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优于单一最大熵生态位模型的混合烟粉虱生境风险评估模型 被引量:5
1
作者 李志鹏 张心怡 +2 位作者 王苗苗 陈宏 赵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76-1285,共10页
预测入侵生物的潜在地理分布、快速评估其高脆弱性区域是实现入侵生物前瞻性风险预警的重要手段。MaxEnt生态位模型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生境风险评估方法,操作简单,预测精度较高,但模型对数据的质量和数量过分依赖。以烟粉虱Bemisia tab... 预测入侵生物的潜在地理分布、快速评估其高脆弱性区域是实现入侵生物前瞻性风险预警的重要手段。MaxEnt生态位模型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生境风险评估方法,操作简单,预测精度较高,但模型对数据的质量和数量过分依赖。以烟粉虱Bemisia tabaci为对象,引入地理探测器显式描述评价因子的空间关联规律和贡献度,结合MaxEnt生态位模型,提出一种混合生境风险评估模型(Geo-MaxEnt),并与单一MaxEnt生态位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地理探测器模型显示,海拔(0.56)、土地利用(0.43)、最热月最高温度(0.36)和年平均温度(0.30),对烟粉虱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影响,各因子对烟粉虱生境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差异。海拔和土地利用PD值最高,是影响烟粉虱生境的主要驱动因子。环境因子的交互作用强化了各个因子的影响力。(2)单一MaxEnt生态位和所构建的模型总体精度分别是94.86%(AUC 0.91)和98.13%(AUC 0.94),相较之下,所构建的模型精度略高,表明所构建的模型是合理的,具有高度的可靠性;(3)对于高风险区,混合模型优于MaxEnt模型,但两者在空间分布方面高度一致,主要分布在东部区域;对于非适生区,两种模型结果较为一致,MaxEnt模型的非适生区略大于混合模型。地理探测器能够解释入侵驱动因素相互作用和协同效应,能够较好地表达入侵昆虫生境适宜度与候选因子的生态学意义,在评价入侵昆虫生境风险上更为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风险 地理信息系统(GIS) 地理探测器 最大熵生态位模型(MaxEnt) 烟粉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下红茴砂在中国潜在适生区的最大熵生态位模型预测 被引量:2
2
作者 唐梦诗 袁淑娜 +4 位作者 余文刚 施琦 侯天泽 吴君楠 刘子毓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369-3375,共7页
红茴砂是姜科茴香砂仁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国仅在海南地区有自然分布,是具有很高药用价值的濒危植物。为了解红茴砂在未来气候变化下的潜在适生区及其主要环境影响因子,以期对红茴砂的保育提供科学指导,将45条红茴砂分布位点数据与20个... 红茴砂是姜科茴香砂仁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国仅在海南地区有自然分布,是具有很高药用价值的濒危植物。为了解红茴砂在未来气候变化下的潜在适生区及其主要环境影响因子,以期对红茴砂的保育提供科学指导,将45条红茴砂分布位点数据与20个环境因子相结合,运用最大熵生态位模型MaxEnt和ArcGIS软件模拟了当前气候和未来2050年RCP2.6和RCP8.5两种不同气候条件下红茴砂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区,并分析影响红茴砂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结果表明:当前气候条件下,红茴砂适生区总范围在18°~32°N、27°~122°E,面积约为1.24×10^(6)km^(2),主要集中分布在海南、贵州、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影响红茴砂地理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为最湿月降水量、最暖季度降水量、年均温度变化范围、最冷月份最低温、海拔和最热季度均温,累计贡献率达87%;在未来2050年RCP2.6和RCP8.5两种不同气候情景下,红茴砂适生区域丧失面积均达到95%以上,潜在分布区缩小到云南、四川、西藏、贵州和台湾这5个省区,新增区域主要在西藏东南部和四川中南部,同时潜在总适生区和高适生区的质心有向西北方迁移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茴砂 最大熵生态位模型 中国潜在适生区 气候变化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大熵生态位元模型预测亚洲象在勐海县的潜在分布区 被引量:8
