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苏台网地震目录最小完整性震级研究
1
作者 立凯 周文杰 +5 位作者 倪昊琦 陈殷晖 范晓易 张朋 胡文涛 戴波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4-513,共10页
区域台网完整性震级的研究对于了解测震台网监测能力、评估地震目录的可靠性以及研究地震活动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其有助于确定最小可靠震级范围,并为地震监测和地震研究提供参考。针对江苏及邻区地震目录的特点和需求,结合江苏省区域测... 区域台网完整性震级的研究对于了解测震台网监测能力、评估地震目录的可靠性以及研究地震活动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其有助于确定最小可靠震级范围,并为地震监测和地震研究提供参考。针对江苏及邻区地震目录的特点和需求,结合江苏省区域测震台网台站建设与发展情况,使用震级-序号法、多参数方法联合研究,对江苏区域台网记录的地震活动最小完整性震级M_(C)随时间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通过使用完整震级范围(EMR)方法,对地震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深入探究。研究结果表明,江苏及邻区整体区域M_(C)值变化趋势大致分为2个阶段,1970-2008年M_(C)值主要分布于M_(L)1.0~M_(L)2.2之间,2009-2022年M_(C)值主要分布于M_(L)0.5~M_(L)1.5之间。江苏内陆地区1970-2008年M_(C)值主要分布于M_(L)1.0~M_(L)2.5之间,2009-2022年M_(C)值主要分布于M_(L)0.5~M_(L)2.0之间,江苏沿海黄海海域1970-2022年M_(C)值主要分布于M_(L)2.0~M_(L)3.0之间,江苏区域台网地震监测能力趋于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完整性震级MC值 区域地震目录 江苏省区域测震台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地区地震目录最小完整性震级和台网科学布局研究 被引量:42
2
作者 李志海 蒋长胜 +1 位作者 黄瑜 王宝柱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63-775,843,共13页
地震目录的最小完整性震级Mc是地震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也是地震观测台网效能评估的关键.本文对构造活动剧烈、地震活动水平高、台站地理分布复杂的新疆地区开展Mc研究,试图为该地区的地震危险性评估和台站科学布局等研... 地震目录的最小完整性震级Mc是地震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也是地震观测台网效能评估的关键.本文对构造活动剧烈、地震活动水平高、台站地理分布复杂的新疆地区开展Mc研究,试图为该地区的地震危险性评估和台站科学布局等研究提供参考资料.基于新疆地震台网发展的5个阶段划分,采用基于G-R关系的交互式分析方法,研究了Mc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多参数方法研究了分区的Mc时间演化特征.结果表明,新疆地区Mc的空间分布存在较大的非均匀性,天山地区监测能力较好,西昆仑地震带等地区相对较低.对于地震台网的不同发展阶段,尤其是"十五"数字地震台网运行以来,天山地震带、阿尔泰地震带Mc可达ML1.5—2.0,台站相对稀疏的西昆仑地震带北段可控制在ML2.0左右.此外,利用新疆地区1988年以来的经过数字化整理的地震观测报告,考察了Mc与震中距和台站张角的关系,讨论了台网科学布局和提升地震监测能力的科学途径.结果表明,通过增加近台数量和台站-事件张角上的密度,仍是提升新疆地区地震监测能力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完整性震级 地震监测效能 震级-频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地区地震目录最小完整性震级研究 被引量:21
3
作者 刘丽芳 李志海 蒋长胜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91-499,共9页
通过对构造活动强烈、地震活动频度高、台站分布极不均匀的云南地区开展最小完整性震级MC研究,试图为地震危险性评估和台站科学布局等研究提供参考资料。基于云南区域地震台网发展阶段,利用基于G-R关系的交互式分析方法,研究了MC的空间... 通过对构造活动强烈、地震活动频度高、台站分布极不均匀的云南地区开展最小完整性震级MC研究,试图为地震危险性评估和台站科学布局等研究提供参考资料。基于云南区域地震台网发展阶段,利用基于G-R关系的交互式分析方法,研究了MC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多参数方法研究了云南8个地震区(带)的MC时间演化特征。结果表明:云南区域台网不同发展时段MC的空间分布存在较大的非均匀性,大理—丽江—盐源区、元谋区、小江带等区(带)监测能力较好,澜沧—耿马区、思普区等区(带)监测能力较低。