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暗计数率InGaAsP/InP单光子雪崩二极管 被引量:2
1
作者 石柱 代千 +5 位作者 宋海智 谢和平 覃文治 邓杰 柯尊贵 孔繁林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72-278,共7页
通过对InGaAsP/InP单光子雪崩二极管(SPAD)的探测效率、暗计数率等基本特性与该器件的禁带宽度、电场分布、雪崩长度、工作温度等参数之间关系的分析,采用比通常的InxGa As(x=0.53)材料具有更宽带隙的InxGa1-xAsyP1-y(x=0.78,y=0.47)材... 通过对InGaAsP/InP单光子雪崩二极管(SPAD)的探测效率、暗计数率等基本特性与该器件的禁带宽度、电场分布、雪崩长度、工作温度等参数之间关系的分析,采用比通常的InxGa As(x=0.53)材料具有更宽带隙的InxGa1-xAsyP1-y(x=0.78,y=0.47)材料作为光吸收层,并且精确控制InP倍增层的雪崩长度,有效地降低了SPAD的暗计数率。其中InGaAsP材料与In P材料晶格匹配良好,可在In P衬底上外延生长高质量的InGaAsP/InP异质结,InGaAsP材料的带隙为Eg=1.03 e V,截止波长为1.2μm,可满足1.06μm单光子探测需要。同时,通过设计并研制出1.06μm InGaAsP/InP SPAD,对其特性参数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当工作温度为270 K时,探测效率20%下的暗计数率约20 k Hz。因此基于时间相关单光子计数技术的该器件可在主动淬灭模式下用于随机到达的光子探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光子雪崩二极管 INGAASP/INP 1.06μm 自由模式 暗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I埋层的高光电流和低暗计数率单光子雪崩二极管(英文) 被引量:2
2
作者 金湘亮 彭亚男 +4 位作者 曾朵朵 杨红姣 蒲华燕 彭艳 罗均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9-153,共5页
研究和分析了一种0. 18μm CMOS工艺单光子雪崩二极管(SPAD),其结构能抑制过早的边缘击穿(PEB),同时获得较大的光电流和低的暗计数率(DCR).该SPAD由p-well/deep n-well的感光结,deep n-well向上扩散形成的区域和边缘Shallow Trench Isol... 研究和分析了一种0. 18μm CMOS工艺单光子雪崩二极管(SPAD),其结构能抑制过早的边缘击穿(PEB),同时获得较大的光电流和低的暗计数率(DCR).该SPAD由p-well/deep n-well的感光结,deep n-well向上扩散形成的区域和边缘Shallow Trench Isolation(STI)共同形成的保护环组成.通过测试确定了与光电流和暗率有关的STI层的大小.结果证明,在STI层与保护环之间的重叠区域为1μm时,SPAD的暗计数率和光电流最佳.此外,直径为10μm的圆形SPAD器件的暗计数率为208 Hz,且在波长为510 nm时峰值光子探测概率为20. 8%,此时具有低的暗计数率和高的探测效率以及宽的光谱响应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光子雪崩二极管 边缘击穿 暗计数 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光子探测概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AD探测器深n阱保护环宽度对暗计数噪声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董杰 刘丹璐 +1 位作者 许唐 徐跃 《半导体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979-984,共6页
为了探究单光子雪崩二极管(SPAD)器件的保护环宽度(W_(GR))对暗计数噪声的影响,基于标准180 nm CMOS工艺,设计了以低浓度掺杂深n阱(DNW)为保护环的p阱(PW)/DNW结构,通过实验和TCAD仿真研究了W_(GR)对暗计数噪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W... 为了探究单光子雪崩二极管(SPAD)器件的保护环宽度(W_(GR))对暗计数噪声的影响,基于标准180 nm CMOS工艺,设计了以低浓度掺杂深n阱(DNW)为保护环的p阱(PW)/DNW结构,通过实验和TCAD仿真研究了W_(GR)对暗计数噪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W_(GR)从1μm增加到2μm时,室温下SPAD器件的暗计数率(DCR)从79 kHz显著减小到17 kHz;当W_(GR)从2μm增加到3μm时,DCR不再发生明显变化。TCAD仿真揭示了当W_(GR)从2μm减小到1μm时,保护环区域的电场强度增长较大,导致缺陷辅助隧穿(TAT)效应引起的暗计数显著增加。当W_(GR)增加到2μm以上时,保护环区域的电场强度不再降低,继续增大W_(GR)对降低DCR不再有效,反而会导致SPAD器件填充因子减小。因此DNW W_(GR)为2μm的SPAD器件在具有低暗计数率的同时又有较小的尺寸,有利于高密度阵列的集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光子雪崩二极管(SPAD) 暗计数率(DCR) 保护环 缺陷辅助隧穿(TAT) 激活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SPAD抗辐照技术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蓝禹 王鸥 +5 位作者 王江 袁利 柯尊贵 邓世杰 袁菲 周小燕 《激光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6-355,共10页
