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暗示教育的理论与策略
被引量:2
- 1
-
-
作者
孟宪平
-
机构
江苏省徐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
出处
《山东教育科研》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5-56,共2页
-
-
关键词
暗示教育
理论
策略
教育理论
-
分类号
G441
[哲学宗教—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
-
题名论家庭暗示教育
被引量:1
- 2
-
-
作者
南凤仙
-
机构
宁夏大学
-
出处
《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47-49,共3页
-
文摘
一、暗示与境示教育 当我们提到如何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时,往往都是在受教育者明显意识到教育者的“教育”或要求意图这样的意义上展开的,而较少涉及到相对于受教育者来说教育意味不那么明显,但却实实在在发生了教育过程的另一类教育形式。如果我们把前者称为显性教育,那么后者就是隐性教育,如果称前者为直接的教育,那么后者就是间接的教育。这后一种教育形式,即暗示教育。
-
关键词
暗示教育
家庭教育
教育形式
积极暗示
自我暗示
感受性
影响因素
暗示作用
受教育者
教育效果
-
分类号
G78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应用暗示教育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尝试
- 3
-
-
作者
万祥东
汤建萍
-
机构
江苏泰州市职教中心
江西宜春学院
-
出处
《职教论坛》
2001年第11期55-,共1页
-
文摘
暗示教育是指用含蓄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施以影响,使他接受一定的观念或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暗示作为一种教育方法,早已被教育者运用于教育过程之中.古时"孟母三迁"发人深思,而孟母断机掷杼,使孟子意识到:人中途缀学就象正在织的布匹被剪断丝线一样成为废物.从而孟子挑灯夜读,锲而不舍终成为儒学大师.所以针对青少年学生个性心理,正确运用暗示教育,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
关键词
暗示教育
道德情感
道德感
道德品质
-
分类号
G71
[文化科学—职业技术教育学]
-
-
题名柳暗花明的暗示教育——山穷水复时的选择
被引量:1
- 4
-
-
作者
吴杰
-
机构
北京大兴一中
-
出处
《中小学管理》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2期178-179,共2页
-
-
关键词
暗示教育
学生
反暗示
教育效果
教育方法
选择
班主任
老师
成绩
战俘
-
分类号
G635.1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教育暗示的心理机制与功能
被引量:2
- 5
-
-
作者
李虹
张旭
-
机构
齐齐哈尔大学人文学院
齐齐哈尔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
出处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31-132,共2页
-
文摘
教育暗示作为一种心理现象 ,具有特殊的心理机制及功能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 ,恰当地运用教育暗示规律 ,能够促使教育对象的无意识心理倾向与有意识心理倾向有机结合 ,发挥教育活动的最优效应。
-
关键词
教育暗示
心理机制
功能特点
-
分类号
G642.0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
-
题名德育中运用暗示的原则、条件及其方法
被引量:2
- 6
-
-
作者
王学义
-
机构
曲阜师大教育系
-
出处
《教育科学》
1987年第4期41-42,共2页
-
文摘
暗示教育法本是一种启发式外语教学法,是保加利亚心理学博士洛柴诺夫首创。其基本原理是综合运用心理学、生理学、精神治疗学有关知识和规律,精心设计教学环境,巧秒地利用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用艺术、权威、榜样的力量,充分挖掘心理潜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精神舒畅的情况下进行学习。这种方法,近年来在欧美被广泛流传和采用,我国也有些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在研究和运用。而且,其基本原理不仅被运用到教学领域中,同时也被运用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之中。
-
关键词
暗示作用
德育
发式
暗示教育
教师
轻松愉快
研究和运用
精神治疗
心理潜能
基本原理
-
分类号
G40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
-
题名电化教学中的“乐学”原则
- 7
-
-
作者
田在田
-
机构
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基础部
-
出处
《电化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29-31,共3页
-
文摘
电化教学中的“乐学”原则田在田(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基础部·西安·710055)教学效果基本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态度.如果让学生学好,必须使学生好学.如果我们能做到百分之百地使学生兴致致勃勃地学习,不仅是学生们的幸福,并且也是教师的幸福.这就需要用全...
-
关键词
电化教学
教师
教学过程
教育教学艺术
教育教材
暗示教育
辩证关系
教学内容
现代化教育
教育家
-
分类号
G43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