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茶暹罗炭疽菌的遗传转化及其侵染进程研究
1
作者 陈健鑫 朱幼娇 +4 位作者 吴峰婧琳 魏玉倩 马焕成 杨红玉 伍建榕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5-284,307,共11页
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菌株CA17)是引起云南省油茶炭疽病的强致病力菌株,但其与油茶互作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本研究建立了高效的遗传转化体系并利用荧光显微镜探究其分生孢子发育和侵染进程。首先构建了含有潮霉素抗性基... 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菌株CA17)是引起云南省油茶炭疽病的强致病力菌株,但其与油茶互作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本研究建立了高效的遗传转化体系并利用荧光显微镜探究其分生孢子发育和侵染进程。首先构建了含有潮霉素抗性基因HygR和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的表达载体pCAMBIA1301∷GFP。同时优化了CA17原生质体的制备方法,并通过CaCl_(2)/PEG介导的转化法,将表达载体转化CA17原生质体。本研究共筛选出6株稳定的阳性转化子,转化子在菌落形态、产孢量和致病力上与野生型菌株无显著差异。阳性转化子CA17-GFP6的分生孢子培养4 h开始萌发,6 h附着胞开始发育并逐渐黑化,整个阶段均可见绿色荧光信号。CA17-GFP6接种拟南芥24 h可见分生孢子和少量菌丝的荧光信号,接种后48~72 h在叶片内部可见大量菌丝的绿色荧光,接种油茶叶片后24~48 h绿色荧光信号较弱,主要分布在表皮和气孔附近,接种72 h后,随着菌丝的扩张,绿色荧光信号逐渐增强。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建立了PEG介导的油茶暹罗炭疽菌原生质体的遗传转化体系,并利用阳性转化子CA17-GFP6探究了暹罗炭疽菌侵染拟南芥和油茶的途径与进程,为油茶炭疽菌致病的分子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暹罗炭疽菌 遗传转化体系 绿色荧光蛋白 侵染进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sSSK1基因调控暹罗炭疽菌胁迫应答和致病性的功能分析
2
作者 鲁婧文 关小灵 +3 位作者 李潇 张宇 缪卫国 林春花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22-631,共10页
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是热带、亚热带地区许多农林作物炭疽病的主要病原菌。SSK1是双组分系统中的应答调节蛋白,已有研究显示病原真菌中的SSK1与病原菌的形态建成、胁迫反应、耐药性和致病力有关,但在不同菌中其功能存... 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是热带、亚热带地区许多农林作物炭疽病的主要病原菌。SSK1是双组分系统中的应答调节蛋白,已有研究显示病原真菌中的SSK1与病原菌的形态建成、胁迫反应、耐药性和致病力有关,但在不同菌中其功能存在差异。为了解暹罗炭疽菌中同源基因CsSSK1的功能,本研究利用同源重组法构建了CsSSK1基因缺失突变体ΔCsSSK1和回补菌株ΔCsSSK1(CsSSK1),对其进行表型观察。结果显示:与野生型菌株相比,形态发育上,缺失突变体ΔCsSSK1的菌丝生长速率略有降低,分生孢子较短且产孢量低,孢子萌发率也降低;胁迫应答上,ΔCsSSK1显著提高了炭疽菌对NaCl、山梨醇、蔗糖、葡萄糖、刚果红胁迫的敏感性,提高了对氟康唑和戊唑醇的敏感性,但降低了对咯菌腈的敏感性;致病功能方面,CsSSK1基因缺失明显降低了致病力。研究结果表明CsSSK1基因参与调控暹罗炭疽菌的形态建成,应答盐胁迫、渗透胁迫、刚果红胁迫反应,参与药剂敏感性调控,影响暹罗炭疽菌的致病能力。本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暹罗炭疽菌CsSSK1基因功能,解析病原真菌应答胁迫反应的分子机理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暹罗炭疽菌 CsSSK1基因 功能分析 药剂敏感性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4个地区暹罗炭疽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蒋仕强 李杨 +4 位作者 周国英 刘君昂 万智 蒋越西 李河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204-2209,共6页
对分离自海南4个地区13种寄主植物上暹罗炭疽菌的ITS-CAL-GAPDH 3基因序列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95条暹罗炭疽菌多基因序列可定义为16个单倍型,其中,单倍型H5为主要单倍型,分布于所有寄主植物。AMOVA分析显示,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种群内... 对分离自海南4个地区13种寄主植物上暹罗炭疽菌的ITS-CAL-GAPDH 3基因序列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95条暹罗炭疽菌多基因序列可定义为16个单倍型,其中,单倍型H5为主要单倍型,分布于所有寄主植物。AMOVA分析显示,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种群内;病菌未经历过大规模的种群扩张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暹罗炭疽菌种群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暹罗炭疽菌 寄主植物 多基因序列 群体遗传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启动子WY172和WY195在暹罗炭疽菌中的活性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董林朋 殷金瑶 +4 位作者 赵文渊 林春花 刘文波 缪卫国 李潇 《热带生物学报》 2023年第5期506-513,共8页
