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质生产力下产教协同的智能会计人才培育
1
作者 陈晓芳 李殊琦 伍思思 《会计之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47-153,共7页
产教融合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伴随智能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会计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在此背景下,通过产教协同培育智能会计人才迫在眉睫。文章基于新质生产力视角,以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为例,深入探讨智能会计人才培育的理论逻... 产教融合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伴随智能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会计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在此背景下,通过产教协同培育智能会计人才迫在眉睫。文章基于新质生产力视角,以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为例,深入探讨智能会计人才培育的理论逻辑,剖析当前实践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具体措施包括以智技领航、实践强基、机制赋力和协同聚势四元赋能产教融合,从六个维度拓展教学蓝图,激活政府、企业、高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内生驱动机制,全面提升智能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教协同 新质生产力 智能会计人才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会计人才生态系统:产教融合协同培育 被引量:13
2
作者 田高良 张俊瑞 +1 位作者 汪方军 周芳 《财会月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1-16,共6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产教融合是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推进的突破口。随着数智时代的快速发展和人工智能技术对行业的深度渗透,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产教融合是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推进的突破口。随着数智时代的快速发展和人工智能技术对行业的深度渗透,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的财会教育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会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薄弱、会计专业培养范式与数字社会需求脱节、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难以持续发展。针对以上问题,西安交通大学进行了有益探索,即打造产教融合协同培育智能会计人才生态系统:四元赋能产教融合、六维变革教学范式、八大机制保障可持续发展。这些探索创新如下:一是理念创新,打破传统育人理念,创立产教融合协同培育智能会计人才生态系统;二是范式创新,教改项目研究引导,全面变革适应会计人才培养生态系统的教学范式;三是机制创新,激活全要素潜能,创设激励智能会计人才培养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智时代 产教融合 智能会计人才 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CI模型的智能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韩焕菊 《财会通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0-176,共7页
文章基于SECI模型,研究智能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发现,SECI模型要求智能会计人才培养中考虑会计知识外化、会计知识内化、会计知识共同化、会计知识链接化等四个因素。SECI模型下智能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知识学习阶段、实习阶段、应用阶... 文章基于SECI模型,研究智能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发现,SECI模型要求智能会计人才培养中考虑会计知识外化、会计知识内化、会计知识共同化、会计知识链接化等四个因素。SECI模型下智能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知识学习阶段、实习阶段、应用阶段、反馈阶段。当前,每个阶段均存在问题,本文基于SECI模型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CI模型 智能会计人才 培养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视域下智能会计人才培养研究——基于供需适配性视角的分析
4
作者 程岩 《财会通讯》 2025年第18期172-176,共5页
在我国经济体系中,民营经济是驱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而数字化背景下,智能会计人才对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极为关键。文章系统考察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剖析其向高质量转型的痛点与难点,明确智能会计人才的核心能力需求。研究发现,当前智能... 在我国经济体系中,民营经济是驱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而数字化背景下,智能会计人才对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极为关键。文章系统考察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剖析其向高质量转型的痛点与难点,明确智能会计人才的核心能力需求。研究发现,当前智能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目标定位模糊、课程体系滞后、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与民营经济实际需求严重脱节。据此,文章创新提出优化策略:构建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一体化培养体系;基于企业全生命周期重塑课程架构;搭建政社校协同的实践创新体系;创新课程思政育人范式;革新教学与考核模式;打造多元师资支撑体系。这些策略旨在精准匹配民营经济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其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助力其参与全球经济竞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营经济 智能会计人才 供需适配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