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南花岗岩中暗色微粒包体的岩组特征和成分分异:以江西灵山岩体为例
1
作者 朱孔阳 孙云浩 +6 位作者 董传万 沈忠悦 佘琳琳 饶灿 夏群科 陈汉林 杨树锋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8-341,I0005,共15页
本文以江西灵山花岗岩为例,利用宏观X射线荧光扫描分析(MA-XRF)和X光CT技术,结合暗色微粒包体-花岗岩的成分分析,探讨华南花岗岩中暗色微粒包体的岩组特征及其与花岗岩的相互作用过程。结果表明,灵山花岗岩中的暗色微粒包体与寄主花岗... 本文以江西灵山花岗岩为例,利用宏观X射线荧光扫描分析(MA-XRF)和X光CT技术,结合暗色微粒包体-花岗岩的成分分析,探讨华南花岗岩中暗色微粒包体的岩组特征及其与花岗岩的相互作用过程。结果表明,灵山花岗岩中的暗色微粒包体与寄主花岗岩的矿物形状优选定向基本一致,说明两者曾以岩浆状态共同运移,存在岩浆混合过程。包体与花岗岩之间存在显著的物质交换,改变了两者的矿物组合及化学组成,如包体边缘亏损钾长石而富集磁铁矿,包体在成分上富集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导致花岗岩中的对应元素含量降低。研究表明,岩浆混合作用是影响华南花岗岩结晶分异和成矿能力的重要因素,对理解该地区花岗岩的分异机制和成矿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暗色微粒包体 岩石组构 岩浆混合 灵山 华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约格鲁岩体暗色微粒包体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74
2
作者 刘成东 张文秦 +4 位作者 莫宣学 罗照华 喻学惠 李述为 赵欣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739-744,共6页
对东昆仑约格鲁花岗岩体中暗色微粒包体的形态、大小、成分和分布等主要特征进行了较详细地研究。发现包体形态多样,以强烈的塑性流变为特征;包体大小悬殊,多数直径为几十厘米,最大者长轴达4m;包体成分以闪长质为主,结构总体上比寄主岩... 对东昆仑约格鲁花岗岩体中暗色微粒包体的形态、大小、成分和分布等主要特征进行了较详细地研究。发现包体形态多样,以强烈的塑性流变为特征;包体大小悬殊,多数直径为几十厘米,最大者长轴达4m;包体成分以闪长质为主,结构总体上比寄主岩石的粒度细,岩体中不同部位的包体成分和结构都有所变化;包体分布不均匀,经常呈族状、条带状密集分布,具定向性。镜下研究发现,在包体中经常见到针状磷灰石、石英捕虏晶和斜长石的自形内核环带及增生边等现象,显示了岩浆混合成因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色微粒包体 岩浆混合作用 花岗岩 东昆仑 包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骑田岭花岗岩及其暗色微粒包体的地球化学与壳幔岩浆的混合作用 被引量:33
3
作者 付建明 谢才富 +2 位作者 彭松柏 杨哓君 梅玉萍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57-569,共13页
骑田岭岩体是南岭地区燕山早期具幔源组分贡献的花岗岩典型代表。其主体岩性为角闪黑云二长花岗岩和(角闪石)黑云正长花岗岩,其中发育暗色微粒包体和由暗色矿物组成的团块或条带。暗色微粒包体具有岩浆混合的大部分岩相学证据。如包体... 骑田岭岩体是南岭地区燕山早期具幔源组分贡献的花岗岩典型代表。其主体岩性为角闪黑云二长花岗岩和(角闪石)黑云正长花岗岩,其中发育暗色微粒包体和由暗色矿物组成的团块或条带。暗色微粒包体具有岩浆混合的大部分岩相学证据。如包体的浑圆状外形、塑性形变、冷凝边、斜长石An的“双峰式”分布、似环斑长石、针状磷灰石等。包体属于准铝质(A/KNC=0·72~1·00,平均0·85)钾玄岩系列岩石,寄主岩石为准铝或弱过铝质(A/KNC=0·89~1·06,平均0·97)高钾钙碱性系列的岩石。二者在主量和微量元素上表现出岩浆混合成因的演化趋势。包体与寄主岩石的同位素组成具趋同性,它们的ISr和εNd(t)值分别为0·71041~0·71263、-6·9^-5·3和0·70854~0·71416、-9·2^-5·1,均表现出壳幔混源花岗岩类岩石的特点。包体K_Ar年龄为152Ma,与其寄主岩石的形成年龄(155~161Ma)接近,显示岩浆混合作用发生的时间大致为晚侏罗世早期。对包体及其寄主岩石产出的构造背景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综合分析表明,该岩体中的暗色微粒包体是在伸展作用的大地构造背景下,上涌的幔源基性岩浆及其诱发的长英质酸性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色微粒包体 寄主岩石 地球化学 岩浆混合作用 拉张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阿翁错复式岩体的岩浆混合成因:地球化学、年代学和暗色微粒包体证据 被引量:9