但云南"十五"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运行以来,云南省MC可达ML1.5左右,其中大理—丽江—盐源区MC可控制在ML1.0~1.5,小江带MC约为ML1.5,腾冲—龙陵区MC可控制在ML1.0~2.0,澜沧—耿马区MC可控制在ML1.5~2.5,思普区MC约为ML1.0~2.0。云南地区8个地震区(带)MC时间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增加台站数量,优化台网布局,是提升云南地区地震监测能力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目录 最小完整性震级 地震监测效能 震级-频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区域地震目录最小完整性震级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王平 惠少兴 +1 位作者 狄秀玲 赵韬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2014年第B10期702-708,共7页
本文根据陕西测震台网地震目录和地震观测报告等资料,利用基于G-R关系基础上的EMR法,对1970年以来陕西区域地震目录最小完整性震级Mc的时空展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模拟观测阶段(1970—2001年9月),ML2.1级以上地震基本完整;在地震台... 本文根据陕西测震台网地震目录和地震观测报告等资料,利用基于G-R关系基础上的EMR法,对1970年以来陕西区域地震目录最小完整性震级Mc的时空展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模拟观测阶段(1970—2001年9月),ML2.1级以上地震基本完整;在地震台站数字化阶段(2001年10月—2013年4月),最小完整性震级为ML1.6。从时间尺度上看,陕西地区的地震监测能力在逐步提高。同时还分析研究了陕西地区最小完整性震级的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陕西北部地区Mc无法计算(缺震),中部较南部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地区 时空间 最小完整性震级 EMR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地区地震目录最小完整性震级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王培玲 胡玉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1期40-44,共5页
利用震级—序号法、多种方法定量分析法和G-R关系等方法,计算研究了不同时间段内青海地区中小地震目录的最小完整性震级,并给出了青海地区及其他研究区域内不同时间段地震目录的最小完整性震级。
关键词 地震目录 最小完整性震级 青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地震科学实验场地震目录最小完整性震级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史翔宇 王晓青 +1 位作者 邱玉荣 袁小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683-3697,共15页
地震目录是地震监测预报、地震活动性等研究的重要资料.川滇地震科学实验场地区近几十年来积累了大量的地震记录,为实验场的地震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地震台网密度和仪器观测精度是逐步提高的,不同时期地震目录的完整性存在差异,... 地震目录是地震监测预报、地震活动性等研究的重要资料.川滇地震科学实验场地区近几十年来积累了大量的地震记录,为实验场的地震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地震台网密度和仪器观测精度是逐步提高的,不同时期地震目录的完整性存在差异,因此进行现代仪器观测记录的地震目录最小完整性震级(M C,Magnitude of Completeness)分析,对正确研究和认识该地区地震活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震级—序号方法、最大曲率法(MAXC,Maximum Curvature)和拟合度检测法(GFT,Goodness-of-Fit Test)分析了川滇地震科学实验场地区1970—2018年地震目录的最小完整性震级M C值,得到了实验场地区及其内部各地震区(带)M C值的时间演化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实验场地区及其内部各地震区(带)M C值变化趋势大致为1970—1986年M L2.0~2.6,1987—1999年M L2.5~2.6,2000—2008年后M L1.4~2.1,2009—2018年M L1.2~1.9;实验场地区M C值的空间分布大致呈现东北部和西南部较低、西北部和东南部较高的特征,其中云南最南端的澜沧—耿马区和思普区、四川西北部的理塘—木里区以及川藏交界处的金沙江带M