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91篇文章
< 1 2 16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内障术前晶状体倾斜与偏心的研究现状
1
作者 陈尹方舟 张宏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 2025年第2期116-119,共4页
手术技术的突破与人工晶状体(IOL)设计的革新使得白内障手术成为提升视觉质量的主流屈光矫正手段。晶状体的倾斜与偏心对白内障术后视网膜成像和IOL的稳定位置产生了直接影响,术后IOL的倾斜和偏心可能导致视觉质量下降,表现为散光、彗... 手术技术的突破与人工晶状体(IOL)设计的革新使得白内障手术成为提升视觉质量的主流屈光矫正手段。晶状体的倾斜与偏心对白内障术后视网膜成像和IOL的稳定位置产生了直接影响,术后IOL的倾斜和偏心可能导致视觉质量下降,表现为散光、彗差和高阶像差。鉴于术前晶状体的倾斜和偏心与术后IOL的位置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因此对术前晶状体倾斜和偏心的深入研究对于精确选择IOL和评估术后视觉质量具有决定性意义。本文根据近期关于白内障术前晶状体倾斜和偏心的研究文献分析,全面探讨了其影响因素、研究手段以及眼部生物参数的特点,旨在利用术前测量参数准确评估晶状体的倾斜和偏心状况,为临床人工晶状体参数的选择和优化提供指导,确保实现最佳的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晶状体 倾斜 偏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奈酚在H_(2)O_(2)诱导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氧化损伤及凋亡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
2
作者 李亚楠 孙朝晖 +3 位作者 王海燕 左建霞 赵娴 刘明琦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26,共5页
目的探究山奈酚在过氧化氢(H_(2)O_(2))诱导的人晶状上皮细胞氧化损伤、凋亡中的作用,以及对Janus蛋白酪氨酸激酶2/信号转导与激活因子3(JAK2/STAT3)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晶状上皮细胞HLE-B3并分为:空白组(不做干预处理)... 目的探究山奈酚在过氧化氢(H_(2)O_(2))诱导的人晶状上皮细胞氧化损伤、凋亡中的作用,以及对Janus蛋白酪氨酸激酶2/信号转导与激活因子3(JAK2/STAT3)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晶状上皮细胞HLE-B3并分为:空白组(不做干预处理)、模型组(400μmol·L^(-1) H_(2)O_(2))、山奈酚组(400μmol·L^(-1) H_(2)O_(2)+40μmol·L^(-1)山奈酚)、AG490组(400μmol·L^(-1) H_(2)O_(2)+50μmol·L^(-1) JAK2/STAT3信号通路抑制剂AG490)、抑制剂组(400μmol·L^(-1) H_(2)O_(2)+40μmol·L^(-1)山奈酚+50μmol·L^(-1) AG490)和激活剂组(400μmol·L^(-1) H_(2)O_(2)+40μmol·L^(-1)山奈酚+0.5μmol·L^(-1) JAK2/STAT3信号通路激活剂C-A1)。干预24 h后,采用Hoechst 33258染色法测定细胞凋亡率;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试剂盒检测MDA、SOD水平;Western blot测定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B淋巴细胞瘤-2(Bcl-2)、JAK2、STAT3、磷酸化JAK2(p-JAK2)和磷酸化STAT3(p-STAT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细胞凋亡率、MDA、Caspase-3及p-JAK2、p-STAT3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均为P<0.05),SOD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均为P<0.05)。与模型组相比,山奈酚组和AG490组细胞凋亡率、MDA、Caspase-3及p-JAK2、p-STAT3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均为P<0.05),SOD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均为P<0.05)。与山奈酚组相比,抑制剂组细胞凋亡率、MDA、Caspase-3及p-JAK2、p-STAT3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SOD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均为P<0.05);激活剂组细胞凋亡率、MDA、Caspase-3及p-JAK2、p-STAT3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SOD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均为P<0.05)。结论山奈酚能够通过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发挥减轻H_(2)O_(2)诱导的HLE-B3细胞氧化损伤的作用,并抑制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晶状体上皮细胞 山奈酚 过氧化氢 JAK2/STAT3通路 氧化损伤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扫频OCT测量的术前晶状体界面位置对于白内障术后人工晶状体真实位置的预测价值
3
作者 李晨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28-733,共6页
目的 探讨基于扫频OCT(SS-OCT)技术的光学生物测量仪IOLMaster 700获得的晶状体界面位置(IIP)对白内障术后人工晶状体(IOL)的真实位置(ALP)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描述性研究。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接... 目的 探讨基于扫频OCT(SS-OCT)技术的光学生物测量仪IOLMaster 700获得的晶状体界面位置(IIP)对白内障术后人工晶状体(IOL)的真实位置(ALP)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描述性研究。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接受白内障手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208例208眼为研究对象。根据植入的IOL不同分为2组:IQ组(80眼)术中植入IQ IOL;ZCB组(128眼)术中植入ZCB IOL。使用基于SS-OCT的生物测量仪IOLMaster 700在术前和术后3个月对患眼进行生物学参数的测量,获取ALP、术后前房深度(ACD)、IOL厚度等参数,并计算IOL位置误差。