4
作者 雷传扬 唐菊兴 +5 位作者 李威 袁华云 张伟 尹滔 裴亚伦 郎兴海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65-686,共22页
阿翁错复式岩体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是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俯冲消减,造山过程中岩浆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广泛发育暗色微粒包体和岩浆混合、不协调现象为特征。本文以阿翁错复式岩体为研究对象,对寄主岩和暗色微粒包体开展了系... 阿翁错复式岩体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是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俯冲消减,造山过程中岩浆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广泛发育暗色微粒包体和岩浆混合、不协调现象为特征。本文以阿翁错复式岩体为研究对象,对寄主岩和暗色微粒包体开展了系统的地质学、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探讨了阿翁错复式岩体的岩浆混合成因。暗色微粒包体塑性变形特征明显,与寄主岩呈截然或渐变接触,偶见反向脉发育,包体具细-中粗粒结构,含斜长石、钾长石、角闪石、暗色镶边石英等斑晶,偶见角闪石斑晶横跨包体和寄主岩,在包体及包体周围寄主岩中见长柱状斜长石、角闪石和针状磷灰石等结构特征,表明暗色微粒包体为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寄主岩与包体均为准铝质、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主要氧化物含量在Harker图解上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图和微量元素蛛网图具有高度一致性,表明二者具有强烈的地球化学亲源关系,且经历了相似的岩浆演化过程。寄主岩和暗色微粒包体的成岩年龄分别为109. 1±1. 0Ma和107. 4±0. 7Ma,岩浆混合作用发生在早白垩世晚期,处于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由弧-陆碰撞向陆陆碰撞的转换阶段即软碰撞阶段。研究表明,在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向北向羌塘地块之下俯冲的背景下,洋壳脱水,引起上覆地幔楔发生部分熔融,形成镁铁质岩浆,镁铁质岩浆向上运移,并底侵于壳-幔边界,引发下地壳物质发生部分熔融,形成长英质岩浆,当镁铁质岩浆从底部注入长英质岩浆房时,镁铁质岩浆快速冷凝,形成部分色率高、粒度细,具冷凝边的包体,与寄主岩呈截然型接触,随着端元岩浆之间的温差逐渐降低,包体色率降低,粒度变大,与寄主岩呈渐变过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年代学 暗色微粒包体 岩浆混合作用 阿翁错复式岩体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阿翁错复式岩体及其暗色微粒包体年龄、地球化学与地球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7
5
作者 雷传扬 吴建亮 +7 位作者 尹显科 刘文 王波 李威 袁华云 张伟 尹滔 裴亚伦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94-508,共15页
对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阿翁错复式岩体及其暗色微粒包体开展了岩石学、全岩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年龄研究。结果表明,阿翁错复式岩体中出露大量闪长质暗色微粒包体,包体具典型的火成结构,发育针状磷灰石。寄主岩与包体均为准铝质、高钾钙... 对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阿翁错复式岩体及其暗色微粒包体开展了岩石学、全岩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年龄研究。结果表明,阿翁错复式岩体中出露大量闪长质暗色微粒包体,包体具典型的火成结构,发育针状磷灰石。