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微合金钢热轧奥氏体晶粒尺寸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牛济泰 孙雷剑 +3 位作者 李海涛 翟瑾潘 樊程 李鑫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1999年第1期12-16,共5页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原理,对微合金钢热轧控制参数的选取进行了研究.利用Gleeble-1500热力模拟机提取了轧制温度、应变量、应变速率和相应的应力应变曲线,并通过显微组织观察获取了实验后样品断面的奥氏体晶粒尺寸.通过归一化把实验...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原理,对微合金钢热轧控制参数的选取进行了研究.利用Gleeble-1500热力模拟机提取了轧制温度、应变量、应变速率和相应的应力应变曲线,并通过显微组织观察获取了实验后样品断面的奥氏体晶粒尺寸.通过归一化把实验所得数据进行处理.采用BP算法训练网络,对热轧控制参数(轧制温度、应变量、应变速率)和奥氏体晶粒尺寸之间的映射关系进行了函数逼近,建立了奥氏体晶粒尺寸神经网络模型.根据网络估测的结果可定量地进行热轧控制质量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轧 晶粒尺寸模型 微合金钢 控制轧制 奥氏体 人工神经网络 BP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083铝合金的热变形组织演变及晶粒度模型 被引量:8
2
作者 戴青松 欧世声 +2 位作者 邓运来 付平 张佳琪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143-146,152,共5页
通过等温压缩实验、光学显微镜与透射电镜研究了变形温度300~450℃、应变速率0.01~1s-1、真应变0.36~1.2范围内变形条件对5083铝合金热变形组织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升高热变形温度或降低应变速率均可促进5083铝合金的动态再结晶发生,... 通过等温压缩实验、光学显微镜与透射电镜研究了变形温度300~450℃、应变速率0.01~1s-1、真应变0.36~1.2范围内变形条件对5083铝合金热变形组织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升高热变形温度或降低应变速率均可促进5083铝合金的动态再结晶发生,使变形后5083铝合金位错密度降低,再结晶晶粒尺寸增大;随着应变量的增加,变形后合金的位错密度降低,动态再结晶程度增大。根据唯象理论的指数模型,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5083铝合金动态再结晶晶粒度模型,模型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良好,平均相对误差仅为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083铝合金 热变形条件 微观组织 动态再结晶 晶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3SiC2晶粒生成模型 被引量:1
3
作者 汤珂 汪长安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Z10期108-109,共2页
提出了关于Ti3SiC2晶粒生长的模型。在Tis3SiC2晶粒的生长中,Ti6C八面体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生长单元,Ti6C八面体的联接方式(如共面,共梭、共顶)将会对Ti3SiC2的生长形貌和生长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 提出了关于Ti3SiC2晶粒生长的模型。在Tis3SiC2晶粒的生长中,Ti6C八面体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生长单元,Ti6C八面体的联接方式(如共面,共梭、共顶)将会对Ti3SiC2的生长形貌和生长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个模型可以解释有关Ti3SiC2生长形貌的许多现象,如在使用CVD法制备Ti3SiC2时出现的{112^-0}织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3SIC2 晶粒生长模型 陶瓷材料 晶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Z31镁合金等温条件下组织演变及晶粒长大模型 被引量:1
4
作者 刘立志 王忠堂 《沈阳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1期35-39,共5页
