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经学盛衰与曹操诗歌革新
被引量:
5
1
作者
吴怀东
《江淮论坛》
CSSCI
1999年第3期93-96,共4页
关键词
《诗经》
曹操诗歌
诗歌
创作
古文经学
《东山》
《诗三家义集疏》
三家诗
诗歌
艺术
汉代诗学
诗学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曹操诗歌的悲情色彩及审美体认
被引量:
2
2
作者
马志英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2期128-131,共4页
生命意识与悲情体验是魏晋文人普遍的艺术感受。曹操的文学作品具有浓郁的悲情色彩,他的诗歌无论是反映民生疾苦还是抒发功业理想、表达游仙之思都充满着悲情之思,呈现出悲情之美。其成因是多元的,既有特定的社会因素,也有诗人性格根据...
生命意识与悲情体验是魏晋文人普遍的艺术感受。曹操的文学作品具有浓郁的悲情色彩,他的诗歌无论是反映民生疾苦还是抒发功业理想、表达游仙之思都充满着悲情之思,呈现出悲情之美。其成因是多元的,既有特定的社会因素,也有诗人性格根据,又有以悲为美的传统审美观念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操诗歌
悲情美
审美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曹操诗歌艺术剖析
被引量:
1
3
作者
蔡厚示
《文史哲》
1983年第5期38-41,共4页
曹操是汉代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诗人。他的诗歌,保存到现在的虽只有二十几首,但它上继先秦两汉民歌的优良传统,下开建安时期慷慨激昂的现实主义诗风,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陈沆《诗比兴笺》云:...
曹操是汉代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诗人。他的诗歌,保存到现在的虽只有二十几首,但它上继先秦两汉民歌的优良传统,下开建安时期慷慨激昂的现实主义诗风,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陈沆《诗比兴笺》云:“曹公苍莽、古直、悲凉。其诗上继变雅,无篇不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操诗歌
周公
诗歌
艺术
政治家
深远影响
现实主义
汉末
建安时期
方东树
文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曹操诗歌的创作道路
被引量:
1
4
作者
张士騦
《江淮论坛》
1988年第6期77-86,共10页
对曹操诗歌的评价,也和对其人的详价相似,毁誊纷纭,贬之者列为下品(钟嵘《诗品》),誉之者认为“上继变雅,无篇不奇”(陈源《诗比兴笺》)。本文试图以发展的观点,对其现存的全部诗作进行具体分析,力求勾勒出诗人创作道路的轮廓,对其不同...
对曹操诗歌的评价,也和对其人的详价相似,毁誊纷纭,贬之者列为下品(钟嵘《诗品》),誉之者认为“上继变雅,无篇不奇”(陈源《诗比兴笺》)。本文试图以发展的观点,对其现存的全部诗作进行具体分析,力求勾勒出诗人创作道路的轮廓,对其不同阶段的诗歌创作做出比较切实的评价。对曹诗是否有人道主义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作道路
曹操诗歌
诗歌
创作
人道主义精神
曹诗
《诗品》
陈源
后汉书
《魏书》
民间谣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试论曹操诗歌的写实精神
5
作者
吴云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2期57-59,共3页
(一)文学的生命在于真实。只有敢于反映社会生活真实的作家,其作品才能留传后世。曹操之所以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重要原因之一是他创作的写实精神。曹操创作最突出的特点是用诗歌反映了汉末魏初这个历史转变期的时代真实。首先,曹...
(一)文学的生命在于真实。只有敢于反映社会生活真实的作家,其作品才能留传后世。曹操之所以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重要原因之一是他创作的写实精神。曹操创作最突出的特点是用诗歌反映了汉末魏初这个历史转变期的时代真实。首先,曹操的诗歌反映了汉末上层统治者的权利之争,终于导致天下大乱和人民惨遭苦难的生活。史载:中平六年(公元189),汉灵帝死,少帝刘辩即位,何太后听政。此时太后的哥哥何进独揽大权。何进谋诛宦官,召董卓入京,事泄,宦官张让等杀死何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实精神
曹操诗歌
现实主义
诗歌
创作
生活真实
汉末
宦官
文学史
历史转变
统治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曹操诗歌选注(三首)
6
作者
众革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4年第2期47-51,共5页
曹操(公元一五五——二二○年),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省毫县)人。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和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流传下来的的二十余首。这些诗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斗争的现实,表达了他实现统一的政治理...