寄主岩与包体均为准铝质、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过渡岩石,主要氧化物含量在Harker图解上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和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表明二者具有强烈的地球化学亲源关系,且经历了相似的岩浆演化过程;主量、微量元素同分母协变图中包体和寄主岩表现为良好的线性关系,表明二者之间的演化与岩浆混合作用关系密切;包体的原始岩浆可能来源于受俯冲带流体交代的地幔楔,寄主岩为幔源岩浆与熔融下地壳岩浆混合的产物,以熔融下地壳岩浆为主。寄主岩和暗色微粒包体的成岩年龄分别为109.1±1.0Ma和107.4±0.7Ma,显示岩浆混合作用发生在早白垩世。结合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演化及构造判别,认为阿翁错复式岩体形成于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软碰撞阶段,为受俯冲带流体交代的地幔楔上升与其诱发的下地壳花岗质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翁错复式岩体 暗色微粒包体 地球化学 岩浆混合作用 岩石成因 藏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岗岩暗色微粒包体中的水及其在包体研究中的意义 被引量:4
6
作者 彭卓伦 陈国能 Rodney Grapes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8-120,共3页
通过对广东萝岗等岩体的非均一暗色微粒包体的不同部位进行热重-红外三维分析,发现从包体边缘到中心水的含量逐渐递减,亦即包体边缘的挥发份流体多于中心部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包体在形成过程中内部温度的差异,由此解释了包体内部出现... 通过对广东萝岗等岩体的非均一暗色微粒包体的不同部位进行热重-红外三维分析,发现从包体边缘到中心水的含量逐渐递减,亦即包体边缘的挥发份流体多于中心部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包体在形成过程中内部温度的差异,由此解释了包体内部出现环带状构造的原因,并据此初步探讨了暗色微粒包体形成温度区间为715-850℃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暗色微粒包体 非均一性 含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花岗岩暗色微粒包体成因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彭卓伦 Rodney Grapes +1 位作者 庄文明 张献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2-88,共7页
通过对暗色微粒包体的空间分布和形态特征以及包体矿物学、显微结构和岩石化学组成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花岗岩"原地重熔"成因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包体演化与熔渣演化的关系模型,证实包体的前身是捕虏体,后者代表从盖层落入岩... 通过对暗色微粒包体的空间分布和形态特征以及包体矿物学、显微结构和岩石化学组成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花岗岩"原地重熔"成因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包体演化与熔渣演化的关系模型,证实包体的前身是捕虏体,后者代表从盖层落入岩浆中的岩块,包体则是岩块部分熔融后的残余物。不同类型、不同形态、不同基性度的包体,代表了岩石原地熔融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产物,富云包体反映了熔渣演化的最后阶段,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熔融即与寄主岩浆混成一体,完成了从岩石到岩浆的整个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原地重熔 暗色微粒包体 残余熔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花岗岩暗色微粒包体矿物组成及微结构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彭卓伦 Rodney Grapes +1 位作者 庄文明 张献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3-73,共11页
