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物料配施对豫南酸性农田土壤的改良效应
1
作者 张梦茹 张雯雯 +5 位作者 杜逸凡 孙瑞霞 王哲青 赵春源 王红福 赵鹏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4,共14页
近几十年河南省耕地酸化面积和酸化程度日趋增加,威胁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质量。采用原位酸性农田土壤进行培育试验,比较不同物料单施和配合施用对豫南酸性土壤的改良效果。分别设置两种无机物料(A:石灰,B:钙镁磷肥)和3种有机物料(C:生物... 近几十年河南省耕地酸化面积和酸化程度日趋增加,威胁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质量。采用原位酸性农田土壤进行培育试验,比较不同物料单施和配合施用对豫南酸性土壤的改良效果。分别设置两种无机物料(A:石灰,B:钙镁磷肥)和3种有机物料(C:生物炭,D:黄腐酸钾,E:炭吸附聚谷氨酸)单独和随机组合施用,测定土壤pH、电导率、土壤养分、团聚体和酶活性等指标,并采用最小数据集法评估改良后的土壤质量。结果表明:无机物料处理A和AB提升土壤pH效果最好,而有机物料处理提升土壤质量幅度显著大于无机物料处理,其中,有机碳、氮物料减量配施处理(处理CE)土壤质量提升效果最好,其次是有机物料无机物料混用处理,无机物料处理提升幅度最小。含生物炭处理(处理C、BC、AC、CD、CE、ACD、ACE和CDE)显著增加土壤pH、电导率、速效钾和微团聚体比例;含石灰处理(处理AB、AC、AD、AE、ABD和ABE)显著增加土壤全氮含量;含钙镁磷肥处理(处理B、AB、BC、BD、BE和ABD)显著增加土壤全氮和有效磷含量;处理CE显著增加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处理CE、C、BCDE、ACD、ACE、ABCD、ABC、CD和ABCDE土壤质量综合指数(SQI)的提高幅度为31%~52%。SQI与土壤pH、电导率、速效钾和土壤微团聚体显著正相关。综上,无机物料缓解土壤酸化效果显著,有机物料提升土壤质量幅度更大;多物料配施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含盐量,缓解土壤酸化,提高土壤酶活性和养分有效性,进而提升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酸化 土壤养分 土壤团聚体 酶活性 最小数据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黄土沟壑区土壤肥力质量评价——以长武县耕地土壤为例 被引量:83
2
作者 黄婷 岳西杰 +1 位作者 葛玺祖 王旭东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41-147,187,共8页
以陕西省长武县所处的黄土高原沟壑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主成分分析并结合Norm值的方法,筛选出活性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粘粒、CEC、过氧化氢酶、磷酸酶和转化酶等12项指标,建立了黄土沟壑区土壤综合质量评价的最小数据集(M... 以陕西省长武县所处的黄土高原沟壑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主成分分析并结合Norm值的方法,筛选出活性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粘粒、CEC、过氧化氢酶、磷酸酶和转化酶等12项指标,建立了黄土沟壑区土壤综合质量评价的最小数据集(MDS)。采用客观方法(主成分分析法)以及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两种类型的权重系数,分别计算了土壤综合质量指数,发现两种方法计算所得的土壤综合质量指数之间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另外,把由主成分分析法计算的土壤综合质量指数与利用偏相关系数法计算出的土壤综合质量指数进行了线性回归分析,两者之间达到极显著相关,说明用主成分分析法在该地区进行土壤质量综合评价是客观可行的。各因子的隶属度表明,活性有机质是该地区主要的限制性因子,全氮次之。几种不同方法计算的土壤质量表明,果园土壤质量优于农田土壤的,不同地形部位土壤质量比较发现,塬面的土壤质量相对最高,坡地(梯田)次之,河滩地相对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质量评价 主成分分析 最小数据 权重确定 黄土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