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最优控制和最小熵产生原理
1
作者 李水泉 冀敏 赵文桐 《洛阳工学院学报》 1995年第1期88-90,共3页
本文论述最优控制的跟踪问题和最小熵产生原理的一致性,藉以将控制论、信息论与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统一起来.
关键词 最优控制 跟踪问题 最小熵产生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体最小能耗率原理的热力学基础 被引量:3
2
作者 徐国宾 练继建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6-20,共5页
针对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的流体在运动过程中到底是遵循最大熵原理还是遵循最小能耗率原理或最小熵产生原理问题,以热力学理论为基础,分析最小熵产生原理和最小能耗率原理,同时澄清一些容易混淆的问题,指出:热力学中的基本原理、基本概... 针对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的流体在运动过程中到底是遵循最大熵原理还是遵循最小能耗率原理或最小熵产生原理问题,以热力学理论为基础,分析最小熵产生原理和最小能耗率原理,同时澄清一些容易混淆的问题,指出:热力学中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同样适用于流体运动;流体在运动过程中遵循最小能耗率原理或最小熵产生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运动 热力学 最大原理 最小熵产生原理 最小能耗率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小耗能原理再讨论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健 赵文桐 赵佩章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57-159,共3页
最小耗能原理不能由普利高津的最小熵产生定理拓展而得到,最小耗能原理只适用于非平衡系统的非平衡定态.
关键词 最小耗能原理 最小熵产生定理 定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散过程最小自由能减少率的研究
4
作者 路莹 谭勇刚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5-57,61,共4页
仿照扩散不可逆过程最小熵产生定理的推导方法,对扩散不可逆过程的最小自由能减少率进行了研究,并且将最小自由能减少率与最小熵产生定理进行了比较.为用辅助热力学函数自由能来研究扩散过程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扩散过程 最小熵产生定理 最小自由能减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疏植被下垫面与大气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5
5
作者 胡隐樵 孙菽芬 +3 位作者 郑元润 张强 傅培健 左洪超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81-296,共16页
介绍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十五"重点项目"稀疏植被下垫面与大气相互作用研究"的成果。通过资料分析、数值试验和理论分析,研究干旱地区稀疏植被复杂下垫面上水、热及CO2输运过程的机理;非均匀下垫面的复杂非... 介绍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十五"重点项目"稀疏植被下垫面与大气相互作用研究"的成果。通过资料分析、数值试验和理论分析,研究干旱地区稀疏植被复杂下垫面上水、热及CO2输运过程的机理;非均匀下垫面的复杂非线性效应;干旱地区更合理的陆面过程参数化方案以及绿洲的稳定性;强沙尘暴的发展机制和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对策。主要结果表明:(1)揭示了植物生态生理过程、净第一生产力和生物量对气候的敏感性,为稀疏植被下垫面与大气相互作用研究提供了较好的接口。(2)发展了适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中水热输送交叉耦合的物理模型;以能量和物质守恒定律为基础的雪盖物理模型,它显著地改善了陆面过程的模拟效果,是国际上最早开发的同类模型之一。(3)发展了大气非平衡态热力学,证明了非线性区普遍成立的最小熵产生原理,为研究气候和环境复杂系统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揭示了大气辐散和辐合运动对垂直湍流输送的影响,非均匀下垫面地气相互作用,为非均匀下垫面陆面过程参数化提供了物理基础;研究了绿洲稳定性并估算了绿洲临界尺度约为3~6km,为绿洲保护和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提出了干旱地区有限水资源条件下增强其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的生态环境建设对策。(4)发展了强沙尘暴发展的动力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疏植被 陆面过程参数化 非平衡态热力学 最小熵产生 绿洲临界尺度 沙尘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轴对称层流到湍流转捩区间速度和温度的振荡统计特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张若凌 乐嘉陵 《实验流体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0-42,共13页
热力学平衡系统连续相变的理论方法,被推广用来讨论圆管内轴对称层流到湍流转捩区间的流动和振荡特性。假设在转捩区间径向脉动速度与充分发展区的湍流在数值上完全相同,在每一个截面上转捩流动可以看成是充分发展区的层流和湍流的合成... 热力学平衡系统连续相变的理论方法,被推广用来讨论圆管内轴对称层流到湍流转捩区间的流动和振荡特性。假设在转捩区间径向脉动速度与充分发展区的湍流在数值上完全相同,在每一个截面上转捩流动可以看成是充分发展区的层流和湍流的合成流动。湍流成分的合成比例作为序参数用来定义合成流动。引入合成比例的振荡后,运用最小熵产生准则得到一个可以描述转捩行为的方程。采用相同的处理方法讨论了加热圆管内转捩区间的对流传热特性。在圆管内的流动和对流传热允许相似和独立的转捩过程,在转捩区间宏观振荡同时具有随机性和确定性。最后与实验进行了对比,包括流动和传热实验得到的测量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捩区间 合成流动 振荡 最小熵产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设计一种改善钨材脆性的方法 被引量:1
7
作者 许海波 顾长江 赵文桐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1期31-34,39,共5页
本文论述材料脆性的起因,贝纳对流的最小熵产生和对流发生后的有序性增大;以及利用钨液的贝纳对流增大钨材的有序性,使脆性改善。
关键词 脆性 贝纳对流 最小熵产生 有序性 金属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加热圆管内流动的自然转捩过程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张若凌 乐嘉陵 《实验流体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1-60,共10页
分析了在一个电加热圆管内的自然转捩流动和对流传热。对于圆管内的流动,提出在径向脉动速度不随流动模式变化的假设下,自然转捩流动是充分发展的层流与湍流流动按照比例的合成。采用合成比例来描述该合成流动,合成比例在转捩区间会发... 分析了在一个电加热圆管内的自然转捩流动和对流传热。对于圆管内的流动,提出在径向脉动速度不随流动模式变化的假设下,自然转捩流动是充分发展的层流与湍流流动按照比例的合成。采用合成比例来描述该合成流动,合成比例在转捩区间会发生振荡。根据最小熵产生准则得到自然转捩发展演化的方程,其中转捩发展演化的控制因素,是合成比例的振荡。给出了一个与测量结果一致的合成比例的振荡函数,包括圆管内转捩过程的传热实验测量和速度及其脉动统计特性的实验测量。指出圆管内层流向湍流的转捩过程,可以与热力学平衡系统的连续相变过程进行比较,并且在电加热圆管内的流体,其速度和温度可以有相似和独立的转捩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捩流动 振荡 流动合成 最小熵产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流通道内方柱发热器件的几何设计
9
作者 饶凯 谢志辉 +2 位作者 关潇男 孟凡凯 戈延林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955-965,共11页
基于构形理论,建立了二维射流通道内导热基座上方柱离散热源的散热优化模型.给定离散热源的总纵截面面积和热源高度为约束条件,以系统最高温度和熵产率为优化目标,以各热源的长度比为优化变量进行了几何设计,并分析了射流速度和热源间... 基于构形理论,建立了二维射流通道内导热基座上方柱离散热源的散热优化模型.给定离散热源的总纵截面面积和热源高度为约束条件,以系统最高温度和熵产率为优化目标,以各热源的长度比为优化变量进行了几何设计,并分析了射流速度和热源间距对热源最优构形的影响.当射流速度和热源间距给定时,均存在最优长度比使系统最高温度和熵产率最低,但对应不同射流速度和热源间距的最优长度比不同.研究结果可为方柱发热器件的热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形理论 电子器件冷却 产生最小化原理 流固耦合 广义热力学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