对来自华南多个花岗岩体的暗色微粒包体样品进行了系统的矿物组成和微结构研究,发现包体中不管是造岩矿物还是副矿物,均存在新、老两个不同世代;包体的微结构大部分情况下也不是"火成结构",而是以熔融结构为主,并且常多种结... 对来自华南多个花岗岩体的暗色微粒包体样品进行了系统的矿物组成和微结构研究,发现包体中不管是造岩矿物还是副矿物,均存在新、老两个不同世代;包体的微结构大部分情况下也不是"火成结构",而是以熔融结构为主,并且常多种结构共存,揭示包体是岩石部分熔融的残余物而并非来自岩浆的结晶。不同包体或同一包体从中心到边缘的矿物组成与微结构的差异,反映原岩部分熔融程度的不同,揭示其处于不同的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暗色微粒包体 矿物组成 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暗色微粒包体是壳幔岩浆混合作用的证据吗? 被引量:10
9
作者 汪相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6-87,共12页
暗色微粒包体常见于钙碱性花岗岩中,已普遍被认为是幔源基性岩浆与壳源酸性岩浆在地壳深部发生混合作用的产物。本文通过大量资料的分析研究,发现暗色微粒包体可以具有很大负值的全岩εNd(t)值和锆石εHf(t)值,及大于0.710的全岩[n(87Sr... 暗色微粒包体常见于钙碱性花岗岩中,已普遍被认为是幔源基性岩浆与壳源酸性岩浆在地壳深部发生混合作用的产物。本文通过大量资料的分析研究,发现暗色微粒包体可以具有很大负值的全岩εNd(t)值和锆石εHf(t)值,及大于0.710的全岩[n(87Sr)/n(86Sr)]i值,不存在幔源岩浆混合的痕迹;而且,大多数暗色微粒包体与寄主花岗岩在晶体化学、形成年龄、全岩和锆石同位素成分等方面显示出完全相似的特征,反映出两者在时空与物质上都具有紧密的成因联系。笔者认为,暗色微粒包体不应该是壳幔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基于包体岩浆极小的体量和稍晚的侵位(相对于寄主花岗岩),笔者提出一种新的暗色微粒包体的形成方式:同造山花岗岩浆的主动上侵造成岩浆房内的“负压力”而导致岩浆房下部呈晶粥状态的闪长质层发生等温减压熔融作用,从而形成体量极小的包体岩浆;并即时“注入”地壳上部尚未固结的寄主花岗岩中,快速冷凝形成暗色微粒包体。因此,暗色微粒包体不能被视作为“壳幔岩浆混合作用”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色微粒包体 岩浆混合作用 壳幔作用 花岗岩 岩浆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花岗岩暗色微粒包体的岩石化学组成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5
10
作者 彭卓伦 Rodney Grapese +1 位作者 庄文明 张献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4-81,共8页
对华南诸多花岗岩体暗色微粒包体的野外调查表明,非均一包体是包体中最普遍的类型,常具有暗色基性边。岩石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包体边缘的岩性为二长岩-石英二长岩-二长闪长岩,中心则为石英二长闪长岩-英云闪长岩。从包体中心到边缘,具有S... 对华南诸多花岗岩体暗色微粒包体的野外调查表明,非均一包体是包体中最普遍的类型,常具有暗色基性边。岩石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包体边缘的岩性为二长岩-石英二长岩-二长闪长岩,中心则为石英二长闪长岩-英云闪长岩。从包体中心到边缘,具有Si、Ca含量和Na/K比值降低,K、Al、Ti、P和Fe+Mg含量升高的变化趋势,揭示包体应来自岩石部分熔融的残余熔渣。进一步研究还表明,花岗岩中残余熔渣(暗色包体)的组分随着岩石熔融程度升高而向黑云母增多的方向演化,暗示富云包体应是岩石熔融演化至末阶段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暗色微粒包体 岩石化学组成 部分熔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埃提哲尔花岗斑岩及其暗色微粒包体中的斜长石斑晶 被引量:3
11
作者 朱永峰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366-372,共7页
