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米水稻抗氧化活性成分的遗传效应与环境互作 被引量:2
1
作者 程祖锌 肖长春 +6 位作者 张玉婷 黄昕颖 史夏蕾 凌波 王泓超 陈小玲 林荔辉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32,共8页
【目的】剖析红米水稻总酚、总黄酮、原花青素和花色苷的遗传效应,为高营养价值红米杂交稻的培育提供参考。【方法】以8个红米恢复系为父本,6个不育系为母本,配制48个杂交组合为遗传材料,利用加性-显性遗传模型(AD模型)及统计方法,分析... 【目的】剖析红米水稻总酚、总黄酮、原花青素和花色苷的遗传效应,为高营养价值红米杂交稻的培育提供参考。【方法】以8个红米恢复系为父本,6个不育系为母本,配制48个杂交组合为遗传材料,利用加性-显性遗传模型(AD模型)及统计方法,分析在不同环境下红米水稻抗氧化活性成分的遗传效应、杂种优势、遗传相关及其与环境互作。【结果】花色苷、原花青素、总酚和总黄酮主要受遗传主效应控制,其中原花青素、总酚和总黄酮总狭义遗传率高,以基因加性效应为主,低代选择有效;花色苷以显性效应为主,适宜中、高世代选择。这4种抗氧化活性成分的表型、遗传、加性、显性、加性×环境互作和显性×环境互作均呈正向相关,相关系数大;原花青素的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小,稳定性好,以此为选择指标可有效提高其他3种成分,减轻工作量,提高育种效率。高温有利红米水稻杂种后代抗氧化活性成分的积累,提高群体杂种优势。此外,提高不育系抗氧化活性成分含量,有利于培育高抗氧化活性成分含量的杂交后代;恢复系18Rr174、18Rr175可有效提高后代总酚、总黄酮、原花青素含量,且受环境影响小。【结论】采用植物数量性状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可有效预测亲本抗氧化活性成分的遗传效应,18Rr174、18Rr175在高抗氧化活性成分红米杂交稻的选育上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米水稻 抗氧化成分 遗传效应 基因型×环境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型和环境及其互作对中部烟叶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
2
作者 王志红 王轶 +4 位作者 谢升东 杨春元 史跃伟 吴春 赵杰宏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2年第8期25-28,共4页
选用10个烤烟品种,在6省(市)设置7个试验点开展了小区品比试验,分析了基因型、环境及其互作对中部烟叶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中部烟叶7种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在基因型间、环境间及其互作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环境对中部烟... 选用10个烤烟品种,在6省(市)设置7个试验点开展了小区品比试验,分析了基因型、环境及其互作对中部烟叶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中部烟叶7种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在基因型间、环境间及其互作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环境对中部烟叶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最大,其次为环境与基因型互作,基因型的影响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基因型 环境 效应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产量因子的遗传主效应及基因型和环境互作效应的QTL分析(英文) 被引量:4
3
作者 Mebrouk Benmoussa 朱军 +2 位作者 严菊强 何慈信 吴平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7-135,共9页
在构建 DH群体 RFLP图谱的基础上定位了产量因子的数量性状位点 (QTL) .在杭州和海南两地分别种植包括 12 3个 DH原的 DH群体及其亲本 IR6 4和 Azucena,并对产量因子性状进行了测定 .运用调整无偏预测 (AUP)法预测遗传主效应值和 GE互... 在构建 DH群体 RFLP图谱的基础上定位了产量因子的数量性状位点 (QTL) .在杭州和海南两地分别种植包括 12 3个 DH原的 DH群体及其亲本 IR6 4和 Azucena,并对产量因子性状进行了测定 .运用调整无偏预测 (AUP)法预测遗传主效应值和 GE互作效应值 ,并用于 QTL定位 .结果表明 ,一些有主效应的 QTL同时具有 QTL×环境 (QE)互作效应 ,而一些没有主效应的 QTL也可以有 QE互作效应 .研究还表明 ,QTL对环境的敏感性不同 ,有的 QTL只能在一个环境中检测到 ,而另一些 QTL能在二个环境中都检测到 .产量因子包括总粒数和实粒数的 QTL无论是主效还是 QE互作效应均具有较大的加性效应值 ,这些 QTL在两个环境中起主基因的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产量因子 遗传效应 基因型 环境 效应 QT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基因型与播期互作效应分析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对光周期和温度的育性敏感性 被引量:8
