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智能隔震结构Benchmark模型的序列最优控制算法
1
作者 杜永峰 王佳佳 +2 位作者 李慧 党育 刘彦辉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8-122,共5页
针对最新提出的智能隔震结构Benchmark模型,阐述了其在考虑横向-扭转耦联振动和双向地震激励下的运动方程,讨论了序列最优算法较之其它几种经典最优算法的改进之处.运用序列最优算法对智能隔震结构Bench-mark模型进行振动控制,并将其和... 针对最新提出的智能隔震结构Benchmark模型,阐述了其在考虑横向-扭转耦联振动和双向地震激励下的运动方程,讨论了序列最优算法较之其它几种经典最优算法的改进之处.运用序列最优算法对智能隔震结构Bench-mark模型进行振动控制,并将其和采用LQG算法的控制效果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序列最优算法优于LQG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隔震结构benchmark模型 结构振动控制 经典最优控制 序列最优控制 LQG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隔震结构Benchmark模型的复振型叠加反应谱方法 被引量:10
2
作者 陈华霆 谭平 +2 位作者 彭凌云 李志山 周福霖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157-163,共7页
隔震体系一般由隔震层和上部结构组成,隔震层包括隔震支座和耗能装置,其阻尼特性与上部结构有较大差别。因此,隔震体系阻尼分布具有显著的非比例特性,从而导致其阻尼矩阵不满足无阻尼振型解耦的条件,故在隔震体系中经典的振型叠加反应... 隔震体系一般由隔震层和上部结构组成,隔震层包括隔震支座和耗能装置,其阻尼特性与上部结构有较大差别。因此,隔震体系阻尼分布具有显著的非比例特性,从而导致其阻尼矩阵不满足无阻尼振型解耦的条件,故在隔震体系中经典的振型叠加反应谱方法已不适用。基于随机振动理论,结合隔震结构的特点,推导了能够考虑非比例阻尼特性的多维地震复振型叠加反应谱方法。针对目前常用的强迫解耦方法,对其误差进行了探讨,发现其阻止了隔震层与上部结构的能量传递,导致上部结构的地震响应偏小。基于隔震结构Benchmark模型对复振型叠加反应谱方法、强迫解耦假定下的反应谱方法、时程分析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隔震层阻尼较大时,强迫解耦方法精度较差,并且无法反映隔震层阻尼引起的上部结构地震响应放大效应,复振型叠加反应谱方法计算精度较好,可充分反映隔震结构非比例阻尼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谱方法 非比例阻尼 复振型叠加方法 强迫解耦方法 结构benchmark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隔震结构Benchmark模型的隔震层刚度分布分析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冰 李向真 向伟明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7-135,共9页
在隔震结构Benchmark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动力反应计算方法及计算程序,并在理想化隔震层刚度布置的情况下研究了隔震层水平刚度分布对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通过针对Benchmark模型设计的3种隔震方案的计算结果比较表明:当... 在隔震结构Benchmark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动力反应计算方法及计算程序,并在理想化隔震层刚度布置的情况下研究了隔震层水平刚度分布对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通过针对Benchmark模型设计的3种隔震方案的计算结果比较表明:当隔震层刚度中心靠近结构质心时,能显著降低结构的扭转反应,但同时增大了水平位移分量。文中在隔震结构Benchmark模型上建立的计算方法和结论为隔震体系计算和隔震方案设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nchmark模型 基础 刚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层隔震结构的等效简化模型研究 被引量:35
4
作者 付伟庆 刘文光 +1 位作者 王建 王焕定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41-145,共5页
Kelly和周锡元等曾对规则型隔震结构上部单自由度模型进行过讨论,给出了必要的计算公式。对各种中低层规则型隔震建筑,应用此公式可获得满意的结果。近来隔震技术逐渐被应用到高层建筑中。对于高层隔震体系,上部结构的高阶振型效应不能... Kelly和周锡元等曾对规则型隔震结构上部单自由度模型进行过讨论,给出了必要的计算公式。对各种中低层规则型隔震建筑,应用此公式可获得满意的结果。近来隔震技术逐渐被应用到高层建筑中。对于高层隔震体系,上部结构的高阶振型效应不能忽略,此时应用单自由度模型将产生较大误差。为此,本文采用上部结构周期和总基底剪力相等的准则,推导了等效模型的结构参数公式,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给出了等效模型简化确定方法。通过对原结构和等效模型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证明了这种等效方法是简便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层结构 等效准则 等效简化模型 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震下被动与智能隔震结构动力可靠度的对比 被引量:14