硅单光子雪崩光电二极管以低暗计数率、高单光子探测效率等性能优势,以及小型化、无需极低制冷温度等技术特点,成为了空间应用领域中最具前景的单光子探测器之一。降低太空辐射环境对探测器造成的损伤,减少暗计数率,并延长探测器的使用... 硅单光子雪崩光电二极管以低暗计数率、高单光子探测效率等性能优势,以及小型化、无需极低制冷温度等技术特点,成为了空间应用领域中最具前景的单光子探测器之一。降低太空辐射环境对探测器造成的损伤,减少暗计数率,并延长探测器的使用寿命,是尤为关键的技术。介绍了硅单光子雪崩光电二极管在抗辐照技术方面的研究现状和趋势,阐述了单光子探测器的工作机制及空间辐照效应对探测器性能的影响,对硅单光子雪崩光电二极管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指出通过增强制冷、高温退火、激光退火以及结构优化4种抗辐照手段的应用,有望进一步提高探测器的性能和可靠性,为空间探测和星地通信等领域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测器 抗辐照 空间辐射 暗计数 制冷 退火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PD参数建模的单光子探测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艾青 万钧力 《量子电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9-224,共6页
针对单光子雪崩光电二极管(SPADs)的单光子量子效率(SPQE),提出了一种严格的数学模型。模型适用于工作波长为1.3μm和1.5μm的In_(0.52)Al_(0.48)As、InP倍增层和In_(0.52)Al_(0.48)As-InP异质结倍增层的SPADs。模型作为器件结构、工作... 针对单光子雪崩光电二极管(SPADs)的单光子量子效率(SPQE),提出了一种严格的数学模型。模型适用于工作波长为1.3μm和1.5μm的In_(0.52)Al_(0.48)As、InP倍增层和In_(0.52)Al_(0.48)As-InP异质结倍增层的SPADs。模型作为器件结构、工作电压、倍增层材料的函数,可用来优化SPQE,进而评估和优化盖革模式下APDs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电子学 单光子量子效率 雪崩概率 暗计数 雪崩光电二极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温下高探测效率InGaAsP/InP单光子雪崩二极管
6
作者 祁雨菲 王文娟 +5 位作者 孙京华 武文 梁焰 曲会丹 周敏 陆卫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共6页
描述了一种高性能平面InGaAsP/InP单光子雪崩二极管(SPAD),该二极管具有单独的吸收、分级、电荷和倍增(SAGCM)异质结构。通过电场调节和缺陷控制,SPAD在293 K的门控模式下工作,光子探测效率(PDE)为70%,暗计数率(DCR)为14.93 kHz,后脉冲... 描述了一种高性能平面InGaAsP/InP单光子雪崩二极管(SPAD),该二极管具有单独的吸收、分级、电荷和倍增(SAGCM)异质结构。通过电场调节和缺陷控制,SPAD在293 K的门控模式下工作,光子探测效率(PDE)为70%,暗计数率(DCR)为14.93 kHz,后脉冲概率(APP)为0.89%。此外,在死区时间为200 ns的主动淬灭模式下工作时,室温下实现了12.49%的PDE和72.29 kHz的DC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光子雪崩二极管 暗计数 光子探测效率 后脉冲概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search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ual diffusion behavior of zinc in InGaAs/InP single-photon avalanche photodiodes and device performance
7
作者 LIU Mao-Fan YU Chun-Lei +7 位作者 MA Ying-Jie YU Yi-Zhen YANG Bo TIAN Yu BAO Peng-Fei CAO Jia-Sheng LIU Yi LI Xue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5-602,共8页