曹操(公元一五五——二二○年),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省毫县)人。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和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流传下来的的二十余首。这些诗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斗争的现实,表达了他实现统一的政治理想和革新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操诗歌
代表人物
三国时期
东汉末年
政治斗争
政治理想
安徽省
诗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一代英雄 千古诗魂──试论曹操的诗歌创作
7
作者
刘朝兴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1995年第A01期48-52,63,共6页
一代英雄 千古诗魂──试论曹操的诗歌创作刘朝兴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风云际会,英雄辈出。曹操,本来是一个为名门望族不屑一顾的“赘阉遗丑”(注1).然而当他弱冠以后,登上政治舞台,即以其旷世奇才崭然而露头角,令世人刮目相...
一代英雄 千古诗魂──试论曹操的诗歌创作刘朝兴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风云际会,英雄辈出。曹操,本来是一个为名门望族不屑一顾的“赘阉遗丑”(注1).然而当他弱冠以后,登上政治舞台,即以其旷世奇才崭然而露头角,令世人刮目相看;接着,他在数十年的征战杀伐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操诗歌
诗歌
创作
建安文学
诗歌
发展史
“建安风骨”
诗魂
东汉末年
政治家
汉乐府
现实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曹操和乐府诗
被引量:
3
8
作者
姚汉荣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5期40-45,共6页
在建安诗人的诗歌创作生涯中,几乎每个人都曾涉足过乐府诗的创作。曹操的《蒿里行》、《苦寒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名都篇》、《吁嗟篇》、《野田黄雀行》、《泰山梁甫行》,王粲的《七哀》、《从...
在建安诗人的诗歌创作生涯中,几乎每个人都曾涉足过乐府诗的创作。曹操的《蒿里行》、《苦寒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名都篇》、《吁嗟篇》、《野田黄雀行》、《泰山梁甫行》,王粲的《七哀》、《从军行》,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阮瑀的《驾出北郭门厅》等等,都是建安诗人所创作而千古传颂的文人乐府名篇。但是,在许多诗人的诗歌创作中,乐府诗的创作只占很少一部分,有的诗人不过只写了一、二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和歌
祭祀音乐
乐府诗
曹操诗歌
诗歌
创作
民歌
作品
舞曲歌辞
新创
文人乐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试谈三曹诗歌的审美特征
被引量:
2
9
作者
李南冈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2期55-58,共4页
汉末动乱年间,曹操和他的两个儿子曹丕、曹植,于金戈铁马中振兴风雅,大力倡导文学事业,领袖建安文坛,开辟了中国诗歌发展的新局面,在汉文学史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曹氏父子的文学创作,均以诗歌为主体,他们的作品有相当一部分得以传世....
汉末动乱年间,曹操和他的两个儿子曹丕、曹植,于金戈铁马中振兴风雅,大力倡导文学事业,领袖建安文坛,开辟了中国诗歌发展的新局面,在汉文学史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曹氏父子的文学创作,均以诗歌为主体,他们的作品有相当一部分得以传世.其中更有一些精品,千百年来,受到人们广泛的注意、评说和推重,产生深远的影响.建国以来,文学史界在总结汉末一代文学的本质特征的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特征
文学史
曹操诗歌
曹氏父子
三曹
文学创作
曹植
作品
诗歌
发展
汉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尊法反儒 清峻通脱——略论曹操的诗歌
10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75年第2期84-86,共3页
曹操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文武并施,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曹操的诗歌充满着尊法反儒思想,风格清峻通脱,开创了“建安文学”的一代诗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
曹操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文武并施,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曹操的诗歌充满着尊法反儒思想,风格清峻通脱,开创了“建安文学”的一代诗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东汉末年,豪强大地主与儒家学派结成反动的神圣同盟,各据一方,称王称霸,造成汉末割据分裂的混战局面。曹操在豪强地主势力被黄巾起义军削弱之后,登上政治舞台,他的历史功绩,主要在于结束了我国北方的分裂局面,坚持了统一进步的法家路线。因此,在他的诗歌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操诗歌
