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阿里札达盆地早更新世早期沉积及其古气候与古环境变化 被引量:8
1
作者 朱大岗 孟宪刚 +5 位作者 邵兆刚 杨朝斌 韩建恩 余佳 孟庆伟 吕荣平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6期1276-1284,共9页
综合分析了西藏阿里札达盆地早更新世早期的多种与气候环境变化密切相关的地质记录,结果表明该区早更新世早期的沉积可划分为3种不同的沉积相和4个岩性段;古气候与古环境变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1)2.68~2.45 Ma,为冲洪积相沉积,冻融褶皱... 综合分析了西藏阿里札达盆地早更新世早期的多种与气候环境变化密切相关的地质记录,结果表明该区早更新世早期的沉积可划分为3种不同的沉积相和4个岩性段;古气候与古环境变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1)2.68~2.45 Ma,为冲洪积相沉积,冻融褶皱开始出现,植被以乔木为主,主要为松、藜、蒿,属山地寒温气候;(2)2.45~2.11Ma,为冲洪积相,地层中冻融褶皱多呈扭曲状,草本植物迅速上升,显示出灌木草原气候特征,气候变得凉爽干燥;(3)2.11~1.49 Ma,沉积相为冲洪积相—冰缘沉积相,以冰缘沉积相为主,冻融褶皱层开始增多,出现了喜凉的介形类化石,草本植物数量和种类达到最大,灌木也相对增加,显示气候进一步趋于干旱;(4)1.49~1.36 Ma,为冰湖沉积相,地层中普遍出现冻融褶皱,喜凉的介形类化石丰度很高,草本植物有小幅下降,但蕨类植物增加幅度较大,显示了干冷草原气候特征,气候干旱寒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札达 更新世早期 孢粉记录 冻融褶皱 气候与环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上新世晚期一更新世早期伸展构造:喜马拉雅碰撞造山远程效应的一个构造间歇期 被引量:11
2
作者 李洪辉 周新桂 +9 位作者 文磊 李曰俊 白忠凯 杜治利 赵岩 李程 黄彤飞 赵甜玉 高艳艳 师斌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6,共16页
受控于印度—亚洲碰撞的远程效应,中亚地区的晚新生代挤压冲断构造异常发育,同时发育少量区域挤压构造背景下派生的局部伸展构造.以往的研究没有发现晚新生代区域性伸展构造.我们通过认真、系统的地震资料解释,在塔里木盆地发现一系列... 受控于印度—亚洲碰撞的远程效应,中亚地区的晚新生代挤压冲断构造异常发育,同时发育少量区域挤压构造背景下派生的局部伸展构造.以往的研究没有发现晚新生代区域性伸展构造.我们通过认真、系统的地震资料解释,在塔里木盆地发现一系列上新世晚期—更新世早期的正断层.这些正断层主要分布于塔里木盆地西部的阿瓦提坳陷、巴楚隆起、麦盖提斜坡以及塘古孜巴斯坳陷.正断层走向NW-SE和NE-SW,剖面上组合成堑-垒构造,仅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沿沙井子断裂带分布的上新世晚期—更新世早期正断层带组合成负花状构造,显示出张扭性断层带的特征.根据生长指数计算,正断层活动的起始时间是上新世晚期(ca.3 Ma),持续演化至更新世早期(ca.2 Ma),然后停止活动.这些正断层形成于一个弱的区域性伸展构造背景;这期正断层活动代表印度—亚洲碰撞远程效应下,中亚地区脉动挤压冲断过程中的一个构造间歇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晚期一更新世早期(ca.3~2 Ma) 正断层 印度一亚洲碰撞远程效应 区域性伸展构造 构造间歇期 塔里木盆地 地震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更新世末期—全新世早期的气候突变和中国农业的起源 被引量:5
3
作者 侯光良 肖景义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9-124,共6页