C值普遍较高,云南北部和四川南部的松潘—龙门山带、安宁河带、元谋区、楚雄—建水带和大理—丽江—盐源区M C值普遍较低;强震会使M C值出现突然升高、之后逐渐恢复的现象,其中M C值升高程度与震级有一定相关性,并且强震导致的M C值升高是M C值空间和时间分布不均匀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目录 最小完整性震级 川滇地震科学实验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及邻区地震目录最小完整性震级时空分布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李莎 阎春恒 +1 位作者 周斌 向巍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28-733,共6页
基于广西区域测震台网测定的1970年以来地震事件,采用震级-序号法、MAXC方法以及GFT方法分析M_C时间演化特征,运用EMR方法研究M_C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随着测震台站数量增加和布局优化,广西及邻区地震监测范围和震级逐时段明显增强,... 基于广西区域测震台网测定的1970年以来地震事件,采用震级-序号法、MAXC方法以及GFT方法分析M_C时间演化特征,运用EMR方法研究M_C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随着测震台站数量增加和布局优化,广西及邻区地震监测范围和震级逐时段明显增强,且M_C值整体下降。时间序列显示,广西及邻区M_C值在1970~2007年为2.0~2.5,2008~2016年为1.8~1.9,2017年后降至1.4~1.8。不同时段桂西、桂东南及桂北地区M_C空间不均匀性较为显著,桂西地区M_C较小,桂东南地区次之,桂北地区最大;2008年后,桂西地区M_C为0.6~1.6,桂东南和桂北地区为1.8~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目录 最小完整性震级 时空特征 广西及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地区区域地震目录完整性最小震级分析 被引量:57
8
作者 苏有锦 李永莉 +2 位作者 李忠华 易桂喜 刘丽芳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z1期10-16,共7页
系统分析了川滇地区 1970~ 2 0 0 1年的区域地震目录 ,给出了川滇地区主要地震活动带 (区 )最小完整性震级的时、空分布。总体而言 ,对于川滇地区地震活动最强烈的 3个区域 ,地震目录的完整性最小震级可取如下震级 :(1)金沙江—红河断... 系统分析了川滇地区 1970~ 2 0 0 1年的区域地震目录 ,给出了川滇地区主要地震活动带 (区 )最小完整性震级的时、空分布。总体而言 ,对于川滇地区地震活动最强烈的 3个区域 ,地震目录的完整性最小震级可取如下震级 :(1)金沙江—红河断裂带及鲜水河—安宁河—小江断裂带所围限的川滇菱形地块 ,1970~ 1981年 2 5级 ,1982年以来 2 0级 ;(2 )金沙江—红河断裂带以西的滇西—滇西南腾冲—龙陵、澜沧—耿马、思普地区 ,1970~ 1981年 3 0级 ,1982年以来 2 5级 ;(3)阿坝区、松潘—龙门山带及名边—马山—昭通带 ,1970~ 1981年 2 5级 ,1982年以来 2 0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目录 最小完整性震级 川滇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地区地震目录的完整性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韩晓明 曹孟娜 张帆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3-98,共6页
以内蒙古中部的呼和浩特—包头地区(40°~42°N,108°~114°E)作为研究区域,收集整理2001年1月1日至2010年4月30日ML≥1.0地震作为研究对象,按地震样本数目滑动扫描并计算最小完整性震级Mc,绘制Mc的时序变化曲线。分... 以内蒙古中部的呼和浩特—包头地区(40°~42°N,108°~114°E)作为研究区域,收集整理2001年1月1日至2010年4月30日ML≥1.0地震作为研究对象,按地震样本数目滑动扫描并计算最小完整性震级Mc,绘制Mc的时序变化曲线。分析认为Mc在时间上的变化主要反映台网监测能力和地震活动规律,但台站布局、地震信噪比和人为因素也会引起Mc的短期或不连续性的变化。同时在Rydelek等提出的2个假设条件下,对呼包地区的地震目录完整性进行了RS检验,其结果与上述扫描计算结果一致,也与根据台网监测能力所得到的震级范围吻合,证明本文的计算结果能够比较真实的反映2001年以来呼包地区地震目录在各时段内的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地区 地震目录 最小完整性震级Mc RS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震区小震资料完整性分析及其对地震活动性参数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谢卓娟 吕悦军 +1 位作者 彭艳菊 张力方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56-265,共10页