为了探究来自橡胶树白粉菌(Erysiphe quercicola)的WY172与WY195启动子在真菌内的功能,以pJNARG载体为骨架,分别构建WY172与WY195和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连接的重组表达载体(WY172-GFP和WY195-GFP载体)。通过原生质体转化法将重组载体... 为了探究来自橡胶树白粉菌(Erysiphe quercicola)的WY172与WY195启动子在真菌内的功能,以pJNARG载体为骨架,分别构建WY172与WY195和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连接的重组表达载体(WY172-GFP和WY195-GFP载体)。通过原生质体转化法将重组载体导入侵染橡胶树的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内。荧光显微检测结果表明WY172与WY195均可驱动GFP基因的表达,具有稳定的启动子活性。在暹罗炭疽菌侵染橡胶叶片不同进程中均可稳定驱动GFP表达;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测定GFP表达量,发现长光照条件下可提高WY172启动子驱动GFP的活性,并且23℃低温处理和光处理可提高WY195的活性。本研究表明WY172与WY195在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中具有稳定的启动子活性,并且增加光照和低温处理能诱导启动子活性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动子 暹罗炭疽菌 原生质体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暹罗炭疽菌中脂滴包被蛋白Cap20与乙酸激酶CsAck的互作研究
5
作者 王娜 王记圆 +4 位作者 李潇 张宇 刘文波 林春花 缪卫国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82-588,共7页
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是一种重要的病原真菌,是我国橡胶树炭疽病(Colletotrichum leaf disease,CLD)的田间优势病原种,也是热带、亚热带地区许多其他农林作物炭疽病的主要病原种。脂滴是细胞的中性脂,存在于绝大多数真... 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是一种重要的病原真菌,是我国橡胶树炭疽病(Colletotrichum leaf disease,CLD)的田间优势病原种,也是热带、亚热带地区许多其他农林作物炭疽病的主要病原种。脂滴是细胞的中性脂,存在于绝大多数真核细胞中,是细胞内甘油三酯的主要贮存形式。脂滴在细胞内可以参与脂质代谢、膜转运、蛋白降解和信号传导等。包被蛋白(perilipin)是脂滴表面最丰富的脂质相关蛋白,主要存在于动植物体内,对细胞内脂滴代谢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Cap20是暹罗炭疽菌中包被蛋白的同源蛋白,前期证实Cap20是一个致病相关蛋白,它参与了炭疽菌附着胞膨压形成、脂滴数量和致病性。了解其互作蛋白和互作的生物学意义可能为深入了解脂滴包被蛋白参与的致病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课题组前期通过酵母双杂交技术在暹罗炭疽菌cDNA文库中筛选到一个与Cap20互作的候选蛋白乙酸激酶,本研究克隆了该乙酸激酶的编码基因,并进行了蛋白结构和同源蛋白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乙酸激酶编码基因的DNA大小为1312 bp,包括一个内含子,cDNA为1248 bp,编码415个氨基酸,含有一个乙酸激酶结构域,命名为CsAck。然后构建含6×his标签的原核表达载体PET32a-CsAck,利用其和含GST标签的pGEX6p-1-Cap20(先前构建)进行蛋白表达和纯化,获得含有6×His标签的融合蛋白CsAck和含有GST标签的Cap20。通过Pull down验证了Cap20和CsAck蛋白之间的体外互作。最后,构建含有潮霉素转移酶基因HPH的表达载体PXY203-CsAck-S和含有氯嘧磺隆抗性基因ILV1的表达载体pCB1532-GFP-Cap20,将它们共同转化暹罗炭疽菌野生型菌株获得转化子。Co-IP(Co-immunoprecipitation)的结果证实Cap20和CsAck在暹罗炭疽菌中可以相互作用。该结果证实了致病性相关蛋白Cap20和乙酸激酶CsAck在体外和体内均可发生蛋白互作,可为进一步研究Cap20在暹罗炭疽菌中的致病功能和调控机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暹罗炭疽菌 Cap20 CsAck 蛋白互作验证 Pull down CO-I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暹罗炭疽菌转录因子CsAtf1互作蛋白的筛选和鉴定
