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鼠神经前体细胞移植治疗暂时性脑缺血实验研究
1
作者 朱巍 周良辅 +2 位作者 汪洋 朱剑虹 毛颖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03-303,共1页
将大鼠胚胎神经前体细胞移植到暂时性大脑中动脉梗塞(tMCAO)模型大鼠的缺血半暗区,观察神经前体细胞在缺血区的迁徙、分化情况.评价神经前体细胞移植对缓解缺血后神经功能损害的作用.
关键词 暂时性脑缺血 实验研究 大鼠 神经前体细胞移植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9
2
作者 王宝军 李美琳 +4 位作者 刘国荣 李月春 贺英 王建利 于敏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1年第5期311-314,共4页
目的 观察弥散成像 (DWI)、血流灌注成像 (PWI)、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的诊断意义。方法 对 16例TIA患者的颈内动脉系统在发病后 1~ 6h行DWI、PWI、常规MRI及MRA检查 ,并对其中 1例于病后第 2天和第 3天复查... 目的 观察弥散成像 (DWI)、血流灌注成像 (PWI)、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的诊断意义。方法 对 16例TIA患者的颈内动脉系统在发病后 1~ 6h行DWI、PWI、常规MRI及MRA检查 ,并对其中 1例于病后第 2天和第 3天复查MRI、MRA。其余 15例于病后 3~ 8d复查MRI和MRA或CT检查 1次。结果 在发病1~ 6h内行MRI检查的 16例中 ,CT及T1、T2 加权像均未见异常 ;MRA发现一侧颈内动脉闭塞者 2例 ,其前后交通动脉均开放 ;1例DWI正常而PWI显示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血流量下降 ,3h后症状体征消失 ,次日MRA示颈内动脉再通 ;另 1例DWI、PWI未见异常。这 2例均在 2~ 3d后因血管再闭塞或侧支循环闭塞而出现梗死灶。DWI异常的 5例 ,PWI、MRI及MRA却未见异常 ,症状缓解后复查MRI,在DWI异常的部位发现梗死灶。 9例临床表现为TIA的患者 ,其DWI、PWI、MRI及MRA未发现异常 ,以后复查MRI或CT也未发现异常。结论 DW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暂时性脑缺血 磁共振成像 TIA 临床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概念、风险评价与治疗新进展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伊龙 王拥军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0年第4期1-6,共6页
1 概念 传统'基于时间'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 )的概念源于20 世纪50~60 年代,其定义几经变更。1958 年Fisher 认为TIA 可以持续几小时,一般为5~10 分钟;1964 年Acheson 和Hatchinson 支持使用1... 1 概念 传统'基于时间'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 )的概念源于20 世纪50~60 年代,其定义几经变更。1958 年Fisher 认为TIA 可以持续几小时,一般为5~10 分钟;1964 年Acheson 和Hatchinson 支持使用1小时的时间界限;Marshel 建议时间界限为24 小时;1965 年美国第四届脑血管病普林斯顿会议将TIA 定义为'突然出现的局灶性或全脑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不超过24 小时,且排除非血管源性原因'[1]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A 定义 短暂性缺血 暂时性脑缺血 颅内大动脉狭窄 证据资料 证据材料 血流储备 侧支循环代偿 心源性栓塞 梗死 风险评价 概念 思维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卒中风险的评估及治疗 被引量:2
4
作者 李俊玉 毕齐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2年第4期15-18,共4页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指脑、脊髓、视网膜局灶性缺血所导致的、未伴发急性脑梗死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1],局灶性、短暂性、反复性是其发作的特点。由于发作后不遗留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TIA往...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指脑、脊髓、视网膜局灶性缺血所导致的、未伴发急性脑梗死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1],局灶性、短暂性、反复性是其发作的特点。由于发作后不遗留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TIA往往不会引起患者、家属或一些临床医生的重视。但是,TIA患者发生卒中的概率明显增高,研究报道[2,3],TIA发作2天、7天、30天、90天后患者发生卒中的概率分别为:3.5%、5.2%、8.0%、9.2%。作为卒中的一种预警,对TIA患者进行适当的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其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风险 TIA 短暂性缺血 暂时性脑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短暂全脑缺血再灌后谷氨酸透过血脑屏障的变化 被引量:3
5
作者 刘晓东 刘国卿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2期1263-1266,共4页
目的 :观察大鼠前脑短暂缺血再灌后谷氨酸 ([3 H]-Glu)透过血脑屏障的变化。方法 :在双侧颈总动脉阻断加低压造成大鼠前脑缺血 10min ,再灌不同时间后 ,iv [3 H]-Glu ,分析 [3 H]-Glu在海马、皮层和纹状体中单向速率转运常数 (Ki)以及... 目的 :观察大鼠前脑短暂缺血再灌后谷氨酸 ([3 H]-Glu)透过血脑屏障的变化。方法 :在双侧颈总动脉阻断加低压造成大鼠前脑缺血 10min ,再灌不同时间后 ,iv [3 H]-Glu ,分析 [3 H]-Glu在海马、皮层和纹状体中单向速率转运常数 (Ki)以及测量脑皮层内注射 [3 H]-Glu后的回收率。结果 :脑缺血再灌 0 17、2、6h后 ,[3 H]-Glu在海马和皮层中的Ki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 )。在对照组 ,测得脑皮层内注射 [3 H]-Glu 5min后回收率为 2 3.83% ,提示在血脑屏障上存在 [3 H]-Glu外排系统 ,这种外排不被 2 0 0mg/L丙磺舒所抑制。测得脑缺血 10min再灌 2h后 ,[3 H]-Glu的回收率 13 13% ,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表明脑缺血再灌促进Glu的外排。结论 :脑缺血再灌后 ,降低外周Glu进入脑内的速率 ,促进脑内Glu外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酸盐类 屏障 暂时性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分析 被引量:19
6
