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驾驶员最优预瞄纵向加速度模型 被引量:14
1
作者 高振海 管欣 +1 位作者 李谦 郭孔辉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34-437,共4页
利用预瞄跟随理论、模糊决策理论和非线性系统描述函数法建立了一个驾驶员速度控制模型,即驾驶员最优预瞄纵向加速度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通过对驾驶安全性、合法性、轻便性、驾驶员自身滞后特性及汽车动力学系统强非线性特性的考... 利用预瞄跟随理论、模糊决策理论和非线性系统描述函数法建立了一个驾驶员速度控制模型,即驾驶员最优预瞄纵向加速度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通过对驾驶安全性、合法性、轻便性、驾驶员自身滞后特性及汽车动力学系统强非线性特性的考虑,可以有效地模拟驾驶员控制汽车速度的行为特性,为人-车-路闭环系统中速度控制研究提供了一条可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驾驶员 最优预瞄 纵向加速度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优预瞄加速度驾驶员模型参数试验辨识方法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白艳 贾鑫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88-793,806,共7页
研究通过试验辨识获得最优预瞄加速度驾驶员模型物理参数的方法。采用时域辨识方法确定模型传递函数,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确定传递函数中所包含的物理参数,利用已知目标函数优化预瞄时间和反应时间,针对仿真数据进行了辨识分析。结果表... 研究通过试验辨识获得最优预瞄加速度驾驶员模型物理参数的方法。采用时域辨识方法确定模型传递函数,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确定传递函数中所包含的物理参数,利用已知目标函数优化预瞄时间和反应时间,针对仿真数据进行了辨识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对驾驶员模型物理参数的辨识具有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驾驶员模型 最优预瞄加速度 参数辨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前车最优速度与加速度的网联车跟驰模型 被引量:3
3
作者 史昕 纪艺 +1 位作者 赵祥模 惠飞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35-140,共6页
考虑车辆跟驰存在的延时性与传递性,基于网联车的智能感知与协同交互,提出一种基于多前车最优速度与加速度的网联车跟驰模型,并利用线性稳定性分析方法推导所提出模型的临界稳定性判别条件。以环形道路车队过程施加扰动为例,根据加速度... 考虑车辆跟驰存在的延时性与传递性,基于网联车的智能感知与协同交互,提出一种基于多前车最优速度与加速度的网联车跟驰模型,并利用线性稳定性分析方法推导所提出模型的临界稳定性判别条件。以环形道路车队过程施加扰动为例,根据加速度敏感系数ω_i和多前车数k设计数值模拟实验,结合速度和车头距等参数分析不同ω_i和k取值条件下的车队行驶稳定性。模型稳定性分析表明,所提出模型在引入多前车最优速度与加速度项后,具备更优的稳定区域,且考虑前车数k越多、加速度敏感系数ω_i越大,则模型的稳定性越好。数值模拟分析表明,所提出模型相比FVD,OVCM和MHOV模型,当加速度敏感系数ω_i和前车数k取值合理时(ω_i=0.3且k=4),车队速度和车头距的波动幅度相对较小,由此说明所提出模型能较好地吸收扰动且有利于增强车队行驶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联车跟驰模型 多前车最优速度与加速度 临界稳定性判别 模型稳定性分析 数值模拟分析 扰动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最优速度的车辆跟驰模型及数值模拟 被引量:3
4
作者 杨晓明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CSCD 2015年第6期117-119,共3页
为了克服传统最优速度模型(OVM)单一考虑车间距对最优速度影响的不足,在同时考虑跟驰车与前导车之间的车间距和相对速度对后车跟驰行为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改进最优速度的车辆跟驰模型。通过对模型线性稳定性分析,得到改进模型的... 为了克服传统最优速度模型(OVM)单一考虑车间距对最优速度影响的不足,在同时考虑跟驰车与前导车之间的车间距和相对速度对后车跟驰行为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改进最优速度的车辆跟驰模型。通过对模型线性稳定性分析,得到改进模型的稳定性条件,并与OV模型进行比较,发现改进模型的稳定区域显著增加。最后对改进模型进行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基于改进最优速度的车辆跟驰模型能明显增强交通流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流 跟驰模型 稳定性分析 最优速度 数值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后车辆最优速度差跟驰模型与数值仿真 被引量:4