位于俄罗斯境内高加索地区的埃提哲尔花岗岩体中广泛分布暗色微粒包体,花岗岩体由黑云母花岗斑岩及暗色微粒包体组成,这两种岩石均含有一种具斑点状结构核的斜长石斑晶。在这类斜长石斑晶内部可分辨出两个成分变异面,这两个界面把斜... 位于俄罗斯境内高加索地区的埃提哲尔花岗岩体中广泛分布暗色微粒包体,花岗岩体由黑云母花岗斑岩及暗色微粒包体组成,这两种岩石均含有一种具斑点状结构核的斜长石斑晶。在这类斜长石斑晶内部可分辨出两个成分变异面,这两个界面把斜长石斑晶分割成3部分:具斑点状结构的核部;偏基性且富含细小矿物(磷灰石,黑云母等)包裹体的内环带和具正环带结构的酸性外环带。虽然花岗斑岩和包体中斜长石斑晶的核部特征完全相同,但它们的内外环带差别很大,包体中的斜长石斑晶具有宽的内环带和窄且不连续的外环带,而花岗斑岩中的斜长石斑晶具有窄且不连续的内环带及宽的外环带。依斜长石的这些特征我们建立了其形成模式,并对暗色微粒包体及寄主花岗斑岩的同源性作了合理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长石斑晶 花岗斑岩 暗色微粒包体 花岗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乌拉山沙德盖花岗岩及其暗色微粒包体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顾枫华 章永梅 +3 位作者 刘瑞萍 孙玄 杨伟龙 王佳琳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72-581,共10页
近年来研究证实花岗岩的成因与其中的暗色微粒包体(MME)有着密切的关系。沙德盖岩体是华北地台北缘印支期花岗岩带上的一个典型代表,为探讨该岩体的成因,本文对沙德盖花岗岩和其中暗色微粒包体开展了岩相学及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暗... 近年来研究证实花岗岩的成因与其中的暗色微粒包体(MME)有着密切的关系。沙德盖岩体是华北地台北缘印支期花岗岩带上的一个典型代表,为探讨该岩体的成因,本文对沙德盖花岗岩和其中暗色微粒包体开展了岩相学及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暗色包体形态多样,具有塑性流变特征和典型岩浆结构,含大量针柱状磷灰石。寄主岩和包体的主量元素在Harker图解中多呈直线分布,显示岩浆混合趋势,其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组成具有相似的配分特征,暗示包体与寄主岩发生过物质交换。花岗岩主岩和暗色包体的Nb/Ta值指示二者分别为下地壳和地幔来源。上述说明沙德盖岩体形成于碰撞后的伸展构造环境,属壳幔物质混合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混合作用 暗色微粒包体 钾长花岗岩 沙德盖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岭岩体及其暗色微粒包体的岩石成因和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金豹 冯佐海 +4 位作者 康志强 白艳萍 吴杰 张成龙 冯梦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5-176,共12页
文章通过桂岭岩体及其暗色微粒包体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南岭西段早古生代壳幔相互作用及其构造背景。研究结果表明,桂岭岩体主要岩石类型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其SiO_(2)含量为70.24%~75.13%,全碱含量为7.95%~8.44%;(La/Yb)_(N... 文章通过桂岭岩体及其暗色微粒包体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南岭西段早古生代壳幔相互作用及其构造背景。研究结果表明,桂岭岩体主要岩石类型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其SiO_(2)含量为70.24%~75.13%,全碱含量为7.95%~8.44%;(La/Yb)_(N)值为5.0~8.4,具有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和明显负Eu异常(δEu=0.37~0.58)的稀土元素组成特征;铝饱和指数、K_(2)O含量、(^(87)Sr/^(86)Sr)_(i)值和较高的Rb/Sr值指示其为准铝—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高分异S型花岗岩。暗色微粒包体SiO_(2)含量为48.38%~51.95%,镁、铁氧化物含量明显高于寄主岩体,Mg#值为59~67,全碱含量为3.81%~5.05%,为中钾钙碱性系列辉长岩和辉长闪长岩;轻重稀土分异明显,(La/Yb)_(N)值为11.74~12.12,负Eu异常不明显(δEu=0.92~0.94)。在Sr-Nd同位素组成上,寄主岩体具有较低的ε_(Nd)(t)值(-13.6~-5.0),T_(DM)^(2)=1.6~2.3 Ga;暗色微粒包体的(^(87)Sr/^(86)Sr)_(i)值变化范围较小(0.706~0.708),ε_(Nd)(t)值相对较高(3.4~3.6),T_(DM)^(2)=0.88~0.89 Ga。