对AZ31镁合金板材进行固溶处理,在150~450℃的温度范围内,研究等温条件下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对AZ31镁合金晶粒尺寸变化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加热温度一定时,晶粒尺寸随保温时间延长而增大;保温时间一定时,加热温度在150~250℃... 对AZ31镁合金板材进行固溶处理,在150~450℃的温度范围内,研究等温条件下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对AZ31镁合金晶粒尺寸变化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加热温度一定时,晶粒尺寸随保温时间延长而增大;保温时间一定时,加热温度在150~250℃范围内,晶粒尺寸随温度升高先增加再减小;温度大于250℃时,晶粒尺寸随温度升高逐渐增大。基于250~450℃实验数据,构建晶粒长大模型,并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Z31镁合金 组织演变 晶粒长大模型 等温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Cr4Mo4Ni4V航空轴承钢高温奥氏体晶粒长大的数学模型 被引量:6
5
作者 蔡欣 孙明月 +2 位作者 王卫 康秀红 李殿中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31-137,共7页
以8Cr4Mo4Ni4V轴承钢为研究对象,通过奥氏体等温保温实验,研究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对奥氏体晶粒尺寸的影响,采用平均截点法对不同热处理条件下的晶粒尺寸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的增加,奥氏体晶粒尺寸逐渐增大,... 以8Cr4Mo4Ni4V轴承钢为研究对象,通过奥氏体等温保温实验,研究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对奥氏体晶粒尺寸的影响,采用平均截点法对不同热处理条件下的晶粒尺寸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的增加,奥氏体晶粒尺寸逐渐增大,当加热温度超过1100℃或保温时间超过120min时,实验钢晶粒开始发生显著粗化。当加热温度超过1150℃时晶粒已完全粗化。通过线性回归的方法,获得了8Cr4Mo4Ni4V轴承钢的奥氏体晶粒尺寸随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演化的数学模型,为指导航空轴承钢锻造与热处理过程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Cr4Mo4Ni4V 轴承钢 奥氏体晶粒 晶粒长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法脱硫中单颗粒数学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7
6
作者 陈兵 张学学 《工业锅炉》 2003年第1期16-19,共4页
文章介绍了干法脱硫的气固反应机理,并分致密颗粒和多孔颗粒分别介绍了缩核模型、随机孔模型、晶粒模型和逾渗模型等单颗粒脱硫数学模型,并提出了一种晶粒模型的改进模型;分析了各个模型的优缺点以及存在的不足。文章还重点介绍了晶粒... 文章介绍了干法脱硫的气固反应机理,并分致密颗粒和多孔颗粒分别介绍了缩核模型、随机孔模型、晶粒模型和逾渗模型等单颗粒脱硫数学模型,并提出了一种晶粒模型的改进模型;分析了各个模型的优缺点以及存在的不足。文章还重点介绍了晶粒模型存在的一个缺陷,提出了晶粒初始孔隙率分布的非均匀性,分析了初始孔隙率非均匀的原因,提出了一种非均匀初始孔隙率的改进晶粒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法脱硫 数学模型 颗粒 孔隙率 晶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固组织数值模拟中晶粒接触因素的修正系数
7
作者 张云鹏 苏俊义 陈铮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80-483,共4页
通过数值计算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对凝固组织数值模拟中晶粒接触因素修正系数的已有形式进行了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当固相体积分数 (fs)大于π/6后采用 [1 - (fs -π/6 ) ]4 作为反映晶粒接触因素的修正系数是一种更合理的... 通过数值计算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对凝固组织数值模拟中晶粒接触因素修正系数的已有形式进行了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当固相体积分数 (fs)大于π/6后采用 [1 - (fs -π/6 ) ]4 作为反映晶粒接触因素的修正系数是一种更合理的形式。经实验验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固组织 数值模拟 晶粒接触因素 修正系数 固相体积分数 晶粒形核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508Gr.4N钢奥氏体晶粒长大行为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乔士宾 何西扣 刘正东 《材料科学与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15,共8页