5
作者 王建都 张俊乐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50-253,共4页
为了克服经典最优速度(OV)模型仅依据车间距单一因素调整跟驰车最优速度的局限性,在考虑前导车与跟驰车最优速度差信息对交通流稳定性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最优速度差(OVD)模型,并通过小振幅摄动法对模型进行了稳定性分析,推... 为了克服经典最优速度(OV)模型仅依据车间距单一因素调整跟驰车最优速度的局限性,在考虑前导车与跟驰车最优速度差信息对交通流稳定性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最优速度差(OVD)模型,并通过小振幅摄动法对模型进行了稳定性分析,推导了模型的稳定性条件。最后对改进OVD模型进行了数值仿真。通过线性稳定性分析,发现考虑前后车辆最优速度差后,自由流稳定的临界驾驶员反应灵敏度系数明显减小,稳定区域显著增加。仿真结果表明,与OV跟驰模型相比,在相同初始扰动条件下,改进OVD模型能够明显增强交通流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流 最优速度(ov)模型 最优速度 跟驰模型 稳定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优速度的弯道跟驰模型及其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陈秀锋 高艳艳 +2 位作者 石英杰 曲大义 宋著贺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6-130,共5页
为研究车辆在道路弯道上的跟驰特性及稳定条件,在经典OV模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路面摩擦、弯道半径和超高等因素的影响,结合弯道力学特性建立弯道OV模型。基于弯道路段车辆跟驰扰动原理,采用傅里叶级数收敛对模型线性稳定性进行分析,得... 为研究车辆在道路弯道上的跟驰特性及稳定条件,在经典OV模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路面摩擦、弯道半径和超高等因素的影响,结合弯道力学特性建立弯道OV模型。基于弯道路段车辆跟驰扰动原理,采用傅里叶级数收敛对模型线性稳定性进行分析,得到了弯道跟驰模型的扰动稳定性条件。依据敏感性系数影响因素,绘制了不同弯道弧度的弯道交通流稳定区域曲线图。为验证弯道跟驰模型的有效性,对模型进行计算机模拟和路测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在相同初始密度条件下,弯道车流的稳定性随着弯道弧度的增大而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最优速度 跟驰模型 弯道 稳定性分析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前车加速度信息的跟驰模型及数值模拟 被引量:2
7
作者 胡之英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47-49,66,共4页
为了改进最优速度(OV)跟驰模型只考虑车间距因素对车辆跟驰行为影响的不足,在考虑前导车加速度信息对后车跟驰行为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OV跟驰模型。并利用小振幅扰动法对模型进行了线性稳定性分析,得到了模型的稳定性条件,对改... 为了改进最优速度(OV)跟驰模型只考虑车间距因素对车辆跟驰行为影响的不足,在考虑前导车加速度信息对后车跟驰行为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OV跟驰模型。并利用小振幅扰动法对模型进行了线性稳定性分析,得到了模型的稳定性条件,对改进OV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OV模型相比,考虑前导车加速度信息对跟驰车的影响后,交通流的稳定区域显著增加,改进OV模型能有效抑制交通流的堵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流 跟驰行为 最优速度(ov)模型 速度 稳定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最优的加速度计重力场试验优化设计 被引量:4
8
作者 蒋效雄 刘雨 苏宝库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93-497,共5页