The development of InGaAs/InP single-photon avalanche photodiodes(SPADs)necessitates the utiliza-tion of a two-element diffusion technique to achieve accurate manipulation of the multiplication width and the dis-tribu... The development of InGaAs/InP single-photon avalanche photodiodes(SPADs)necessitates the utiliza-tion of a two-element diffusion technique to achieve accurate manipulation of the multiplication width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ts electric field.Regarding the issue of accurately predicting the depth of diffusion in InGaAs/InP SPAD,simulation analysis and device development were carried out,focusing on the dual diffusion behavior of zinc atoms.A formula of X_(j)=k√t-t_(0)+c to quantitatively predict the diffusion depth is obtained by fitting the simulated twice-diffusion depths based on a two-dimensional(2D)model.The 2D impurity morphologies and the one-dimensional impurity profiles for the dual-diffused region are characterized by u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metry as a function of the diffusion depth,respectively.InGaAs/InP SPAD devices with different dual-diffusion conditions are also fabricated,which show breakdown behaviors well consis-tent with the simulated results under the same junction geometries.The dark count rate(DCR)of the device de-creased as the multiplication width increased,as indicated by the results.DCRs of 2×10^(6),1×10^(5),4×10^(4),and 2×10^(4) were achieved at temperatures of 300 K,273 K,263 K,and 253 K,respectively,with a bias voltage of 3 V,when the multiplication width was 1.5µm.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an effective prediction route for accu-rately controlling the dual-diffused zinc junction geometry in InP-based planar device process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GaAs/InP single-photon avalanche photodiode diffusion depth Znic diffusion dark count ra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楔条形阳极探测器的性能测试与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刘永安 赵宝升 +3 位作者 朱香平 缪震华 张兴华 邹玮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50-755,共6页
对研制出的楔条形阳极探测器进行了性能分析与实验测试,分析了引起成像畸变的三个重要因素:到达阳极的电子云半径大小、阳极的电容耦合效应和电子读出电路的性能.电子云半径的过大或过小会相应引起成像的"S"畸变或调制畸变,... 对研制出的楔条形阳极探测器进行了性能分析与实验测试,分析了引起成像畸变的三个重要因素:到达阳极的电子云半径大小、阳极的电容耦合效应和电子读出电路的性能.电子云半径的过大或过小会相应引起成像的"S"畸变或调制畸变,电容耦合效应和电路噪音也均会引起成像的畸变.此外,测试了探测器的暗计数率、线性度以及空间分辨率等性能,同时分析了微通道板在光照情况下的增益特性和暗计数的一般特性及其产生原因.测试结果表明探测器的成像畸变很小、线性关系较好,空间分辨率优于150μm,微通道板的暗计数率低于0.4count/s*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极探测器 楔条形阳极 微通道板 暗计数 分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探测效率低噪声的大面阵热中子敏感微通道板 被引量:5
9
作者 潘京生 孙建宁 +8 位作者 韩晓明 张蓉 孙赛林 杨祎罡 田阳 金戈 张正君 邵爱飞 苏德坦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87-91,共5页
