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听神经病患者最大言语识别率与主客观听力学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兰兰 谢林怡 +7 位作者 史伟 丁海娜 李娜 韩冰 王大勇 张秋静 关静 王秋菊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16-223,共8页
目的总结并分析听神经病患者最大言语识别率与其他客观测听结果之间的相关性,探讨最大言语识别率在诊断听神经病中的意义。方法 106例(212耳)听神经病患者均进行最大言语识别率、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听性脑干反应测试、耳蜗电图、40Hz事... 目的总结并分析听神经病患者最大言语识别率与其他客观测听结果之间的相关性,探讨最大言语识别率在诊断听神经病中的意义。方法 106例(212耳)听神经病患者均进行最大言语识别率、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听性脑干反应测试、耳蜗电图、40Hz事件相关电位、听性稳态反应测试,分析主客观听力测试与最大言语识别率测试的关系。应用PASW Statistics 18.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结果听神经病患者最大言语识别率较好组与较差组中轻度到重度听力损失均有出现,PBmax程度在总体水平上与听力损失程度和听力曲线类型相关;PBmax程度与镫骨肌反射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引出或部分引出声反射耳总体水平好于未引出声反射耳;ABR检查212耳中,仅有12耳能引出重复性不佳的ABR波,引出波形比例为5.7%(12/212),阈值均≥80d Bn HL,ABR可记录到波形组的PBmax程度显著好于ABR无反应组(P<0.05);-SP/AP比值在PBmax不同组别之间,其PBmax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SP/AP<0.5组及比值介于0.5-1.0组的患耳PBmax程度最好,-SP/AP比值>1时程度较差。PBmax与40Hz事件相关电位、听性稳态反应阈值呈负相关(P<0.05)。结论听神经病患者最大言语识别率与主客观听力学特征密切相关,PBmax的测试水平是听觉通路上不同病变部位功能障碍或缺失的综合反映,间接体现了AN患者从周边到中枢一系列非同步化反应的变化。PBmax联合主客观听力测试对分析听神经病病变部位,判断病变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神经病 最大言语识别率 听性脑干反应 耳蜗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听神经病患者失匹配负波特征与言语识别率的关系 被引量:12
2
作者 郭明丽 周娜 +4 位作者 兰兰 陈之慧 于黎明 王秋菊 杨伟炎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期16-20,共5页
目的观察听神经病(auditory neuropathy,AN)患者失匹配负波(mismatch negativity,MMN)的基本特征及其与最大言语识别率(phonetic balanced maximum,PBmax)的关系。方法用IHS3099(Version3.82)型诱发电位仪对14例(19耳)AN患者和24例(24耳... 目的观察听神经病(auditory neuropathy,AN)患者失匹配负波(mismatch negativity,MMN)的基本特征及其与最大言语识别率(phonetic balanced maximum,PBmax)的关系。方法用IHS3099(Version3.82)型诱发电位仪对14例(19耳)AN患者和24例(24耳)听力正常者行MMN测试,用GSI-61双通道诊断型听力计和SONY Tc-Fx25盒式双声道立体声录音机及自行录制的单音节音素平衡词表磁带分别测试14例(19耳)AN患者和19例(19耳)听力正常者的PBmax,比较两组MMN潜伏期和振幅差异有无显著性意义,并分析MMN潜伏期和振幅与PBmax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N组MMN(强度差异和频率差异)潜伏期显著延长(P<0.01),AN组强度差异MMN振幅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9),两组频率差异MMN振幅无显著性差异(P=0.128);AN组频率差异和强度差异MMN潜伏期与PBmax呈部分负相关(r=-0.647,P<0.01;r=-0.708,P<0.01),对照组强度差异MMN潜伏期与PBmax也呈部分负相关(r=-0.643,P<0.05),但对照组频率差异MMN潜伏期与PBmax无相关性(r=-0.027,P=0.913)。结论MMN潜伏期相对稳定,振幅变异较大。AN组MMN潜伏期明显比对照组延长,在群体水平与PBmax呈部分负相关。MMN潜伏期在预估AN患者的言语识别能力方面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神经病 失匹配负波 最大言语识别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性聋患者助听器验配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9
3
作者 任燕 汪琪璇 +4 位作者 盛海斌 李海峰 李蕴 黄治物 吴皓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12-316,共5页
目的调查老年性聋患者对助听器效果的满意度,探讨影响老年性聋患者助听器验配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对53例62~89岁老年性聋患者行助听前纯音测听和言语测听,获取平均听阈和最大言语识别率,进行规范化和个性化助听器验配(其中双侧助听35例... 目的调查老年性聋患者对助听器效果的满意度,探讨影响老年性聋患者助听器验配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对53例62~89岁老年性聋患者行助听前纯音测听和言语测听,获取平均听阈和最大言语识别率,进行规范化和个性化助听器验配(其中双侧助听35例,单侧助听18例),助听至少3个月(3~48个月)后使用助听器效果国际性调查问卷(IOI-HA)进行助听效果满意度调查,采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主要因素对助听效果的影响。结果53例老年性聋患者助听前言语识别率为84.6%±15.1%,助听前后纯音听阈均值分别为60.8±8.7 dB HL和34.8±5.6 dB HL,IOI-HA量表总评分平均为26.2±3.6分,其中双侧干预组平均26.5±4.0分,单侧干预组平均26.0±3.5分;线性回归分析表明IOI-HA总分与助听后平均听阈呈线性相关(P=0.022),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表明仅助听前最大言语识别率对总评分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裸耳最大言语识别率是影响老年性聋患者助听器验配满意度的主要因子,验配意愿和助听后听力水平对验配效果可能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性聋 助听器验配 最大言语识别率 助听听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性聋时域间隔感知能力特征分析
4
作者 任晓倩 兰兰 +2 位作者 于澜 王洪阳 王秋菊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04-908,共5页
目的分析老年性聋患者的时域间隔感知能力,为其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老年性聋患者38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非老年的感音神经性聋患者15例以及听力正常青年33例作为对照,分别对其进行纯音测听、最大言语识别率(phonetically balanced m... 目的分析老年性聋患者的时域间隔感知能力,为其临床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老年性聋患者38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非老年的感音神经性聋患者15例以及听力正常青年33例作为对照,分别对其进行纯音测听、最大言语识别率(phonetically balanced maximum,PBmax)测试和听觉时域间隔感知阈值测试(temporal gap detection test,TGDT),获得双耳平均听阈(pure-tone audiometry,PTA)、PBmax和TGDT阈值。结果三组TGDT阈值有显著差异(H=9.163,P<0.01),其中老年性聋显著高于感音神经性聋和正常青年组(H=19.267/24.470,P<0.05)。老年性聋组TGDT阈值与年龄、听力损失呈正相关(rs=0.235/0.268/0.281,P<0.05),其中≥80岁组TGDT阈值明显高于60~69岁和70~79岁组(H=-20.750/-20.812,P<0.05),轻度听力损失程度组TGDT阈值明显低于中度和中重度及以上组(H=-19.846/-17.912,P<0.05)。结论老年性聋患者时域间隔感知能力显著减弱,且年龄、听力损失为影响因素。TGDT联合言语测听可为老年性聋的鉴别诊断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性聋 时域间隔感知阈值测试 最大言语识别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