优化策略,为洪雅县森林保护与可持续规划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学空间分析法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森林破碎化 生态空间格局优化 四川洪雅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CR模型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阿克苏市为例
12
作者 赵玉 张永福 +2 位作者 卜祥 李宇飞 钱琮晖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23期61-67,共7页
以阿克苏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以及空间信息统计分析,结合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提取高程、土壤侵蚀、植被覆盖度等8个约束因子,识别重要的生态源地且构建生态阻力面,提取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 以阿克苏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以及空间信息统计分析,结合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提取高程、土壤侵蚀、植被覆盖度等8个约束因子,识别重要的生态源地且构建生态阻力面,提取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阿克苏市生态源地面积1440.06 km^(2),占阿克苏市总面积的10.60%,主要分布在依干其乡、托普鲁克乡和库木巴什乡。阿克苏市生态安全水平低,高度安全区域面积479.34 km^(2),占市域面积的3.53%;中度安全区域面积1822.20 km^(2),占市域面积的13.41%;较低度安全区域面积2351.97 km^(2),占市域面积的17.31%,低度安全区域面积8931.61 km^(2),占市域面积的65.75%,较低度和低度安全区域分布在阿克苏市最西侧和南部。提取出阿克苏市生态源地63个、生态节点18个、生态廊道43条,总长度785.73 km,形成对研究区自然资源空间分布的生态安全格局基本骨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廊道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阿克苏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站内空间阻力因素及其评价体系判定
13
作者 刘惠欣 孟彤 《城市建筑》 2019年第29期48-50,共3页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地铁站内的空间作为城市中被广泛利用的主要公共空间之一,如何得到有效利用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在生态用地适宜性评价和城市建设用地等大尺度空间分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将其应用到地...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地铁站内的空间作为城市中被广泛利用的主要公共空间之一,如何得到有效利用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在生态用地适宜性评价和城市建设用地等大尺度空间分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将其应用到地铁站内空间,需要判定新的阻力因素和评价体系。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在城市小公共内部空间的使用,为解决空间问题提供了新的角度和可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阻力因素 地铁站内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CR模型的矾山镇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研究
14
作者 周贝贝 周文培 蒋文伟 《城市建筑》 2022年第24期193-195,共3页
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城镇生态面临着资源利用与开发建设紧迫的生态问题。本研究以矾山镇为研究对象,试图基于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构建矾山镇区域生态安全格局。通过景观斑块质量评价识别了8片生态源地,基于显性阻力面和隐性阻力面构建... 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城镇生态面临着资源利用与开发建设紧迫的生态问题。本研究以矾山镇为研究对象,试图基于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构建矾山镇区域生态安全格局。通过景观斑块质量评价识别了8片生态源地,基于显性阻力面和隐性阻力面构建生态阻力面,并结合成本距离分析和水文分析识别了24条生态廊道和27个生态节点,营造区域生态安全网络,为城镇自然、社会和经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生态安全格局 矾山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及周边区域华北豹扩散潜在生境廊道分析
15
作者 彭杨靖 林乐乐 +1 位作者 刘晓敏 金崑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4年第5期1-13,共13页
