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CMV AD169株感染复数(MOI)的确定 被引量:2
1
作者 韩俊 王明丽 +3 位作者 姜永忠 詹以森 李艳秋 余莉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4期257-259,共3页
目的 通过蚀斑形成试验测定人巨细胞病毒(HCMV)AD16 9株的蚀斑 (PFU)确定其感染复数 (MOI)并纯化病毒。方法 HCMVAD16 9株接种 7~ 8代HF细胞单层 ,37℃吸附 ,0 0 0 7琼脂糖覆盖层 ,1周后加第 2层覆盖 ,2周后用 0 0 0 0 5结晶紫染色... 目的 通过蚀斑形成试验测定人巨细胞病毒(HCMV)AD16 9株的蚀斑 (PFU)确定其感染复数 (MOI)并纯化病毒。方法 HCMVAD16 9株接种 7~ 8代HF细胞单层 ,37℃吸附 ,0 0 0 7琼脂糖覆盖层 ,1周后加第 2层覆盖 ,2周后用 0 0 0 0 5结晶紫染色 5min ,记数 ,计算PFU及MOI;染色前 ,镜下挑取蚀斑保藏并鉴定。结果 蚀斑经 0 0 0 0 5结晶紫染色在HF细胞单层上呈紫色 ,很易识别 ,散在均匀分布 ,着色深 ,与周围区域界限明显 ,MOI =3 41× 10 4 。结论 探索出HCMVAD16 9株感染复数 (MO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细胞病毒属 分离 提纯 蚀斑 感染复数 HCMV mo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棋盘试验优化噬菌体与大肠埃希菌的最佳感染复数
2
作者 王杰 李璐璐 +4 位作者 胡明 骆延波 齐静 刘玉庆 张庆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766-770,共5页
目的利用棋盘法测定噬菌体与大肠埃希菌在不同浓度比条件下的杀菌作用,优化传统的最佳感染复数试验。方法先利用96孔培养板纵向10倍梯度稀释噬菌体,再利用新的96孔板横向10倍梯度稀释大肠埃希菌,最后用排枪分别从稀释好的噬菌体孔板和... 目的利用棋盘法测定噬菌体与大肠埃希菌在不同浓度比条件下的杀菌作用,优化传统的最佳感染复数试验。方法先利用96孔培养板纵向10倍梯度稀释噬菌体,再利用新的96孔板横向10倍梯度稀释大肠埃希菌,最后用排枪分别从稀释好的噬菌体孔板和稀释好的菌液孔板中吸取100μL混合液转移到同一个新孔板中混合培养。用96点阵检测板沾取过夜培养的混合液分别接种于LB固体琼脂检测板与LB宿主菌半固体琼脂检测板上,37℃培养14h。结果受噬菌体密度和宿主菌的数量的限制,多重性感染(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基本上在109~1010PFU/m L范围内波动,这种差异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棋盘试验3种方法都一致显示大肠埃希菌浓度低于106CFU/m L,噬菌体效价高于104PFU/m L时,呈现稳定的杀菌效果;固体检测板结果显示在呈现稳定的杀菌效果的区域内外,也有不同生长程度的菌落;半固体检测板均出现噬菌斑,表明两者作用结束后都有噬菌体存留,并生长成为充分的噬菌斑,但MOI测定时效价在一个数量级内有差异。结论 MOI试验着眼于噬菌体裂解固定数量的宿主菌的能力,棋盘试验则是着眼于对宿主菌的裂解杀灭活性;利用96孔液体培养板棋盘法可以很好的确定噬菌体与大肠埃希菌作用有效范围和最低噬菌体使用浓度,可以为杀灭不同浓度宿主大肠埃希菌提供噬菌体效价参考。一般情况下细菌的浓度最高达到109~1010CFU/m L,考虑到实际细菌的感染量不会太高的情况,采用105PFU/m L噬菌体能起到可靠的杀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埃希菌 噬菌体 棋盘试验 最佳感染复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副溶血弧菌噬菌体生物学特性、全基因组特征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张俊鹏 刘文婷 +3 位作者 石甜 王华娟 王宏勋 周敏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7-144,共8页
目的:分析1株副溶血性弧菌噬菌体474x1的生物学特性、全基因组及在食品中的抑菌效果。方法:以副溶血性弧菌474菌株为宿主菌,从海鲜市场基围虾分离噬菌体474x1,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并绘制一步生长曲线,分析474x1对温度及pH的敏感性... 目的:分析1株副溶血性弧菌噬菌体474x1的生物学特性、全基因组及在食品中的抑菌效果。方法:以副溶血性弧菌474菌株为宿主菌,从海鲜市场基围虾分离噬菌体474x1,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并绘制一步生长曲线,分析474x1对温度及pH的敏感性。分析474x1全基因组序列,根据474x1末端酶大亚基构建系统进化树。通过测定菌落总数评价噬菌体对虾肉中副溶血弧菌的抑制效果。