6
作者 宋苗 方思齐 +3 位作者 李潇 刘文波 林春花 缪卫国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0-66,共7页
碱性亮氨酸拉链bZIP是真核生物转录因子家族之一,通过调控基因的表达来参与调控生长发育及生物、非生物胁迫应答等生理过程。已有报道表明bZIP转录因子Atf1与多种病原真菌的生长发育及致病力相关。由于转录因子通常能够在其他互作蛋白... 碱性亮氨酸拉链bZIP是真核生物转录因子家族之一,通过调控基因的表达来参与调控生长发育及生物、非生物胁迫应答等生理过程。已有报道表明bZIP转录因子Atf1与多种病原真菌的生长发育及致病力相关。由于转录因子通常能够在其他互作蛋白的参与下与顺式作用元件特异性结合,从而调节靶基因表达,因此筛选其互作蛋白对深入了解转录因子的调控机制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克隆获得来自橡胶树炭疽病的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siamense)的一个bZIP转录因子CsAtf1,并对CsAtf1互作蛋白进行了筛选和鉴定。研究结果显示,暹罗炭疽菌CsAtf1的DNA大小为1758 bp,cDNA为1611 bp,编码536个氨基酸,包含2个内含子,具有3个Aft1结构域和1个BRLZ结构域;利用酵母双杂技术,以pGBKT7-CsAtf1为诱饵,从暹罗炭疽菌cDNA酵母文库中筛选获得12个候选互作蛋白,包括细胞壁蛋白PhiA、Rodlet蛋白、乙醇脱氢酶、线粒体缺氧反应区蛋白、发育调控的MAPK相互作用蛋白、自噬相关蛋白、葡萄糖-甲醇-胆碱氧化还原酶、β-葡萄糖苷酶、c-4甲基固醇氧化酶、甲基转移酶和2个假定蛋白;研究还进一步利用免疫共沉淀技术证实了转录因子CsAtf1能够与线粒体缺氧反应区蛋白CsHIG发生体内互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树 暹罗炭疽菌 转录因子 互作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地区金森女贞炭疽病的发生及病原暹罗炭疽菌对不同药剂的敏感性 被引量:5
7
作者 王志华 董立坤 +4 位作者 于静亚 刘超 李家琦 沈锦 谭淑娟 《园林》 2020年第9期24-28,共5页
近年来,金森女贞炭疽病普遍发生,为明确其在武汉地区的发生规律,以筛选出较好的防控药剂,文章对全市多地金森女贞发病情况开展调查,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抑制法测定了金森女贞炭疽病病原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对4种杀菌剂... 近年来,金森女贞炭疽病普遍发生,为明确其在武汉地区的发生规律,以筛选出较好的防控药剂,文章对全市多地金森女贞发病情况开展调查,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抑制法测定了金森女贞炭疽病病原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对4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该病具有潜伏侵染的特点,初期症状不明显,10月危害加重,至11月底发病率达60%~90%。4种杀菌剂对C.siamense的菌丝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其中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抑制作用最强,EC_(50)值分别为0.035 mg/mL和0.145 mg/mL;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的抑制效果最差,EC_(50)值达39.396 mg/mL。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可考虑用于园林绿化养护中金森女贞炭疽病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森女贞 炭疽 暹罗炭疽菌 药剂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株苦豆子内生真菌对葡萄炭疽菌的抑制作用及生防潜力评价 被引量:1
8
作者 何雪 蒋朝阳 +2 位作者 张强强 王若彤 顾沛雯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21,共9页
为探究内生真菌菌株对葡萄炭疽病菌的抑制作用及生防潜力,以健康苦豆子植株上分离的8株内生真菌菌株为拮抗菌,葡萄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为靶标菌,采用皿内对峙法、菌丝生长速率法、孢子萌发法和离体防效试验探究内生真... 为探究内生真菌菌株对葡萄炭疽病菌的抑制作用及生防潜力,以健康苦豆子植株上分离的8株内生真菌菌株为拮抗菌,葡萄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为靶标菌,采用皿内对峙法、菌丝生长速率法、孢子萌发法和离体防效试验探究内生真菌对葡萄暹罗炭疽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8株苦豆子内生真菌对葡萄暹罗炭疽菌Cs2-7-NX菌株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菌株HD31在不同接种时间处理中综合表现最佳,提前3 d接种菌株HD31再接种靶标菌抑菌率可达84.62%;光学显微观察发现,菌株HD31与Cs2-7-NX菌株互作后,病原菌出现菌丝断裂和节间膨大现象;不同菌株的发酵滤液均在浓度为25%时对Cs2-7-NX菌株菌丝生长的抑制率最高,其中菌株HD35的抑制率最高达80.25%,其次是菌株HD31的抑制率为72.65%;菌株HD31发酵滤液浓度为40%时对Cs2-7-NX菌株孢子萌发的抑制率最高,达83.07%;预先接种6 d的菌株HD31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Cs2-7-NX菌株抑制率最高,达82.09%。