5
作者 杜永峰 李慧 +3 位作者 金德保 党育 Billie.F.Spencer Jr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12-219,共8页
对被动及智能隔震结构在“大震”条件下的动力可靠度进行探讨。将被动及智能隔震体系均取作弹塑性模型,并用退化Bouc-W en滞变模型描述上部结构的恢复力,用非退化Bouc-W en模型描述隔震层的恢复力。采用虚拟激励法计算结构的随机响应,... 对被动及智能隔震结构在“大震”条件下的动力可靠度进行探讨。将被动及智能隔震体系均取作弹塑性模型,并用退化Bouc-W en滞变模型描述上部结构的恢复力,用非退化Bouc-W en模型描述隔震层的恢复力。采用虚拟激励法计算结构的随机响应,根据我国抗震规范中“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采用各层最大层间位移峰值响应和累积滞变耗能构造双参数的随机疲劳累积损伤指数,作为功能状态指标。假定各层失效相关,用串联系统计算体系动力可靠度。通过数值算例,对比了被动隔震、智能隔震与非隔震体系的条件失效概率,从动力可靠度角度显示了智能隔震体系的减震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 智能 结构动力可靠性 结构振动控制 半主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层隔震结构单质点模型的地震响应单纯质点法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刘文光 刘阳 +2 位作者 杨巧荣 何文福 冯德民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93-698,共6页
提出了可以快速计算高层隔震结构地震响应的单纯质点法。这种方法基于基底剪力及能量等效原则,建立简化单质点分析模型与原结构模型之间的转换关系及模型参数取值,引入能量平衡方法计算简化分析模型的包络反应,最后利用能量平衡原理及... 提出了可以快速计算高层隔震结构地震响应的单纯质点法。这种方法基于基底剪力及能量等效原则,建立简化单质点分析模型与原结构模型之间的转换关系及模型参数取值,引入能量平衡方法计算简化分析模型的包络反应,最后利用能量平衡原理及模型参数转换关系,来预测原高层隔震结构的各层地震反应包络值。给出了分析高层隔震结构加速度、隔震层及上部结构的层间变形、层间剪力等预测计算式。通过22层高层隔震结构工程实例来验证单纯质点法的有效性及计算精度,分析结果表明:简化计算结果与多质点模型时程分析法计算结果相当。所提计算方法计算量少,参数取值明确方便,同时具有良好的地震响应分析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层结构 纯质点法 简化模型 能量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SSI效应的铅芯橡胶支座隔震结构体系振动台模型试验 被引量:21
7
作者 于旭 宰金珉 王志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86-792,共7页
设计并完成了考虑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SSI效应)的铅芯橡胶支座隔震结构体系振动台模型试验,对比分析了土性地基和刚性地基上隔震结构体系的动力特性、基础及隔震层的转动效应、楼层加速度反应,探讨了SSI效应对隔震结构体系隔震效果的... 设计并完成了考虑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SSI效应)的铅芯橡胶支座隔震结构体系振动台模型试验,对比分析了土性地基和刚性地基上隔震结构体系的动力特性、基础及隔震层的转动效应、楼层加速度反应,探讨了SSI效应对隔震结构体系隔震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由于SSI效应的影响,土性地基上隔震结构体系的隔震效率较刚性地基时明显降低,SSI效应对隔震结构体系隔震效率的影响与输入地震动的峰值及频谱特性有关。因此,对建于土性地基上的隔震结构进行设计时,考虑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台模型试验 铅芯橡胶支座 结构 土-结构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层隔震结构双质点模型的地震响应单纯质点法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刘阳 刘文光 +1 位作者 何文福 杨巧荣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13,共6页
针对高层隔震结构的双质点简化模型提出了可快速计算其地震响应的单纯质点法,该方法基于基底剪力及能量等效原则来建立简化两质点分析模型与原结构模型之间的转换关系及简化模型的参数取值,推导得到了确定地震反应的两个关键参数:刚度... 针对高层隔震结构的双质点简化模型提出了可快速计算其地震响应的单纯质点法,该方法基于基底剪力及能量等效原则来建立简化两质点分析模型与原结构模型之间的转换关系及简化模型的参数取值,推导得到了确定地震反应的两个关键参数:刚度转换系数和质量比。研究基于能量平衡方法提出了高层隔震结构简化分析模型包络反应的计算式,并通过利用能量平衡原理及模型参数转换关系来预测原高层隔震结构的各层地震反应包络值。对22层高层隔震结构工程实例首先进行了双质点模型的转化,其后验证了单纯质点法的有效性和分析精度,分析结果表明新方法计算结果与多质点模型时程分析法计算结果相近,且能包络上部结构各层地震响应。该方法计算量少,参数取值简便,可用于高层隔震结构地震响应的初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层结构 单纯质点法 简化模型 参数取值方法 能量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夹层地基上多层隔震结构模型振动台试验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于旭 庄海洋 +1 位作者 朱超 陈苏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4期104-110,共7页