以东北地震区为例,基于G-R关系的震级-频度分布原理,研究了东北地震区最小完整性震级MC的时间分布特征和各时段的空间分布特征,统计了研究区内的地震活动性参数,探讨了小震资料完整性分析对地震活动性参数和地震危险性计算结果的影响。... 以东北地震区为例,基于G-R关系的震级-频度分布原理,研究了东北地震区最小完整性震级MC的时间分布特征和各时段的空间分布特征,统计了研究区内的地震活动性参数,探讨了小震资料完整性分析对地震活动性参数和地震危险性计算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对区域小震资料进行完整性分析,可以在低水平地震活动地区获得较准确的地震活动性参数,更好地反映了该区未来的地震活动趋势。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可供地震资料完整性分析和地震活动性分析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震资料 最小完整性震级MC 地震活动性参数 东北地震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地震预警站网效能的定量化评估研究
11
作者 万玉杰 马丽 +6 位作者 吕弃暇 白占孝 王俊 赵燕杰 李玮杰 李振凯 张杰林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61-968,共8页
综合运用噪声功率概率密度函数、双曲线正演建模及其联合似然性、插值网格时程等技术方法,从台网布局、地震监测与定位能力、预警能力与烈度速报精度等方面对青海地震预警站网的效能进行了系统性评估。获得的主要认识:(1)基于实际台基... 综合运用噪声功率概率密度函数、双曲线正演建模及其联合似然性、插值网格时程等技术方法,从台网布局、地震监测与定位能力、预警能力与烈度速报精度等方面对青海地震预警站网的效能进行了系统性评估。获得的主要认识:(1)基于实际台基噪声水平计算了站网地震监测能力,结果显示:青海全省80%区域的地震监测能力可达到2.5级,重点预警区内局部可达1.2级;理论监测能力与基于PMC方法获得的概率最小完整性震级(M_(P))空间分布十分一致。(2)采用二维理论合成地震定位测试,清晰地揭示了预警站网中增加了基本站和一般站,使得定位精度有了明显提高,结果的系统性误差显著降低;按照水平误差及GT定义综合判断定位精度的准则评估的定位精度表明,全省重点预警区内的定位精度能达到Ⅰ类精度,其他区域范围内站点周围约30 km范围内能达Ⅱ类精度;震中位置偏差大于20 km区域主要位于青海西南部的监测能力薄弱区。(3)3个台触发条件下,在重点预警区内的预警首报时间约5.9 s,全省约20%的区域预警首报时间为10 s左右;重点预警区内的烈度速报精度可达10 km,90%置信度下全省80%的区域烈度速报精度约为70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合成地震定位 插值网格时程 最小完整性震级 定位精度 预警能力 烈度速报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澜沧江流域小湾、糯扎渡水库地震台网震级完备性初探 被引量:6
12
作者 曹颖 徐彦 +1 位作者 叶建庆 李丹宁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06-411,共6页
利用b值稳定性方法计算了云南省澜沧江流域上的小湾和糯扎渡水库台网地震目录的最小完整性震级MC,并对其实际监控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台网的建设,小湾水库台网的监控能力呈微弱下降,MC由一期台站运行时的ML1.6变为一、二期台... 利用b值稳定性方法计算了云南省澜沧江流域上的小湾和糯扎渡水库台网地震目录的最小完整性震级MC,并对其实际监控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台网的建设,小湾水库台网的监控能力呈微弱下降,MC由一期台站运行时的ML1.6变为一、二期台站运行时的ML1.7,表明台网的运行情况影响了其监控能力;糯扎渡水库台网的监控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MC由一期台站运行阶段的ML1.3变为一、二期台站合并运行后的ML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完整性震级 地震目录 监控能力 小湾水库台网 糯扎渡水库台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PMC方法评估地震台阵的地震检测能力——以西昌流动地震台阵为例 被引量:18
13
作者 蒋长胜 房立华 +2 位作者 韩立波 王未来 郭路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32-843,共12页