清峻
通脱
豪强地主
经济的
三国时期
建安文学
历史功绩
黄巾起义
神圣同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建安乐制及拟乐府诗形态考述
11
作者
吴怀东
《江淮论坛》
CSSCI
1998年第2期104-106,共3页
关键词
拟乐府诗
曹操诗歌
建安时期
《三国志》
艺术手法
汉献帝
乐志
汉乐府
曹植
“挟天子以令诸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经学盛衰与曹操诗歌革新
被引量:
5
1
作者
吴怀东
机构
安徽大学中文系
出处
《江淮论坛》
CSSCI
1999年第3期93-96,共4页
关键词
《诗经》
曹操诗歌
诗歌
创作
古文经学
《东山》
《诗三家义集疏》
三家诗
诗歌
艺术
汉代诗学
诗学观念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曹操诗歌的悲情色彩及审美体认
被引量:
2
2
作者
马志英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2期128-131,共4页
基金
宁夏回族自治区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建安文学与北方地域文化关系研究(10NXZZW02)
文摘
生命意识与悲情体验是魏晋文人普遍的艺术感受。曹操的文学作品具有浓郁的悲情色彩,他的诗歌无论是反映民生疾苦还是抒发功业理想、表达游仙之思都充满着悲情之思,呈现出悲情之美。其成因是多元的,既有特定的社会因素,也有诗人性格根据,又有以悲为美的传统审美观念的影响。
关键词
曹操诗歌
悲情美
审美认同
Keywords
poetry of Cao Cao
sadness beauty
aesthetic identity
分类号
I207.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曹操诗歌艺术剖析
被引量:
1
3
作者
蔡厚示
出处
《文史哲》
1983年第5期38-41,共4页
文摘
曹操是汉代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诗人。他的诗歌,保存到现在的虽只有二十几首,但它上继先秦两汉民歌的优良传统,下开建安时期慷慨激昂的现实主义诗风,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陈沆《诗比兴笺》云:“曹公苍莽、古直、悲凉。其诗上继变雅,无篇不奇。”
关键词
曹操诗歌
周公
诗歌
艺术
政治家
深远影响
现实主义
汉末
建安时期
方东树
文学史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曹操诗歌的创作道路
被引量:
1
4
作者
张士騦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
出处
《江淮论坛》
1988年第6期77-86,共10页
文摘
对曹操诗歌的评价,也和对其人的详价相似,毁誊纷纭,贬之者列为下品(钟嵘《诗品》),誉之者认为“上继变雅,无篇不奇”(陈源《诗比兴笺》)。本文试图以发展的观点,对其现存的全部诗作进行具体分析,力求勾勒出诗人创作道路的轮廓,对其不同阶段的诗歌创作做出比较切实的评价。对曹诗是否有人道主义精神。
关键词
创作道路
曹操诗歌
诗歌
创作
人道主义精神
曹诗
《诗品》
陈源
后汉书
《魏书》
民间谣谚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D61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论曹操诗歌的写实精神
5
作者
吴云
出处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2期57-59,共3页
文摘
(一)文学的生命在于真实。只有敢于反映社会生活真实的作家,其作品才能留传后世。曹操之所以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重要原因之一是他创作的写实精神。曹操创作最突出的特点是用诗歌反映了汉末魏初这个历史转变期的时代真实。首先,曹操的诗歌反映了汉末上层统治者的权利之争,终于导致天下大乱和人民惨遭苦难的生活。史载:中平六年(公元189),汉灵帝死,少帝刘辩即位,何太后听政。此时太后的哥哥何进独揽大权。何进谋诛宦官,召董卓入京,事泄,宦官张让等杀死何进。
关键词
写实精神
曹操诗歌
现实主义
诗歌
创作
生活真实
汉末
宦官
文学史
历史转变
统治者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曹操诗歌选注(三首)
6
作者
众革
出处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4年第2期47-51,共5页
文摘
曹操(公元一五五——二二○年),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省毫县)人。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和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流传下来的的二十余首。这些诗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斗争的现实,表达了他实现统一的政治理想和革新主张。
关键词
曹操诗歌
代表人物
三国时期
东汉末年
政治斗争
政治理想
安徽省
诗人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一代英雄 千古诗魂──试论曹操的诗歌创作
7
作者
刘朝兴
出处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1995年第A01期48-52,63,共6页
文摘
一代英雄 千古诗魂──试论曹操的诗歌创作刘朝兴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风云际会,英雄辈出。曹操,本来是一个为名门望族不屑一顾的“赘阉遗丑”(注1).然而当他弱冠以后,登上政治舞台,即以其旷世奇才崭然而露头角,令世人刮目相看;接着,他在数十年的征战杀伐中,...