结果:分离到1株新型的副溶血弧菌噬菌体,命名为474x1,该噬菌体能够裂解23株副溶血弧菌中的19株(19/23=82.61%)。电镜观察474x1具有典型的短尾病毒科病毒形态特征。最佳感染复数(MOI)为0.01,一步生长曲线显示474x1的潜伏期为10 min,裂解量为115 PFU/cell。该噬菌体能够在较大的温度范围(30~60℃)和pH(4~11)范围内维持活性。474x1全基因组长47830 bp,包含69个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s,ORFs),其中14个具有特定功能的基因。比较基因组学分析474x1与短尾噬菌体科弧菌属噬菌体Vp41s3基因组具有较高同源性,进化分析表明474x1与副溶血弧菌噬菌体Vp41s3亲缘性最高。在应用实验中,在4℃下MOI=1000的实验组在第3 h相较对照组菌量下降了0.39 lgCFU/mL。MOI=10000的实验组在第12 h相较对照组菌量下降了0.92 lgCFU/mL,在25℃下MOI=1000,MOI=10000的实验组相较对照组在第6 h时菌量分别下降1.04、1.82 lgCFU/mL,表明噬菌体474x1能够显著抑制虾肉中宿主菌的生长。结论:从基围虾中分离鉴定1株新的副溶血性弧菌噬菌体,该噬菌体裂解量大,潜伏期短,在60℃以下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pH耐受范围宽,在食品中也有良好的抑菌效果,为防控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株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溶血弧菌噬菌体 分离与纯化 最佳感染复数(moi) 一步生长曲线 基因组 抑菌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PaP2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黄建军 胡晓梅 +7 位作者 饶贤才 张克斌 金晓琳 周莹冰 李明 申晓冬 朱军民 胡福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3期1133-1136,共4页
目的 确定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PaP2的形态与大小、裂菌特性、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特性等基本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电镜观察纯化噬菌体颗粒 ;制备PaP2噬斑 ,观察其特点 ;提取噬菌体感染的细菌基因组 ,用SmaⅠ酶切 ,通过脉冲场电泳观... 目的 确定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PaP2的形态与大小、裂菌特性、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特性等基本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电镜观察纯化噬菌体颗粒 ;制备PaP2噬斑 ,观察其特点 ;提取噬菌体感染的细菌基因组 ,用SmaⅠ酶切 ,通过脉冲场电泳观察酶切产物的带型特点 ;测定不同感染复数 ,培养 3 5h后细菌 噬菌体液中的噬菌体滴度 ;加入宿主菌及噬菌体使MOI =10 ,进行一步生长实验 ,在 0时刻和每隔 15min测定噬菌体滴度。结果 噬菌体PaP2头部直径约为 5 2nm ,无囊膜 ,有一短尾 ;噬斑雾状半透明 ,直径约 1~ 2mm ;被噬菌体感染的宿主菌基因组的SmaⅠ酶切产物带型 ,比未感染宿主菌的多出了 1条大于噬菌体基因组的片段 ;当MOI =10时宿主菌产生的子代噬菌体滴度最高 ;绘制出了一步生长曲线。结论 PaP2属短尾噬菌体科 ,是溶原性噬菌体 ;最佳感染复数是 10 ;感染宿主菌的潜伏期是 75min ,裂解期是 90min ,平均裂解量是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 短尾噬菌体 溶原性 最佳感染复数 一步生长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PaP1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8
5
作者 李明 申晓冬 +4 位作者 周莹冰 黄建军 胡晓梅 饶贤才 胡福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860-863,共4页