葡萄果粒离体防效试验结果表明,预先喷施拮抗内生真菌发酵滤液后再接种病原菌的预防效果普遍高于接种病原菌3 d后再喷施内生真菌发酵滤液的保护效果,其中,菌株HD31浓度为10%的培养滤液对Cs2-7-NX菌株预防效果最好,防效为85.59%。说明HD31菌株是葡萄炭疽病绿色防控技术研究的良好出发菌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豆子内生真菌 葡萄暹罗炭疽菌 抑菌作用 生防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玉兰炭疽病新病原鉴定与防治药剂筛选
9
作者 罗佳钰 罗倩影 +7 位作者 曾永春 文旺先 张林平 杨滢 操佳 黄绍华 黄佳慧 樊鹏敏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5-116,共12页
【目的】旨在明确江西省玉兰炭疽病病原菌种类和生物学特性,对采集的具有典型发病症状的玉兰叶片进行分离鉴定并筛选高效化学防治药剂,为玉兰炭疽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块分离法对玉兰炭疽病发病叶片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 【目的】旨在明确江西省玉兰炭疽病病原菌种类和生物学特性,对采集的具有典型发病症状的玉兰叶片进行分离鉴定并筛选高效化学防治药剂,为玉兰炭疽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块分离法对玉兰炭疽病发病叶片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并根据柯赫式法则对分离得到的5株代表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后,对最后分离所得的病原菌BTJ3进行形态学鉴定;以ITS、CHS-1、ACT、TUB2等引物对病原菌进行PCR扩增与测序,在NCBI数据库中进行BLAST同源性比对分析,使用MEGA 7.0软件构建多基因序列系统发育树,以对病原菌进行分子鉴定。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并采用含药平板法开展病原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1)玉兰炭疽病病斑呈圆形或不规则形,中间深褐色,后期病斑扩大呈深灰色,边缘黑色并带有黄绿色晕圈;从采集的玉兰病叶样本中共分离获得5株炭疽菌菌株,遵循柯赫式法则确定菌株BTJ3为玉兰炭疽病病原,该病原菌形成的菌落初期为灰白色,气生菌丝发达,后期出现灰绿色同心圆环;分生孢子呈长椭圆形,大小为(8.7~19.5)μm×(3.45~6.36)μm,单胞,两端钝圆,透明无隔膜;分生孢子附着胞不规则形,卵圆形或球形,浅棕色至灰黑色,大小为(7~10.8)μm×(4.2~7.3)μm。(2)将菌株BTJ3的ITS、CHS-1、TUB2和ACT基因序列提交至GenBank中,获得序列登录号为PQ225996、PQ243288、PQ243289、PQ233290;基于多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菌株BTJ3与暹罗炭疽菌聚为同一个进化支,且支持率为93%,通过形态学结合多基因(ITS,TUB2,ACT,CHS-1)联合的系统发育分析,鉴定引起江西省玉兰炭疽病的病原菌为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3)适宜该病原菌生长的温度为20~30℃;最适的pH范围为7~9,甘露醇和蛋白胨为最佳碳、氮源,光暗交替环境有利于其生长。(4)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对暹罗炭疽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EC50值为0.28μg/mL。【结论】首次报道引起江西省玉兰炭疽病的病原菌为暹罗炭疽菌,明确了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和最佳化学防治药剂,为玉兰炭疽病科学防治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兰 暹罗炭疽菌 生物学特性 多基因联合分析 药剂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番荔枝果实炭疽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1
10
作者 唐景美 史国英 +4 位作者 周子义 罗培四 赵静 周彩霞 丁家东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201-2209,共9页