作者 余刚 姜卫剑 +2 位作者 杜彬 王莉 秦新月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5年第6期381-384,共4页
目的通过3例典型患者的病史和辅助检查,结合文献复习,探讨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表现及诊断,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方法采用动态脑电图、超声多普勒、磁共振成像、磁共振动脉血管造影、全脑血管造影等辅助检查,对3例肢体抖动... 目的通过3例典型患者的病史和辅助检查,结合文献复习,探讨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表现及诊断,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方法采用动态脑电图、超声多普勒、磁共振成像、磁共振动脉血管造影、全脑血管造影等辅助检查,对3例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行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影像学资料分析。结果3例患者均有肢体抖动的临床表现,其中2例曾被误诊为继发性癫痫,给予抗癫痫治疗无效,行全脑血管造影、脑电图等检查。全脑血管造影提示3例颈内动脉系统均存在严重闭塞或狭窄性病变,而发作期脑电图检查未见癫痫波释放。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治疗,但仍偶有发作。2例施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后发作完全停止,1例由于血管迂曲明显,手术未获成功,经内科保守治疗症状缓解出院。结论肢体抖动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为临床少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其发作形式常表现为发作性、无意识的一侧肢体无力及抖动,和局灶性运动性癫痫发作相似,易误诊为局灶性癫痫。通过脑电图及全脑血管造影等检查可以明确诊断,从而提高对该病诊断的准确率,防止漏诊及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 暂时性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电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2
7
作者 张明义 韩俊英 +1 位作者 张蕴 戴志华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268-271,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在发病机制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连续检测5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第1、3、7和28天血...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在发病机制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连续检测5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第1、3、7和28天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并与23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比较,根据梗死灶体积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价患者预后。结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于发病第1天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即开始升高(P<0.05),第3天达峰值水平(P<0.01),然后逐渐下降,至第28天时仍高于对照组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P<0.05);梗死灶体积越大、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越高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越高,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恢复良好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高于无改善者(P<0.0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动态变化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有关,在发作期间对患者进行动态观察有助于评价脑损害程度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病 梗塞 缺血 暂时性 肿瘤坏死因子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脑血管造影结果分析 被引量:29
8
作者 黄明 朱凤水 +2 位作者 李慎茂 缪中荣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10期449-453,共5页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对70例TIA患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资料进行分析,计算颅内外动脉狭窄率,并对不同年龄组患者颈内动脉系统TIA(ICATIA)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VBTIA)的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对70例TIA患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资料进行分析,计算颅内外动脉狭窄率,并对不同年龄组患者颈内动脉系统TIA(ICATIA)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VBTIA)的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情况进行比较。结果70例患者中,单纯颅外动脉、单纯颅内动脉及颅内外动脉多发性狭窄或闭塞分别为30.0%(21/70)、28.6%(20/70)和32.9%(23/70),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高于颅内动脉(53.3%、46.7%)。ICATIA组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稍高于颅外动脉(52.9%、47.1%),VBTIA组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明显高于颅内动脉(63.1%、36.9%)。ICATIA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高于VBTIA组(45.2%、4.5%),颅内外动脉多发性狭窄或闭塞低于VBTIA组(23.8%、59.1%),两组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相近(31.0%、36.4%)。