4
作者 陶华 薛庆中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586-1592,共7页
应用AMMI模型、线性回归模型和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分析了9个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和2个对照不育系(培矮64S,浙农大11S),在9个播期环境下花粉和种子育性的变化动态。从AMMI两维图可直观看到基因型与播期的交互模式,根据最大互作效应主成分轴I... 应用AMMI模型、线性回归模型和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分析了9个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和2个对照不育系(培矮64S,浙农大11S),在9个播期环境下花粉和种子育性的变化动态。从AMMI两维图可直观看到基因型与播期的交互模式,根据最大互作效应主成分轴IPCA1值和花粉育性平均值将不育系分成3个集团。第1集团是培矮64S(1)、浙大21S(10)和浙大22S(11),具有较低花粉育性平均值和较高IPCA1值,表明它们对温度变化比较敏感,且有较大的负向互作效应。第2集团是浙农大11S(2)、浙大4S(3)、浙大5S(4)、浙大7S(6)、浙大8S(7)和浙大9S(8),其花粉育性平均值和互作值相对较低,变动在0.013~0.276间,暗示花粉育性对播期敏感度低。第3集团是浙大6S(5)和浙大10S(9),花粉育性平均值高,互作效应大,该2个不育系尚有分离,且花粉育性对播期反映敏感度高。对光敏型和温敏型不育系而言,基因型IPCA值大小主要反映它们对光周期和温度敏感性强弱。花粉和种子育性在基因型、播期及其互作效应上都存在极显著差异。本文还提出利用育性相对稳定性的定量指标Di界定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性稳定性,分析表明,Di值与育种实践结果较为接近。基于AMMI模型的基因型主效应和互作效应分析可以明确划分不育系的不育期、育性转换期和可育期,并将水稻光敏型与温敏型不育系区分开,因而该模型可为不育系应用于种子生产提供信息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AMMI模型 光温敏雄性不育 育性 最大互作效应主成分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种落叶松自由授粉家系生长变异及优良家系的选择
5
作者 王浩浩 邢雪梅 +5 位作者 李志新 张磊 潘凤刚 王磊 郝俊飞 张含国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7-34,43,共9页
为了从杂种落叶松(Larix spp.)自由授粉处理(家系、杂种混、种源)中选择出速生且稳定的家系用于后续人工林营建,以牡丹江市林口县青山林场(简称青山)、齐齐哈尔市龙江县错海林场(简称错海)、铁力市林业局丰林林场(简称铁力)3个代表性环... 为了从杂种落叶松(Larix spp.)自由授粉处理(家系、杂种混、种源)中选择出速生且稳定的家系用于后续人工林营建,以牡丹江市林口县青山林场(简称青山)、齐齐哈尔市龙江县错海林场(简称错海)、铁力市林业局丰林林场(简称铁力)3个代表性环境的19 a杂种落叶松自由授粉家系子代林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生长变异及适应性情况。采用方差分析和差异性分析,用R语言进行育种值估算,并结合基因型主效应与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GGE)双标图联合分析各家系的速生性和稳定性。单点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杂种落叶松处理的生长性状在家系间差异极显著;多点联合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杂种落叶松处理的生长性状在处理、地点、年份及三者互作间均差异极显著;遗传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多年份各地点生长性状家系遗传力为0.573~0.905,受较强的遗传控制,变异系数为9.4%~58.5%;GGE双标图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在不同试验点中的表现不同。结合材积育种值及稳定性的数据排名,最终筛选出4个优良家系,分别为日11×兴2、日12×兴9、日5×兴9、兴5×兴9,3地材积的遗传增益在19 a时分别为68.71%、59.70%、37.58%,比错海、青山、铁力试验林均值分别增产13.34%、17.21%、9.82%,比4个对照均值分别增产29.16%、44.64%、31.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 生长 基因型效应与基因型-环境效应 优良家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籼粳交衍生系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与杂种优势 被引量:5
6
