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替代供体来源非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系统疾病的单中心回溯性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王婧 周进 +2 位作者 郑慧菲 王攀峰 傅琤琤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9-165,共7页
目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治疗血液病的重要手段,然而仅1/4的患者可能找到HLA全相合的同胞供体。为扩大供者来源,本研究比较脐血移植(UCBT)、单倍体相合移植(haplo identical,hi-HSCT)、非全相合非亲缘供者移植(MMUDT)3... 目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治疗血液病的重要手段,然而仅1/4的患者可能找到HLA全相合的同胞供体。为扩大供者来源,本研究比较脐血移植(UCBT)、单倍体相合移植(haplo identical,hi-HSCT)、非全相合非亲缘供者移植(MMUDT)3种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0年1日至2012年6月共计93例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病历资料,其中UCBT组22例,hi-HSCT组42例,M M UDT组29例,比较3组造血重建、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 GVHD)、复发率、生存时间。结果:UCBT、hi-HSCT、MMUDT 3组造血重建时间(ANC>1.0×109)分别是19、12、12 d,UCBT组粒细胞重建明显延迟(P<0.05);3组植入时间(STR>95%)分别是15、26、20d,hi-HSCT组植入时间相对较晚;3组植入失败率分别是26%、5%、3%,UCBT组植入失败率较高(P<0.05)。3组a GVHD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分别是50%、57.1%、72.4%,3组Ⅲ-Ⅵa GVHD发生率亦无统计学差异,分别是27.3%、28.6%、17.2%;UCBT组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 GVHD)发生率最低,3组分别是19%、45.5%、58.3%;3组移植后100 d内的移植相关死亡率(TRM)分别是23.8%、20%、11.1%;3组2年的总体生存率分别是79.9%、80.9%、88.0%。结论:UCBT组c GVHD发生率最低,但造血重建缓慢;hi-HSCT组尽管干细胞来源广泛并且可以支持后续细胞免疫治疗,但TRM较高;而较高的a GVHD及c GVHD发生率是MMUDT组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脐血干细胞移植 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亲缘供体全相造血干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亲缘HLA相合骨髓移植治疗一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被引量:1
2
作者 高春记 达万明 +5 位作者 张伯龙 韩晓萍 朱海燕 靳海杰 靖彧 黄文荣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78-380,共3页
为了探讨非亲缘HLA相合供者骨髓移植 (UD BMT)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的可行治疗方案和疗效 ,采用HLA配型相合的非亲缘骨髓移植治疗 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病态造血(MDS RCMD)男性患者 ,31岁。预处理方... 为了探讨非亲缘HLA相合供者骨髓移植 (UD BMT)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的可行治疗方案和疗效 ,采用HLA配型相合的非亲缘骨髓移植治疗 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病态造血(MDS RCMD)男性患者 ,31岁。预处理方案为马利兰、环磷酰胺、阿糖胞苷、甲基环己亚硝脲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以霉酚酸酯、环孢菌素A加短疗程的甲氨喋呤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结果显示 ,移植后 10天中性粒细胞 (0 .5× 10 9 L ,2 0天血小板升至 5 8× 10 9 L ,3个月血红蛋白升至 114g L ,无GVHD发生 ;移植后无病存活时间已达 9个月。结论 :非血缘HLA相合骨髓移植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可行而且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移植 骨髓增生异常综 移植物抗宿主病 亲缘HLA相供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CMV感染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王乐玲 莫文健 +4 位作者 张玉平 陈小卫 王彩霞 周铭 王顺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44-950,共7页
目的:探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70例SAA患者行allo-HSCT的临床资料,包括108例同胞全相合和162例替代供者(68例非亲缘全相... 目的:探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70例SAA患者行allo-HSCT的临床资料,包括108例同胞全相合和162例替代供者(68例非亲缘全相合和94例亲缘单倍体)。不同移植方式选择不同预处理方案。同胞全相合和单倍体的移植物均为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非亲缘供者移植物为外周血干细胞。待粒细胞植入后,定期监测血液CMV-DNA。同时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移植术后第1、2、3、6、12个月的CD3^(+)、CD4^(+)T淋巴细胞、CD19^(+)B淋巴细胞的绝对数。结果:270例SAA患者移植后229例发生了CMV病毒感染,发生率为84.8%,其中有18例患者进展为巨细胞疾病。单因素分析显示,替代供者(非亲缘全相合及亲缘单倍体供者)、吗替麦考酚酯的应用以及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与CMV感染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分析则显示,替代供者与CMV感染相关。替代供者6个月内CD3^(+)、CD4^(+)恢复较前同胞全相合组延迟。结论:Allo-HSCT后替代供者比同胞全相合供者移植更易发生CMV感染,且替代供者移植术后免疫功能重建延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 替代供者(亲缘全相+单倍体供者) 巨细胞病毒感染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