[目的]明确广西番荔枝(Annona atemoya)炭疽病病原菌的种类,探究其生物学特性,为田间科学防治番荔枝炭疽病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采集到的番荔枝炭疽病病果样本进行分离,使用柯赫氏法则对分离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通过形态学... [目的]明确广西番荔枝(Annona atemoya)炭疽病病原菌的种类,探究其生物学特性,为田间科学防治番荔枝炭疽病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采集到的番荔枝炭疽病病果样本进行分离,使用柯赫氏法则对分离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通过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鉴定病原菌,利用ITS、GAPDH、CAL、ACT、CHS-1和TUB2序列构建串联系统发育进化树。采用菌落生长速率法测定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并检测多菌灵、百菌清、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咪鲜胺、代森锰锌、甲基托布津、戊唑醇对病原菌的防治效果。[结果]从广西番荔枝炭疽病病果中分离得到病原菌5株,所有菌株形态一致。选取代表性菌株FLZGB3和FLZ5进行分子生物学测定,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FLZGB3和FLZ5菌株与暹罗炭疽菌聚类于同一分支,结合形态特征,将广西番荔枝果实炭疽病病原菌鉴定为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对FLZGB3菌株进行生物学特性测定,最佳菌丝生长温度为28.0℃,最佳pH为8,最佳光照条件为连续黑暗培养,最佳培养基为查彼(Czapek)培养基,最佳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酵母浸膏;对FLZGB3菌株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咪鲜胺和多菌灵对菌丝生长具有较强抑制效果,抑菌率分别为100.00%和97.16%。[结论]广西番荔枝果实炭疽病病原菌为暹罗炭疽菌,咪鲜胺和多菌灵能显著抑制该病原菌生长,可在广西番荔枝果实炭疽病防治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荔枝 暹罗炭疽菌 炭疽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氢氧化铜对茶炭疽病菌的抑制活性及作用机制 被引量:1
11
作者 石文波 黄楚平 +4 位作者 陈宇航 郭雪萍 徐佳微 关雄 潘晓鸿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62-973,共12页
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从茶叶患炭疽病处获得了病原菌并进行了鉴定,通过沉淀法合成了纳米Cu(OH)_(2)并对其进行了表征,探究了纳米Cu(OH)_(2)对茶炭疽病原菌的抑制活性及抑菌机理。结果表明:从茶叶上分离所得病原菌与暹罗炭疽菌(Colletotr... 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从茶叶患炭疽病处获得了病原菌并进行了鉴定,通过沉淀法合成了纳米Cu(OH)_(2)并对其进行了表征,探究了纳米Cu(OH)_(2)对茶炭疽病原菌的抑制活性及抑菌机理。结果表明:从茶叶上分离所得病原菌与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为同一分支,自检支持率高达91%,确定所分离的病原菌为暹罗炭疽菌。所合成的纳米Cu(OH)_(2)呈花簇状、束状以及聚集状,平均粒径为26.5 nm,且存在一定的团聚现象。300 mg/L的纳米Cu(OH)_(2)处理后2 d对暹罗炭疽菌的抑制率最高可达99.16%。C.siamense的Zeta电位为(-8.91±1.80)mV,而纳米Cu(OH)_(2)的电位为(12.55±1.33)mV,两者通过静电作用使得纳米Cu(OH)_(2)具有较强的抑菌效果。经纳米Cu(OH)_(2)处理后,病原菌的菌丝出现明显的凸出和畸变,损坏严重,且细胞膜破裂,同时产生了大量活性氧,大部分细胞死亡。DNA损伤测定结果显示,纳米Cu(OH)_(2)致使茶炭疽病菌DNA条带更窄且更暗,随着纳米Cu(OH)_(2)浓度的提高,所提取出来的DNA浓度变低。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菌体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降低,MDA含量增加。综上,纳米Cu(OH)_(2)通过诱导病原菌细胞膜的破坏、DNA损伤、抑制SOD活性及促进MDA产生致使细胞死亡。本研究可为纳米农药防治茶炭疽病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Cu(OH)_(2) 炭疽 病原菌鉴定 暹罗炭疽菌抑菌活性 抑菌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咖啡炭疽病病原菌初步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 被引量:12
12
作者 徐丹丹 石力允 +3 位作者 张羽 林泽勉 姜子德 乔方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2期100-107,共8页