在<50岁组中,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为75.0%,以大脑中动脉病变为主(50.0%),高于单纯颅外动脉、颅内外动脉多发性狭窄或闭塞的10.0%及15.0%,而≥50岁组中,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11.4%)低于颅内外多发性动脉狭窄或闭塞(45.5%)和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43.2%),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DSA检查有助于明确TIA病因,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发作 暂时性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颈动脉狭窄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表现与脑动脉狭窄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朱武生 刘新峰 +6 位作者 徐格林 张仁良 殷勤 吴文涛 张申宁 樊小兵 赵文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9期393-396,共4页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脑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从南京卒中注册数据库中,选择经CT、MRI确诊,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53例TIA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脑动脉狭窄的发生情况。结果14例患者脑血管未见异常,39例存在脑动脉狭窄...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脑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从南京卒中注册数据库中,选择经CT、MRI确诊,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53例TIA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脑动脉狭窄的发生情况。结果14例患者脑血管未见异常,39例存在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其中单纯颅外动脉狭窄13例,单纯颅内动脉狭窄11例,颅内、外动脉合并狭窄15例。32例前循环TIA患者中发生前循环动脉狭窄22例(68.8%);21例后循环TIA患者中发生后循环动脉狭窄8例(38.1%),两组狭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TIA患者的颅外动脉狭窄发生率高于颅内动脉。前、后循环的脑动脉狭窄与其TIA临床表现的符合率,前循环TIA者较后循环TIA者为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发作 暂时性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颈动脉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 被引量:83
10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1年第3期84-93,共10页
目前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的第一位致残和死亡原因,且发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中国每年有150 万~200 万新发脑卒中的病例,校正年龄后的年脑卒中发病率为(116~219)/10 万人口,年脑卒中死亡率为(58~142)/... 目前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的第一位致残和死亡原因,且发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中国每年有150 万~200 万新发脑卒中的病例,校正年龄后的年脑卒中发病率为(116~219)/10 万人口,年脑卒中死亡率为(58~142)/10 万人口。目前我国现存脑血管病患者700 余万人,其中约70% 为缺血性脑卒中,有相当的比例伴有多种危险因素,是复发性脑卒中的高危个体。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及生活方式的变化,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明显上升,提示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病率正在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卒中 患者 二级预防 TIA 卒中病 短暂性缺血 暂时性脑缺血 颈动脉夹层 阿司匹林 乙酰水杨酸 颈动脉狭窄 复发性卒中 2010 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狭窄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李萍 申宝忠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737-1740,共4页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指突然发生的神经症状和体症,24h内恢复正常。以往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诊断。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应用,发现大多数TIA患者有脑血流动力学异常改变,脑血流动力学异常的持续存在,提示有必要对TIA的本质重新加以认识,对进...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指突然发生的神经症状和体症,24h内恢复正常。以往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诊断。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应用,发现大多数TIA患者有脑血流动力学异常改变,脑血流动力学异常的持续存在,提示有必要对TIA的本质重新加以认识,对进行及时、准确治疗TIA,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及其与颈动脉狭窄的关系以及影像学诊断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 暂时性 颈动脉狭窄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流动力学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管痉挛高峰期栓塞破裂颅内动脉瘤 被引量:9
12
作者 胡锦清 林东 +1 位作者 沈建康 赵卫国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S1期33-37,共5页
目的 分析脑血管痉挛 (CVS)高峰期栓塞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方法 回顾 37例在CVS期 (破裂后 4~ 14d)进行的血管内治疗 ,A组 14例在脑血管造影上可见CVS ;B组 2 3例无CVS。除 2例外 ,余均为破裂第 4天起入院。结果 A组中有 2例因... 目的 分析脑血管痉挛 (CVS)高峰期栓塞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方法 回顾 37例在CVS期 (破裂后 4~ 14d)进行的血管内治疗 ,A组 14例在脑血管造影上可见CVS ;B组 2 3例无CVS。除 2例外 ,余均为破裂第 4天起入院。结果 A组中有 2例因微导管芜法通过载瘤动脉而放弃 ,余 12例成功地进行了动脉瘤栓塞和动脉内罂粟碱注射 ,并有 3例行球囊成形术 ,该 12例患者病后 3个月时格拉斯哥后果评分 (GOS)优良 7例、中残 2例、重残 1例、死亡 2例。B组患者均成功地接受了栓塞术 ,GOS优良 18例、中残 2例、重残 2例、死亡 1例。结论 所谓的CVS期并不都伴发CVS ,在CVS期进行血管内治疗并不增加危险 ,可同时治疗动脉瘤和伴发的CVS ,可降低因等待手术而发生的院内再出血和改善CVS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缺血 暂时性 放射学 介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7年全国全科医学函授培训试题(二) 脑卒中