【目的】评估北京及周边区域华北豹(Panthera pardusjaponensis)栖息地适宜度,识别华北豹从周边区域向北京扩散的路径和潜在生境廊道,以及扩散路径中的生态障碍,为华北豹潜在栖息地或生态廊道适应性改造以及北京华北豹种群重建提供理论... 【目的】评估北京及周边区域华北豹(Panthera pardusjaponensis)栖息地适宜度,识别华北豹从周边区域向北京扩散的路径和潜在生境廊道,以及扩散路径中的生态障碍,为华北豹潜在栖息地或生态廊道适应性改造以及北京华北豹种群重建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2012年以来北京市周边的华北豹分布位点为生境源地,北京市4个重要的自然保护区为扩散目标地,基于华北豹对栖息地的选择偏好和土地覆被分布,筛选出研究区域的华北豹潜在适宜栖息地,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模拟扩散源点与目标地之间的潜在生境廊道和扩散路径,基于电路理论对生境廊道的重要性进行量化排序并识别生境廊道中的重要生态节点。【结果】1)研究区域内华北豹的高度适宜栖息地面积占比较低,且破碎化程度较高,主要以中度适宜栖息地为主,北京全域的高度适宜栖息地面积仅为689.51km^(2),占北京全域面积的4.27%;2)共识别出18条华北豹潜在生境廊道,总长度为1857.19km,宽度为7km的生境廊道总面积为5793.21km^(2),该范围内的高度适宜栖息地面积比例为9.16%,重要性较高的生境廊道为滦平县至喇叭沟门保护区和雾灵山保护区,以及小五台山保护区至百花山保护区和松山保护区间的生境廊道;3)沿燕山方向的华北豹扩散进京可能路径为河北平泉市—承德县—滦平县/北京密云区—怀柔区—延庆区,沿太行山方向的华北豹扩散进京可能路径为河北平山县—阜平县—灵丘县—涞源县—蔚县/易县—涿鹿县/涞水县—北京门头沟区—河北怀来县—北京延庆区;4)生境廊道中的生态障碍点面积为351.61km^(2),生态“夹点”面积为67.14km^(2),生境廊道中的主要阻碍来自建筑区、耕地和部分水域。【结论】研究区域内华北豹的高度适宜栖息地面积较小且破碎化明显,构建栖息地之间的生境廊道,并对廊道内的生态障碍点进行疏通,对生态“夹点”进行保护和恢复,将有助于提升北京及周边区域的华北豹潜在栖息地的连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豹 北京市 生境廊道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电路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中段生态源地识别与生态廊道构建
16
作者 王静怡 《河南科技》 2024年第11期106-111,共6页
【目的】以黄河流域中段为研究区,进行生态源地识别和生态廊道构建,为黄河流域中游地区的生态安全保护和生态安全规划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形态空间格局分析法(MSPA)和景观连通性分析识别生态源地,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提取潜在... 【目的】以黄河流域中段为研究区,进行生态源地识别和生态廊道构建,为黄河流域中游地区的生态安全保护和生态安全规划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形态空间格局分析法(MSPA)和景观连通性分析识别生态源地,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提取潜在生态廊道,运用重力模型方法识别出重要生态廊道。【结果】基于MSPA与景观连通性方法,共识别出19个生态源地;采用MCR与重力模型,共识别出171条潜在生态廊道、20条重要生态廊道。【结论】通过识别景观连通性及有利于物种迁徙的途径与区域,明确生态环境保护及生态修复的方向,有助于从根本上改善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达到构建生态廊道和完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廊道 生态源地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MSP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重目标的绿道选线规划研究-以草原丝绸之路(元上都至元中都段)文化线路为例 被引量:30
17
作者 周盼 吴雪飞 +1 位作者 陶丹凤 颜海琛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21-126,共6页
研究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多因子叠加法,以草原丝绸之路(元上都至元中都段)文化线路为研究对象,对绿道的遗产保护、生态保护和游憩可达性进行适宜性分析,通过加权叠加得出绿道适宜性综合评价结果,最终确定绿道选线。该研究方法有别于... 研究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多因子叠加法,以草原丝绸之路(元上都至元中都段)文化线路为研究对象,对绿道的遗产保护、生态保护和游憩可达性进行适宜性分析,通过加权叠加得出绿道适宜性综合评价结果,最终确定绿道选线。该研究方法有别于传统的基于垂直生态过程的绿道适宜性分析方法,将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应用于文化线路保护中,并将遗产保护与绿道规划建设结合,对区域尺度的绿道选线规划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道选线规划 文化线路 适宜性分析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草原丝绸之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城镇化大都市边缘地区耕地红线划定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魏玉强 程倩雯 +1 位作者 单金霞 黄秋昊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0-85,共6页
划定耕地红线区域可有效减缓快速城镇化大都市边缘地区建设活动对耕地的占用,是耕地保护的重要手段。以位于快速城镇化大都市边缘地区的常州市新北区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现状耕地特点的基础上,根据相邻地类之间的适宜性选取拟退耕的耕地... 划定耕地红线区域可有效减缓快速城镇化大都市边缘地区建设活动对耕地的占用,是耕地保护的重要手段。以位于快速城镇化大都市边缘地区的常州市新北区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现状耕地特点的基础上,根据相邻地类之间的适宜性选取拟退耕的耕地和宜垦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赋予不同阻力系数,运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计算各地类转化为耕地的累计最小阻力。用标准方差分类法对累计最小阻力值分类,找出耕地适宜性分区阈值,并划定耕地空间红线区域。