在微通道板玻璃中掺中子灵敏核素,并去除玻璃中的天然放射性同位素成份,可以实现微通道板对热中子的敏感,使探测器具有极低的背景事件率.在微通道板玻璃中掺加3mol%的Gd2O3,同时去除玻璃中的K2O和/或Rb2O,制作成50 mm直径、0.6 mm厚度... 在微通道板玻璃中掺中子灵敏核素,并去除玻璃中的天然放射性同位素成份,可以实现微通道板对热中子的敏感,使探测器具有极低的背景事件率.在微通道板玻璃中掺加3mol%的Gd2O3,同时去除玻璃中的K2O和/或Rb2O,制作成50 mm直径、0.6 mm厚度、10μm孔径的微通道板,实现了对25.3meV热中子33%的探测效率,同时探测器的暗计数率低至0.11events cm-2·s-1.通过计算和分析热中子在微通道板基体中的俘获概率和155,157 Gd(n,γ)156,158 Gd反应所能引发的有效信号,说明了通过微通道板的结构优化,掺3mol%Gd2O3的微通道板可以实现最大50%的热中子探测效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106mm直径10μm孔径的掺3mol%Gd2O3的优化结构大面阵低噪声中子敏感微通道板的制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子照相 MCP事件计探测器 大面阵中子敏感MCP 探测效率 暗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NSPD与SPAD探测器的激光测距系统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晓英 贾磊 +4 位作者 朱江 闫夏超 张蜡宝 康琳 吴培亨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78-384,共7页
通过实验比较研究了基于SNSPD与SPAD探测器的激光测距系统.实验中,当接收回波端衰减120 d B时,天空光背景可忽略,基于SPAD的激光测距系统探测概率低于0.2%,而基于SNSPD的激光测距系统探测概率达35%;当激光发射频率低于1 k Hz,基于SNSPD... 通过实验比较研究了基于SNSPD与SPAD探测器的激光测距系统.实验中,当接收回波端衰减120 d B时,天空光背景可忽略,基于SPAD的激光测距系统探测概率低于0.2%,而基于SNSPD的激光测距系统探测概率达35%;当激光发射频率低于1 k Hz,基于SNSPD的激光测距系统探测概率比SPAD高60%以上.研究表明:在探测弱信号回波光子时,SNSPD的探测性能远远优于SPAD,其原因是SNSPD具有较低的暗计数和高探测概率.与此同时,在接收端无衰减情况下,天空光背景会带来暗计数,影响测距系统信噪比.通过仿真分析表明,当背景亮度L0高于30 W/(m^2·sr)时,该基于SNSPD的激光测距系统的信噪比低于6,可能影响测距系统稳定探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 激光测距 光子计 暗计数 天光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DN8831实现红外单光子探测器的精密温度控制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水峰 熊予莹 廖常俊 《量子电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04-708,共5页
分析了在红外通信波段对量子密钥分配的关键器件单光子探测器进行精密温度控制的必要性.为了达到最好的探测效率和最小的暗计数,存在一个最佳工作温度;而且探测器噪声对温度相当敏感.介绍了基于ADN8831控制器控制半导体热电制冷器来实... 分析了在红外通信波段对量子密钥分配的关键器件单光子探测器进行精密温度控制的必要性.为了达到最好的探测效率和最小的暗计数,存在一个最佳工作温度;而且探测器噪声对温度相当敏感.介绍了基于ADN8831控制器控制半导体热电制冷器来实现红外单光子探测器的精密温度控制的方法.给出了ADN8831芯片的特点和应用电路.实验表明该电路控制精度可达±0.01℃。利用此精密温控电路来改变InGaAs/InP雪崩光电二极管的工作温度,得到几组不同温度下光电流、暗电流-电压特性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光学 精密温控 ADN8831 半导体热电制冷器 雪崩光电二极管 暗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光子探测器性能对量子密钥分发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秦晓娟 史信荣 +1 位作者 王金东 魏正军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661-1664,共4页
根据量子密钥分发协议的原理和单光子探测器的工作模式系统分析了单光子探测器性能对量子密钥分发系统影响的物理模型,给出了单光子探测器暗计数和量子效率对系统筛选码率和量子误码率等指标产生影响的计算公式,并通过对各类量子密钥分... 根据量子密钥分发协议的原理和单光子探测器的工作模式系统分析了单光子探测器性能对量子密钥分发系统影响的物理模型,给出了单光子探测器暗计数和量子效率对系统筛选码率和量子误码率等指标产生影响的计算公式,并通过对各类量子密钥分发系统的比较,推导出了适用于一般量子密钥分发系统的普适结果。结果表明,在同等条件下采用较少的探测时间门可以提高量子密钥分发系统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密钥分发 单光子探测技术 暗计数 筛选码率 量子误码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红外1550nm单光子探测器硬件电路设计 被引量:7