综合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文章研究认为暗色微粒包体源区为新元古代底侵到下地壳底部的岩石圈地幔组分,该组分在早古生代后碰撞构造环境下发生高度熔融形成基性岩浆,基性岩浆侵位引发中元古代中、下地壳变质杂砂岩部分熔融形成花岗质岩浆并上侵定位形成桂岭岩体。侵位过程中,基性岩浆与花岗质岩浆发生强烈的机械混合和低程度的化学混合作用形成暗色微粒包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岭花岗岩体 暗色微粒包体 壳幔相互作用 岩石成因 构造背景 桂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印支期蔡江岩体中暗色微粒包体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运超 姜耀辉 +1 位作者 青龙 杜佛光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73-483,共11页
文章报道了江西蔡江花岗质岩体中发现暗色微粒包体,以及这些包体的地质、岩相学、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包体多呈椭圆状,显示淬冷边和反向脉,具有典型的岩浆结构并含有针状磷灰石,有的包体含有长石捕虏晶。包体... 文章报道了江西蔡江花岗质岩体中发现暗色微粒包体,以及这些包体的地质、岩相学、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包体多呈椭圆状,显示淬冷边和反向脉,具有典型的岩浆结构并含有针状磷灰石,有的包体含有长石捕虏晶。包体具有相对较低的SiO_(2)(低至57.05 wt%)和较高的MgO+Fe_(2)O_(3)(高达14.21 wt%)含量。LA-ICP-MS锆石U-Pb定年数据表明,包体形成于晚三叠世(224 Ma),与寄主花岗岩(230~228 Ma)在误差范围内基本一致。上述特征表明,包体是离散的幔源偏基性岩浆团或者是幔源与寄主岩浆混合的产物。原始包体岩浆属于超钾质岩浆,可能是通过岩石圈地幔中交代成因的金云母辉石岩脉发生部分熔融而形成的。暗色微粒包体的发现为幔源岩浆底侵提供了直接证据,从而为蔡江花岗质岩石形成于较高温度提供佐证。该研究对于进一步探讨华南印支期花岗岩形成的热源机制具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色微粒包体 蔡江岩体 岩浆混合 底侵作用 热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苗儿山产铀花岗岩中暗色微粒包体(MME)的发现与壳-幔相互作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范立亭 方适宜 +1 位作者 陶志军 梁永东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625-626,共2页
关键词 暗色包体 暗色微粒包体 花岗岩浆 相互作用 产铀花岗岩 微量元素 同位素地球化学 草坪 岩浆混合作用 宏观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仲巴微地体中新世马莜木富钾埃达克质岩及其内暗色微粒包体的成因 被引量:1
16
作者 许伟 李文强 +1 位作者 田世洪 杨竹森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30-1045,共16页
西藏南部的中新世含暗色微粒包体的富钾埃达克质岩被认为是之前的大陆地壳在石榴子石稳定压力下发生部分熔融的熔体与同时期的幔源超钾质火山岩发生岩浆混合或混杂的产物。为检验这一观点,本文对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仲巴微地体内的中... 西藏南部的中新世含暗色微粒包体的富钾埃达克质岩被认为是之前的大陆地壳在石榴子石稳定压力下发生部分熔融的熔体与同时期的幔源超钾质火山岩发生岩浆混合或混杂的产物。为检验这一观点,本文对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仲巴微地体内的中新世马莜木富钾埃达克质岩及其内的暗色微粒包体开展了岩石学、锆石U-Pb定年、矿物电子探针分析以及全岩主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测试等方面的工作。结果显示暗色微粒包体和富钾埃达克质岩具有相似的结晶年龄(~17.5 Ma)、矿物组合(石英+长石+角闪石+黑云母)和矿物成分,但暗色微粒包体比富钾埃达克质岩含更多的角闪石和黑云母,且具有比富钾埃达克质岩低的K_(2)O和SiO_(2)以及高的MgO、TiO_(2)和P_(2)O_(5)含量。