【目的】明确引起广东咖啡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并筛选防治药剂。【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采集到的疑似炭疽病咖啡叶片进行分离,单孢纯化后利用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结合菌株的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序列(ITS、TUB2、GAPDH、CHS、ACT和GS... 【目的】明确引起广东咖啡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并筛选防治药剂。【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采集到的疑似炭疽病咖啡叶片进行分离,单孢纯化后利用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结合菌株的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序列(ITS、TUB2、GAPDH、CHS、ACT和GS)的系统发育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4种常用杀菌剂对病原菌的抑制效果。【结果】分离得到的菌株为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暹罗炭疽菌C.siamense和芭蕉生炭疽菌C.musicola,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其均能侵染叶片。咪鲜胺、吡唑醚菌酯和甲基硫菌灵3种杀菌剂对两株强致病性炭疽病菌(果生炭疽菌C.fructicola CA-13和暹罗炭疽菌C.siamense CA-16)的抑制效果最强,其EC_(50)值均小于0.1 mg/L。【结论】广东咖啡炭疽病的优势病原菌为果生炭疽菌C.fructicola和暹罗炭疽菌C.siamense,咪鲜胺、吡唑醚菌酯和甲基硫菌灵可作为防治咖啡炭疽病的首选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 果生炭疽菌 暹罗炭疽菌 鉴定 杀菌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肉苹果炭疽病病原鉴定及其生长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在哲 葛磊 +5 位作者 季延平 张雨桐 赵涛 亓玉昆 张玉娇 王清海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13-722,共10页
为明确红肉苹果的侵染病菌种类及其生长适宜条件,本文采用形态学、致病性以及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并测定其培养基类型、温度、pH、光照适宜生长条件。结果表明: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为其侵染病菌;马铃薯蔗糖培养基(PSA)... 为明确红肉苹果的侵染病菌种类及其生长适宜条件,本文采用形态学、致病性以及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并测定其培养基类型、温度、pH、光照适宜生长条件。结果表明: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为其侵染病菌;马铃薯蔗糖培养基(PSA)、沙氏培养基(SDA),25°C-30°C,pH 8.0-10.0,持续光照或黑暗交替(12h:12h)等环境条件适宜菌丝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暹罗炭疽菌 病原鉴定 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二次PCR检测草莓炭疽病菌 被引量:2
14
作者 唐冬兰 蒋立奔 +2 位作者 唐泉 宋芹芹 曹荣祥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25-131,共7页
开发了一种基于PCR的草莓炭疽病致病菌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samense)检测方法。通过分析暹罗炭疽菌及24种真菌的ITS区序列,设计了1条反向特异引物CsiaR,结合引物CgInt可仅从暹罗炭疽菌中扩出约400 bp片段。对不同浓度暹罗炭疽菌... 开发了一种基于PCR的草莓炭疽病致病菌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samense)检测方法。通过分析暹罗炭疽菌及24种真菌的ITS区序列,设计了1条反向特异引物CsiaR,结合引物CgInt可仅从暹罗炭疽菌中扩出约400 bp片段。对不同浓度暹罗炭疽菌DNA溶液进行检测,第1轮和第2轮PCR的最低检出限分别为50 pg/μL和5 fg/μL;对接种不同浓度暹罗炭疽菌分生孢子悬浮液的草莓样本(接种48 h,症状未出现)进行检测,低于1.0×10^(4)个孢子/mL的处理无法检出;对田间随机采集的草莓样本检测时,PCR检测阳性的样本(含有症状和无症状)中均可分离到暹罗炭疽菌。总体来说,本方法可用于草莓中暹罗炭疽菌的早期、快速及准确检测,从而为草莓炭疽病的及时有效防控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 炭疽 暹罗炭疽菌 ITS序列 PCR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苹婆炭疽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及室内毒力测定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成 赵丹阳 +5 位作者 扈丽丽 赵奕 高成龙 张心结 陈诗琦 黄华毅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3年第4期21-26,共6页
