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暗恋桃花源》演出版本研究
1
作者 刘丽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2-108,共7页
从1986年至今,赖声川导演的《暗恋桃花源》,秉持人尽其才的理念进行集体即兴创作,在多元文化交汇、碰撞、融合的过程中,创造自由的舞台时空,探究爱、生命、生死等终极价值问题,在表演艺术、舞美设计、文本改编层面不断颠覆自己,消弭精... 从1986年至今,赖声川导演的《暗恋桃花源》,秉持人尽其才的理念进行集体即兴创作,在多元文化交汇、碰撞、融合的过程中,创造自由的舞台时空,探究爱、生命、生死等终极价值问题,在表演艺术、舞美设计、文本改编层面不断颠覆自己,消弭精致艺术与大众文化的界限,衍生出多个演出版本,以鲜明的实验性、思想性,成为现代剧场典范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恋桃花源 演出版本 表演艺术 舞美设计 文本改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暗恋桃花源》:爱情的喜剧与悲剧 被引量:1
2
作者 米高峰 祝双练 《电影评介》 2009年第14期45-45,共1页
电影《暗恋桃花源》展示了两个原本独立的叙事文本,阴差阳错的集中于同一戏剧舞台上,由此引发的对爱情命题——喜剧与悲剧的另类思考。
关键词 电影《暗恋桃花源 主题 爱情 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舞台到银幕:《暗恋桃花源》的跨媒介叙事研究
3
作者 阎虹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86-89,共4页
赖声川导演的话剧《暗恋桃花源》首演于1986年的中国台湾,而电影版则于1992年首映于中国台湾。令人惊喜的是,赖声川把这部经典话剧搬上大银幕,不仅没有使其变得不伦不类,反而将舞台语言、台词语言和电影语言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丰富了... 赖声川导演的话剧《暗恋桃花源》首演于1986年的中国台湾,而电影版则于1992年首映于中国台湾。令人惊喜的是,赖声川把这部经典话剧搬上大银幕,不仅没有使其变得不伦不类,反而将舞台语言、台词语言和电影语言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丰富了电影的层次感。并且,导演用这种套层结构,让观众不停地入戏、出戏,营造出一种不在戏中却又在戏中的感觉,给观众一种真实的体验式感觉,让观众更能站在边界之外去思考这部电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恋桃花源 舞台语言 电影语言 套层结构 赖声川 电影版 台词语言 层次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暗恋桃花源》主题探究
4
作者 李杜若 《电影评介》 2014年第6期31-32,共2页
文学艺术作品成为经典的理由各异,但有一点却是共通的,主题的开放性.主题的开放性并不意味着没有明确的主题,而是由于作品本身丰富的内涵使得不同人群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对电影《暗恋桃花源》主题的解读,有爱情主题、寻找主题、梦... 文学艺术作品成为经典的理由各异,但有一点却是共通的,主题的开放性.主题的开放性并不意味着没有明确的主题,而是由于作品本身丰富的内涵使得不同人群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对电影《暗恋桃花源》主题的解读,有爱情主题、寻找主题、梦想与现实主题、干扰主题、忘却主题、两岸关系主题等等.本文主要分析爱情主题、寻找主题和两岸关系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恋桃花源 开放性 演员 老陶 桃花源 导演 爱情故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戏中戏电影中的三度区隔“溶解”——以《鸟人》与《暗恋桃花源》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陈佳璐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1期24-29,共6页
区分虚构叙述与纪实叙述是叙述学中的一个难题。学者赵毅衡提出的双层区隔理论为解决了这一困难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也使叙述学的分析视野扩展到了非文学文本的领域中。本文以双层区隔理论来探讨两部戏中戏电影《暗恋桃花源》(1992)... 区分虚构叙述与纪实叙述是叙述学中的一个难题。学者赵毅衡提出的双层区隔理论为解决了这一困难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也使叙述学的分析视野扩展到了非文学文本的领域中。本文以双层区隔理论来探讨两部戏中戏电影《暗恋桃花源》(1992)和《鸟人》(2014)中的区隔现象。《暗恋桃花源》利用区隔实现了形式创新,深化了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区隔 叙述学 赵毅衡 暗恋桃花源 《鸟人》 戏中戏 虚构叙述 非文学文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矛盾”的契合——论中国话剧转型的重要里程碑《暗恋桃花源》
6