除此之外,富钾埃达克质岩和暗色微粒包体还表现出相似的全岩Sr-Nd同位素组成:富钾埃达克质岩的(87Sr/86Sr)i和εNd(t)值分别为0.70933~0.70950和-8.17~-6.72;暗色微粒包体的(87Sr/86Sr)i和εNd(t)值分别为0.70933~0.70941和-7.55~-6.57。这些特征表明,暗色微粒包体不是寄主富钾埃达克质岩与同时期具有更高K_(2)O含量的超钾质火山岩发生混合或混杂的产物,而可能是与寄主富钾埃达克质岩相关的细粒堆晶岩或同源包体。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本文认为马莜木富钾埃达克质岩是早期地壳内的富钾组分在石榴子石稳定压力下发生部分熔融的结果,并未与同时期的超钾质火山岩发生过岩浆混合或混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仲巴微地体 埃达克岩 暗色微粒包体 岩浆混合 堆晶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张广才岭南部早侏罗世花岗岩暗色微粒包体成因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任永健 程烁 +5 位作者 朱敬宾 王博 张明明 张旭 于汪 韩玥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3-45,共13页
黑龙江省张广才岭南部早侏罗世花岗岩具有明显的岩浆混合特征。岩体中暗色微粒包体发育,主要为细粒闪长质岩浆包体,包体形态多样,与寄主岩呈截然、过渡关系。包体的矿物组合明显不平衡,如矿物具有定向排列的特点,斜长石发育自形环带并... 黑龙江省张广才岭南部早侏罗世花岗岩具有明显的岩浆混合特征。岩体中暗色微粒包体发育,主要为细粒闪长质岩浆包体,包体形态多样,与寄主岩呈截然、过渡关系。包体的矿物组合明显不平衡,如矿物具有定向排列的特点,斜长石发育自形环带并存在新、老两个世代,发育针状磷灰石。由电子探针对斜长石、角闪石和黑云母等矿物分析结果可知,寄主花岗岩和包体中各主要矿物含量基本一致。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显示,包体与寄主花岗岩关系密切,两者在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方面也表现为明显的地球化学亲缘关系。这表明张广才岭南部早侏罗世花岗质岩石具有壳幔混合成因特征,暗色微粒包体是由较基性的地幔岩浆进入寄主岩浆中淬火结晶而成,花岗质岩浆的源区主要为新生的地壳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广才岭 岩浆混合 早侏罗世花岗岩 暗色微粒包体 壳幔混合成因 黑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于壳幔混合物源成因花岗岩中暗色微粒包体的单斜辉石压力计
18
作者 孙兰兰 杨家喜 +3 位作者 周争艳 邹莉菲 马嫒嫒 关豪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6年第1期34-42,共9页
花岗岩的壳幔混合物源成因及花岗岩中暗色微粒包体的成因信息是地质学关注的重要研究对象,但至今还没有适用于花岗岩中暗色微粒包体这种基性矿物组合的压力计。依据Patino Douce模拟壳幔岩浆混合过程的试验岩石学研究资料,发现具有基性... 花岗岩的壳幔混合物源成因及花岗岩中暗色微粒包体的成因信息是地质学关注的重要研究对象,但至今还没有适用于花岗岩中暗色微粒包体这种基性矿物组合的压力计。依据Patino Douce模拟壳幔岩浆混合过程的试验岩石学研究资料,发现具有基性矿物组合的暗色微粒包体中单斜辉石的Na、Al含量与压力密切相关,得出了压力与单斜辉石中的Na2O含量、Al2O3含量、硬玉分子摩尔分数、契尔马克辉石分子摩尔分数、硬玉分子与契尔马克辉石分子摩尔分数之和的线性关系,以及压力与斜方辉石中Al2O3含量的线性关系,进而得出适用于壳幔混合物源成因花岗岩中暗色微粒包体的有效地质压力计。这一压力计为了解壳幔混合物源成因花岗岩浆形成的深度提供了研究手段。将地质压力计应用于西秦岭天水地区车河花岗岩体及其中的暗色微粒包体研究,对了解壳幔混合作用形成的花岗岩等深部地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壳幔混合成因 暗色微粒包体 试验岩石学 单斜辉石 地质压力计 形成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拉善地块北缘西段雅布赖岩体暗色微粒包体的岩浆混合成因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凯垒 张家兴 +6 位作者 张学萌 李会恺 郑乐 倪锁阳 李敬华 孙万林 王齐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34,共22页