作者 韦新宇 许旭明 +3 位作者 张受刚 卓伟 马彬林 梁康迳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10年第3期145-152,共8页
采用包括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AD模型),对不同环境下水稻籼粳交衍生系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与杂种优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播抽天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性状以基因的加性主效应为主;结实率和株高... 采用包括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AD模型),对不同环境下水稻籼粳交衍生系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与杂种优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播抽天数、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性状以基因的加性主效应为主;结实率和株高性状以基因的显性主效应为主;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明显影响产量相关性状表现,以显性×环境互作为主,其中播抽天数、单株谷重、千粒重和穗长的显性×环境互作效应尤为明显。杂种优势研究表明,由遗传主效应控制的杂种优势除单株有效穗数外,其余8个性状均表现正向群体平均优势;基因型×环境互作杂种优势分析表明,单株谷重、单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株高和穗长6个性状杂种优势的稳定性较好。遗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明恢413、97gk1037、明恢118和明恢417在多个性状上表现以遗传主效应为主,环境互作效应较弱,具有较好的环境稳定性,表明该4个籼粳交衍生品系在籼粳杂种优势利用中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粳交衍生系 加性—显性遗传效应 基因型×环境效应 产量相关性状 杂种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椰菜营养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杨加付 饶立兵 顾宏辉 《浙江农业科学》 2005年第4期252-254,共3页
采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遗传模型,对花椰菜营养品质性状进行了遗传研究。结果表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蛋白质含量、总糖含量和Vc含量等各营养品质性状除了主要受遗传主效应控制外,还明显受到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 采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遗传模型,对花椰菜营养品质性状进行了遗传研究。结果表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蛋白质含量、总糖含量和Vc含量等各营养品质性状除了主要受遗传主效应控制外,还明显受到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狭义遗传率均较高,其中以普通狭义遗传率为主。另外,根据各性状的遗传效应预测值对各亲本的育种利用价值作了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椰菜 营养品质性状 遗传效应 基因型X环境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混合线性模型对白桦家系速生性及稳定性分析与选择 被引量:3
8
作者 周文戈 孙越 +7 位作者 张杰 文浩雨 李慧玉 高彩球 王超 张庆祝 姜静 刘桂丰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共7页
为了选出白桦半同胞家系中速生且稳定的优异家系用于种子园改建,以永吉、尚志和庆安试验点的8年生白桦半同胞家系试验林为研究对象,调查其生长性状和适应性。采用误差异质混合线性模型,对各性状进行了多地点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分析,通... 为了选出白桦半同胞家系中速生且稳定的优异家系用于种子园改建,以永吉、尚志和庆安试验点的8年生白桦半同胞家系试验林为研究对象,调查其生长性状和适应性。采用误差异质混合线性模型,对各性状进行了多地点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分析,通过最佳线性无偏预测(BLUP)法估算各家系的材积育种值,并结合基因型主效应与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GGE)双标图,联合分析各家系的速生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1)白桦半同胞家系胸径、单株材积和保存率等性状的地点效应显著(P<0.01);除保存率外,各性状在家系×地点的互作效应均达到显著水平(Z值>1.5)。