目的 确定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PaP1的形态大小、核酸类型、裂菌特性、最佳感染复数和一步生长曲线等基本生物学特性。方法 对CsCl梯度离心纯化后的噬菌体PaP1颗粒进行电镜观察;提取PaP1基因组核酸,通过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分析其核酸类型... 目的 确定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PaP1的形态大小、核酸类型、裂菌特性、最佳感染复数和一步生长曲线等基本生物学特性。方法 对CsCl梯度离心纯化后的噬菌体PaP1颗粒进行电镜观察;提取PaP1基因组核酸,通过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分析其核酸类型;制备PaP1的单个噬斑,观察噬斑特点;按照感染复数(MOI)分别为0 0 0 0 1、0 0 0 1、0 0 1、0 1、1和10加入噬菌体纯培养液和宿主菌,3 7℃160r/min培养3 5h后测定噬菌体滴度;加入噬菌体及宿主菌使MOI =10 ,3 7℃温育15min后进行一步生长实验,于0时刻和每隔10min取样5 0 μl测定上清中噬菌体滴度。结果 PaP1噬菌体头部呈多面体立体对称,直径约70nm ,无囊膜,有一个约60nm长的尾;PaP1噬斑直径约2mm ,圆形透明;当MOI为0 0 1时PaP1感染其宿主菌产生的子代噬菌体滴度最高;根据一步生长实验结果绘制出了一步生长曲线。结论 PaP1属于肌尾科裂菌性噬菌体,其基因组为双链DNA分子;最佳感染复数为0 0 1,感染宿主菌的潜伏期是2 0min ,爆发期是40min ,平均爆发量约为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 裂菌性 最佳感染复数 一步生长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PaP3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周莹冰 申晓冬 +4 位作者 李明 黄建军 胡晓梅 饶贤才 胡福泉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999-1001,共3页
目的测定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PaP3的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曲线和吸附K值及交叉吸附K值等基本生物学特性。方法按照感染复数(MOI)分别为0·0001、0·001、0·01、0·1、1和10加入噬菌体纯培养液和宿主菌,充分裂解细菌后... 目的测定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PaP3的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曲线和吸附K值及交叉吸附K值等基本生物学特性。方法按照感染复数(MOI)分别为0·0001、0·001、0·01、0·1、1和10加入噬菌体纯培养液和宿主菌,充分裂解细菌后,测定噬菌体滴度;以MOI=10的比例加入噬菌体及宿主菌,进行一步生长实验;纯化PaP3颗粒,免疫家兔,获得抗血清,通过中和反应实验测定PaP3和其抗血清之间的吸附反应常数K值。同时,利用抗血清交叉中和试验确定本室分离的三株噬菌体之间的血清学关系。结果当MOI=0·001时PaP3感染其宿主菌产生的子代噬菌体滴度最高;根据一步生长实验结果绘制一步生长曲线;通过血清交叉中和反应得出不同的吸附常数。结论PaP3最佳感染复数为0·001,感染宿主菌的潜伏期是20min,爆发期是60min,平均爆发量约为31,其抗血清反应的吸附常数K值为2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单胞菌 铜绿 细菌噬菌体 最佳感染复数 一步生长曲线 吸附常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8
7
作者 刘悦 李菁华 +2 位作者 史红艳 温剑平 孙延波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9-83,共5页
目的:分离并鉴定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噬菌体,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为开发抗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的生物制剂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为宿主菌,采用噬斑法从环境污水中分离出针对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的... 目的:分离并鉴定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噬菌体,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为开发抗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的生物制剂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为宿主菌,采用噬斑法从环境污水中分离出针对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的噬菌体。