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环境友好视角的中国最优城市规模研究——来自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6
1
作者 项本武 张亚丽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4-84,共11页
利用DMSP/OLS全球夜间灯光数据和能源消费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及能源消耗碳排放系数,核算出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人均碳排放量。在此基础上,构建城市人均碳排放决定的动态面板模型,使用GMM估计方法检验了城市人口密度对城市人均二氧化碳排... 利用DMSP/OLS全球夜间灯光数据和能源消费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及能源消耗碳排放系数,核算出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人均碳排放量。在此基础上,构建城市人均碳排放决定的动态面板模型,使用GMM估计方法检验了城市人口密度对城市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人口密度与人均碳排放呈U型关系,基于人均碳排放最小化的原则,中国城市最优人口密度为1.41万人/平方公里,我国70%左右的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实际人口密度低于其最优人口密度,从而表明,我国大部分城市实际人口规模低于其最优水平。为推进环境友好的新型城镇化,对城市规模和密度的控制应考虑不同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差异,避免基于城市现有等级设定统一标准,对现有人口规模超过最优规模的城市加大控制力度,对低于最优人口规模的城市应该充分发挥其人口吸纳潜力;同时,优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促进城市内部不同区域间的人口均衡分布,形成合理的总体人口密度,从而有利于中国城市人均碳排放的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均碳排放 环境友好 最优城市规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置疑中国最优城市规模 被引量:13
2
作者 刘永亮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6-81,96,共7页
梳理并评析了相关研究成果,然后利用1990-2008年数据对我国是否存在最优城市规模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对于多数指标和年份,中国不存在统一的最优城市规模;对于部分存在最优城市规模的年份和指标,最优规模是一个变量;整体上... 梳理并评析了相关研究成果,然后利用1990-2008年数据对我国是否存在最优城市规模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对于多数指标和年份,中国不存在统一的最优城市规模;对于部分存在最优城市规模的年份和指标,最优规模是一个变量;整体上看,中国目前不存在过度规模城市,限制大城市规模的观点依据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优城市规模 城市 聚集经济 过度规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优城市规模与特大城市户籍管制的自增强机制 被引量:7
3
作者 邹一南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52-60,共9页
人口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为了缓解其综合承载压力,倾向于通过严格的户籍管制政策控制人口规模,但在现实中,特大城市却存在着"落户越来越严、人口越控越多"的现象。基于最优城市规模理论,提出了特大城市户籍管制的自增强机制,... 人口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为了缓解其综合承载压力,倾向于通过严格的户籍管制政策控制人口规模,但在现实中,特大城市却存在着"落户越来越严、人口越控越多"的现象。基于最优城市规模理论,提出了特大城市户籍管制的自增强机制,并分析了其形成过程。研究发现,严格的户籍管制政策在降低特大城市排他性公共品拥挤成本的同时,并未改变城市人口增长带来的规模收益,这使得城市边际规模收益和边际拥挤成本相等时的最优规模理论值增大,城市人口倾向于进一步增多,最终导致户籍管制更加严格。利用286个地级市的数据对户籍管制的自增强机制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加强户籍管制不利于中小城市收入提高,有利于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收入提高,人口规模越大的城市越具有加强户籍管制的倾向;户籍管制程度的提高使城市人均收入与人口规模之间倒U型曲线的顶点位置右移,因而提升了特大城市的最优人口规模水平,进一步促进了人口的流入。大多数特大城市在严格的户籍管制下,其实际人口规模仍未达到最优人口规模理论值,依然存在人口进一步增多的倾向。户籍管制的自增强机制的政策含义是:当前,中国的特大城市已经陷入了户籍管制增强与城市人口增多的恶性循环之中,通过严格的户籍管制控制城市人口规模的政策是无效的,进一步放开落户限制反而是特大城市疏解人口的有效途径;同时,应通过提高中小城市非排他性公共品供给水平引导新增非户籍人口有序转移,最终使特大城市退出户籍管制的自增强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优城市规模 特大城市 户籍管制自增强 非排他性公共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大视角下最优城市规模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3
4
作者 万庆 吴传清 《区域经济评论》 2017年第1期107-114,共8页
"最优城市规模"问题一直是城市研究领域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梳理总结最近二十年国内外最优城市规模相关研究成果文献发现,研究视角大体上有成本—收益分析视角、公共产品供给视角、城市增长视角、新经济地理学视角、国民福... "最优城市规模"问题一直是城市研究领域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梳理总结最近二十年国内外最优城市规模相关研究成果文献发现,研究视角大体上有成本—收益分析视角、公共产品供给视角、城市增长视角、新经济地理学视角、国民福利视角和可持续发展视角等六大类。最优城市规模问题后续研究的主攻方向主要集中在:注重借鉴多学科理论、方法开展综合性研究,加强资源环境约束和国民福利视角的最优城市规模研究;聚焦最优城市规模决定机理、外部效应、管控路径等理论问题研究;重视个案研究和实证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优城市规模 城市增长 国民福利 资源环境约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最优城市规模实证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永亮 王丽民 《商业时代》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6期134-136,共3页