关键词
曹操诗歌
诗歌
创作
建安文学
诗歌
发展史
“建安风骨”
诗魂
东汉末年
政治家
汉乐府
现实主义
分类号
F0 [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曹操和乐府诗
被引量:
3
8
作者
姚汉荣
出处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5期40-45,共6页
文摘
在建安诗人的诗歌创作生涯中,几乎每个人都曾涉足过乐府诗的创作。曹操的《蒿里行》、《苦寒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名都篇》、《吁嗟篇》、《野田黄雀行》、《泰山梁甫行》,王粲的《七哀》、《从军行》,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阮瑀的《驾出北郭门厅》等等,都是建安诗人所创作而千古传颂的文人乐府名篇。但是,在许多诗人的诗歌创作中,乐府诗的创作只占很少一部分,有的诗人不过只写了一、二篇。
关键词
相和歌
祭祀音乐
乐府诗
曹操诗歌
诗歌
创作
民歌
作品
舞曲歌辞
新创
文人乐府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谈三曹诗歌的审美特征
被引量:
2
9
作者
李南冈
出处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2期55-58,共4页
文摘
汉末动乱年间,曹操和他的两个儿子曹丕、曹植,于金戈铁马中振兴风雅,大力倡导文学事业,领袖建安文坛,开辟了中国诗歌发展的新局面,在汉文学史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曹氏父子的文学创作,均以诗歌为主体,他们的作品有相当一部分得以传世.其中更有一些精品,千百年来,受到人们广泛的注意、评说和推重,产生深远的影响.建国以来,文学史界在总结汉末一代文学的本质特征的过程中。
关键词
审美特征
文学史
曹操诗歌
曹氏父子
三曹
文学创作
曹植
作品
诗歌
发展
汉末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尊法反儒 清峻通脱——略论曹操的诗歌
10
机构
广州重型机器厂工人理论组
广东师院中文系三年级六班
出处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75年第2期84-86,共3页
文摘
曹操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文武并施,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曹操的诗歌充满着尊法反儒思想,风格清峻通脱,开创了“建安文学”的一代诗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东汉末年,豪强大地主与儒家学派结成反动的神圣同盟,各据一方,称王称霸,造成汉末割据分裂的混战局面。曹操在豪强地主势力被黄巾起义军削弱之后,登上政治舞台,他的历史功绩,主要在于结束了我国北方的分裂局面,坚持了统一进步的法家路线。因此,在他的诗歌里。
关键词
曹操诗歌
清峻
通脱
豪强地主
经济的
三国时期
建安文学
历史功绩
黄巾起义
神圣同盟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建安乐制及拟乐府诗形态考述
11
作者
吴怀东
机构
安徽大学中文系
出处
《江淮论坛》
CSSCI
1998年第2期104-106,共3页
关键词
拟乐府诗
曹操诗歌
建安时期
《三国志》
艺术手法
汉献帝
乐志
汉乐府
曹植
“挟天子以令诸侯”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经学盛衰与曹操诗歌革新
吴怀东
《江淮论坛》
CSSCI
1999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论曹操诗歌的悲情色彩及审美体认
马志英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曹操诗歌艺术剖析
蔡厚示
《文史哲》
1983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论曹操诗歌的创作道路
张士騦
《江淮论坛》
1988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试论曹操诗歌的写实精神
吴云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曹操诗歌选注(三首)
众革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一代英雄 千古诗魂──试论曹操的诗歌创作
刘朝兴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199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曹操和乐府诗
姚汉荣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试谈三曹诗歌的审美特征
李南冈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尊法反儒 清峻通脱——略论曹操的诗歌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7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建安乐制及拟乐府诗形态考述
吴怀东
《江淮论坛》
CSSCI
1998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