各试验点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除尚志和庆安试验点保存率外,其余性状在家系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尚志、永吉和庆安试验点各性状中,变异系数最大的均为单株材积,分别为40.74%、47.62%和41.67%。(2)将综合育种值从大到小排序,若按照前10%的入选率确定各试验点优良家系,则在永吉、尚志和庆安各选出了相应的7个家系,其单株材积的平均遗传增益分别为6.20%、9.44%和8.79%。(3)GGE双标图分析结果表明,3个试验点被分为3个适生区;各家系在不同试验点中的表现不同,在庆安、永吉和尚志试验点表现最好的分别为1-43、1-42和1-39家系,结合生长量及稳定性的数据排名,综合性状表现最好的是3-29、3-13、3-38、3-16、3-14、3-42和3-17等7个家系,平均单株材积遗传增益为10.41%。白桦子代生长性状受基因型、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影响显著。依据BLUP数据的GGE双标图分析结果,综合3试验点的速生及稳定性,选出7个优良家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桦 多点试验 最佳线性无偏预测(BLUP) 基因型效加基因型-环境效应(GGE)双标图 基因型与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钾不同用量对马铃薯产量和淀粉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1
9
作者 王涛 何文寿 +3 位作者 姜海刚 王耀科 党柯柯 赵小霞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0-86,共7页
采用311-A最优设计与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氮、磷、钾施肥用量对马铃薯产量和淀粉含量的影响,建立了宁夏雨养农业区马铃薯产量、淀粉含量与氮、磷、钾施肥用量之间的数学模型。分析了马铃薯产量及淀粉含量试验因子的主效应和互作效应,优... 采用311-A最优设计与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氮、磷、钾施肥用量对马铃薯产量和淀粉含量的影响,建立了宁夏雨养农业区马铃薯产量、淀粉含量与氮、磷、钾施肥用量之间的数学模型。分析了马铃薯产量及淀粉含量试验因子的主效应和互作效应,优选了马铃薯目标产量在30 000 kg/hm^2时最高产量的最佳施肥量组合为氮、磷、钾(kg/hm2):267.3-139.0-82.1,最佳经济施肥用量组合为氮、磷、钾(kg/hm^2):258.6-131.1-71.1;淀粉含量最高时最佳组合氮、磷、钾(kg/hm2):183.9-106.4-8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产量 淀粉 311-A设计 效应 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籼稻米粒延伸性的遗传研究 被引量:17
10
作者 包劲松 谢建坤 夏英武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89-492,共4页
采用包括遗传主效应和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的三倍体遗传模型 ,分析了两环境下籼稻米粒延伸性的遗传基础。结果表明 ,米粒延伸性及其相关性状 (米粒长和饭粒长 ) ,主要受制于遗传主效应 ,但也受到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的控制。在遗传主... 采用包括遗传主效应和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的三倍体遗传模型 ,分析了两环境下籼稻米粒延伸性的遗传基础。结果表明 ,米粒延伸性及其相关性状 (米粒长和饭粒长 ) ,主要受制于遗传主效应 ,但也受到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的控制。在遗传主效应中又以种子基因加性效应为主 ,其次是母体植株的基因效应。米粒长和饭粒长的狭义遗传率都较高 ,分别为 65.9%和 61.7% ,但米粒延伸性的狭义遗传率偏低 ( 4 3.9% ) ,认为对米粒长和饭粒长等性状进行早代选择有一定效果 ,但对米粒延伸性进行早代选择则效果不佳。对亲本的遗传效应值预测表明 ,密阳 4 6对米粒延伸性的改良效果最好 ,虽然对米粒长有一定的减效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粒延伸性 遗传效应 环境效应 籼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落叶松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中激素的311-A最优回归设计筛选 被引量:8
11
作者 齐力旺 李玲 +2 位作者 韩一凡 韩素英 Dietrich Ewald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51-257,共7页