农业起源和气候变化关系的研究,对于目前人类社会对全球变暖的响应与适应有一定借鉴意义。农业起源需具备一定环境和人口压力、适合的地形、适宜野生稻和黍(粟)生长的气候环境、有从事高级采集-农业活动的文化背景等条件。根据环境演变... 农业起源和气候变化关系的研究,对于目前人类社会对全球变暖的响应与适应有一定借鉴意义。农业起源需具备一定环境和人口压力、适合的地形、适宜野生稻和黍(粟)生长的气候环境、有从事高级采集-农业活动的文化背景等条件。根据环境演变和考古资料,晚更新世末期―全新世早期,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气候变化事件。气候变化刺激了农业的形成与发展,新仙女木时期巨大的环境-人口压力促进了农业的产生;8.2 ka BP气候干冷事件推动了农业的扩张。根据农业起源时期的地理环境和典型遗址分布,结合农业起源需具备的条件,综合分析发现:太行山南麓、汾渭谷地一带应该是北方黍(粟)作农业起源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南岭北麓过渡地带应该是南方稻作起源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更新世末期―全新世早期 气候突变 中国 农业起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田东雾云洞更新世脊椎动物群 被引量:17
4
作者 陈耿娇 王頠 +3 位作者 莫进尤 黄志涛 田锋 黄慰文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2-51,共10页
发现于广西田东雾云洞之脊椎动物化石有9目24科44属种,根据动物群的组成分析并结合地貌特征判断,其时代为中更新世或晚更新世早期。根据动物习性分析,其生存的环境为热带-亚热带温暖湿润的环境。
关键词 广西田东雾云洞 更新世 更新世早期 脊椎动物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的早期记录及其构造与气候含义 被引量:12
5
作者 赵越 钱方 +3 位作者 朱大岗 张永双 邵兆刚 何哲峰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95-1207,共13页
综合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早期记录的研究进展和典型盆地地层、沉积、古生物、古环境研究的系统成果,扎达盆地香孜组上部冻融层的出现代表了区域的古海拔达到了高原冰缘的高度,即3500m以上。这一段地层的时代可能从2.3Ma前后开始,并与贡... 综合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早期记录的研究进展和典型盆地地层、沉积、古生物、古环境研究的系统成果,扎达盆地香孜组上部冻融层的出现代表了区域的古海拔达到了高原冰缘的高度,即3500m以上。这一段地层的时代可能从2.3Ma前后开始,并与贡巴砾石层下部冰水沉积层的时代基本一致。卓奥友冰期和希夏邦马冰期的时代与扎达盆地沉积结束后,直接覆盖其上的终碛垄和冰碛垄的时代大致相当,展现了这一时期喜马拉雅山脉的山岳冰川进一步发育,也说明喜马拉雅山脉作为青藏高原海拔最高的地区开始冰冻圈的环境很可能在早更新世早中期。川西地区的早更新世的冰川沉积说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附近地区这一时期已经抬升至冰冻圈高度,但是,海拨高度与气候环境与喜马拉雅山脉应有不同。具体的时代仍需要深入工作。青藏高原普遍开始冰冻圈记录是在中更新世早期。伴随着全球冰期的到来,这一时期的冰川作用在青藏高原最为发育和广泛。这些暗示着青藏高原在中更新世早期整体性地较快速抬升进入冰冻圈,即海拔3500m以上。详细的过程仍有待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第四纪冰川 更新世 更新世早期 冰冻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大荔县发现的早期旧石器文化遗存 被引量:6
6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20,76,共21页
陕西大荔县发现的早期旧石器文化遗存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大荔县文管会自从大荔人头骨化石发现以来,我们曾在大荔人化石地点附近做过多次野外调查①。到现在为止,除大荔人化石地点外,新发现的旧石器地点至少有十九处(其中部分地点是... 陕西大荔县发现的早期旧石器文化遗存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大荔县文管会自从大荔人头骨化石发现以来,我们曾在大荔人化石地点附近做过多次野外调查①。到现在为止,除大荔人化石地点外,新发现的旧石器地点至少有十九处(其中部分地点是对大荔人化石地点第二次发掘时发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状器 刮削器 旧石器文化 砂质粘土 更新世早期 大小变异 哺乳动物化石 石核 锤击法 大荔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三峡阶地的年代对比法及其意义 被引量:45