13
作者 高家利 汪科 盘红霞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74-677,共4页
针对现有单光子探测器模块价格昂贵和体积大的不足,设计了基于In Ga As/In P雪崩光电二极管(APD)的便携式单光子探测器,给出了探测器温控模块和偏置电压源的设计电路,门控信号的产生和雪崩信号的提取由FPGA完成。实验结果表明:在200 MH... 针对现有单光子探测器模块价格昂贵和体积大的不足,设计了基于In Ga As/In P雪崩光电二极管(APD)的便携式单光子探测器,给出了探测器温控模块和偏置电压源的设计电路,门控信号的产生和雪崩信号的提取由FPGA完成。实验结果表明:在200 MHz门控条件且制冷温度为-55℃时,探测器的最大光子探测效率(PDE)约为16%,当探测效率为12%时,暗计数率(DCR)约为8.2×10-6/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光子探测器 雪崩光电二极管 光子探测效率 暗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MT电源纹波滤除电路设计 被引量:2
14
作者 尹士玉 陈鹏宇 +7 位作者 钱森 宁哲 王志刚 朱瑶 高峰 马丽双 王阳 李润泽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1-156,共6页
针对基于光电倍增管的计数型探测器易受高压电源纹波干扰的问题,探讨了一种抑制纹波的方法。该方法主要是在电源端增设电阻—电容滤波电路,对高压电源纹波进行事先滤波处理。通过光电倍增管的单光电子谱测试、计数率测试及渡越时间分布... 针对基于光电倍增管的计数型探测器易受高压电源纹波干扰的问题,探讨了一种抑制纹波的方法。该方法主要是在电源端增设电阻—电容滤波电路,对高压电源纹波进行事先滤波处理。通过光电倍增管的单光电子谱测试、计数率测试及渡越时间分布验证滤波效果,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电源的纹波得到有效抑制,减少了电源对光电倍增管单光电子测试信号的干扰,且输出电压稳定,提高了光电倍增管工作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电倍增管 纹波 单光电子谱 暗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单光子探测器的激光通信方法 被引量:2
15
作者 曹蕾 刘尉悦 +3 位作者 王潮泽 李凤芝 蒋志迪 彭承志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25-628,共4页
介绍了一种基于单光子探测器的激光通信方法,发送端利用光子的4种偏振态对信息进行编码,经过量子信道进行传输后,在接收端通过4个偏振相关的单光子探测器的响应情况对信息进行判决输出。仿真结果表明系统的暗计数对信道容量的影响很小,... 介绍了一种基于单光子探测器的激光通信方法,发送端利用光子的4种偏振态对信息进行编码,经过量子信道进行传输后,在接收端通过4个偏振相关的单光子探测器的响应情况对信息进行判决输出。仿真结果表明系统的暗计数对信道容量的影响很小,而发送端的平均光子数是影响系统的通信性能的关键因素,信道容量最大可达到1.77 bit/码元。采用偏振相关的单光子探测技术进行激光通信,可以有效地提高系统的能量利用率,并降低噪声对通信性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通信 单光子探测器 偏振编码 暗计数 信道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高于253K温度下的1550nm波长单光子探测实验(英文) 被引量:1
16
作者 魏正军 廖常俊 +4 位作者 王金东 郭健平 李日豪 王发强 刘颂豪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06-909,共4页
介绍了在高于253 K的温度下,实现红外单光子探测的实验·选用拉通电压较高的雪崩光电二极管(APD) ,设计制作了非线性限流技术保护高温工作的APD,利用半导体热电制冷器,在256 .8K的温度下,实现了1550 nm波段的单光子探测实验·... 介绍了在高于253 K的温度下,实现红外单光子探测的实验·选用拉通电压较高的雪崩光电二极管(APD) ,设计制作了非线性限流技术保护高温工作的APD,利用半导体热电制冷器,在256 .8K的温度下,实现了1550 nm波段的单光子探测实验·单光子探测的暗记数率为3 .13×10-5ns ,在220 kHz/s的单光子脉冲速率下,探测效率为2 .08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光学 红外单光子探测 暗计数 热电制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热敏超导边界转变传感的单光子探测技术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品嘉 常相辉 +1 位作者 韦联福 于扬 《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71-386,共16页