采用 311- A最优回归设计 ,对落叶松胚性细胞诱导中激素种类与浓度优化筛选 ,建立胚性愈伤组织量依 2 ,4 - D、BA、KT的多项式回归方程。分析了试验因子的主效应和互作效应 ,借助此方程获得了 3因子的最佳配比组合以及最佳胚性愈伤组织... 采用 311- A最优回归设计 ,对落叶松胚性细胞诱导中激素种类与浓度优化筛选 ,建立胚性愈伤组织量依 2 ,4 - D、BA、KT的多项式回归方程。分析了试验因子的主效应和互作效应 ,借助此方程获得了 3因子的最佳配比组合以及最佳胚性愈伤组织发生量。 2 ,4 - D为 1.2 9mg· L-1、BA为0 .39mg· L-1和 KT为 0 .58mg· L-1时 ,落叶松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量可达到 13.9317mg·个 -1(外植体 )。结果表明 ,这是一种简便、实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 胚性愈伤组织 311-A最优回归设计 效应效应 激素 培养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DH群体抗裂角性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会 桑世飞 +6 位作者 梅德圣 李云昌 刘佳 付丽 王军 陈玉峰 胡琼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37-442,共6页
提高抗裂角性是培育适合机械化收获油菜品种的基本要求。为了明确油菜抗裂角性的遗传规律,本研究利用抗裂角性差异显著的两个甘蓝型油菜品系配制杂交组合,通过小孢子培养构建了一个双单倍体(doubled haploid,DH)群体。采用随机碰... 提高抗裂角性是培育适合机械化收获油菜品种的基本要求。为了明确油菜抗裂角性的遗传规律,本研究利用抗裂角性差异显著的两个甘蓝型油菜品系配制杂交组合,通过小孢子培养构建了一个双单倍体(doubled haploid,DH)群体。采用随机碰撞法对该群体进行连续两年的抗裂角性鉴定,并利用植物数量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及偏度和峰度分析对抗裂角性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的抗裂角性受3对主基因+多基因控制,涉及的基因数目为8~10对,存在基因的加性效应及基因间的互补作用;两年试验中抗裂角性的主基因遗传率均大于85.00%,主基因遗传率较高,表明该性状主要受主基因控制,受其它微效多基因及环境的影响有限。因此,在油菜抗裂角性遗传改良中,应通过杂交聚合不同抗性等级材料中的主效抗裂角基因,在早期世代加强对抗性的选择,并可以忽略环境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抗裂角性 基因+多基因 基因数目 遗传效应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回交重组自交系定位稻米赖氨酸含量的基因座位 被引量:3
13
作者 唐绍清 胡培松 +3 位作者 罗炬 焦桂爱 万建民 石春海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35-438,共4页
利用日本晴(粳稻)/Kasalath(籼稻)//日本晴组合衍生的98个回交重组自交系(BILs)株系和具有245个RFLP标记的遗传图谱,在浙江和海南2个环境条件下,开展了精米赖氨酸含量的QTL定位。精米赖氨酸含量在浙江和海南均表现连续变异和超亲分离。... 利用日本晴(粳稻)/Kasalath(籼稻)//日本晴组合衍生的98个回交重组自交系(BILs)株系和具有245个RFLP标记的遗传图谱,在浙江和海南2个环境条件下,开展了精米赖氨酸含量的QTL定位。精米赖氨酸含量在浙江和海南均表现连续变异和超亲分离。在第6染色体发现2个具有显著遗传主效应的QTL(qLYS6-1和qLYS6-2),表型贡献率分别为27.08%和47.56%。qLYS6-1还具有显著的环境互作效应。qLYS6-1的增效基因来自Kasalath,而qLYS6-2的增效基因来自日本晴。未检测到显著的上位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回交重组自交系 赖氨酸含量 数量性状座位 遗传效应 基因型×环境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MMI模型的水稻品种区域试验分析 被引量:11
14
作者 黄德娟 柳武革 陈坤朝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1年第4期2-4,共3页
基于更合理的欧氏距离值Di和Dj 的计算方法 ,利用AMMI模型分析了广东省 1 999年晚造杂交稻弱感光组区试试验数据资料 ,结果表明 ,就品种稳定性而言 ,博优 880、博优 998、博优 6 1 1等 3个组合具有较好的品种稳定性 ;就区域试验点对品... 基于更合理的欧氏距离值Di和Dj 的计算方法 ,利用AMMI模型分析了广东省 1 999年晚造杂交稻弱感光组区试试验数据资料 ,结果表明 ,就品种稳定性而言 ,博优 880、博优 998、博优 6 1 1等 3个组合具有较好的品种稳定性 ;就区域试验点对品种的判别力而言 ,新兴、阳江和惠来等 3个试点则具有较强的品种判别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AMMI模型 品种稳定性 区域试验点 判别力 品种区域试验 效应 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AMMI模型分析杂交水稻配合力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征锋 肖本泽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00-404,共5页
