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高度近视 被引量:8
1
作者 臧晶 鲍炯琳 +2 位作者 高劲松 何利蓉 林文雄 《临床眼科杂志》 2003年第2期129-130,共2页
目的 研究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治疗高度近视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对 18例对侧眼已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另 1只眼为高度近视的患者 ,行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 术中未发生前囊... 目的 研究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治疗高度近视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对 18例对侧眼已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另 1只眼为高度近视的患者 ,行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 术中未发生前囊撕裂和后囊破裂等并发症 ;术后未发现黄斑囊样水肿及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 ,随访 6~ 2 6月 ,3只眼出现轻度后囊混浊。结论 在具备熟练的超声乳化技术的前提下 ,通过摘除透明晶状体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 治疗 高度近视 安全性 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2
作者 李国培 赵刚平 +2 位作者 梁先军 朱敏 吴晓云 《临床眼科杂志》 2005年第5期407-408,共2页
目的 探讨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2002年2月~2004年3月本院收治白内障合并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3-4例(36只眼)。术前控制眼压,经视力检查、前房角镜和裂隙灯显微... 目的 探讨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2002年2月~2004年3月本院收治白内障合并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3-4例(36只眼)。术前控制眼压,经视力检查、前房角镜和裂隙灯显微镜等检查后,均单独采用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1~12个月。结果 32只眼视力较术前提高,视力>0.5者占69.5%;33只眼术后眼压<21mmHg(1mmHg=0.133kPa),另3只眼用一种降眼压药物眼压控制在21mmHg以下;全部治疗眼前房加深,房角粘连范围减轻。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有效地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 青光眼/闭角型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治疗 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 裂隙灯显微镜 视力检查 术后眼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脉络膜厚度变化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吴伟珍 李松果 +1 位作者 张晓蕾 王宏彬 《临床眼科杂志》 2022年第4期313-315,共3页
目的通过相干光层析扫描深度增强成像技术(EDI-OCT)测量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脉络膜厚度,探究脉络膜厚度变化。方法前瞻性病例研究。随机选取2016年7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友谊医院眼科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 目的通过相干光层析扫描深度增强成像技术(EDI-OCT)测量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脉络膜厚度,探究脉络膜厚度变化。方法前瞻性病例研究。随机选取2016年7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友谊医院眼科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8例(18只眼),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0 d、1个月、3个月、6个月测量黄斑中心凹下的脉络膜厚度。统计学方法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有统计学意义时进一步做LSD法两两比较。结果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黄斑中心凹下的脉络膜厚度有明显增加(P<0.05),且随着术后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厚,6个月时达到峰值(288.87±67.70)μm。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脉络膜厚度显著增厚,这与白内障术后眼内灌注压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超声乳化吸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脉络膜厚度 相干光层析成像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乳化晶状体吸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 被引量:2
4
作者 曾祥冰 常枫 +1 位作者 谢家绪 谢小华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547-548,共2页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晶状体吸除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1只闭角型青光眼行白内障吸出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眼压经药物治疗后为21~50mmHg;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27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眼,老年性白内...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晶状体吸除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1只闭角型青光眼行白内障吸出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眼压经药物治疗后为21~50mmHg;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27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眼,老年性白内障膨胀期继发青光眼3眼,晶状体透明15眼,晶状体不同程度混浊11眼,虹膜节段性萎缩5眼;术后观察患者眼压、视力、前房深度,随访1a以上。结果:术后视力31眼均有提高。术后眼压均正常(12~20mmHg)30眼;术后8mo发生恶性青光眼1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加前节玻璃体切割后眼压控制正常。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可使前房加深,房角开放,眼压得到控制,无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并发症,是治疗某些闭角型青光眼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晶状体吸除 闭角型青光眼 眼压 前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晶状体半脱位超乳手术中植入囊袋张力环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