为了提高加速度计在重力场翻滚试验中的试验效率,应用D-最优理论对该试验进行了优化设计,根据加速度计不同的模型形式提出了不同的试验方案,并给出了工程实用的D-最优数值算法,通过该算法能够得到更合理的试验位置数和在该位置上的重复... 为了提高加速度计在重力场翻滚试验中的试验效率,应用D-最优理论对该试验进行了优化设计,根据加速度计不同的模型形式提出了不同的试验方案,并给出了工程实用的D-最优数值算法,通过该算法能够得到更合理的试验位置数和在该位置上的重复次数。仿真和试验结果均表明,该试验方案与以往的试验方案相比,在不降低辨识精度的前提下,减少了试验位置数,进而缩短了试验时间,提高了试验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度 重力场试验 模型辨识 D-最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V模型交通流阻尼特性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张立东 张远 +1 位作者 张萌萌 朱文兴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09-215,共7页
对交通流跟驰模型施以拉氏变换(或z变换),转换为控制系统传递函数形式,进而通过分析传递函数来探讨交通流系统稳定性及控制方法,这是交通流稳定性理论研究重要方向之一.为进一步挖掘分析稳定交通流系统在稳定状态下动态特性,基于最优速... 对交通流跟驰模型施以拉氏变换(或z变换),转换为控制系统传递函数形式,进而通过分析传递函数来探讨交通流系统稳定性及控制方法,这是交通流稳定性理论研究重要方向之一.为进一步挖掘分析稳定交通流系统在稳定状态下动态特性,基于最优速度跟驰模型,以控制理论时域分析方法,研究了交通流系统在欠阻尼和过阻尼两种情况下阶跃响应动态特性,并以仿真算例验证了理论正确性.过阻尼较欠阻尼交通流系统稳定性好,但调节时间更长,若将交通事件抽象为阶跃响应,通过分析交通流系统调节时间、超调量等参数,可为计算交通事件持续时间作参考,进而制定合理有效的交通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阻尼特性 控制理论 交通流系统 最优速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的OVM交通流模型及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立东 贾磊 朱文兴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2012年第16期161-163,166,共4页
传统的最优速度模型(OVM)中驾驶员灵敏度系数均取常数,这与实际情况不完全相符,为此,提出一种基于驾驶员灵敏度系数概率分布的最优速度模型(PDDS-OVM)。该模型根据概率统计理论,将驾驶员的灵敏度系数归纳为按一定概率分布的函数,交通流... 传统的最优速度模型(OVM)中驾驶员灵敏度系数均取常数,这与实际情况不完全相符,为此,提出一种基于驾驶员灵敏度系数概率分布的最优速度模型(PDDS-OVM)。该模型根据概率统计理论,将驾驶员的灵敏度系数归纳为按一定概率分布的函数,交通流队列中的每辆车对应该分布的一个值。在Matlab7.0仿真平台上,对驾驶员灵敏度系数在定值、均匀分布、正态分布3种情况下,分别进行反复数值模拟仿真,结果表明PDDS-OVM模型能更好地描述交通流的波动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流理论 跟驰模型 最优速度模型 驾驶员灵敏度 均匀分布 正态分布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商业银行最优资本水平及其调整研究——基于部分调整模型和傅里叶单位根检验的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沈沛龙 王晓婷 《财经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17,共7页
采用部分调整模型和傅里叶单位根检验对中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的最优资本水平进行研究,并估计出存在最优资本水平银行的最优资本比率值和资本调整速度。研究发现,大部分上市银行均存在最优资本水平,但不同类型和资产规模的银行在最优资... 采用部分调整模型和傅里叶单位根检验对中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的最优资本水平进行研究,并估计出存在最优资本水平银行的最优资本比率值和资本调整速度。研究发现,大部分上市银行均存在最优资本水平,但不同类型和资产规模的银行在最优资本比率的目标变量选择方面有所差异。平均而言,大型商业银行最优资本水平较高,股份制银行最优资本水平较低。资本调整速度在银行间差异很大,自有资金比率调整速度最快,核心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调整速度较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优资本 资本调整速度 傅里叶单位根检验 部分调整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GE模型的电力低碳转型速度调控策略研究--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 被引量:8
12
作者 许鸿伟 汪鹏 +2 位作者 任松彦 林泽伟 赵黛青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1-96,共16页
