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有效储层物性下限研究
1
作者 李映艳 邓远 +5 位作者 何吉祥 彭寿昌 宋斯宇 李一鸣 范青青 刘达东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6,共7页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储层为陆源碎屑-碳酸盐-火山碎屑多元混积层系。文中基于高压压汞、核磁共振和N2吸附实验,综合利用经验统计法、孔渗关系法、核磁共振法、水膜厚度法、含油产状法和J函数法对芦草沟组页岩油储层的孔隙度与渗...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储层为陆源碎屑-碳酸盐-火山碎屑多元混积层系。文中基于高压压汞、核磁共振和N2吸附实验,综合利用经验统计法、孔渗关系法、核磁共振法、水膜厚度法、含油产状法和J函数法对芦草沟组页岩油储层的孔隙度与渗透率下限开展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各类方法计算得到的芦草沟组有效储层孔隙度下限分布范围在3.88%~6.57%,渗透率下限分布范围在0.0059×10^(-3)~0.0120×10^(-3)μm^(2)。综合分析各方法优缺点及适用性,最终优选出核磁共振法与水膜厚度法2种方法来明确芦草沟组有效储层物性下限,得到芦草沟组页岩油有效储层孔隙度下限为5.92%、渗透率下限为0.01×10^(-3)μm^(2)。研究成果可为该地区页岩油藏开发和储量计算提供可靠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有效储层 物性下限 最小流动孔喉半径 芦草沟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万花-劳山区长6储层孔隙结构及物性下限研究
2
作者 陈立军 王彩霞 +2 位作者 刘绍光 冷丹凤 师学耀 《中外能源》 CAS 2017年第9期49-53,共5页
万花-劳山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一级构造单元陕北斜坡的东北部,包括下寺湾和南泥湾2个采油厂,长6油层组是该区重要含油层位之一,2个采油厂结合区域储层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储层物性下限研究较少。依据岩心、铸体薄片及扫描电镜观察,研究区长... 万花-劳山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一级构造单元陕北斜坡的东北部,包括下寺湾和南泥湾2个采油厂,长6油层组是该区重要含油层位之一,2个采油厂结合区域储层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储层物性下限研究较少。依据岩心、铸体薄片及扫描电镜观察,研究区长6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细粒长石砂岩,填系物以自生矿物为主,胶结物有方解石、绿泥石等,以孔隙式胶结为主。孔隙类型以粒间溶孔为主,包括少量的剩余粒间孔、粒内孔及微裂缝,孔喉组合为中孔细—微细喉型。孔隙度主要分布区间为7.0%~16.0%,渗透率主要分布区间为0.15×10^(-3)~2.0×10^(-3)μm^2,属于低孔-超低渗储层。利用经验统计法、含油产状法及最小流动孔喉半径法等3种方法,确定了研究区储层物性下限孔隙度为8%、渗透率为0.2×10^(-3)μm^2,检验结果正确率为93.7%,为储量计算、开发生产及后期滚动试油开采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6油层组 -超低渗储层 物性下限 经验统计法 含油产状法 最小流动孔喉半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汞压力对致密砂岩储层物性下限分析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李烨 司马立强 +2 位作者 吴丰 黄丹 李清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9-84,共6页
最小流动孔喉半径法是目前常用的储层物性下限确定方法,它以岩芯压汞资料为基础,对岩石微观孔隙结构与渗流能力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进而确定储层物性下限。研究表明,过高的注汞压力可能影响岩石孔隙结构状态,这引发了注汞压力的高低是... 最小流动孔喉半径法是目前常用的储层物性下限确定方法,它以岩芯压汞资料为基础,对岩石微观孔隙结构与渗流能力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进而确定储层物性下限。研究表明,过高的注汞压力可能影响岩石孔隙结构状态,这引发了注汞压力的高低是否会对物性下限分析产生影响的思考,应该如何选取恰当的压汞数据来获取符合实际地质情况的物性下限值。目前,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明确和有针对性的研究。以川中P地区致密砂岩气藏为例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讨。分析结果表明,当注汞压力从30 MPa增加到200 MPa时,最小流动孔喉半径法确定的有效储层物性下限数值呈下降趋势。当注汞压力接近目的层位地层压力时,分析结果与生产测试等结论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汞压力 最小流动孔喉半径 物性下限 四川盆地中部 致密砂岩气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厚层稠油油藏隔夹层识别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马成龙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1-115,共5页
对于特厚层稠油油藏,隔夹层的存在是影响蒸汽腔发育和扩展、汽(气)液渗流差异的关键因素。以杜84块兴Ⅵ组为例,基于岩心资料、高密度井网资料以及开发动态监测资料等,对隔夹层进行定性识别。利用压汞和物性分析资料,采用Wall法确定隔夹... 对于特厚层稠油油藏,隔夹层的存在是影响蒸汽腔发育和扩展、汽(气)液渗流差异的关键因素。以杜84块兴Ⅵ组为例,基于岩心资料、高密度井网资料以及开发动态监测资料等,对隔夹层进行定性识别。利用压汞和物性分析资料,采用Wall法确定隔夹层物性上限,结合测井响应特征,建立隔夹层定量识别标准,描述了隔夹层在平面和纵向上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包含泥质隔夹层和物性隔夹层,平面上主要分布在试验区东南部和水平井部署区的东北部,其他区域零星发育;纵向上2小层发育多套隔夹层,隔夹层频率及密度大。针对隔夹层采取驱泄复合和压裂改造措施,可以有效扩展蒸汽腔的波及范围,增加可动用储量。该研究对改善稠油SAGD开发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厚层稠油油藏 隔夹层 定量识别 最小流动孔喉半径 杜84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管压力曲线在测井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5
5
作者 程建 邓明 +4 位作者 李智杰 张玲彦 刘荣芳 袁莎莎 李金玉 《石油仪器》 2010年第5期72-74,101,共3页
毛管压力曲线直接反映地层的孔隙结构、含油饱和度等。文章探讨利用压汞法测定的毛管压力曲线对储层结构特征进行评价、利用平均毛管压力曲线求地层原始含油饱和度等方法,该方法在测井评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毛管压力 隙结构 最小流动孔喉半径 含油饱和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