13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72-172,共1页
关键词 卒中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梗死 栓塞 全科医学 腔隙性梗死 短暂性缺血 暂时性脑缺血 试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5年第2卷(1~12期)总目次
14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12期577-581,共5页
关键词 血管病 急性缺血性卒中 短暂性缺血 暂时性脑缺血 溶栓治疗 中动脉 夹层动脉瘤 壁间动脉瘤 颈动脉粥样硬化 梗死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黄如训 经颅多普勒超声 缪中 缺血-再灌注损伤 局灶性 颅内动静脉畸形 高血压性出血 目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 杂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年第7卷主题词索引
15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33-444,共12页
关键词 老年 经颅多普勒超声 血管病 短暂性缺血 暂时性脑缺血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血管病患者 葡萄糖调控蛋白 阿尔茨海默病 老年人梗死 缺血卒中急性期 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 淀粉样变 蜡样变性 侧支循环代偿 原发性进行性失语 中华 杂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外伤性脑血管痉挛和梗塞的临床诊治
16
作者 杨明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210-211,共2页
目的探讨小儿外伤性脑血管痉挛和梗塞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2004年收治的外伤性偏瘫患儿82例。结果全部行头颅CT检查,65例发现无颅内血肿,22例头颅基底节区或侧脑室旁有低密度区病灶,43例头颅CT无异常,均采用内科保守综合... 目的探讨小儿外伤性脑血管痉挛和梗塞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2004年收治的外伤性偏瘫患儿82例。结果全部行头颅CT检查,65例发现无颅内血肿,22例头颅基底节区或侧脑室旁有低密度区病灶,43例头颅CT无异常,均采用内科保守综合治疗,恢复良好。结论外伤性脑血管痉挛和梗塞不需外科干预,采用内科综合治疗,可得到较好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 暂时性/诊断 缺血 暂时性/治疗 梗塞/诊断 梗塞/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隙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的护理
17
作者 冯慧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4期332-333,共2页
关键词 尼莫地平 蛛网膜下隙出血 缺血 暂时性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体感诱发电位和一氧化氮含量变化及银杏叶制剂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5
18
作者 孙保亮 夏作理 +1 位作者 杨明峰 邱平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64-267,共4页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体感诱发电位 (SEP)、血清及脑组织一氧化氮 (NO)含量变化和银杏叶制剂 (GBE)的影响。方法 :对假手术对照组 ,模型组和GBE处理组大鼠检测 2 4h内局部脑血流量 (rCBF)、SEP和血清及脑组织NO含量动态变...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体感诱发电位 (SEP)、血清及脑组织一氧化氮 (NO)含量变化和银杏叶制剂 (GBE)的影响。方法 :对假手术对照组 ,模型组和GBE处理组大鼠检测 2 4h内局部脑血流量 (rCBF)、SEP和血清及脑组织NO含量动态变化。结果 :SAH后rCBF立即降低 ,在 2 4h内无恢复趋势。SEP潜伏期于SAH后 1h开始明显延长。血清和脑组织NO含量于SAH后 1h开始分别显著减少和明显增加 ,并持续 2 4h。GBE有效阻止上述病理性改变。结论 :SEP对SAH后脑缺血损害的判断有重要意义。血清NO减少、脑组织NO增加分别在脑血管痉挛发生及加重脑缺血损害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暂时性脑缺血 电生理学 一氧化氮 中草药 银杏叶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年全国全科医学函授培训试题(六)
19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5年第6期516-516,共1页
关键词 栓塞 全科医学 降纤治疗 短暂性缺血 暂时性脑缺血 试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英文对照名词词汇(二)
20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181-181,共1页
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 of spinal cord(SCD)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hyroid peroxidase(TPO)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TG)甲状腺上动脉superior thyroid artery(STA)肩手综合征shoul... 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 of spinal cord(SCD)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hyroid peroxidase(TPO)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TG)甲状腺上动脉superior thyroid artery(STA)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减重步行训练body weight support treadmill training(BWSTT)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减重步行训练 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 肩手综合征 短暂性缺血 暂时性脑缺血 神经放射 甲状腺球蛋白 基底动脉 名词 名物字 实词 词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