关于城市最佳规模问题,在国内外学术界和政府部门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对相关的实证研究成果进行了较系统的梳理与评析,并利用中国1990-2006年间数据对我国是否存在最优城市规模进行了实证检验,从中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对于多数指标和年份,... 关于城市最佳规模问题,在国内外学术界和政府部门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对相关的实证研究成果进行了较系统的梳理与评析,并利用中国1990-2006年间数据对我国是否存在最优城市规模进行了实证检验,从中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对于多数指标和年份,中国不存在统一的最优城市规模;对于部分存在最优城市规模的年份和指标,最优规模是一个变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优城市规模 城市 聚集经济 过度规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门槛效应的北京都市圈最优城市规模研究
6
作者 金田林 吴自强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150-154,共5页
伴随中国迈入城镇化后期,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成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任务。本文基于现代化北京都市圈的空间范围,根据2000-2017年北京都市圈的面板数据,利用门槛模型分析了北京都市圈及都市圈内各圈层的最优城市规模。研究表明:第一,现... 伴随中国迈入城镇化后期,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成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任务。本文基于现代化北京都市圈的空间范围,根据2000-2017年北京都市圈的面板数据,利用门槛模型分析了北京都市圈及都市圈内各圈层的最优城市规模。研究表明:第一,现代化北京都市圈的空间范围,包括核心圈层的7个区,紧密圈层的12个区/地级市,机会圈层的9个区/地级市;第二,总体来看,北京都市圈超出最优城市规模约30%,迫切需要在京津冀城市群内部进行疏解;第三,分圈层看,核心圈层城市规模已经处于边际报酬递减阶段,机会圈层城市规模则仍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是未来功能疏解的重要承载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都市圈 最优城市规模 门槛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最优规模与劳动力实际工资率关系研究——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 被引量:8
7
作者 陈旭 陶小马 《财贸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2-20,共9页
在新经济地理学提供的从微观个体推演宏观区位的理论方法基础上,建立厂商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三种效应影响下的,以城市劳动力实际工资率衡量的城市最优规模的理论模型,并通过数值模拟对三种效应分别进行单一效应的... 在新经济地理学提供的从微观个体推演宏观区位的理论方法基础上,建立厂商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三种效应影响下的,以城市劳动力实际工资率衡量的城市最优规模的理论模型,并通过数值模拟对三种效应分别进行单一效应的模拟比较静态分析和三种效应的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在城市的实际工资率与城市最优规模存在着倒U型的稳定关系,也即理论上存在着使得劳动力获得最高工资率的城市最优规模;三种效应对城市最优规模的影响不同,发展城市最优规模需要综合考虑三种效应的交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最优规模 劳动力实际工资率 新经济地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规模体系与城市发展战略 被引量:14
8
作者 蔡之兵 张可云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04-112,共9页
过去30多年中国城市发展速度较快,然而究竟应该以何种规模的城市作为城市发展战略的重点始终存在争论。本文基于城市成本收益最优规模的罗伯特研究框架,利用中国143个城市数据采取分组估计方法进行检验,发现并不存在单一的最优城市规模... 过去30多年中国城市发展速度较快,然而究竟应该以何种规模的城市作为城市发展战略的重点始终存在争论。本文基于城市成本收益最优规模的罗伯特研究框架,利用中国143个城市数据采取分组估计方法进行检验,发现并不存在单一的最优城市规模。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利用齐普夫(ZIPF)法则和城市就业提供能力指数对中国现有城市规模体系进行研究,本文发现中国城市体系总体规模偏小且缺乏足够的就业提供能力。最后,本文根据相关研究结论提出符合中国实际的城市发展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优城市规模 城市规模体系 城市发展战略 齐普夫法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规模与中国工业企业生产效率 被引量:1
9
作者 范红忠 岳文涛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29-136,共8页
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2001~2011年的数据,研究了城市规模对中国工业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规模与企业生产效率存在倒U型关系;对于最大化生产效率而言,存在最优城市规模;不同行业对应的最优城市规模各不相同。估计得出,最... 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2001~2011年的数据,研究了城市规模对中国工业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规模与企业生产效率存在倒U型关系;对于最大化生产效率而言,存在最优城市规模;不同行业对应的最优城市规模各不相同。估计得出,最优城市规模范围约为150~260万人口。中国目前只有40个城市在最优城市规模范围之内,有30个城市已经超过最优城市规模,其他211个城市低于最优城市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规模 企业生产效率 最优城市规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政级别、城市规模与土地产出效率 被引量:5
10
