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苏台网地震目录最小完整性震级研究
1
作者 立凯 周文杰 +5 位作者 倪昊琦 陈殷晖 范晓易 张朋 胡文涛 戴波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4-513,共10页
区域台网完整性震级的研究对于了解测震台网监测能力、评估地震目录的可靠性以及研究地震活动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其有助于确定最小可靠震级范围,并为地震监测和地震研究提供参考。针对江苏及邻区地震目录的特点和需求,结合江苏省区域测... 区域台网完整性震级的研究对于了解测震台网监测能力、评估地震目录的可靠性以及研究地震活动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其有助于确定最小可靠震级范围,并为地震监测和地震研究提供参考。针对江苏及邻区地震目录的特点和需求,结合江苏省区域测震台网台站建设与发展情况,使用震级-序号法、多参数方法联合研究,对江苏区域台网记录的地震活动最小完整性震级M_(C)随时间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通过使用完整震级范围(EMR)方法,对地震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深入探究。研究结果表明,江苏及邻区整体区域M_(C)值变化趋势大致分为2个阶段,1970-2008年M_(C)值主要分布于M_(L)1.0~M_(L)2.2之间,2009-2022年M_(C)值主要分布于M_(L)0.5~M_(L)1.5之间。江苏内陆地区1970-2008年M_(C)值主要分布于M_(L)1.0~M_(L)2.5之间,2009-2022年M_(C)值主要分布于M_(L)0.5~M_(L)2.0之间,江苏沿海黄海海域1970-2022年M_(C)值主要分布于M_(L)2.0~M_(L)3.0之间,江苏区域台网地震监测能力趋于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完整性震级mc 区域地震目录 江苏省区域测震台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地区地震目录的完整性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韩晓明 曹孟娜 张帆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3-98,共6页
以内蒙古中部的呼和浩特—包头地区(40°~42°N,108°~114°E)作为研究区域,收集整理2001年1月1日至2010年4月30日ML≥1.0地震作为研究对象,按地震样本数目滑动扫描并计算最小完整性震级Mc,绘制Mc的时序变化曲线。分... 以内蒙古中部的呼和浩特—包头地区(40°~42°N,108°~114°E)作为研究区域,收集整理2001年1月1日至2010年4月30日ML≥1.0地震作为研究对象,按地震样本数目滑动扫描并计算最小完整性震级Mc,绘制Mc的时序变化曲线。分析认为Mc在时间上的变化主要反映台网监测能力和地震活动规律,但台站布局、地震信噪比和人为因素也会引起Mc的短期或不连续性的变化。同时在Rydelek等提出的2个假设条件下,对呼包地区的地震目录完整性进行了RS检验,其结果与上述扫描计算结果一致,也与根据台网监测能力所得到的震级范围吻合,证明本文的计算结果能够比较真实的反映2001年以来呼包地区地震目录在各时段内的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地区 地震目录 最小完整性震级mc RS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震区小震资料完整性分析及其对地震活动性参数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谢卓娟 吕悦军 +1 位作者 彭艳菊 张力方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56-265,共10页
以东北地震区为例,基于G-R关系的震级-频度分布原理,研究了东北地震区最小完整性震级MC的时间分布特征和各时段的空间分布特征,统计了研究区内的地震活动性参数,探讨了小震资料完整性分析对地震活动性参数和地震危险性计算结果的影响。... 以东北地震区为例,基于G-R关系的震级-频度分布原理,研究了东北地震区最小完整性震级MC的时间分布特征和各时段的空间分布特征,统计了研究区内的地震活动性参数,探讨了小震资料完整性分析对地震活动性参数和地震危险性计算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对区域小震资料进行完整性分析,可以在低水平地震活动地区获得较准确的地震活动性参数,更好地反映了该区未来的地震活动趋势。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可供地震资料完整性分析和地震活动性分析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震资料 最小完整性震级mc 地震活动性参数 东北地震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地震台网监测能力评估的不同方法比较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王亚文 蒋长胜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15-329,共15页
为探讨不同地震台网监测能力评估方法的结果差异性及其原因,本文选用目前国际上比较前沿的"基于概率的完整性震级"(PMC)方法和"完整性震级范围"(EMR)方法,以及中国地震台网常规采用的"震级-最大距离"方法... 为探讨不同地震台网监测能力评估方法的结果差异性及其原因,本文选用目前国际上比较前沿的"基于概率的完整性震级"(PMC)方法和"完整性震级范围"(EMR)方法,以及中国地震台网常规采用的"震级-最大距离"方法,对2008年10月1日—2015年9月17日南北地震带地区表征地震监测能力的最小完整性震级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中考虑了以往关注不够的地震观测质量一致性问题,统一采用至少3个台站记录的地震资料.结果显示,3种方法的结果差异显著,最小完整性震级的差值在南北地震带个别地区甚至可达ML2.0,其中,PMC方法获得的最小完整性震级Mp值在32°N以北地区显著低于其它两种方法,震级-最大距离方法获得的最小完整性震级Mr低值结果仅与高台站密度地区有关,与包括EMR方法获得的最小完整性震级McEMR相比较在统计均值上则呈McEMR<Mp<Mr.进一步对各地震台站的地震检测能力进行评分,结果显示,台站运维水平和对记录地震分析的完整程度,是造成Mp值显著不同于其它方法结果的主要原因,而是否选用相同的记录台站数量等数据质量约束标准,会造成EMR方法与其它方法结果的显著差异.因此,考虑到地震台网运行的实际情况和不同评估方法的计算原理,推荐PMC方法用于地震监测能力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完整性震级mc 地震检测能力 基于概率的完整性震级(Pmc)方法 完整性震级范围(EMR)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小地震定量分析在地震区带划分中的应用——以龙门山地震带及邻区为例 被引量:6
5
作者 谢卓娟 吕悦军 张力方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77-283,共7页
采用中小地震能量密度值计算方法,定量分析龙门山地震带及邻区1970年以来现代中小地震空间分布图像特征,探讨其与历史强震震中分布、主要断裂展布和地震带边界的关系,验证了新区划图中龙门山地震带边界修改方案的合理性。同时基于震级-... 采用中小地震能量密度值计算方法,定量分析龙门山地震带及邻区1970年以来现代中小地震空间分布图像特征,探讨其与历史强震震中分布、主要断裂展布和地震带边界的关系,验证了新区划图中龙门山地震带边界修改方案的合理性。同时基于震级-频度分布原理,对所使用的中小地震资料进行完整性分析,分别给出了区域内不同时段的最小完整性震级MC。本研究为此地区地震区、带划分提供了定量依据,可供地震活动性分析和地震危险性评价研究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地震 定量分析 龙门山地震带 最小完整性震级mc 能量密度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