为明确苹婆Sterculia monosperma炭疽病的病原菌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的生物学特性,筛选有效的杀菌剂,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苹婆炭疽病病原菌最适生长温度、pH值、碳源、氮源等生物学特性,并测定了6种杀菌剂对其的室内毒力... 为明确苹婆Sterculia monosperma炭疽病的病原菌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的生物学特性,筛选有效的杀菌剂,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苹婆炭疽病病原菌最适生长温度、pH值、碳源、氮源等生物学特性,并测定了6种杀菌剂对其的室内毒力。研究结果表明,暹罗炭疽菌最适碳源为纤维素粉和乳糖,最适氮源为胰蛋白胨,最适pH值为7.0,最佳生长温度范围为28~30℃,致死温度为55℃,不同光照条件下对其生长影响差异不显著。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98%溴菌腈、97%嘧霉胺、95%啶酰菌胺、98%嘧菌酯、96.8%苯醚甲环唑和98%福美双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均有抑制效果,其中96.8%苯醚甲环唑的抑制效果最佳,EC_(50)值为5.24μ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婆 暹罗炭疽菌 生物学特性 毒力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芽黄’红瑞木炭疽病病原菌的分子鉴定 被引量:2
16
作者 罗卿权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2-109,共8页
‘芽黄’红瑞木炭疽病在上海普遍发生。本研究从上海迪士尼园区采集疑似炭疽病的红瑞木病叶,进行了分离培养,获得2种培养形态的炭疽菌,致病性测定证明其为致病菌。联合核糖体转录间隔区、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钙调蛋白和β-微管蛋白2多... ‘芽黄’红瑞木炭疽病在上海普遍发生。本研究从上海迪士尼园区采集疑似炭疽病的红瑞木病叶,进行了分离培养,获得2种培养形态的炭疽菌,致病性测定证明其为致病菌。联合核糖体转录间隔区、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钙调蛋白和β-微管蛋白2多基因序列,使用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分析法分别构建了多基因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分离获得的2株炭疽菌菌株分别与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和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聚集在一个分支,辅以形态学特征,鉴定引起‘芽黄’红瑞木炭疽病的病原菌为暹罗炭疽菌和胶孢炭疽菌,这是国内关于红瑞木炭疽病的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瑞木 暹罗炭疽菌 胶孢炭疽菌 多基因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肉植物青星美人的黑腐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9
17
作者 王芳 王晓立 +2 位作者 韩浩章 张颖 张丽华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40-546,共7页
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江苏省宿迁市多肉植物青星美人的黑腐病病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rDNA–ITS序列分析和致病性测定,确定病原菌的分类学地位,并测定温度、pH、光照、碳源和氮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引起宿迁地区... 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江苏省宿迁市多肉植物青星美人的黑腐病病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rDNA–ITS序列分析和致病性测定,确定病原菌的分类学地位,并测定温度、pH、光照、碳源和氮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引起宿迁地区青星美人黑腐病的致病病原菌为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该病原菌最适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温度为30℃,5℃时菌丝生长极其缓慢并停止产孢,40℃时菌丝死亡并停止产孢;菌丝生长的最适pH 5.0,产孢的最适pH 7.0;病原菌能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麦芽糖为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佳碳源,蛋白胨为产孢最佳氮源,酵母浸膏为菌丝生长最佳氮源,硫酸铵对菌丝生长和产孢有抑制作用;光暗交替适合菌丝生长,连续黑暗适合产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星美人 黑腐病 暹罗炭疽菌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番莲顶枯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3
18
作者 黄艳花 崔忠吉 +3 位作者 欧善生 黄远光 蒙成 李杨秀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826-1832,共7页