5
作者 孙良南 李柏军 +1 位作者 朱远飞 刘欣华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7年第7期1334-1336,共3页
目的:评价晶状体囊袋张力环(capsular tension ring,CTR)在先天性晶状体半脱位超声乳化吸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8例31眼先天性晶状体半脱位患者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联合CTR及IOL植入术。测量手术前后视力,使用Image-ProPlus v6.0... 目的:评价晶状体囊袋张力环(capsular tension ring,CTR)在先天性晶状体半脱位超声乳化吸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8例31眼先天性晶状体半脱位患者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联合CTR及IOL植入术。测量手术前后视力,使用Image-ProPlus v6.0软件测定IOL位置,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提高。术后人工晶状体均有不同程度的偏心,其中2眼人工晶状体偏位大于2mm并逐渐加重,于术后3mo行Ⅱ期手术将偏位最大方向CTR缝合固定于巩膜后恢复正位。结论:在白内障合并晶状体半脱位患者中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术中植入CTR是安全有效的方法,有利于保持囊袋的稳定,便于手术操作,保持人工晶状体的基本正位,减少手术并发症。如术后晶状体偏位加重可Ⅱ期行CTR巩膜缝合固定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晶状体半脱位 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 囊袋张力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前房穿刺及激光周边虹膜成形联合超声乳化治疗持续性高眼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被引量:7
6
作者 孙良南 陈璐 +4 位作者 胡慧玲 路璐 申晓丽 朱远飞 刘欣华 《临床眼科杂志》 2018年第4期321-323,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前房穿刺及激光周边虹膜成形联合超声乳化治疗持续性高眼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入选病例为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50例(50只眼),入院后给予降眼压药物治疗无效后行... 目的探讨早期前房穿刺及激光周边虹膜成形联合超声乳化治疗持续性高眼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入选病例为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50例(50只眼),入院后给予降眼压药物治疗无效后行前房穿刺术,必要时行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降低眼压,待眼压控制后,1周内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前和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前房角宽度和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 50只眼均顺利完成手术,未见严重手术并发症。入院时平均眼压(43.12±9.35)mm Hg,术后6个月降低至(13.91±4.65)mm Hg。术前和术后1、3、6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12.332,P=0.000)。全部病例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中央前房深度较术前增加;术后6个月50只眼房角全部开放。结论早期前房穿刺及激光周边虹膜成形联合超声乳化治疗持续性高眼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能及时有效控制眼压、加深前房、增宽房角、提高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房穿刺 激光周边虹膜成形 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白内障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
7
作者 秦蕾蕾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5期78-79,共2页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白内障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92例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与治疗组(47例)。对照组行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治疗组行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白内障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92例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与治疗组(47例)。对照组行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治疗组行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视力、眼房角开放程度、眼压及并发症等多种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术后视力、眼房角开放程度、眼压及并发症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合并白内障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相比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效果更好,且安全可靠,患者恢复快,并发症较少,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 房角分离术 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合并白内障闭角型青光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晶状体脱位继发性青光眼的手术方式探讨
8
作者 林旭 张秋丽 +3 位作者 仝娅妮 邓智祥 彭素银 彭焱靖 《当代医药论丛》 2023年第10期63-67,共5页
目前,青光眼的发病率在全球不可逆性致盲性眼病中居于首位。导致青光眼发生的原因很多,其中晶状体脱位是引起继发性青光眼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及眼压升高。为避免高眼压对视神经造成损害,降低晶状体脱位继发性青光眼患... 目前,青光眼的发病率在全球不可逆性致盲性眼病中居于首位。导致青光眼发生的原因很多,其中晶状体脱位是引起继发性青光眼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及眼压升高。为避免高眼压对视神经造成损害,降低晶状体脱位继发性青光眼患者的眼压迫在眉睫。单纯药物治疗晶状体脱位继发性青光眼的疗效不佳,主要手段还是手术治疗。本文根据晶状体脱位引起继发性青光眼的发病机制,对其手术治疗方式进行了归纳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状体脱位 继发性青光眼 瞳孔阻滞 超声乳化晶状体吸除 人工晶状体植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I联合术中房角镜下房角分离及房角切开术治疗中晚期PACG合并白内障 被引量:1