为实现对高密度、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地震检测能力的实时、不同深度评估,本研究采用"基于概率的完整性震级"(PMC)方法,以西昌流动地震台阵为例,对2013-01-13—2014-05-14期间平均的地震检测能力、不同震源深度检测能力,以及... 为实现对高密度、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地震检测能力的实时、不同深度评估,本研究采用"基于概率的完整性震级"(PMC)方法,以西昌流动地震台阵为例,对2013-01-13—2014-05-14期间平均的地震检测能力、不同震源深度检测能力,以及某一时刻的实时地震检测能力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PMC方法可识别地震观测资料处理中人为因素对地震检测能力的影响,不同震源深度下地震的检测能力存在差异,其中H=7.5km时,"网内"的完整性震级MP可达ML0.8,而在H=15.0km和25.0km时,"网内"的MP分别为ML1.0和ML1.4.在示例的2014-01-14时刻,非正常运行的台站造成地震检测能力的变化可被清晰识别出.此外,与MAXC和EMR等其它常用方法的对比表明,这些方法可能过高估计了地震台阵的检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地震台阵 最小完整性震级 地震检测能力 PMC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区域地震台网监测能力研究 被引量:40
14
作者 刘芳 蒋长胜 +4 位作者 张帆 杨彦明 梁莹 王磊 苗春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19-929,981,共11页
国际上新近发展的"基于概率的完整性震级"(PMC)方法,具有可考察地震定位中由于台站人为选择等造成的台网监测能力下降,以及避免传统基于G-R关系的统计算法因地震数目过少而无法评估等优点.本研究利用PMC方法,计算得到内蒙古... 国际上新近发展的"基于概率的完整性震级"(PMC)方法,具有可考察地震定位中由于台站人为选择等造成的台网监测能力下降,以及避免传统基于G-R关系的统计算法因地震数目过少而无法评估等优点.本研究利用PMC方法,计算得到内蒙古区域地震台网39个台站对周边地震事件的检测概率及台网检测概率.单台检测概率结果显示:PMC方法能够客观地反映39个台站对地震事件的检测能力;因台网布局等影响,内蒙古区域地震台网中西部和中东部地区的台站检测能力较强,而靠近蒙古、俄罗斯边境的台站,阿拉善右旗附近地区的台站,以及邻近吉林、黑龙江等地区的台站检测能力较低.合成检测概率结果显示,由于邻省台站的引入,全区80%的地区基于概率的最小完整性震级MP达到2.2左右,其余地区MP达到3.3左右.为提高地震台网监测能力,建议在监测能力较弱的中蒙交界地区、东北部地区,以及阿拉善左旗以西地区适度加密台站,进一步优化台网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区域地震台网 最小完整性震级 基于概率的完整性震级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震台网监测能力评估和台站检测能力评分(2008—2015年) 被引量:26
15
作者 王亚文 蒋长胜 +1 位作者 刘芳 毕金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767-2778,共12页
针对中国地震台网"十五"项目建成后的地震监测能力科学评估的需求,为进一步优化台网布局、提升边疆海域等重点地区监测能力,本研究利用"基于概率的完整性震级"(PMC)方法,对中国地震台网1001个台站以及2008-10-01-20... 针对中国地震台网"十五"项目建成后的地震监测能力科学评估的需求,为进一步优化台网布局、提升边疆海域等重点地区监测能力,本研究利用"基于概率的完整性震级"(PMC)方法,对中国地震台网1001个台站以及2008-10-01-2015-09-17期间实际产出的地震观测资料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指定震级档下的检测概率P_E和最小完整性震级MP的分布.除台网整体监测能力分布外,为直观地用单分值表述逐个台站的地震检测能力,本文发展了基于等振幅曲线的"地震检测能力评分表",给出了国家台和区域台每个台站的地震检测能力评分统计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此外,研究中还采用设定"最佳"地震监测能力目标函数的方式,模拟了通过改进观测条件可获得的地震台网监测能力提升的理论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华北和东南沿海等东部地区地震监测能力较高,西部尤其是青藏高原南部地区M_p仅约为4.5,近海海域M_p仅约为3.5;从单个地震台站的运行效益角度,台网运行水平和地震观测资料的分析程度对台站的实际的地震检测能力影响显著,新疆等部分台站稀疏地区地震检测能力较高,而中等台站密度的贵州等部分区域相对较低;国家台的地震检测能力评分D_(score)系统优于区域台,新疆等西部边疆地区,以及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的D_(score)明显高于台站密集的东部地区;模拟结果显示,在现有台站布局条件下,通过台站优化改造和提升运维管理水平,可显著提升对内蒙古西部、四川西部、甘肃一青海的北部交界地区、鄂尔多斯地块内部、贵州大部分地区,以及我国近海海域、朝鲜半岛北部和中南半岛北部地区的地震监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震台网 最小完整性震级 地震检测能力 PMC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MC方法的辽宁测震台网监测能力评估 被引量:12