7
作者 向芳 朱利东 +2 位作者 王成善 李永昭 杨文光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2-166,共5页
长江三峡的成因是一悬而未决的难题,而阶地的划分对比又是解决三峡贯通问题的切入点.作者在详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在阶地对比中的年代对比法.利用对比结果,结合在三峡出口处记录水系演化历史的宜昌地区第四纪早期沉积特征、物源分析及ES... 长江三峡的成因是一悬而未决的难题,而阶地的划分对比又是解决三峡贯通问题的切入点.作者在详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在阶地对比中的年代对比法.利用对比结果,结合在三峡出口处记录水系演化历史的宜昌地区第四纪早期沉积特征、物源分析及ESR测年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认为贯通三峡的长江在宜昌地区出现的时间晚于湖相沉积结束的时间(0.75±0.08) Ma,而长江三峡段的阶地最多可以划分为5级,其中最老一级阶地的年龄为0.7~0.73 Ma.由此证实了长江三峡是形成于中更新世早期的相对年轻的河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峡 阶地对比 年代对比 贯通时间 更新世早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天镇后裂爪兽属(哺乳动物纲,蹄兔目)化石初步报道 被引量:3
8
作者 邱占祥 卫奇 +1 位作者 裴树文 陈哲英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46-160,共15页
山西天镇的蹄兔化石被定为Postschizotherium intermedium.这是该属目前所知最好的一批材料,使我们对该属头骨、下颌和牙齿的特征有了更多、更确切的了解.该属头骨吻部拉长变宽,门齿间有长的齿隙;头骨和下颌骨具多个凹陷;上臼齿单面高冠... 山西天镇的蹄兔化石被定为Postschizotherium intermedium.这是该属目前所知最好的一批材料,使我们对该属头骨、下颌和牙齿的特征有了更多、更确切的了解.该属头骨吻部拉长变宽,门齿间有长的齿隙;头骨和下颌骨具多个凹陷;上臼齿单面高冠,白垩质发育.这些特征足以把它和所有其他相近的属区别开来.后裂爪兽属似有明显的雌、雄性差异,主要表现在个体大小和门齿的形态及粗壮程度上.天镇产后裂爪兽化石地层的地质时代,根据蹄兔化石的进化水平和整个动物群性质判断,比泥河湾典型层位要早,可能应在1.8Ma~2.6Ma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天镇 更新世早期 蹄兔目 后裂爪兽属 化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鼩鼱Beremendia(食虫目,鼩鼱科)在江南的首次发现及其古气候学意义(英文) 被引量:2
9
作者 金昌柱 张颖奇 +1 位作者 孙承凯 郑龙亭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3-163,共11页
记述了在现代东洋界发现的鼩鼱类一新种:江南贝列门德鼩Beremendia jiangnanensis sp.nov.。化石产自长江以南安徽繁昌早更新世早期人字洞古人类遗址。新种的体型比该属已知种大;形态特征比我国渤海种B.pohaiensis原始,但比欧洲早上新世... 记述了在现代东洋界发现的鼩鼱类一新种:江南贝列门德鼩Beremendia jiangnanensis sp.nov.。化石产自长江以南安徽繁昌早更新世早期人字洞古人类遗址。新种的体型比该属已知种大;形态特征比我国渤海种B.pohaiensis原始,但比欧洲早上新世的B.fissidens进步。贝列门德鼩是喜湿耐冷的北方型动物,最早发现于欧洲北部上新统,曾广泛分布于欧洲和中亚高纬度地区,种群密度大,中更新世完全绝灭;它在东亚出现较晚,零星发现于华北早更新世地层中,其起源尚不清楚。新种乃是人字洞动物群的主要成员之一,该动物群由70多种哺乳动物组成。动物群的生态类型分析和分类统计表明,它与以往发现的早更新世南、北动物群及当地现代动物群截然不同,具有东洋界和古北界交错带动物群的特色,但动物组合特征为北方动物稍占优势,北方色彩较浓。贝列门德鼩和三门马(Equus sanmeniensis)、次兔(Hypolagus)、科氏仓鼠(Kowalskia)、模鼠(Mimomys)等大量北方型动物在我国东洋界的出现,足以说明第四纪早期有一次明显的降温事件。