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遣唐使时代的“书籍之路” 被引量:6
1
作者 王勇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9-74,共6页
研究汉唐以来中外关系史,学界大多套用"丝绸之路"的思维模式。但如果着眼于古代东亚各国的文化交流,丝绸往往不是主要的流通物品,而书籍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本文首先勾勒出中国江南始发、经朝鲜半岛百济、再至日本列岛的早... 研究汉唐以来中外关系史,学界大多套用"丝绸之路"的思维模式。但如果着眼于古代东亚各国的文化交流,丝绸往往不是主要的流通物品,而书籍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本文首先勾勒出中国江南始发、经朝鲜半岛百济、再至日本列岛的早期"书籍之路"航线,接着论证日本遣隋唐使肩负购求书籍之使命、从而开拓中日直航"书籍之路"的存在,继而梳理中国书籍东传的各种渠道,最后论及佚书回归的史实以证明"书籍之路"具有双向互流乃至东亚环流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之路 遣隋使 遣唐使 唐代中日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书籍之路”与东亚武籍交流 被引量:2
2
作者 蔡艺 谭飞 唐群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1-36,共6页
为探明中国武术古籍于何时经何途径传播至朝鲜和日本,对东亚武籍再生产生何种影响,实现怎样的交流等问题,运用文献资料、历史研究等方法,在呈现古代东亚“书籍之路”历史样态基础上,对古代中国、朝鲜、日本的相关史料展以分析。研究认为... 为探明中国武术古籍于何时经何途径传播至朝鲜和日本,对东亚武籍再生产生何种影响,实现怎样的交流等问题,运用文献资料、历史研究等方法,在呈现古代东亚“书籍之路”历史样态基础上,对古代中国、朝鲜、日本的相关史料展以分析。研究认为:《纪效新书》《武备志》等绝大多数中国武术古籍由中国与朝鲜、日本之间的“书籍之路”,集中在明清时期传播至朝鲜和日本。中国武术古籍东传异域之后,通过原本再刊、摘抄部分内容成书、翻译与注解、以中国武籍为参考新编武籍等形式实现本土化再生,从而助推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在东亚的广为传播。这些再生的域外武籍,又有部分经由“书籍之路”回流中国,形成循环往复的东亚武籍双向交流通道,丰富了中国对域外武籍的历史认识,为孕育具有同质性的东亚武术文化创造稳定的互动空间。基于“书籍之路”所呈现的东亚武籍交流史,可以将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置于更为广阔的历史向度,从而彰显其在东亚的源头地位,明晰中国武术文化的世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术史 之路 武艺 东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书籍之路”上的《论语》:研究新视野探索
3
作者 黄俊杰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4-76,共3页
文中从发展的观点出发,提出东亚"书籍之路"上《论语》研究的新方向,在于将《论语》学作为微观的各别儒者心路历程,或作为宏观的中、日、韩、越各地《论语》学动态发展的历程。在这种新的研究方向之下,中日韩各国大学的《论语... 文中从发展的观点出发,提出东亚"书籍之路"上《论语》研究的新方向,在于将《论语》学作为微观的各别儒者心路历程,或作为宏观的中、日、韩、越各地《论语》学动态发展的历程。在这种新的研究方向之下,中日韩各国大学的《论语》学材料就可以获得新的生命,为我们展开新的视域。这种作为过程的"东亚论语学"研究,与过去"作为结果的东亚论语学"研究相较,所着重的是动态的发展过程,与过去对某特定地域、时代或儒者的《论语》学所进行的静态的结构性的剖析,并不互相冲突。相反地,两者之互为补充,正是东亚《论语》学研究之所以日新又新的源头活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儒学 “书之路 《论语》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广东与越南的书籍交流 被引量:7
4
作者 李庆新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93-104,160,共12页
广东地区与越南书籍交易历史悠久,到清代更加频繁。中国典籍输入越南(主要是中国书籍流入越南),越南使臣、官差,中越两国士人、僧人、道士、侨民,都是重要的媒介,其中华商经营的书籍交易,是中越书籍交流的主要渠道。越南官方出于政治上... 广东地区与越南书籍交易历史悠久,到清代更加频繁。中国典籍输入越南(主要是中国书籍流入越南),越南使臣、官差,中越两国士人、僧人、道士、侨民,都是重要的媒介,其中华商经营的书籍交易,是中越书籍交流的主要渠道。越南官方出于政治上的统治需要和文化需求,民间社会在文化消费、宗教传播上的多样化需求,使得中国书籍在越南拥有雅俗共赏的广阔市场和长期需求。在中越间图书交易,华商一头在国内,一头在国外,构成跨国界的"厂—店"书籍刊印销售的协作关系。"广东刊刻,嘉定发售"的书籍生产—销售网络,可以称为中越两国文化交流的"海上书籍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中越交流 广东与嘉定 “海上书之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后一次遣唐使的特殊使命——以佚存日本的唐代文献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勇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2-99,共8页
日本承和六年(838)成行的遣唐使,作为唐代中日使节往来的收尾之作,具有多元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随同使团入唐的天台僧圆仁,因撰著《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而名垂青史;然而他还肩负着一项特殊使命,即携带日本天台宗的疑问请求唐人解答,在... 日本承和六年(838)成行的遣唐使,作为唐代中日使节往来的收尾之作,具有多元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随同使团入唐的天台僧圆仁,因撰著《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而名垂青史;然而他还肩负着一项特殊使命,即携带日本天台宗的疑问请求唐人解答,在天台宗开创者智顗灵前供奉日本皇室的祭品,抄写日本所缺的佛教书籍等。本文聚焦于此项特殊使命,考证出圆仁的使命系受天台座主圆澄托付,而圆澄则为完成开山最澄的"遗命",汇总本宗教义疑问30条遣使入唐"请决";圆仁受托拟赴天台山国清寺寻访名师,但其赴国清寺寻师请益未获唐朝敕准,于是将使命托付给同船入唐且获准留学的圆载。圆载在履行这一使命的过程中,与当地官府、佛教界、民众广泛接触,其间产生多种传存至今的唐代珍贵文献,包括《维蠲书状》《唐决集》(《圆澄问广修答》《圆澄问维蠲答》《义真问维蠲答》等)、台州刺史滕迈的《书状》及《判印》、圆载写并跋《法华经五百问论》、唐人写经《金光明经》残卷等。上述中国失传而日本留存的文献史料,是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见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遣唐使 之路 天台宗 唐决集 维蠲 滕迈 唐人写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