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曲线型啮合线齿轮齿面接触与磨损分析
1
作者 贾超 吕云涛 贺庆拓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45-1354,共10页
为了探究新型曲线型啮合线齿轮接触特性与磨损特征规律,构建了新型齿轮的有限元三维模型,利用ABAQUS对其进行承载接触分析,在此基础上,基于Hertz接触理论和Archard磨损公式,建立了新型曲线型啮合线齿轮磨损模型,并对新型齿轮齿面磨损特... 为了探究新型曲线型啮合线齿轮接触特性与磨损特征规律,构建了新型齿轮的有限元三维模型,利用ABAQUS对其进行承载接触分析,在此基础上,基于Hertz接触理论和Archard磨损公式,建立了新型曲线型啮合线齿轮磨损模型,并对新型齿轮齿面磨损特性进行了数值仿真,计算齿面相对滑动距离,求出在准静态载荷下齿面磨损量及磨损曲线.最终将新型齿轮与渐开线齿轮的承载接触特性和磨损规律做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与渐开线齿轮相比,新型曲线型啮合线齿轮在承载能力和传动平稳性方面都更优,尤其是齿面接触应力可减小高达17.0%以上.曲线啮合线齿轮齿面磨损深度沿齿廓方向分布不均匀,曲线啮合线齿轮齿面磨损深度从齿根到节点位置逐渐减小,而后从节点到齿顶位置又逐渐增大,且齿根位置的齿面磨损深度大于齿顶位置的齿面磨损深度.新型齿轮副的最大磨损深度降低了28.44%,可以有效改善渐开线齿轮副存在的非均匀磨损现象,从而延长齿轮传动装置的使用寿命,该研究成果为降低齿轮磨损研究和新型齿轮齿廓设计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线型啮合线 齿形设计 齿面滑动率 接触特性 磨损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