作者 丁云霏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A02期351-352,256,共3页
《暗恋桃花源》是中国先锋话剧的经典剧目。作为打破传统话剧模式、开创先锋话剧风格的导向性作品,作为被时代大背景赋予灵魂的美学作品,《暗恋桃花源》所蕴含的"矛盾"是极具探讨和学习价值的。
关键词 话剧艺术 艺术创作 暗恋桃花源 矛盾 先锋话剧 里程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暗恋桃花源》间离美学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志扬 于佳卉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114-116,共3页
"间离效果"是德国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提出的戏剧表演理论,又被称为"陌生化效果"。《暗恋桃花源》是著名戏剧导演赖声川的经典作品之一,它不仅是戏剧界的经典,同时在1992年公映的电影版更揽获了数项大奖。《暗恋桃... "间离效果"是德国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提出的戏剧表演理论,又被称为"陌生化效果"。《暗恋桃花源》是著名戏剧导演赖声川的经典作品之一,它不仅是戏剧界的经典,同时在1992年公映的电影版更揽获了数项大奖。《暗恋桃花源》中间离的美感所带来不同的情感冲击和视听体验亦是其30多年经久不衰、广受喜爱的重要原因。间离美学虽起源于戏剧,但在现今电影实践之中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离化效果 暗恋桃花源 布莱希特 电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版《暗恋·桃花源》中“假定性”的不同呈现
8
作者 许栩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70-71,共2页
戏剧和电影都离不开观、演双方所达成的一个"契约",这个"契约"也是演员和观众之间达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则,这个规则就是"假定性"。然而戏剧和电影毕竟是两个不同门类的艺术,无论是在表达上,还是在观众的接受心理上,都会有所不... 戏剧和电影都离不开观、演双方所达成的一个"契约",这个"契约"也是演员和观众之间达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则,这个规则就是"假定性"。然而戏剧和电影毕竟是两个不同门类的艺术,无论是在表达上,还是在观众的接受心理上,都会有所不同。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话剧和电影两版《暗恋·桃花源》,探寻"假定性"在戏剧和电影中的不同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花源 戏剧 电影 假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代、身份、融合:从赖声川及表演工作坊看当代两岸戏剧的共时与交集 被引量:1
9
作者 周暐闳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8-152,共5页
赖声川丰富创作经验及其表演工作坊市场布局,是两岸交流融合的成功案例之一。赖声川对中国戏剧人文传统的吸收与再创造,加上自身对西方戏剧的所学经历,为戏剧表现融合与重译、借鉴与突破等各方面,提供了共时与交集经验。进一步对比其作... 赖声川丰富创作经验及其表演工作坊市场布局,是两岸交流融合的成功案例之一。赖声川对中国戏剧人文传统的吸收与再创造,加上自身对西方戏剧的所学经历,为戏剧表现融合与重译、借鉴与突破等各方面,提供了共时与交集经验。进一步对比其作品《宝岛一村》与老舍《茶馆》剧作,前者以“素描”式构建出时代外在冲突;后者生动以“勾勒”方法制造出人物内在冲突。这两部剧作是百余年以来中国大众从悲剧生活走向新希望的缩影,在艺术特征上有着“互文”之意。面对戏剧市场,赖声川及其表演工作坊运用多样媒介满足了广大观众的期待视野。赖声川为两岸戏剧的互为借鉴和有机融合提供了诸多有效经验,为中国戏剧的创新发展、走向世界探寻了更多可能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赖声川 表演工作坊 两岸戏剧交流 中国民族戏剧 暗恋桃花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解与重构手法在七大艺术门类中的创造性运用
10
作者 赵威 《电影评介》 2014年第21期88-91,共4页
20世纪现代派画家毕加索和勃拉克开创立体主义的绘画风格,率先提出了分解与重构的创作手法,震惊了当时的西方艺术界,毕加索已然成为20世纪西方最富盛名的现代派大师,世人尊称"现代主义的魔术师"。富有奇异的想象力,无穷的创... 20世纪现代派画家毕加索和勃拉克开创立体主义的绘画风格,率先提出了分解与重构的创作手法,震惊了当时的西方艺术界,毕加索已然成为20世纪西方最富盛名的现代派大师,世人尊称"现代主义的魔术师"。富有奇异的想象力,无穷的创造激情以及激进的探索精神的毕加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主义 绘画风格 勃拉克 创造性运用 客观物象 赖声川 暗恋桃花源 人物形象 第六代导演 亚威农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