基于软夹层地基和刚性地基上多层隔震结构体系地震反应的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软夹层地基上隔震结构体系的动力特性、地基地震反应特性、上部结构加速度反应特征,分析基础与隔震层的转动效应及其对隔震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软夹层... 基于软夹层地基和刚性地基上多层隔震结构体系地震反应的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软夹层地基上隔震结构体系的动力特性、地基地震反应特性、上部结构加速度反应特征,分析基础与隔震层的转动效应及其对隔震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软夹层地基对地震动输入起明显的削弱作用;软夹层地基上SSI效应对隔震结构动力特性影响较大,SSI效应降低了隔震结构体系的一阶自振频率,显著增大了体系的阻尼比;软夹层地基上SSI效应使隔震结构基础及隔震层产生转动反应,隔震层对基础转动角加速度反应有一定的放大作用,与输入地震动的特性有关;软夹层地基上SSI效应可增大也可能减小隔震结构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隔震效果与隔震层转动效应的强弱密切相关,隔震层转动效应显著时,隔震结构楼层加速度峰值放大系数增大,隔震效果降低,而隔震层转动效应减弱时,楼层加速度峰值放大系数与刚性地基时相似,隔震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 振动台模型试验 土-结构相互作用 动力特性 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铅芯橡胶支座隔震钢框架结构体系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于旭 宰金珉 王志华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0-36,共7页
设计并完成了铅芯橡胶支座隔震钢框架结构体系的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刚性地基上隔震结构体系的动力特性和隔震效果,为进一步开展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隔震结构体系振动台模型试验提供数据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刚性地基上隔震结构体系具... 设计并完成了铅芯橡胶支座隔震钢框架结构体系的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刚性地基上隔震结构体系的动力特性和隔震效果,为进一步开展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隔震结构体系振动台模型试验提供数据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刚性地基上隔震结构体系具有良好的隔震性能,隔震效果显著,输入地震动的频谱特性和加速度峰值对隔震结构的隔震效率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台模型试验 结构 土-结构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跨隔震结构多点地震计算模型的几点注记 被引量:4
11
作者 国巍 余志武 +1 位作者 柳国环 田利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86-92,99,共8页
为避免震害损失,大跨度结构的各支座常采用隔震支座,而隔震工况下的多点地震计算模型可能存在一定误差,本文意在阐明其误差根源并加以解决.首先给出了可用于大跨隔震结构多点地震响应分析的主要计算模型,采用严格理论推导探讨了各模型... 为避免震害损失,大跨度结构的各支座常采用隔震支座,而隔震工况下的多点地震计算模型可能存在一定误差,本文意在阐明其误差根源并加以解决.首先给出了可用于大跨隔震结构多点地震响应分析的主要计算模型,采用严格理论推导探讨了各模型计算机理的异同和特色,并着重强调了位移模型的理论缺陷和误差,指出位移模型在大跨隔震结构中的盲目应用会导致严重错误,进而提出了实用有效的修正方法和理论依据.最后,以多自由度简化模型和机场维修机库大跨网架实际结构为例,对本文所提观点和建议进行了数值验证,证明了SAP2000内置位移模型在多点地震响应计算中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跨结构 多点地 计算模型 位移模型 阻尼 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层隔震结构提离摇摆耦合理论模型及振动台试验验证 被引量:7
12
作者 何文福 李雪 +2 位作者 许浩 刘文光 冯德民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9-27,共9页
基于受力及变形方程的微分求解给出高层隔震结构考虑支座水平及竖向刚度衰减规律和结构摇摆效应的耦合动力理论模型,并给出摇摆角、压应力及剪应变对隔震层水平及竖向的力学性质影响规律。对高宽比为5及2.5的隔震结构进行振动台试验研究... 基于受力及变形方程的微分求解给出高层隔震结构考虑支座水平及竖向刚度衰减规律和结构摇摆效应的耦合动力理论模型,并给出摇摆角、压应力及剪应变对隔震层水平及竖向的力学性质影响规律。对高宽比为5及2.5的隔震结构进行振动台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大高宽比隔震结构动力特性出现明显振型二阶效应,地震动作用下大高宽比结构隔震层摇摆角响应比小高宽比结构大,在输入地震动峰值0.6g时两者差值达到5倍以上,且大高宽比结构出现明显的支座受拉现象。对隔震层水平、竖向及摇摆响应的理论计算值和试验实测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理论和试验结果较为一致。进一步分析4种高宽比隔震结构的摇摆角响应,得到摇摆角随高宽比增加而增大的结果。大高宽比隔震结构更易产生摇摆响应,隔震层的摇摆角不可忽视,因此高层结构在隔震设计中应考虑隔震层的摇摆响应和支座受拉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层结构 提离摇摆耦合理论模型 振动台试验 摇摆效应 高宽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层隔震模型结构双向地震反应的数值计算与试验 被引量:2