噬菌体经超滤浓缩后,电镜观察其大小和形态;将宿主菌和噬菌体以不同的比例混合,测定噬菌体的最佳感染复数并观察其一步生长曲线;利用SDS-PAGE分析噬菌体的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提取噬菌体基因组,进行酶切电泳分析。结果:电镜显示噬菌体的头部呈球形、直径40nm,噬菌体的尾部长约80nm。噬菌体的最佳感染复数为10-2,即当宿主菌和噬菌体之间的比例为1∶100时裂解效率最高。一步生长曲线示噬菌体在裂解宿主菌时,潜伏期约为10min,爆发期约为30min,裂解量为130。SDS-PAGE凝胶电泳呈现13种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16 000~22 000。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噬菌体基因组大小约23 000bp。结论:成功分离并鉴定一株针对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的噬菌体,是一种裂解性强、特异性高的毒性噬菌体,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噬菌体属于有尾病毒目,管尾噬菌体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 噬菌体 最佳感染复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门菌烈性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的试验 被引量:9
8
作者 马建伟 任慧英 +3 位作者 邹玲 刘焕奇 单虎 刘文华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4-27,共4页
从商品肉鸭场采集鸭粪及垫料,以实验室保存的沙门菌为宿主菌,采用双层平板法分离到1株烈性噬菌体。对分离到的噬菌体进行纯化、效价测定、裂解谱测定、形态观察,并且进行了最佳感染复数、温度跟p H值稳定性和一步生长曲线的生物学特性... 从商品肉鸭场采集鸭粪及垫料,以实验室保存的沙门菌为宿主菌,采用双层平板法分离到1株烈性噬菌体。对分离到的噬菌体进行纯化、效价测定、裂解谱测定、形态观察,并且进行了最佳感染复数、温度跟p H值稳定性和一步生长曲线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噬菌体形成的蚀斑均匀透亮,效价能达到109PFU/m L以上,并能裂解多株沙门菌菌株,为宽裂解谱噬菌体,透射电镜显示,该噬菌体为长尾噬菌体;最佳感染复数为0.001;一步生长曲线测定表明,该噬菌体的潜伏期为15 min,暴发期为30 min,暴发量约为320;该噬菌体的温度、p H值耐受性良好;紫外线照射60 min后效价降低3个梯度,由此可见该噬菌体分离株可作为潜在开发的生物消毒剂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门菌 噬菌体 蚀斑 最佳感染复数 一步生长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细胞成像技术实时追踪荧光蛋白标记的分枝杆菌的胞内增殖 被引量:1
9
作者 乔可 王晴岚 +1 位作者 李紫煜 牛辰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84-388,共5页
目的 利用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标记和活细胞显微成像的方法,实时追踪分枝杆菌在巨噬细胞内的增殖过程。方法 用经GFP标记的野生型海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marinum,Mm)分别侵染未激活和γ-干扰素激活的巨... 目的 利用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标记和活细胞显微成像的方法,实时追踪分枝杆菌在巨噬细胞内的增殖过程。方法 用经GFP标记的野生型海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marinum,Mm)分别侵染未激活和γ-干扰素激活的巨噬细胞,使用活细胞显微成像系统连续记录胞内分枝杆菌的增殖动态,同时优化不同细胞接种浓度和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对胞内菌增殖动态的追踪效果。结果 使用GFP标记和活细胞成像的方法可以实时追踪胞内分枝杆菌的增殖过程和形态学变化。γ干扰素对Mm在巨噬细胞中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当接种巨噬细胞浓度为1×105/孔,MOI为1时,可直观清晰地分析实时追踪图像中胞内菌的增殖过程。结论 通过活细胞成像技术分析荧光蛋白标记的分枝杆菌,可实时追踪巨噬细胞内分枝杆菌增殖过程和形态学变化,是一种体外分析胞内分枝杆菌增殖的理想方法,可应用于其他相关病原菌和宿主相互作用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分枝杆菌(Mm) 巨噬细胞 活细胞成像 细菌增殖 感染复数(mo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