为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实现碳中和及电力低碳转型过程的供应安全,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动态CGE模型,设计51种情景模拟各类型发电量的年均变化幅度,以全社会福利最大化为评价指标,研究煤电退役到保底容量、煤电完全退役和气电达峰容量的最优时... 为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实现碳中和及电力低碳转型过程的供应安全,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动态CGE模型,设计51种情景模拟各类型发电量的年均变化幅度,以全社会福利最大化为评价指标,研究煤电退役到保底容量、煤电完全退役和气电达峰容量的最优时间节点和发展速度。结果表明:2020年煤电发电量以年均降低66亿kW∙h幅度退役到2032年保底容量,再以年均降低40亿kW∙h幅度在2045年实现完全退役;气电发电量从2020年起以年均增长61亿kW∙h的幅度在2038年达到峰值,然后以年均51亿kW∙h幅度退役到2050年保底容量1323亿kW∙h;进一步依据2020—2050年本地总发电量增速不变得到非化石电力增长速度,此种煤电、气电和非化石电力发展速度组合的经济性最优。相比基准情景,优选出的电力转型组合情景可累积促进化石能源消费量降低1.1亿tce,碳排放降低2.8亿t CO2,电力部门增加值增长238亿元,其他部门增加值增长172亿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CGE模型 最优电力发展速度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球面试验方法在加速度计模型辨识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希军 任顺清 谈振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EI CSCD 2004年第5期62-65,共4页
利用双轴精密离心机能产生不同加速度的特点,研究了在不同加速度半径的球面上选取测试点,应用D-最优准则辨识加速度计数学模型参数的方法,能辨识出加速度计数学模型的全部参数,解决了加速度计在转台上测试时由于信息矩阵降秩而不能辨识... 利用双轴精密离心机能产生不同加速度的特点,研究了在不同加速度半径的球面上选取测试点,应用D-最优准则辨识加速度计数学模型参数的方法,能辨识出加速度计数学模型的全部参数,解决了加速度计在转台上测试时由于信息矩阵降秩而不能辨识出模型全部参数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面 计数 信息矩阵 半径 速度 参数 模型辨识 测试点 最优 转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改进全速度差模型的稳定性分析与仿真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建都 张俊乐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4-27,共4页
针对传统全速度差(FVD)模型缺乏考虑前车最优速度影响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全速度差(IFVD)模型。在IFVD模型中,除了考虑跟驰车自身的最优速度和前车的速度差外,还进一步分析了多辆前车的最优速度信息对提高交通流稳定性的作用。并... 针对传统全速度差(FVD)模型缺乏考虑前车最优速度影响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全速度差(IFVD)模型。在IFVD模型中,除了考虑跟驰车自身的最优速度和前车的速度差外,还进一步分析了多辆前车的最优速度信息对提高交通流稳定性的作用。并利用小振幅扰动法对模型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推导了模型的临界稳定性条件。最后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FVD和IFVD模型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初始扰动条件下,考虑前车最优速度影响的IFVD模型能更有效地抑制交通流的堵塞,且随着考虑前车数量的增多,自由流稳定的灵敏度系数临界值在减小,稳定区域逐渐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流 速度差(FVD)模型 最优速度 稳定性分析 数值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理论驱动和数据驱动的组合跟车模型
15
作者 葛世磊 霍为炜 龚国庆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3-51,共9页
基于理论驱动的模型虽成功解释了观察到的交通行为,但无法处理多变的驾驶行为信息,导致模型预测能力较差。基于数据驱动的深度学习预测模型能够处理复杂的驾驶信息,但需要大量的驾驶数据进行模型训练。针对2类模型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 基于理论驱动的模型虽成功解释了观察到的交通行为,但无法处理多变的驾驶行为信息,导致模型预测能力较差。基于数据驱动的深度学习预测模型能够处理复杂的驾驶信息,但需要大量的驾驶数据进行模型训练。针对2类模型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结合模型,将理论驱动模型(OV)与数据驱动模型(PSO-CNN-BiLSTM-Att)相结合,形成组合跟车模型,将IDM模型和PSO-CNN-BiLSTM-Att神经网络的预测结果相结合,这种融合保留了理论驱动模型提供的可控性,同时也利用了数据驱动模型的预测精度。通过NGSIM交通数据,与单独的OV理论驱动模型和PSO-CNN-BiLSTM-Att数据驱动模型相比,组合模型的预测误差显著减少,分别降低了88%和67%。此外,还进行了不同驾驶行为风格模拟,结果表明组合模型可以真实反映跟车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车行为 最优速度模型 长短期记忆网络 粒子群 组合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车状态变化特征的网联车跟驰模型 被引量:3