为研究保温温度和保温时间对SA508Gr.4N钢奥氏体晶粒长大行为的影响,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高温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研究了该钢在保温温度为900~1200℃,保温时间0~600 min条件下的晶粒长大行为。研究表明,随着保温温度的升高和保温时间的增加,... 为研究保温温度和保温时间对SA508Gr.4N钢奥氏体晶粒长大行为的影响,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高温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研究了该钢在保温温度为900~1200℃,保温时间0~600 min条件下的晶粒长大行为。研究表明,随着保温温度的升高和保温时间的增加,奥氏体晶粒尺寸逐渐增加;在900~1000℃,由于部分AlN逐渐回溶,抑制晶粒长大的作用减弱,但相比AlN完全回溶的情况,部分晶粒长大速度相对缓慢,导致混晶现象。随着温度的进一步提高,AlN全部溶解,使得晶粒迅速长大,且晶粒较为均匀;晶界迁移是SA508Gr.4N钢奥氏体晶粒长大的主要机理。基于本文实验数据,采用Sellar-Anelli模型建立了SA508Gr.4N钢晶粒长大模型,通过实测值和预测值对比可以得出晶粒长大模型的决定系数(R2)和对称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SMAPE)分别为0.99和6.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电压力容器 SA508Gr.4N钢 奥氏体晶粒 晶粒长大模型 晶界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热-冷却过程中花岗岩细观热破裂机制
9
作者 王飞 邹岩琳 +5 位作者 庞瑞 何本国 范立峰 孟德昊 刘甜甜 石垚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138-2147,共10页
由于高温试验设备的限制,在实验室中研究岩石真实热破裂规律通常需要依据冷却后试样的细微观结构观测结果来进行分析推断,无法获得热破裂的实时动态演化过程。为此,基于考虑温度和裂纹滑移效应的节理本构关系,构建花岗岩热力耦合UDEC晶... 由于高温试验设备的限制,在实验室中研究岩石真实热破裂规律通常需要依据冷却后试样的细微观结构观测结果来进行分析推断,无法获得热破裂的实时动态演化过程。为此,基于考虑温度和裂纹滑移效应的节理本构关系,构建花岗岩热力耦合UDEC晶粒模型,以深入探究加热和冷却过程中花岗岩的实时热破裂行为。研究发现,在加热状态下,花岗岩热诱导微裂纹在75℃左右开始萌生,随着温度的升高,微裂纹数量在α→β石英相变温度附近快速达到峰值,但微裂纹密度在600℃降温到25℃的冷却过程中并没有明显变化。虽然冷却效应引起的裂纹数量变化可以忽略不计,但会导致裂纹开度的增加或减少。在加热过程中,微裂纹的萌生主要是由于相邻晶粒的热膨胀不同导致局部应力累积造成的。而石英高温相变引起的细微观结构变化可以增强不同晶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晶粒尺度上的压缩和剪切运动加剧,使得热应力裂纹继续变形拓展。在冷却过程中,由于加热过程中热破裂导致的细微观应力释放和冷却效应导致的不同矿物晶体收缩,使得微裂纹的数量虽然不变,但其形态却能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从而使得冷却后花岗岩的宏观应力-应变行为受到很大影响。基于离散元数值模拟对花岗岩热力耦合试验结果作出了细微观阐释,揭示了加热和冷却过程中花岗岩的实时热破裂机制,进一步加深了对高温岩石热力耦合规律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晶粒模型 实时高温 热破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激光扫描的纳米晶粒生长估算及试验验证
10
作者 吕卫国 花国然 +1 位作者 居志兰 龚晓燕 《南通职业大学学报》 2008年第4期62-65,共4页
基于纳米晶粒生长的Brook模型和一维半无限大激光加热模型,建立了纳米材料激光成型晶粒生长估算模型;根据试验获得的性能参数进行了数值计算;利用激光扫描纳米材料获得了纳米块体零件,并对数学模型进行了修正。模型的建立将有利于加工... 基于纳米晶粒生长的Brook模型和一维半无限大激光加热模型,建立了纳米材料激光成型晶粒生长估算模型;根据试验获得的性能参数进行了数值计算;利用激光扫描纳米材料获得了纳米块体零件,并对数学模型进行了修正。模型的建立将有利于加工过程中的参数选取及晶粒大小的变化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晶粒生长模型 激光烧结 纳米块体成型 数值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细CaO粉炉内喷射脱硫的数值模拟