配合力分析在亲本育种潜力评价和品种选育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本试验对5×4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产量性状进行了配合力效应分析,并利用AMMI模型对杂交组合中双亲间互作效应(即特殊配合力)进行了深入剖析。结果表明,利用代表双亲产量... 配合力分析在亲本育种潜力评价和品种选育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本试验对5×4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产量性状进行了配合力效应分析,并利用AMMI模型对杂交组合中双亲间互作效应(即特殊配合力)进行了深入剖析。结果表明,利用代表双亲产量特殊配合力效应分值的主成分轴(IPCA)向量可以很好地评价亲本的特殊配合力效应。根据亲本特殊配合力效应分值向量的长度及方向,可将杂交组合中双亲的互作效应分为4种情况:(1)杂交组合中至少有一个亲本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分值向量的坐标点比较靠近坐标原点,则测配杂交组合中双亲间的互作效应贡献很小,其杂种优势主要来源于双亲的一般配合力。(2)杂交组合中双亲特殊配合力效应分值向量的方向大致呈垂直状态,则测配杂交组合中双亲间的互作效应很小,其杂种优势也主要来源于双亲的一般配合力。(3)杂交组合中双亲特殊配合力效应分值向量的长度较长但方向大致相反,则杂交组合存在很大的负向特殊配合力效应。(4)杂交组合中双亲特殊配合力效应分值向量的长度均比较大且方向大致相同,则相应杂交组合的正向特殊配合力效应很高。因此,若要获得较大的双亲正向互作效应,则合理选配亲本至关重要;只有当两亲本特殊配合力效应分值向量的长度均比较大且向量方向较一致时才可以达到较大的正向互作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合力 AMMI模型 成分 特殊配合力效应分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油12号双低杂交油菜制种技术研究(Ⅳ)——制种高产栽培模式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6
16
作者 肖华贵 陈静 +3 位作者 李超 饶勇 周介雄 代文东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88-90,93,共4页
应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油菜品种黔油12号制种产量与行比(母本群体)、氮肥、磷肥、钾肥四因素定量关系,分析四因素对产量的主效应及互作效应,建立数学模型、明确不同制种产量水平下的技术措施.结果表明:四因素对制种产量的... 应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油菜品种黔油12号制种产量与行比(母本群体)、氮肥、磷肥、钾肥四因素定量关系,分析四因素对产量的主效应及互作效应,建立数学模型、明确不同制种产量水平下的技术措施.结果表明:四因素对制种产量的作用大小依次为氮肥>磷肥>行比(母本群体)>钾肥.制种产量达到50 kg/667 m2以上的优化农艺措施为:x1(行比)1:7,x2(纯氮)14.10~15.20kg/667 m2,x 3(速效磷)7.02~7.86kg/667m2,x 4(速效钾)6.07~7.01 kg/667m2;制种产量达到60kg/667 m2以上的优化农艺措施为:x1(行比)1:(7~8),x 2(纯氮)14.92~16.08 kg/667 m2,x 3(速效磷)7.59~8.51 kg/667m2,x 4(速效钾)6.63~7.69 kg/667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油12号 高产栽培模式 双低杂交油菜 制种技术 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 应用 制种产量 农艺措施 油菜品种 定量关系 效应 数学模型 技术措施 产量水平 速效磷 速效钾 行比 效应 群体 母本 氮肥 磷肥 钾肥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后不同时期油菜籽饼粕赖氨酸含量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国林 吴建国 +1 位作者 张莉 石春海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80-687,共8页
采用条件和非条件数量遗传分析方法,利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两年试验数据,分析了胚(子叶)、细胞质和母体植株等不同遗传体系的遗传主效应及其环境互作效应对油菜籽饼粕赖氨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菜籽饼粕赖氨酸含量在各个发育时期的... 采用条件和非条件数量遗传分析方法,利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两年试验数据,分析了胚(子叶)、细胞质和母体植株等不同遗传体系的遗传主效应及其环境互作效应对油菜籽饼粕赖氨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菜籽饼粕赖氨酸含量在各个发育时期的表现同时受制于不同遗传体系的遗传主效应和环境互作效应,且以环境互作效应为主,故油菜籽发育过程中不同遗传体系基因的表达会受到环境条件的显著影响。