16
作者 安祥宇 赵倩 +2 位作者 王晓睿 王淑辉 徐鹏深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545-1552,共8页
为获得辽宁测震台网科学准确的监测能力评估结果,分析辽宁及周边地区的地震监测能力时空分布特征,为测震台网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首次将“基于概率的完整性震级”(PMC)方法应用到辽宁测震台网,通过计算获得辽宁地震台网37个台站... 为获得辽宁测震台网科学准确的监测能力评估结果,分析辽宁及周边地区的地震监测能力时空分布特征,为测震台网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首次将“基于概率的完整性震级”(PMC)方法应用到辽宁测震台网,通过计算获得辽宁地震台网37个台站的单台检测概率、测震台网合成检测概率以及基于概率的最小完整性震级M P。单台检测概率表明:PMC方法能够客观地反映台站对地震事件的检测能力;营口—海城老震区周围的台站对较小震级的地震有较高的检测能力,受台网布局影响,位于辽宁边界地区台站的检测能力较弱。M P时空分布特征显示:辽宁中部沈阳—辽阳—本溪—鞍山—盘锦地区1.5≥M P≥1.2。辽宁南部大连一带监测能力较低M P≥3.0,辽宁西部与河北交界地区3.0≥M P≥2.5,辽宁其他区域2.5≥M P≥1.8。研究结果表明,为进一步提高辽宁地震台网监测能力,需在辽宁东部、东南部建设台站以提高该区域台站密度,在辽宁西部地区建设部分台站和重新规划需要引入的河北共享台站,以提高该区域的台站密度及改善台站空间布局和该区域的监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测能力 最小完整性震级 基于概率的完整性震级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地震台网监测能力评估的不同方法比较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王亚文 蒋长胜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15-329,共15页
为探讨不同地震台网监测能力评估方法的结果差异性及其原因,本文选用目前国际上比较前沿的"基于概率的完整性震级"(PMC)方法和"完整性震级范围"(EMR)方法,以及中国地震台网常规采用的"震级-最大距离"方法... 为探讨不同地震台网监测能力评估方法的结果差异性及其原因,本文选用目前国际上比较前沿的"基于概率的完整性震级"(PMC)方法和"完整性震级范围"(EMR)方法,以及中国地震台网常规采用的"震级-最大距离"方法,对2008年10月1日—2015年9月17日南北地震带地区表征地震监测能力的最小完整性震级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中考虑了以往关注不够的地震观测质量一致性问题,统一采用至少3个台站记录的地震资料.结果显示,3种方法的结果差异显著,最小完整性震级的差值在南北地震带个别地区甚至可达ML2.0,其中,PMC方法获得的最小完整性震级Mp值在32°N以北地区显著低于其它两种方法,震级-最大距离方法获得的最小完整性震级Mr低值结果仅与高台站密度地区有关,与包括EMR方法获得的最小完整性震级McEMR相比较在统计均值上则呈McEMR<Mp<Mr.进一步对各地震台站的地震检测能力进行评分,结果显示,台站运维水平和对记录地震分析的完整程度,是造成Mp值显著不同于其它方法结果的主要原因,而是否选用相同的记录台站数量等数据质量约束标准,会造成EMR方法与其它方法结果的显著差异.因此,考虑到地震台网运行的实际情况和不同评估方法的计算原理,推荐PMC方法用于地震监测能力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完整性震级Mc 地震检测能力 基于概率的完整性震级(PMC)方法 完整性震级范围(EMR)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小地震定量分析在地震区带划分中的应用——以龙门山地震带及邻区为例 被引量:6
18
作者 谢卓娟 吕悦军 张力方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77-283,共7页
采用中小地震能量密度值计算方法,定量分析龙门山地震带及邻区1970年以来现代中小地震空间分布图像特征,探讨其与历史强震震中分布、主要断裂展布和地震带边界的关系,验证了新区划图中龙门山地震带边界修改方案的合理性。同时基于震级-... 采用中小地震能量密度值计算方法,定量分析龙门山地震带及邻区1970年以来现代中小地震空间分布图像特征,探讨其与历史强震震中分布、主要断裂展布和地震带边界的关系,验证了新区划图中龙门山地震带边界修改方案的合理性。同时基于震级-频度分布原理,对所使用的中小地震资料进行完整性分析,分别给出了区域内不同时段的最小完整性震级MC。本研究为此地区地震区、带划分提供了定量依据,可供地震活动性分析和地震危险性评价研究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地震 定量分析 龙门山地震带 最小完整性震级Mc 能量密度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