3
作者 王巧燕 陈颖 时坤 《林业调查规划》 2018年第5期30-35,共6页
亚洲象到农地觅食而踩踏、取食庄稼以及伤人事件频繁发生,缓解人象冲突迫在眉睫。结合亚洲象分布数据和地形地貌、土地利用、人为活动三大类环境变量,构建最大熵生态位元模型,综合分析影响亚洲象分布的环境因子,直观和定量地预测亚洲象... 亚洲象到农地觅食而踩踏、取食庄稼以及伤人事件频繁发生,缓解人象冲突迫在眉睫。结合亚洲象分布数据和地形地貌、土地利用、人为活动三大类环境变量,构建最大熵生态位元模型,综合分析影响亚洲象分布的环境因子,直观和定量地预测亚洲象在勐海县的潜在分布区和适生指数。研究结果显示,勐海县东北部的勐往乡和西部的勐满镇、打洛镇和南部的布朗山乡拥有较大面积的亚洲象适宜栖息地,海拔为主要限制因子,距河流的距离次之。认为可将潜在分布区与人为活动用地重叠度高的区域作为防范亚洲象肇事的重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象 潜在分布区 最大熵生态模型 环境变量 适生区 人象冲突 勐海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仲在我国的潜在适生区估计及其生态特征分析 被引量:37
4
作者 刘攀峰 王璐 +1 位作者 杜庆鑫 杜兰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5674-5684,共11页
杜仲是我国重要的乡土经济林树种,其产业应用涉及医药、食品、保健、饲料、橡胶、化妆品及园林绿化等领域。预估杜仲在我国的潜在适生区分布,对杜仲资源保护、引种、精细化管护及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601个杜仲地理分布点和24... 杜仲是我国重要的乡土经济林树种,其产业应用涉及医药、食品、保健、饲料、橡胶、化妆品及园林绿化等领域。预估杜仲在我国的潜在适生区分布,对杜仲资源保护、引种、精细化管护及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601个杜仲地理分布点和24个环境变量数据,通过MaxEnt模型和空间分析技术预测杜仲潜在适生区分布及其生态特征,结果显示我国杜仲适生区等级可分为4级,其中高适生区38.01万km^2,集中分布在大巴山中低山谷地区、川东平行低山岭谷区、鄂西高原-大类山中低山丘陵谷地区、武陵山中低山谷地区、雪峰山中低山区、川南黔北滇东喀斯特高原中山区以及浙闽中低山丘陵谷地地区。杜仲最适宜生长条件为年平均温度介于11—16℃、年均降水量介于700—1450 mm、温度季节性变化的标准差在820以下、海拔1400 m以下、坡度24°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仲 适生区估计 最大熵生态位模型 主导环境变量 栽植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入侵植物藿香蓟在云南的分布、扩散趋势与风险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王莹 陈鹏 +3 位作者 方曾红 李灿雯 史鸿飞 冯丹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9-196,共8页
为明确藿香蓟在云南省的分布格局、扩散趋势和入侵危害风险,以藿香蓟研究对象,通过在云南全省范围内踏查和样地调查,获得藿香蓟发生位点,基于最大熵生态位模型(MaxEnt),预测其在云南省的分布格局和扩散趋势。并根据国家林业局“林业危... 为明确藿香蓟在云南省的分布格局、扩散趋势和入侵危害风险,以藿香蓟研究对象,通过在云南全省范围内踏查和样地调查,获得藿香蓟发生位点,基于最大熵生态位模型(MaxEnt),预测其在云南省的分布格局和扩散趋势。并根据国家林业局“林业危害性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指标体系”分析云南藿香蓟入侵危害风险。结果显示:(1)藿香蓟广泛分布在云南省内15个州(市)72个县(区),主要分布在德宏、临沧、西双版纳、普洱、红河等边境区域和怒江和金沙江干热河谷区;(2)MaxEnt预测结果显示,在气候变化条件下,藿香蓟有向滇中昆明、楚雄、玉溪、红河等高海拔区域扩散的趋势,最潮湿季节降水量、降水量季节性变化、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共4个气候因子是影响藿香蓟未来适生区分布的主要限制因素;(3)风险分析结果表明,藿香蓟在云南属于高度危险的入侵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藿香蓟 适生区 最大熵生态位模型 风险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孑遗植物滇桐在云南省的潜在适生区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徐佳月 欧光龙 +2 位作者 肖静 王斌 孙睿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37,共9页