13
作者 付伟庆 于德湖 +1 位作者 刘文光 王福彤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4-117,127,共5页
为研究高层建筑采用铅芯橡胶垫进行隔震后的结构减震效果,对一两向不同高宽比1:16小比例尺隔震结构模型,进行了双向不同地震波输入下的地震反应数值计算和振动台试验分析。对模型上部结构加速度和隔震支座位移反应的分析表明,隔震技术... 为研究高层建筑采用铅芯橡胶垫进行隔震后的结构减震效果,对一两向不同高宽比1:16小比例尺隔震结构模型,进行了双向不同地震波输入下的地震反应数值计算和振动台试验分析。对模型上部结构加速度和隔震支座位移反应的分析表明,隔震技术对高层建筑同样有较好的减震效果;数值计算结果与振动台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两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数值计算较好地模拟了振动台试验;两组数据的相近证明了数值计算结果和振动台试验过程进行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 数值计算 反应 模型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性态的磁流变智能隔震结构设计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付伟庆 王铁英 +1 位作者 丁琳 陈菲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84-187,共4页
针对磁流变智能隔震结构的减震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性态设计的抗震设计方法。该设计方法对结构在不同烈度下地震反应,设定了不同的性态设计水平和相应的性态设计指标,并给出了完整的设计过程。设计算例证明,按此设计过程设计出的磁流变... 针对磁流变智能隔震结构的减震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性态设计的抗震设计方法。该设计方法对结构在不同烈度下地震反应,设定了不同的性态设计水平和相应的性态设计指标,并给出了完整的设计过程。设计算例证明,按此设计过程设计出的磁流变智能隔震结构,满足给定各性态设计水平下对不同地震反应下的设计指标限值要求,设计结果达到了安全合理的抗震设计要求,因而证明该设计方法是可行和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态设计 性态指标 智能结构 设计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阻尼叠层橡胶支座基础隔震结构的计算模型及振动特性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荫 姚谦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3年第1期28-32,共5页
介绍了基础隔震结构一般采用的几种分析模型 ,提出了多自由度剪切型隔震体系的简化运动方程 .以固定在线性隔震系统上的均匀连续性垂直剪切梁结构为例 。
关键词 自阻尼叠层 基础 计算模型 振动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波随机模型对隔震结构地震需求分析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樊剑 余倩倩 邵丹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12-420,共9页
利用谐小波变换对实际强震记录的时变谱进行估计,并统计分析了与抗震规范相容的3类不同场地上地震波的时变谱特征,利用均匀调制非平稳随机模型和时变修正Kanai-Tajimi非平稳随机模型模拟地震波的时变谱,把非线性函数的参数识别问题转化... 利用谐小波变换对实际强震记录的时变谱进行估计,并统计分析了与抗震规范相容的3类不同场地上地震波的时变谱特征,利用均匀调制非平稳随机模型和时变修正Kanai-Tajimi非平稳随机模型模拟地震波的时变谱,把非线性函数的参数识别问题转化成求解无约束优化问题,利用拟牛顿迭代法求得最优解,得到3类不同场地上这两种模型的参数的具体取值以及参数函数集的具体表达式;研究了以谱强度因子的平方根为强度参数的双向地震动作用下隔震结构概率地震需求分析的步骤,对比了不同的地震动随机模型对隔震结构概率地震需求分析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小震作用下,地震动随机模型对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影响不大,但在大震作用下,地震动随机模型对结构响应有较大影响,而且,对于不同场地类别,地震动随机模型对隔震结构概率地震需求分析的影响也不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波变换 非平稳随机模型 结构 概率地需求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串联隔震结构震损倒塌动态模型分析 被引量:15
17
作者 杜永峰 唐能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2-46,共5页