雅布赖岩体位于阿拉善地块北缘,雅布赖-诺日公-红谷尔玉林构造带最西端,该地区广泛出露中酸性岩浆岩,主要岩石类型为花岗闪长岩与二长花岗岩,岩体内部广泛发育暗色微粒包体,锆石LA-ICP-MS U-Pb测年显示其均形成于早二叠世,花岗闪长岩年... 雅布赖岩体位于阿拉善地块北缘,雅布赖-诺日公-红谷尔玉林构造带最西端,该地区广泛出露中酸性岩浆岩,主要岩石类型为花岗闪长岩与二长花岗岩,岩体内部广泛发育暗色微粒包体,锆石LA-ICP-MS U-Pb测年显示其均形成于早二叠世,花岗闪长岩年龄为277.0±1.6 Ma,二长花岗岩年龄为283.4±2.0 Ma,暗色微粒包体年龄为284.7±2.4 Ma。暗色微粒包体为岩浆结构,大多数具塑性流变特征,发育淬冷边、反向脉,存在多种矿物不平衡结构和矿物组合,包体与寄主岩石具有相似的稀土配分模式和微量元素特征,在主要氧化物哈克图解中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在同分母氧化物比值协变图上表现为线性相关,在多元素异分母比值图解上表现为双曲线演化关系,显示了岩浆混合作用的特征。结合前人研究,雅布赖-诺日公-红谷尔玉林构造带内广泛分布的晚古生代岩浆岩形成了一条岩浆岩带,其中雅布赖岩体可能形成于古亚洲洋向南俯冲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混合作用 暗色微粒包体 地球化学 锆石U-PB年代学 雅布赖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东帕米尔晚三叠世含暗色包体花岗岩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20
作者 西艾力·阿尔肯 刘晓强 +1 位作者 钱旭坤 木热地里·马合木提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50-576,共27页
中央造山带西端的西昆仑—帕米尔造山带记录了较为完整的特提斯洋构造演化信息。本文对北东帕米尔木吉地区三叠纪花岗岩及其暗色包体进行了岩石学、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全岩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以期制约区内古特提斯演化。锆石U-P... 中央造山带西端的西昆仑—帕米尔造山带记录了较为完整的特提斯洋构造演化信息。本文对北东帕米尔木吉地区三叠纪花岗岩及其暗色包体进行了岩石学、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全岩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以期制约区内古特提斯演化。锆石U-Pb定年显示,寄主花岗岩(207.74±0.92 Ma)、花岗闪长岩(214.3±1.1 Ma)与其中闪长质岩浆成因暗色包体(208.0±1.6 Ma和209.8±1.3 Ma)均为晚三叠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寄主岩具有变化的SiO_(2)(58.79%~71.39%)、K_(2)O(1.99%~5.09%)和MgO(1.06%~3.63%),整体呈现准铝质—弱过铝质(A/CNK=0.97~1.11)的I型花岗岩特征。寄主岩较高的Mg#(49~52),表明其不是纯地壳源区部分熔融的产物。岩石具有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Rb、U、K、Th),亏损重稀土和高场强元素(Nb、Ta、P、Ti)的弧型微量元素特征(Nb/La=0.16~0.48)。岩石的Sr-Nd-Hf同位素表现为富集特征,(^(87)Sr/^(86)Sr)i=0.708408~0.710473,ε_(Nd)(t)=-7.15~-6.02,ε_(Hf)(t)=-5.9~-1.3。相比寄主岩,暗色包体具有较低的SiO_(2)(56.10%~58.68%)、K_(2)O(1.82%~2.04%)和较高的MgO(4.47%~5.12%),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U、K、Th),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87)Sr/^(86)Sr)i=0.707921~0.708021,ε_(Nd)(t)=-6.32~-5.90,ε_(Hf)(t)=-6.9~-2.0。综合分析,木吉地区含暗色微粒包体的花岗质岩浆岩是幔源镁铁质岩浆和壳源长英质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其中幔源镁铁质岩浆的母岩浆来自于俯冲板片流体交代的地幔源区,而壳源长英质熔体来源于变角闪岩古老下地壳在40~50 km地壳厚度下熔融。结合北东帕米尔晚三叠世基础地质研究进展,认为210 Ma左右北东帕米尔古特提斯洋尚未闭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叠纪 暗色微粒包体 岩浆混合 古特提斯洋 北东帕米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