结果表明:划定的耕地红线区域面积为299.84km2,为研究区域总面积的66.25%。红线范围区域内耕地占耕地总量的92.50%,划定的耕地红线区域能起到耕地保护的作用。通过最小累计阻力模型划定出耕地红线保护区域,对耕地红线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采用不同的保护标准,可以为快速城镇化区域耕地的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红线 空间评价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常州市新北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价值视角下水土资源保护评价——以长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瑾 李敏 毕如田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7-123,共7页
泽州县长河流域压煤面积大,水资源浪费严重、土地损毁现象普遍。【目的】改善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方法】通过提取坡度、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损毁数据,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建立了水源涵养、土壤形成与营养循... 泽州县长河流域压煤面积大,水资源浪费严重、土地损毁现象普遍。【目的】改善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方法】通过提取坡度、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损毁数据,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建立了水源涵养、土壤形成与营养循环以及水土资源综合保护最小累积阻力面,通过对阻力面的分析,研究严重损毁下矿区水土资源保护问题。【结果】在水源涵养最小累积阻力面中,低、中、高阻力区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54.5%、35.8%、9.7%;阻力值以源地(水域)为中心,向外扩散增大。在土壤形成与营养循环最小累积阻力面中,低、中、高阻力区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23.4%、35.2%、41.4%;阻力呈现出以土地损毁最严重的区域为中心,向外扩散减小的形状。在水土资源综合累积阻力面中,低、中、高阻力区分别占总面积的8.8%、80.9%、10.3%;高阻力主要分布在西北部,低阻力主要分布沿河流,南部阻力最低。【结论】高阻力区保护工作难度最大,在保护工作中,重点在于改善土地损毁状况。中等阻力区保护工作难度适中,应该针对性地调整沿水域分布的采矿区。低阻力区保护工作难度最低,说明该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高,但更应该采取相应措施维持甚至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资源保护 评价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生态价值 长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景观连通性的怀来县未利用地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5
20
作者 贺文龙 殷守强 +1 位作者 门明新 张利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969-977,共9页
未利用地开发为建设用地是破解建设用地空间不足的重要途径,同时未利用地在维护景观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实现对未利用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就需要处理好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降低未利用地开发建设过程中对景观生态造成的不利影响... 未利用地开发为建设用地是破解建设用地空间不足的重要途径,同时未利用地在维护景观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实现对未利用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就需要处理好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降低未利用地开发建设过程中对景观生态造成的不利影响。本文以冀西北间山盆地的河北省怀来县为例,引入最小累积阻力模型,选取工程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区位因素条件、自然生态条件4个方面指标构建阻力面,并通过构建潜在雨水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对未利用地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结果进行优化。结果表明:1)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对未利用地进行建设适宜性评价,突出了已有城镇建设用地的作用,评价结果呈现集中分布的特点,有利于今后的规模开发利用。2)根据评价结果将研究区划分为适宜扩展区、较适宜扩展区、限制扩展区和禁止扩展区,面积分别为17 064.67 hm^2、20 468.30 hm^2、9 723.66 hm^2和7 993.82 hm^2。由此可见,怀来县未利用地开发为建设用地的潜力较大。3)将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结果与潜在雨水生态廊道、生态节点进行叠加,打破了适宜性扩展区集中连片的扩展格局,有效地保障了区域景观生态的连通性。本研究丰富了山地丘陵区未利用地建设适宜性评价的内涵,可为科学合理利用未利用地资源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利用地 建设用地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景观连通性 适宜性评价 怀来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