【目的】鉴定西番莲顶枯病病原菌种类,明确其分类地位,为西番莲顶枯病的科学防控及西番莲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植物组织分离法对首次在广西南宁市发现为害西番莲的新病害——西番莲顶枯病进行病原菌分离,测定... 【目的】鉴定西番莲顶枯病病原菌种类,明确其分类地位,为西番莲顶枯病的科学防控及西番莲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植物组织分离法对首次在广西南宁市发现为害西番莲的新病害——西番莲顶枯病进行病原菌分离,测定其致病性,观察其形态特征,分析其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TS)、钙调蛋白(CAL)和交配型基因(ApMat)的基因序列,鉴定引起西番莲顶枯病的病原菌。【结果】从具有典型西番莲顶枯病症状植株中分离到同一形态真菌,命名为TK2A2CLA6菌株,其孢子与自然发病西番莲枝条上切片观察到的病原菌孢子形态一致,进行顶芽接种致病性测定均能发病,且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再分离得到的病原菌与原接种病原菌相同。TK2A2CLA6菌株菌落圆形或近圆形,正面产生发达且较致密的灰白色气生菌丝;菌落背面初期为浅黄色,后期中央浅墨色、周围浅黄色,在PDA培养基上培养7 d后偶有橙色孢子堆产生;菌丝平均生长速率为18.89 mm/d;分生孢子无色,近圆柱状钝圆,另一端钝圆或略细,一般具1~2个油球,大小为(13.03~17.75)μm×(3.75~5.25)μm。对TK2A2CLA6菌株的ITS V1~V4区、CAL和ApMat基因序列进行PCR扩增,将基因序列在NCBI中进行BLAST比对分析,发现其与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多个序列的同源性达100%。以ITS、CAL和ApMat基因序列进行多基因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TK2A2CLA6菌株与C.siamense LF177和C.siamense JH-Coll001以100%的自展支持率聚为独立的1支,确定引起西番莲顶枯病的致病菌为暹罗炭疽菌。【结论】使用形态学方法结合多基因系统进化树分析,明确危害广西南宁西番莲顶枯病的病原菌为暹罗炭疽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番莲 顶枯病 病原菌 多基因鉴定 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 广西南宁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截形姜叶部病害病原菌分离、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
19
作者 阮彦伟 陈明惠 +5 位作者 龚燕雄 原慧芳 荣渝虹 李金威 魏丽萍 岩香甩 《西南农业学报》 2025年第6期1266-1276,共11页
【目的】明确西双版纳截形姜(Zingiber neotruncatum T.L.Wu,K.Larsen&Turland)叶部病害病原菌的分类地位和生物学特性,同时筛选适宜的防治药剂,为该叶部病害的准确诊断和大田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截形姜... 【目的】明确西双版纳截形姜(Zingiber neotruncatum T.L.Wu,K.Larsen&Turland)叶部病害病原菌的分类地位和生物学特性,同时筛选适宜的防治药剂,为该叶部病害的准确诊断和大田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截形姜病叶病原菌,通过活体接种法确定其致病性,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序列[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TS)、核糖体小亚基(18S rDNA)和β-微管蛋白(TUB2)]分析,确定引起截形姜叶部病害的病原菌,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其进行生物学测定及不同药剂室内毒力检测。【结果】通过对病叶分离纯化共得到5个菌株,选取代表性菌株XJ-1进行形态学鉴定及多基因序列(ITS、TUB和18S)联合分析,确定截形姜叶部病害病原菌为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该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pH为7,不同光照下其营养生长差异不显著,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磷酸二氢铵。选择的6种杀菌剂中5种对截形姜炭疽病的菌丝生长表现强毒力,其中450 g/L咪鲜胺水乳剂的毒力最强,EC_(50)值为2.0897μg/mL,其次为50%多菌灵WP和30%唑醚·戊唑醇SE,EC_(50)值分别为2.7347μg/mL和3.3158μg/mL,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毒力最弱,EC_(50)值为967.0566μg/mL。【结论】西双版纳截形姜叶部炭疽病病原菌为暹罗炭疽菌。咪鲜胺、多菌灵和唑醚·戊唑醇对截形姜炭疽病原菌丝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可作为截形姜炭疽病的大田候选防治药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截形姜 暹罗炭疽菌 病原鉴定 生物学特性 室内毒力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