寒冷气候促使北方动物大规模南迁,古北区动物地理区系的界线在早更新世时要比目前更靠南;而且在古北界与东洋界之间确实存在南、北动物过渡带,其界线大致南移至现在的长江以南。贝列门德鼩在我国现代东洋界地区的首次发现,为研究该属的系统演化,探讨上新世一更新世气候转型时期鼩鼱类扩散事件及我国第四纪动物地理区系的演变将提供重要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繁昌 更新世早期 贝列门德鼩 气候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套盆地西缘山前低台地沉积特征对“吉兰泰-河套”古湖消退过程及其控制因素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17
10
作者 公王斌 胡健民 +3 位作者 李振宏 吴素娟 刘洋 阎纪元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90-198,共9页
河套盆地西缘与北缘发育一系列山前台地,台地沉积物记录了盆地环境变化。高台地沉积物记录了"吉兰泰—河套"古大湖形成过程,而低台地记录了古大湖的消退过程。盆地东部与西部低台地沉积特征不同,东部低台地由全新世冲洪积物组... 河套盆地西缘与北缘发育一系列山前台地,台地沉积物记录了盆地环境变化。高台地沉积物记录了"吉兰泰—河套"古大湖形成过程,而低台地记录了古大湖的消退过程。盆地东部与西部低台地沉积特征不同,东部低台地由全新世冲洪积物组成,西部狼山山前低台地由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14 C年龄(15 260±60)a cal BP与(9 810±40)a cal BP)湖相沉积组成。低台地沉积特征及测年结果表明,1.5万年至1.0万年前后,河套盆地东部湖泊消失,而西部仍发育湖泊,古湖经历了自东向西的退却过程。古湖消退受盆地周缘断裂活动的差异性控制,1.5万年至1.0万年前后,盆地周缘断裂活动性总体上东强西弱,东部大青山山前断裂活动速率较高,大量碎屑物质进入盆地,呼和坳陷湖泊萎缩甚至消失,西部狼山山前断裂活动速率较低,进入盆地碎屑物质较少,临河坳陷大部分地区发育湖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套盆地 山前台地 更新世晚期—全新世早期 湖相沉积 活动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安徽明光段紫阳山探槽及其意义 被引量:6
11
作者 赵朋 姚大全 +4 位作者 郑海刚 杨源源 缪鹏 李军辉 疏鹏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42-651,共10页
郯庐断裂带安徽省内段落属于该断裂带的南段,断裂构造复杂,总体上断层活动性要弱于断裂带的山东、江苏段。近年来笔者多次在苏皖交界地区开展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发现淮河南北两侧的地形地貌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以淮河以南的郯庐断裂带... 郯庐断裂带安徽省内段落属于该断裂带的南段,断裂构造复杂,总体上断层活动性要弱于断裂带的山东、江苏段。近年来笔者多次在苏皖交界地区开展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发现淮河南北两侧的地形地貌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以淮河以南的郯庐断裂带东支断裂明光段为探查重点,在明光紫阳山北侧跨断层开挖地质探槽。探槽(Tc1)显示断层表现为逆冲、张裂等活动形式,且断层向上延伸错动晚第四纪地层;结合年代样品测试结果,表明该段断层晚第四纪以来有较强的活动,最新活动时代可达晚更新世-全新世早期;探槽揭露的断层表现出多种活动形式,显示了明光段断层活动的多期次性和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明光段 地质探槽 更新世-全新世早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蓝田地区第四纪哺乳动物群演变机制的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社江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15-20,27,共7页