作者 曾鹏 李洪涛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0-186,共17页
2019年1月1日起施行的《行政区划管理条例》强调通过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强化政府的行政化管理。行政级别作为国家政治权力在地理空间上的体现,对城市的资源配置、社会治理、政策规划实施起到重要作用。城市可以凭借行政级别的优势在中国... 2019年1月1日起施行的《行政区划管理条例》强调通过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强化政府的行政化管理。行政级别作为国家政治权力在地理空间上的体现,对城市的资源配置、社会治理、政策规划实施起到重要作用。城市可以凭借行政级别的优势在中国的行政区经济发展模式下获取正反馈效应,因此从行政级别的角度理解城市发展也就抓住了中国特色的行政区经济模式的关键。研究首先对我国行政级别的制度背景、演化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展开系统性梳理分析。在此基础上,基于空间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运用新经济地理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理论对行政级别、城市规模与土地产出效率之间的影响关系展开研究。分别从权力职能、财政能力、资源配置三个维度分析城市行政级别对土地产出效率的推动作用,由规模集聚、过度积累两个维度分析城市规模对土地产出效率的倒U型结构作用,再从行政区与经济区发展协同的角度分析城市行政级别与城市规模对土地产出效率的协同作用。在实证研究部分,研究通过对我国特色政治制度下行政级别设定的分析,将城市行政级别、城市规模、土地产出效率纳入统一的面板数据模型中进行定量分析,在对数据进行单位根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基础上,利用2000—2016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样本进行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并通过内生性检验对模型内变量之间的干扰问题进行控制。为进一步探寻城市规模对土地产出效率倒U型作用下存在的最优区间值,研究利用门槛效应模型以全社会资本存量作为门槛变量通过500次自抽样门槛效应检验对城市规模存在的结构变化点进行探寻。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第一,行政级别对土地产出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影响;第二,城市规模对土地产出效率呈现倒U型作用,城市在387万人时处于最优城市规模;第三,行政级别、城市规模对土地产出效率的协同作用较小,现阶段城市行政级别与城市规模之间存在不协调的现象。最后,研究在着眼长远发展展开行政区划设置,强化行政区划设置在城市空间治理中的作用、通过行政区划制度协调行政区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空间结构体系的良性健康发展、促进行政区划设置与土地产出效率的协同作用,提升城市土地资源配置与城市发展的匹配程度三方面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级别 最优城市规模 土地产出效率 行政区划设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规模与城市效率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涛 郝汉舟 《湖北农业科学》 2019年第16期165-170,共6页
从城市外部性理论和增长理论对城市最优规模的内在原理研究和城市规模与城市效率的实证研究方面梳理了城市规模与城市效率的研究进展。实证研究显示,人口数量、土地面积、首位度和基尼系数等是从不同方面反映城市规模的有效指标;DEA法... 从城市外部性理论和增长理论对城市最优规模的内在原理研究和城市规模与城市效率的实证研究方面梳理了城市规模与城市效率的研究进展。实证研究显示,人口数量、土地面积、首位度和基尼系数等是从不同方面反映城市规模的有效指标;DEA法、能值法和生态足迹法是从经济视域和生态视域测度城市效率的常用方法;城市效率和城市规模之间普遍存在“U形”关系和门槛关系。最后,总结了目前研究成果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未来研究的主导方向,以期为国家调整城市发展战略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最优规模 城市效率 外部性理论 城市增长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财政、城市产出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差异 被引量:8
12
作者 武彦民 杨峥 《审计与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7-94,共8页
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大量出让、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的背景下,考量城市面积的快速扩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高低具有重要意义。土地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生产要素,由于土地位置的固定性使得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土地财政政策,这... 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大量出让、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的背景下,考量城市面积的快速扩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高低具有重要意义。土地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生产要素,由于土地位置的固定性使得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土地财政政策,这致使城市产出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对Solow模型进行扩展,使用我国1999—2009年数据,运用Malmquist指数分析方法对城市产出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全国各省市全要素生产率虽都呈现出上涨的趋势,但每个省市都存在土地使用效率不高问题。通过区域划分估算全国各省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情况,并使用分位数回归法分析各地区不同的增长方式,并针对土地财政、城市产出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差异间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财政 城市产出效率 土地投入产出 最优城市规模 土地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