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昌都最冷月和最热月气温变化特征
1
作者 李白萍 孙晓光 +3 位作者 索朗江措 贡嘎曲塔 王腾 卓永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35期12603-12605,共3页
为了解全球变暖背景下昌都气温变化规律及其演变趋势,利用昌都气象观测站1952~2010年气温观测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M-K突变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近59年来温度变化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9年昌都平均气温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为了解全球变暖背景下昌都气温变化规律及其演变趋势,利用昌都气象观测站1952~2010年气温观测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M-K突变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近59年来温度变化的主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9年昌都平均气温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以0.012℃/a的速度上升,最冷月增温率达0.026 ℃ /a,最热月增温率为0.007℃/a,冬季增暖明显,进入21世纪后升温更为明显;2005年为年平均气温增暖的突变点,且突变显著;1月平均气温突变点为2003年;7月平均气温气温上下波动,无显著变化趋势.昌都全年、最冷月和最热月平均气温分别存在着16、27和8年的震荡周期,从振荡主周期判断,在大的时间尺度上全年及最冷月、最热月气温目前均处于偏暖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最冷月 最热月 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地区混凝土冻融环境量化方法 被引量:14
2
作者 李雪峰 付智 王华牢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9-175,共7页
对青藏高原地区混凝土冻融环境进行合理量化是高原抗冻混凝土设计所面临的首要问题。该文通过对处于同一冻融环境作用等级下的平原与高原地区大气及地表温度特征进行比较,发现相较于平原地区,高原地区因太阳辐射强度大,具有年正负温交... 对青藏高原地区混凝土冻融环境进行合理量化是高原抗冻混凝土设计所面临的首要问题。该文通过对处于同一冻融环境作用等级下的平原与高原地区大气及地表温度特征进行比较,发现相较于平原地区,高原地区因太阳辐射强度大,具有年正负温交替次数更多、温度日较差更大且日最低温更低的环境温度特征。通过将地表温度近似代替混凝土结构物表面温度,结合青藏高原1971-2003年20个地区的典型气象年数据,建立了与最冷月平均气温及年太阳辐照量相关的青藏高原地区混凝土年均冻融循环次数确定方法。利用该方法对青藏高原主要地区混凝土年均冻融循环次数进行估算,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混凝土年均冻融循环次数主要集中在150次以上,部分地区甚至大于200次,因此,高原地区应加强对混凝土进行抗冻耐久性设计。最后,该文给出青藏高原地区混凝土结构物抗冻设计等级推荐值。该研究可为青藏高原地区混凝土抗冻耐久性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温度 太阳辐射 青藏高原 冻融环境 最冷月平均气温 抗冻设计等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2年黄土高原气温与热量资源时空变化 被引量:3
3
作者 王阿如娜 史兴民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5年第10期11-17,共7页
根据33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2年逐日气温数据,利用年平均气温、日平均气温稳定≥10℃的日数及其积温、最暖月平均气温(7月)、最冷月平均气温(1月)等5个指标对黄土高原地区的气温与热量资源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52年时间尺... 根据33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2年逐日气温数据,利用年平均气温、日平均气温稳定≥10℃的日数及其积温、最暖月平均气温(7月)、最冷月平均气温(1月)等5个指标对黄土高原地区的气温与热量资源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52年时间尺度上,黄土高原地区年平均气温线性拟合增长率达到0.28℃/10年,在空间变化上表现出北部区域变化大于南部区域,西部区域大于东部区域的特点。热量资源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快速增加,其中日平均气温稳定≥10℃的日数变化最大的区域为黄土高原南界到陕西西安和山西临汾区域,而日平均气温稳定≥10℃积温变化最大的区域为山西原平为中心区域和青海、甘肃的大部分区域。最冷月气温与最暖月气温在时间序列变化上,变化趋势表现为基本一致,但是空间变化趋势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并且最暖月的变化幅度小于最冷月的变化幅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气温变化 热量资源 最冷月气温 最暖月气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造林海拔上限的计算
4
作者 王媛 王景星 《林业与生态》 2003年第2期23-23,共1页
关键词 杉木造林 海拔高 地面气象 最冷月 年平均值 杉木生长 气象资料 垂直递减率 杉木林 土壤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