蓝田地区第四纪哺乳动物群演变机制的因素分析王社江作为地质单元的蓝田地区,这里指除包括渭水以南西安市区的一部分外,还包括了其东部的临潼、渭南、华县等地。该地素以新生界地层普遍发育良好,河湖相堆积地层以及第四纪黄土沉积大... 蓝田地区第四纪哺乳动物群演变机制的因素分析王社江作为地质单元的蓝田地区,这里指除包括渭水以南西安市区的一部分外,还包括了其东部的临潼、渭南、华县等地。该地素以新生界地层普遍发育良好,河湖相堆积地层以及第四纪黄土沉积大面积连续暴露、发现人类及动物化石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动物群 陈家窝动物群 第四纪 演变机制 因素分析 青藏高原 哺乳动物化石 更新世早期 古脊椎动物 陕西蓝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起源地新论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华才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90年第1期105-112,共8页
【正】 人类起源问题,长期为学术界所关注。在普遍接受从猿到人“一元发生论”的前提下,人类的起源地问题成为争论的热点。本文将依据中国云南禄丰古猿化石的发现与研究,结合地质学、古人类学和考古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提出人类起源地应... 【正】 人类起源问题,长期为学术界所关注。在普遍接受从猿到人“一元发生论”的前提下,人类的起源地问题成为争论的热点。本文将依据中国云南禄丰古猿化石的发现与研究,结合地质学、古人类学和考古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提出人类起源地应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即人科的起源地和人属的起源地。进而推论,能直立行走的人科成员起源于单祖单中心,能制造石器的人属成员起源于单祖多中心。一、关于人类起源地讨论的简要回顾依据人类起源单祖论学说,现代人类只有一种共同的猿类祖先。那么,哪一种古猿是人类的祖先?这种古猿为什么会演变成人类?在何时何地区演变为人类?……从“人猿同祖论”确立至今,争论从未平息。考古发现,远古大猿化石只见于欧洲、亚洲和非洲。这就决定了只能在上述地区寻找人类的起源地。欧洲曾经被认为是人类的摇篮。因为,欧洲是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发祥地,在那里首先发现了古代人类化石和石器文化。随着新的考古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禄丰古猿 人类起源 中国云南 人类化石 更新世早期 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腊玛古猿 中新世 地质学 上新世晚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田猿人
14
作者 樊维岳 钱新喜 《人文杂志》 1982年第3期121-121,共1页
1963年至1964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在陕西省兰田县公王岭和陈家窝两个遗址,先后发现了兰田猿人头盖骨化石和下颌骨化石,这是继1929年发现的北京猿人之后,我国科学工作者自己发掘、自己研究、第一次发现的另一种直立猿人头骨化石,是世界上... 1963年至1964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在陕西省兰田县公王岭和陈家窝两个遗址,先后发现了兰田猿人头盖骨化石和下颌骨化石,这是继1929年发现的北京猿人之后,我国科学工作者自己发掘、自己研究、第一次发现的另一种直立猿人头骨化石,是世界上较完整的八件直立猿人头骨之一。经研究,兰田猿人的生存时代,早于北京猿人,晚于元谋猿人,属于新生界中更新世早期的直立猿人,它丰富并填补了这一时期古人类文化中的许多空白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田猿人 直立猿人 介形虫化石 北京猿人 头盖骨 科学工作者 元谋猿人 更新世早期 遗址 头骨化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荔、蒲城地区旧石器文化发展趋势
15
作者 周春茂 《文博》 1996年第4期32-37,43,共7页
举世闻名的大荔人遗址位于大荔县西北解放村甜水沟内,地理座标为34°52′N、109°44′E.1978年春,这个遗址首先发现了属于早期智人的大荔人头骨化石。
关键词 旧石器文化 大荔人遗址 文化发展 石制品 动物化石 人文化 锤击法 更新世早期 动物群 小型石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