在不同遗传体系的基因效应中,除花后36d的胚主效应较大外,各发育时期以母体效应为主,其中母体显性主效应和母体加性互作效应的作用尤为明显。条件遗传分析表明,花后23~29d控制赖氨酸含量的数量基因表达最为活跃;一些基因效应在不同发育时期还存在着间断性表达的现象。油菜籽饼粕赖氨酸含量的狭义遗传率较高,多数发育时期是以母体遗传率为主,根据母体植株上油菜籽饼粕赖氨酸含量的总体表现进行选择可以取得较好的改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籽 赖氨酸含量 发育遗传 遗传效应 环境效应 遗传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籽半必需氨基酸含量的种子胚和母体植株QTL定位与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温娟 许剑锋 +4 位作者 龙艳 徐海明 孟金陵 吴建国 石春海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7-65,共9页
菜籽饼是重要的饲料蛋白质来源,氨基酸组成与饲料营养品质有着密切关系,其中丝氨酸、胱氨酸和酪氨酸为多数动物的半必需氨基酸。本研究利用甘蓝型油菜双单倍体(DH)群体分别与双亲Tapidor和Ningyou 7回交构建的2套BC1F1群体,采用新创建... 菜籽饼是重要的饲料蛋白质来源,氨基酸组成与饲料营养品质有着密切关系,其中丝氨酸、胱氨酸和酪氨酸为多数动物的半必需氨基酸。本研究利用甘蓝型油菜双单倍体(DH)群体分别与双亲Tapidor和Ningyou 7回交构建的2套BC1F1群体,采用新创建的双子叶作物种子品质性状遗传体系QTL定位软件和作图方法,对油菜籽丝氨酸、胱氨酸和酪氨酸含量进行了种子胚和母体植株2套遗传体系的QTL定位分析。结果表明,在A1、A4、A7、A8、A9、C2、C3和C9染色体上检测到5个丝氨酸含量QTL、2个胱氨酸含量QTL和5个酪氨酸含量QTL,分别解释59.34%、29.66%和59.26%的表型变异。其中5个QTL属于主效QTL,均能解释10%以上的表型变异。全部QTL均具极显著的胚和母体加性主效应,其中3个QTL具显著或极显著的环境互作效应。在A4染色体上发现1个QTL簇,该区域存在3个控制丝氨酸、胱氨酸和酪氨酸含量的QTL。一些重要QTL以及与之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在今后图位克隆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中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半必需氨基酸 QTL定位 母体植株 遗传效应 环境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栽培密度和施肥水平对菜豆种子产量影响的数学模型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杨永政 梁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49-52,共4页
采用二次通用旋转设计,研究了菜豆种子产量与栽培密度、施氮量、施磷量和施钾量的定量关系,建立了以菜豆种子产量为目标函数的数学模型,解析了各因子对产量的主效应及互作效应。结果表明,建立的回归模型达极显著水平,且拟合较好;各栽培... 采用二次通用旋转设计,研究了菜豆种子产量与栽培密度、施氮量、施磷量和施钾量的定量关系,建立了以菜豆种子产量为目标函数的数学模型,解析了各因子对产量的主效应及互作效应。结果表明,建立的回归模型达极显著水平,且拟合较好;各栽培因子对菜豆种子产量的影响为:栽培密度>氮>钾>磷;栽培密度与氮、磷和钾的交互效应在0.1水平显著。最后对回归模型进行了仿真优化,提出了菜豆种子生产优化组合方案:栽培密度19.508~21.313万株/hm2;施氮量292.664~324.128kg/hm2;施磷量93.938~144.023kg/hm2,施钾量437.400~492.300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密度 数学模型 产量影响 菜豆种子 施肥水平 通用旋转设计 种子产量 优化组合方案 回归模型 定量关系 目标函数 效应 显著水平 栽培因子 效应 仿真优化 种子生产 施氮量 施钾量 施磷量 效应 93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量性状基因定位的混合线性模型分析方法 被引量:10
20
作者 朱军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1期139-140,共2页
数量性状基因定位的混合线性模型分析方法①朱军(浙江农业大学生物数学研究中心,杭州310029)作物产量、品质和抗逆等重要的农艺性状大多为数量性状基因所控制。近十年来,随着分子标记检测技术的发展,有关数量性状基因座位(... 数量性状基因定位的混合线性模型分析方法①朱军(浙江农业大学生物数学研究中心,杭州310029)作物产量、品质和抗逆等重要的农艺性状大多为数量性状基因所控制。近十年来,随着分子标记检测技术的发展,有关数量性状基因座位(QuantitativeTrai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线性模型 数量性状 基因定位 基因型×环境 区间图法 复合区间 环境效应 遗传效应 分析方法 预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