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不同气井生产管柱临界携液流量模型建立及效果分析
1
作者 刘时春 贾友亮 +4 位作者 白晓弘 杨旭东 卫亚明 赵彬彬 肖述琴 《特种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8-166,共9页
随着气井开发周期延长,井筒积液问题加剧,导致油田产量下降、采收率降低。为此,基于最小压降理论,针对深度为2400~4000 m的直井,采用Ф50.8 mm连续管与Ф60.3 mm油管2种管柱,建立以井口油压、水气比为变量的临界携液流量计算模型。研究... 随着气井开发周期延长,井筒积液问题加剧,导致油田产量下降、采收率降低。为此,基于最小压降理论,针对深度为2400~4000 m的直井,采用Ф50.8 mm连续管与Ф60.3 mm油管2种管柱,建立以井口油压、水气比为变量的临界携液流量计算模型。研究表明:Ф50.8 mm连续管自主携液能力更强,积液程度更小,井底流压更低,日产气量更高;临界携液流量随水气比、井口油压、井深增加而增大,其中,水气比与井口油压对临界携液流量的影响程度显著高于井深的影响;当井筒流型转变为段塞流时,Ф50.8 mm连续管气相流量(7000 m 3/d)低于Ф60.3 mm油管(16000 m 3/d),后者生产时间比前者减少了70%以上。现场试验表明,相比Ф60.3 mm油管,Ф50.8 mm连续管完井效率更高,自然连续生产期延长了1.5 a,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该研究可为气井携液规律分析及排水采气措施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对提升低产气井开发效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管柱 最小压降理论 临界携液 气液两相流动 井筒流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