11
作者 钟北京 姚海军 傅维镳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89-292,共4页
在总结已有模型的基础上 ,考虑到 Ca O孔隙结构参数在反应过程中的变化 ,提出了 Ca O硫化反应的特定层数晶粒模型。通过对文献报道的实验结果和作者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 ,发现两者吻合较好 ,表明该模型预报炉内喷射超细 Ca O粉脱硫过程... 在总结已有模型的基础上 ,考虑到 Ca O孔隙结构参数在反应过程中的变化 ,提出了 Ca O硫化反应的特定层数晶粒模型。通过对文献报道的实验结果和作者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 ,发现两者吻合较好 ,表明该模型预报炉内喷射超细 Ca O粉脱硫过程是可信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脱硫 超细氧化钙粉 晶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晶Ni_(53)Si_(47)合金的液-固态结构相关性
12
作者 孙建俊 田学雷 +1 位作者 郑洪亮 詹成伟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68-670,682,共4页
利用高温液态X射线衍射仪研究了共晶Ni53Si47合金的液态结构。在衍射强度曲线的小角部分发现"预峰",且"预峰"的强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强;研究表明,熔体中原子团簇结构稳定,有序度随温度降低而提高;通过"纳米晶... 利用高温液态X射线衍射仪研究了共晶Ni53Si47合金的液态结构。在衍射强度曲线的小角部分发现"预峰",且"预峰"的强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强;研究表明,熔体中原子团簇结构稳定,有序度随温度降低而提高;通过"纳米晶粒模型"进一步研究了该合金的液-固态结构相关性,指出熔体衍射强度曲线上的"预峰"是化合物NiSi液态结构的一种体现,该合金液态结构与固态结构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结构 高温液态X射线衍射 纳米晶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合金钢初始凝固中奥氏体开始长大的温度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江 文光华 +1 位作者 唐萍 李云峰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70-374,共5页
通过共聚焦激光显微镜对P510L钢的初始凝固过程进行了原位动态观察以考察δ相生成、包晶反应以及γ相的形成过程,并探索奥氏体开始长大温度.研究结果表明:1)冷却速度为2.5℃/s时P510L钢的冷却模式为首先从液相中析出δ铁素体,然后在液... 通过共聚焦激光显微镜对P510L钢的初始凝固过程进行了原位动态观察以考察δ相生成、包晶反应以及γ相的形成过程,并探索奥氏体开始长大温度.研究结果表明:1)冷却速度为2.5℃/s时P510L钢的冷却模式为首先从液相中析出δ铁素体,然后在液相与δ铁素体相之间发生包晶反应(L+δ→γ),进入三相共存区,液相消失后剩余的δ相通过固态扩散转变为γ相;2)在初始凝固过程中,奥氏体先进行一部分吞并、长大,然后才实现过剩δ铁素体向奥氏体的同素异构转变,最后实现完全奥氏体化;3)通过原位动态观察,探索了一种较为准确的确定原始奥氏体开始长大温度的实验方法,提高了奥氏体晶粒预测模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大奥氏体 原位观察 初始凝固 奥氏体开始长大温度 奥氏体晶粒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体负泊松比试验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涂忠仁 杨强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833-2836,2842,共5页
高分子材料领域已经研制出一些具有负泊松比效应的材料,而岩石材料中负泊松比现象十分罕见。基于国内首条在建海底隧道——厦门东通道海底隧道工程而开展的岩体室内动力测试和静力测试工作中,均观察到了泊松比为负值的现象。利用晶粒转... 高分子材料领域已经研制出一些具有负泊松比效应的材料,而岩石材料中负泊松比现象十分罕见。基于国内首条在建海底隧道——厦门东通道海底隧道工程而开展的岩体室内动力测试和静力测试工作中,均观察到了泊松比为负值的现象。利用晶粒转动模型,对此特殊试验现象的成因给出了初步解释,并得到了岩体试样泊松比值的合理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体 负泊松比 晶粒转动模型 试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