16
作者 史昕 朱健 +2 位作者 赵祥模 惠飞 马峻岩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309-1319,共11页
针对前车速度单双向突变引起的交通流不稳定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车状态变化特征的网联车跟驰模型(MVSCF)。首先引入多前车加速度差变化特征和优化的速度期望估计改进MVCM模型;然后利用微小扰动法和约化摄动法求解MVSCF模型的临界稳定条... 针对前车速度单双向突变引起的交通流不稳定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车状态变化特征的网联车跟驰模型(MVSCF)。首先引入多前车加速度差变化特征和优化的速度期望估计改进MVCM模型;然后利用微小扰动法和约化摄动法求解MVSCF模型的临界稳定条件,同时结合环形道路场景推导多前车加速度差系数k、多前车数q和多前车最优速度权重ε的相对最优值;最后利用直行道路场景对比分析MVSCF模型在前车速度非平稳变化作用下的交通流稳定效果。仿真结果表明:前车速度单双向突变时,MVSCF模型能够较好吸收前车扰动,速度波动峰谷差值和加速度波动幅度均有所减小,有利于提升交通流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联车 跟驰模型 最优速度 微小扰动法 约化摄动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失数据下半参数回归模型的渐近性质 被引量:3
17
作者 罗双华 田萍 蒋红英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5-159,共5页
在缺失响应变量的不完全数据下,对半参数回归模型进行研究.利用局部线性回归拟合方法建立缺失数据下半参数回归模型参数分量β和非参数分量g的局部线性估计βn,gn*(t),基于βn建立σ2的估计量2σn.在适当的条件下,证明βn,2σn的渐近正... 在缺失响应变量的不完全数据下,对半参数回归模型进行研究.利用局部线性回归拟合方法建立缺失数据下半参数回归模型参数分量β和非参数分量g的局部线性估计βn,gn*(t),基于βn建立σ2的估计量2σn.在适当的条件下,证明βn,2σn的渐近正态性,得到gn*(t)的最优弱收敛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参数回归模型 局部线性回归光滑 渐近正态性 缺失数据 最优弱收敛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失数据下半参数回归模型的局部线性光滑 被引量:3
18
作者 罗双华 玄海燕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51-155,共5页
在缺失响应变量的不完全数据下,对半参数回归模型进行研究.利用最小二乘和局部线性回归拟合方法建立缺失数据下半参数回归模型参数分量和非参数分量的局部线性估计.在适当的条件下,得到^βn,^nσ的渐近正态性和^gn(t)最优弱收敛速度.
关键词 半参数回归模型 局部线性回归光滑 渐近正态性 缺失数据 最优弱收敛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参数回归模型中二阶段估计的渐近性质 被引量:12
19
作者 薛留根 韩建国 《高校应用数学学报(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87-94,共8页
给定半参数回归模型 Y=X′β+g(T) +e,其中β∈ Rp 是未知参数向量 ,g(t)是定义在 [0 ,1]上的未知函数 ,e是随机误差 .本文研究了β,g(t)和σ2 的估计量βn,gn(t)和σ2n,在适当的条件下证明了它们的渐近正态性 ,并给出了 gn(t)... 给定半参数回归模型 Y=X′β+g(T) +e,其中β∈ Rp 是未知参数向量 ,g(t)是定义在 [0 ,1]上的未知函数 ,e是随机误差 .本文研究了β,g(t)和σ2 的估计量βn,gn(t)和σ2n,在适当的条件下证明了它们的渐近正态性 ,并给出了 gn(t)的最优收敛速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参数回归模型 渐近正态性 最优收敛速度 二阶段估计 最小二乘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参数回归模型局部多项式估计的渐近性质 被引量:1
20
作者 施云驰 柴根象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30-333,共4页
利用最小二乘局部多项式方法建立了半参数回归模型参数分量、非参数分量和误差方差的局部多项式估计 .在适当的条件下 ,得到它们的渐近正态性和最优收敛速度 .
关键词 半参数回归模型 渐近正态性 最优收敛速度 局部多项式 参数分量 非参数分量 误差方差 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