9
作者 高思佳 闻郁 +2 位作者 万茜茜 刘贺婷 陶黎明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864-869,共6页
目的:评价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PEI)联合术中房角镜直视下房角分离术(GSL)及房角切开术(GT)治疗中晚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收集2021-12-01/2023-03-31在安徽医科... 目的:评价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PEI)联合术中房角镜直视下房角分离术(GSL)及房角切开术(GT)治疗中晚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收集2021-12-01/2023-03-31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手术的中晚期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62例65眼,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32眼行PEI+GSL+GT,对照组32例33眼行PEI+GSL。评估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 d, 1 wk, 1、3、6 mo眼压、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抗青光眼药物使用数量。术前和术后6 mo时分别评估视野、杯盘比、前房角开放范围、前房深度、RNFL平均厚度。结果:PEI+GSL+GT组术后6 mo眼压和平均眼压降幅(16.68±2.65、11.12±8.53 mmHg)与PEI+GSL组(18.71±2.51、8.32±4.17 mmHg)有显著差异(P<0.05),眼压降幅率无差异(44.57%±21.79%和35.20%±17.94%,P>0.05)。术后6 mo两组抗青光眼药物使用数量、BCVA、前房深度、房角关闭范围均较术前改善(均P<0.01),PEI+GSL+GT组术后6 mo的药物减少数量和房角开放范围均大于PEI+GSL组(P<0.05),其余指标两组间比较均无差异(均P>0.05)。两组术后6 mo的视野平均偏差、杯盘比及RNFL平均厚度较术前均无差异(均P>0.05)。PEI+GSL+GT组手术完全成功率为81%(26/32),手术条件成功率为94%(30/32);PEI+GSL组手术完全成功率为58%(19/33),手术条件成功率为76%(25/33)。两组间手术成功率均有差异(完全成功率χ^(2)=4.275,P=0.039;条件成功率χ^(2)=4.040,P=0.044)。两组患者均未见危及视力的并发症及再次手术。结论:对于中晚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采用PEI+GSL+GT治疗比PEI+GSL治疗更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 白内障 房角切开术 房角分离术 微创青光眼手术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PEI) 前房角镜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乳晶体植入并房角分离优于传统青白联合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胡姗姗 李思佳 +1 位作者 杨烈莹 陈丽娟 《中国医药科学》 2019年第22期263-266,共4页
目的探讨超乳晶体植入并房角分离与传统青白联合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在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诊断治疗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伴白内障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与B组各30例。A组采用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晶体植入术... 目的探讨超乳晶体植入并房角分离与传统青白联合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在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诊断治疗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伴白内障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与B组各30例。A组采用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B组采用超声乳化晶体植入并房角分离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点视力与眼压水平。结果两组术后视力大多数第二天便明显提高,有个别眼压波动或有角膜水肿的病例术后视力随着症状的好转,视力提高,6个月视力基本稳定,显著高于术前(P<0.05)。两组术后眼压均显著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天与术后1个月,A组患者眼压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乳晶体植入并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伴白内障远期视力恢复与眼压恢复与传统青白联合术相似,但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晶状体植入术 小梁切除术 房角分离 前方深度 眼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葡萄膜炎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晓霞 《中国医药科学》 2012年第11期166-167,共2页
目的观察不同手术治疗伴有相关并发症的葡萄膜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切除术治疗23例(24眼)葡萄膜炎并发青光眼患者;采用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23例(24眼)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患者,观察记录患者... 目的观察不同手术治疗伴有相关并发症的葡萄膜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切除术治疗23例(24眼)葡萄膜炎并发青光眼患者;采用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23例(24眼)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患者,观察记录患者术前和术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没有复发葡萄膜炎和严重的手术并发症。葡萄膜炎并发青光眼组患者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3者8眼(33.33%),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3者19眼(79.17%)。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组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3者6眼(25.00%),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3者21眼(87.50%),两组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比术前均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采用手术治疗伴有相关并发症的葡萄膜炎患者术后并发症少,治疗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膜炎 玻璃体切除 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