建立了叠层橡胶隔震垫与地下室悬臂RC柱组成的串联隔震结构的有限元分析模型,编写了利用MSC.MARC软件生死单元二次开发UACTIVE程序来模拟隔震垫的失效,并分析了远场多维地震激励下不同长细比悬臂柱柱顶加连梁对结构响应的影响,同时分析... 建立了叠层橡胶隔震垫与地下室悬臂RC柱组成的串联隔震结构的有限元分析模型,编写了利用MSC.MARC软件生死单元二次开发UACTIVE程序来模拟隔震垫的失效,并分析了远场多维地震激励下不同长细比悬臂柱柱顶加连梁对结构响应的影响,同时分析了设置阻尼器控制隔震层位移后的结构地震响应。分析表明:通过生死单元二次开发程序可以有效地模拟隔震垫破坏;实际工程中常规的长细比悬臂柱柱顶加连梁对串联隔震结构的响应影响微小;隔震层增设非线性阻尼器可以控制位移且不影响多遇地震下的隔震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断层 串联结构 倒塌分析 动态模型 非线性阻尼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间隔震结构模型降阶和优化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周强 黄襄云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9-67,共9页
基于模态综合理论,对层间隔震结构的多质点计算模型进行了降阶分析,推导了1个新型的两质点模型。与常规的两质点模型相比较,本模型中下部质点的质量为隔震层下部子结构的第1阶模态质量而不是总质量,并且下部质点所受的地震作用要考虑下... 基于模态综合理论,对层间隔震结构的多质点计算模型进行了降阶分析,推导了1个新型的两质点模型。与常规的两质点模型相比较,本模型中下部质点的质量为隔震层下部子结构的第1阶模态质量而不是总质量,并且下部质点所受的地震作用要考虑下部子结构的第1阶振型参与系数。与常规两质点模型相比较,提出的模型在预测顶部加速度和基底剪力方面与多质点全模型的计算结果更为接近,尤其是在预测基底剪力方面。据此,基于底部剪力均方值最小评价指标对隔震层的优化参数给出了解析解。进一步的,考察了隔震层设置位置对层间隔震结构减震效果的影响,分析表明,当隔震层位置处于原结构的下部时,对顶层加速度和基底剪力有较明显的减震效果,随着隔震层所处楼层的提升,减震效果逐渐减弱,因此隔震层的位置应优先安装在结构的中下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间结构 模态综合理论 模型降阶 层参数优化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SSI效应的隔震结构体系振动台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对比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于旭 陈亚东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0-106,共7页
基于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SSI)效应的隔震结构体系振动台模型试验,以ABAQUS软件为计算平台,考虑土体的非线性特性,建立了将土体一桩基-隔震结构视为共同工作整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各种试验工况下的地震反应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并与试... 基于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SSI)效应的隔震结构体系振动台模型试验,以ABAQUS软件为计算平台,考虑土体的非线性特性,建立了将土体一桩基-隔震结构视为共同工作整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各种试验工况下的地震反应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数值模拟和振动台模型试验结果基本一致,两者得到的SSI效应对隔震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体现出相似的规律性,印证了数值模型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台模型试验 结构 土-结构相互作用 响应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摩擦隔震结构中不同摩擦力模型在地震作用下结构响应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志勇 刘福义 +1 位作者 范么清 金建敏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39-143,共5页
本文选用两种摩擦力模型来分析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运用newmark方法推导了隔震结构采用库仑摩擦力模型在地震作用下结构响应的计算公式。并编程计算了实例,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质量比、摩擦系数对隔震效果的影响;并给出在其他结构参数... 本文选用两种摩擦力模型来分析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运用newmark方法推导了隔震结构采用库仑摩擦力模型在地震作用下结构响应的计算公式。并编程计算了实例,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质量比、摩擦系数对隔震效果的影响;并给出在其他结构参数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滑移面摩擦系数的取值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结构 摩擦力模型 结构响应 摩擦系数 库仑摩擦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