单光子探测是实现光量子信息处理的关键技术之一。基于热敏超导边界转变传感的单光子探测技术以其独有的极低的暗计数率、极高的量子探测效率和极强的光子数分辨能力而倍受关注。对比于其他的几种单光子探测技术,如光电倍增管、工作于... 单光子探测是实现光量子信息处理的关键技术之一。基于热敏超导边界转变传感的单光子探测技术以其独有的极低的暗计数率、极高的量子探测效率和极强的光子数分辨能力而倍受关注。对比于其他的几种单光子探测技术,如光电倍增管、工作于盖革模式的雪崩二极管和超导纳米线等,本文将从其探测原理、实验样品制备和信号采集处理方法等方面出发,对基于热敏超导边界转变传感单光子探测技术研究的历史、现状进行综述,进而展望其未来可能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光子探测 热敏超导边界转变传感 暗计数 量子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1550nm光子检测的InGaAs/InP单光子雪崩二极管的温度相关性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帅 韩勤 +4 位作者 叶焓 耿立妍 陆子晴 肖峰 肖帆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70-76,共7页
在越来越多的光子计数应用中,用于近红外光波长领域的单光子探测器受到广泛关注。例如在量子信息处理、量子通信、3D激光测距(LiDAR)、时间分辨光谱等光子计数应用领域。文中设计并展示了用于探测1 550 nm波长光子的InGaAs/InP单光子雪... 在越来越多的光子计数应用中,用于近红外光波长领域的单光子探测器受到广泛关注。例如在量子信息处理、量子通信、3D激光测距(LiDAR)、时间分辨光谱等光子计数应用领域。文中设计并展示了用于探测1 550 nm波长光子的InGaAs/InP单光子雪崩二极管(SPAD)。这种SPAD采用分离吸收、过渡、电荷和倍增区域结构(SAGCM),在盖革模下工作时具有单光子灵敏度。SPAD的特性包括随温度范围223~293 K变化的击穿电压、暗计数率、单光子检测效率和后脉冲概率。25μm直径的SPAD显示出一定的温度相关性,击穿电压随温度的变化率约为100 mV/K。当SPAD在盖革模式下温度为223 K工作时,在暗计数率为4.1 kHz,后脉冲概率为3.29%的基础上,对1 550 nm光子实现了21%的单光子探测效率。文中还分析和讨论了SPAD温度相关性的单光子探测效率、暗计数率和后脉冲概率的来源和物理机制。这些机制分析、讨论和计算可以为SPAD的设计和制备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光子探测器 温度相关性 光子探测效率 暗计数 后脉冲概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转换单光子探测器的研究及技术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依桐 余建国 +2 位作者 李嘉恒 王任凡 罗飚 《光通信技术》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7-21,共5页
总结了上转换探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对探测器的结构、材料、性能以及前沿应用等方面作了介绍,指出探测器的性能提升、集成化、小型化和非线性材料的多元化等是未来上转换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关键词 单光子探测 上转换 周期性极化铌酸锂 探测效率 暗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温度变化的相位QKD系统误码率分析
20
作者 吴佳楠 张莹 +2 位作者 赵剑 朱德新 宋立军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234-3241,共8页
基于量子力学基本特性的量子密钥分发系统在经典传输上采用一次一密的加密方式,在理论上具有绝对安全性,但由于系统光学器件不完善等问题,导致量子密钥分发系统存在一定误码。根据盖革模式下的单光子探测器性能,研究温度对量子密钥分发... 基于量子力学基本特性的量子密钥分发系统在经典传输上采用一次一密的加密方式,在理论上具有绝对安全性,但由于系统光学器件不完善等问题,导致量子密钥分发系统存在一定误码。根据盖革模式下的单光子探测器性能,研究温度对量子密钥分发系统暗计数概率以及误码率的影响。首先,在中国寒带地区搭建了基于相位编码的32 km实际远程量子密钥分发系统,全年对该系统进行实际测试与参数采集;其次,引入单光子探测效率和暗计数概率,根据诱骗态QKD协议的原理和单光子探测器的工作模式给出误码率和探测器性能参数的一般理论公式;最后,系统分析单光子探测器的性能对实际远程点对点相位编码的诱骗态QKD系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基于相位编码诱骗态量子密钥分发系统中,影响误码率的主要因素为暗计数概率,调控环境温度能够改变系统暗计数概率,进而影响系统误码率。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相一致,即温度升高,误码率增大。而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系统误码率对于小范围区间内的温度变化表现得并不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KD(quantum keydistribution)系统 成码率 信号态误码率 诱骗态误码率 暗计数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