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北冷涡前期暖式切变降水天气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鄢志宇 杨桂娟 《农技服务》 2011年第4期552-553,共2页
分析了2009年6月19日一次东北冷涡前期暖式切变降水天气过程,得到高空冷涡前部暖式切变与北上高空槽形成明显"丁"字槽、地面蒙古低压冷锋是本次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的基本结论。卫星云图在降水过程中,云带的干涌边界、内... 分析了2009年6月19日一次东北冷涡前期暖式切变降水天气过程,得到高空冷涡前部暖式切变与北上高空槽形成明显"丁"字槽、地面蒙古低压冷锋是本次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的基本结论。卫星云图在降水过程中,云带的干涌边界、内边界以及水汽通道反映明显,对降水的持续时间、降水强度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另外针对日本传真、欧洲中心数值预报产品进行了分析,发现形势预报较为准确,降水预报量级略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暖式切变 对流性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渤海“切变线”诱发强对流天气监测及可预报性探讨 被引量:1
2
作者 郭鸿鸣 费杰 +1 位作者 李燕 李延江 《海洋预报》 2016年第6期93-102,共10页
利用micaps3.2系统强对流实况监测、渤海6部天气雷达、海洋WRF模式等同步资料,对2015年8月31日渤海一次典型"暖式切变线"引发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及可预报性探讨。结果表明:天气尺度系统的有效配置为不同时段的中尺度... 利用micaps3.2系统强对流实况监测、渤海6部天气雷达、海洋WRF模式等同步资料,对2015年8月31日渤海一次典型"暖式切变线"引发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及可预报性探讨。结果表明:天气尺度系统的有效配置为不同时段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提供了环流背景条件。08—20时渤海湾一线925—850 h Pa切变线东移增强,08时临近探空K指数35℃、SI指数-1.81℃及CAPE为166 J/kg,垂直风切变16 m/s,导致天津一线的强对流天气发生。20—02时低层925 h Pa"暖式切变线"北抬,20时K指数32℃,SI指数为1.36℃,CAPE达383 J/kg,垂直风切变为19 m/s,对流性不稳定能量增强,在渤海中部的切变线附近诱发多个中γ、β尺度强对流风暴单体,在雷达回波"列车效应"下,造成了秦皇岛近海新一轮强对流天气过程。WRF模式数值模拟与实况对比:对流有效位能(CAPE)08时初始场运行结果误差大于14时;逐小时强对流回波带演变与925 h Pa切变线和CAPE高值区较一致;强垂直运动和边界层水汽辐合触发CAPE的释放;在辽东湾北部Δθse(850—500 h Pa)较弱干冷切入与对流系统的发生、落区有一定对应关系;雷达监测网与WRF物理量叠加是提升海区强对流预警方法的有效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强对流 暖式切变线 带状回波“列车效应” 可预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73”加密观测期间合肥地区不同类型暴雨的特征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郑媛媛 刘勇 +2 位作者 朱红芳 阮征 吴林林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04-410,共7页
利用"973"加密观测期间的地面、探空资料和双多普勒雷达同步观测等非常规资料全面分析了2002年合肥地区出现的两场不同类型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物理量垂直分布结构和多普勒雷达回波强度和速度特征。结果表明:冷式切变和暖式... 利用"973"加密观测期间的地面、探空资料和双多普勒雷达同步观测等非常规资料全面分析了2002年合肥地区出现的两场不同类型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物理量垂直分布结构和多普勒雷达回波强度和速度特征。结果表明:冷式切变和暖式切变两种不同类型暴雨首先在物理量垂直分布结构十分相似,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低层正涡度、高层负涡度,水汽水平辐合的最大值在850hPa,只是在上下层配置和强度上有所差异,特别水汽通量散度场表现突出,暖式切变更有利于水汽辐合。另外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多普勒雷达VWP产品能实时监测暴雨过程中风的垂直切变,有助于提高单站暴雨的预报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变 暖式切变 多普勒雷达 垂直风廓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梅雨锋暴雨发生发展机制的诊断与模拟 被引量:15
4
作者 闵锦忠 张申 杨婷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5-166,共12页
采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资料和加密自动站资料,结合中尺度WRF模式对2013年苏皖地区的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诊断与模拟。观测资料分析表明:在有利的环流背景和热动力条件下,此次暴雨发生在梅雨锋前暖区,雨带呈现"先带... 采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资料和加密自动站资料,结合中尺度WRF模式对2013年苏皖地区的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诊断与模拟。观测资料分析表明:在有利的环流背景和热动力条件下,此次暴雨发生在梅雨锋前暖区,雨带呈现"先带状后串波状"的分布特征,并随锋面南移。前期降水由地面中尺度辐合线触发,受两个相继发展的中α尺度的线状对流系统直接影响;后期降水受地面暖式切变线触发,有多个中β尺度对流系统沿切变线串状排列,并不断东移发展。模拟结果分析表明:降水过程中,大尺度非地转强迫作用也是强对流的触发机制之一。地面辐合线产生条带状的低层辐合区,从而产生条带状连续分布的上升运动,形成线状对流系统及带状降水。此外地面辐合线能够在暴雨区形成南北两个中尺度垂直次级环流,这是降水的增强机制。暖式切变线上的局部扰动在低层局部地区产生强辐合,由此沿切变线形成强上升弱下沉间隔分布的现象,局部强上升区使得对流系统于该处得到发展,并形成分散的强降水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锋暴雨 中尺度对流系统 辐合线 暖式切变线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固原一次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5
作者 余文梅 顾娟 +1 位作者 杨文海 马国涛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7年第9期43-46,共4页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美国NCEP资料、加密自动站等非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6年8月24日至25日宁夏固原暴雨的环流形势和物理量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是发生在副高和大陆高压叠并后形成的强大高压的边缘,且强大高压控制西北地...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美国NCEP资料、加密自动站等非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6年8月24日至25日宁夏固原暴雨的环流形势和物理量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是发生在副高和大陆高压叠并后形成的强大高压的边缘,且强大高压控制西北地区中东部,低层偏南暖湿气流与500hpa西风槽、700hpa暖式切变线、冷锋、地面倒槽共同有机配合造成此次暴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大陆高压 冷锋 倒槽 暖式切变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年6月23—24日龙口市一次华北冷涡暴雨过程分析
6
作者 翟少婧 王大鹏 《现代农业科技》 2019年第5期175-176,183,共3页
本文应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雷达资料及欧洲中心和T639数值预报产品,对2017年6月23—24日龙口市出现的暴雨天气的天气系统和触发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华北冷涡与地面倒槽有利的高低空配置下,850 hPa暖式切变线... 本文应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雷达资料及欧洲中心和T639数值预报产品,对2017年6月23—24日龙口市出现的暴雨天气的天气系统和触发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华北冷涡与地面倒槽有利的高低空配置下,850 hPa暖式切变线以及低空低涡触发对流产生较强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涡 暴雨 暖式切变线 低涡 山东龙口 2017年6月23-24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