为明确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滇桐的潜在适生区变化及深化对其变化机制的认识,基于云南21个滇桐种群分布点和12个气候变量,运用MaxEnt模型和GIS技术模拟滇桐在云南的潜在地理分布格局,并分析主导生物气候因子。结果表明:(1)预测模型的受... 为明确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滇桐的潜在适生区变化及深化对其变化机制的认识,基于云南21个滇桐种群分布点和12个气候变量,运用MaxEnt模型和GIS技术模拟滇桐在云南的潜在地理分布格局,并分析主导生物气候因子。结果表明:(1)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面积(训练AUC值)为0.995,显示高度准确性。(2)滇桐在云南的潜在适生区面积约为23.32×104km2,主要分布在文山、普洱、保山、德宏和怒江等地。(3)影响滇桐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依次为植被类型(29.8%)、温度季节性(21.1%)、等温性(15%)和海拔(13.5%),累积贡献率达79.4%;其最适宜区间中,植被类型为栽培植被、草丛和灌丛,温度季节性为4.0~4.8℃,等温性为44%~50%,海拔为1 300~2 200 m,最冷月最低温度为1.0~6.0℃。(4)滇桐主要适生区主要植被型组包括栽培植被、阔叶林、草丛、针叶林和灌丛,其中栽培植被型面积最大,占比29.22%;主要适生区土地利用类型以灌木林为主,占比24.92%。研究结果为滇桐的引种栽培、天然分布地的长效保护、发掘和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桐 最大熵生态位模型 潜在适生区 关键气候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迁入型黄脊竹蝗迁飞路径及适生区分布 被引量:3
7
作者 张立宝 冯丹 +4 位作者 杨建宇 谢春华 周之宏 曹达虎 陈鹏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3-109,127,共8页
为明确迁入型黄脊竹蝗在云南省的迁飞路径及潜在适生区分布,基于2020年云南省黄脊竹蝗监测防治区数据结合云南省地形,利用拉格朗日混合单粒子(Hybrid Single-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 model,HYSPLIT)在线轨迹分析模型... 为明确迁入型黄脊竹蝗在云南省的迁飞路径及潜在适生区分布,基于2020年云南省黄脊竹蝗监测防治区数据结合云南省地形,利用拉格朗日混合单粒子(Hybrid Single-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 model,HYSPLIT)在线轨迹分析模型,模拟分析黄脊竹蝗在云南省的迁飞轨迹;采用云南省黄脊竹蝗的位点分布和全球气候数据库(WorldClim)历史气候数据,利用最大熵生态位模型MaxEnt,预测黄脊竹蝗在云南省的潜在适生分布情况。结果显示:黄脊竹蝗在云南特有的高山河谷地形因素的影响下和西南季风的助力下,由南部低海拔地区沿着河流及衍生地带逐渐向北迁移扩散,主要路径为勐腊和江城—宁洱—墨江—元江—新平—双柏;黄脊竹蝗可在云南大部分地区生存,高适生区主要位于滇南及主要的河谷或峡谷(怒江、澜沧江、礼社江、元江、金沙江、南盘江、云岭山脉南段)周边。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黄脊竹蝗在云南省的适生分布的限制生态因子;云南特有高山河谷地形地貌特征及其气候因子对迁入型黄脊竹蝗迁移过程的时空分布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西南季风助推了迁飞型黄脊竹蝗深入云南内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脊竹蝗 迁飞路径 适生区 拉格朗日混合单粒子 最大熵生态位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