结果 白内障术后,208眼的绝对屈光度预测误差(ARPE)为(0.43±0.35) D,134眼(64.4%)的ARPE<0.50 D。与IQ组相比,ZCB组患眼的ALP和ALP2值更大(均为P<0.001)。与IQ组相比,ZCB组ARPE≥0.50 D患眼的IIP显著降低(P=0.028);在ZCB组患者中,与ARPE<0.50 D相比,ARPE≥0.50 D患眼的IIP显著降低(P=0.041)。两组患者的ALP与IIP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IQ组:r=0.815,P<0.001;ZCB组:r=0.757,P<0.001);ALP2与IIP也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IQ组:r=0.797,P<0.001;ZCB组:r=0.743,P<0.001)。通过IIP和术前参数可以获得线性表达式来预测ALP(IQ组、ZCB组的R^(2)分别为0.70、0.68)。结论 基于SS-OCT技术的IOL Master 700测量的IIP位置与白内障术后的ALP相关,可用于优化IOL度数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晶状体 扫频OCT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晶状体界面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晶状体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孟微 刘冬梅 毕宏生 《国际眼科杂志》 2024年第1期93-96,共4页
随着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广泛应用,许多白内障患者都恢复了有效视力。术后人工晶状体混浊是评价生物相容性的重要指标,它会影响患者的视觉质量,不同材料人工晶状体混浊的表现及危险因素是不同的。然而,获得较好的... 随着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广泛应用,许多白内障患者都恢复了有效视力。术后人工晶状体混浊是评价生物相容性的重要指标,它会影响患者的视觉质量,不同材料人工晶状体混浊的表现及危险因素是不同的。然而,获得较好的视觉质量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人工晶状体的材料、患者对人工晶状体的反应等都是影响术后视觉质量的因素。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材料在人工晶状体领域得到应用,充分了解不同人工晶状体材料的特性,为患者选择合适的人工晶状体,减少材料导致的并发症,将为患者带来福音。本文就不同人工晶状体材料的特性与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发生混浊的表现及危险因素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人工晶状体材料 人工晶状体混浊 生物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梯形透明角膜切口在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5
作者 袁超峰 陈菲 +4 位作者 高文娜 马成霞 赵晓华 张玲 张凤妍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19-622,共4页
目的探讨梯形透明角膜切口在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术的患者57例(68眼)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切口组和梯形切口组。常规切口组28例(34眼),男15眼,女19眼,年龄41~82(65.... 目的探讨梯形透明角膜切口在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行晶状体超声乳化术的患者57例(68眼)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切口组和梯形切口组。常规切口组28例(34眼),男15眼,女19眼,年龄41~82(65.0±10.1)岁;梯形切口组29例(34眼),男21眼,女13眼,年龄46~87(66.0±11.1)岁。两组患者均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常规切口组采用3.0 mm透明角膜切口,梯形切口组为改进的梯形透明角膜切口。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眼压及角膜散光度以及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周及3个月梯形切口组患者裸眼视力均优于常规切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两组患者眼压及角膜散光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中常规切口组患者出现前房塌陷的眼数以及需要水密切口的眼数均大于梯形切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常规切口组患者出现切口水肿、切口哆开的眼数均大于梯形切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中常规切口组因前房变浅出现人工晶状体移位18眼,水密切口前房形成后人工晶状体位置正常;水密时2眼发生虹膜脱出切口嵌顿、3眼发生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旋转或囊口嵌顿。术中梯形切口组患者术毕3眼发生前房变浅,使用水密切口形成前房;无人工晶状体前囊口嵌顿、移位或虹膜脱出等情况。结论改良的梯形透明角膜切口可以在保证白内障患者术中前房稳定性的同时有效防止因术中前房塌陷而导致的人工晶状体移位,也能减少冲洗针头水密切口引起的相关并发症,使患者尽早恢复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形透明角膜切口 晶状体超声乳化术 白内障 前房塌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点悬吊固定术后患者人工晶状体的倾斜与偏心情况及其与视力预后的关系
6
作者 陈佳菲 王丽英 +2 位作者 张月玲 顾朝辉 肖飞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06-310,共5页
目的 对比分析四点和两点悬吊固定术后患者人工晶状体的倾斜和偏心情况及其与视力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4月于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眼科因各种原因行人工晶状体悬吊固定术的患者80例80眼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 目的 对比分析四点和两点悬吊固定术后患者人工晶状体的倾斜和偏心情况及其与视力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4月于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眼科因各种原因行人工晶状体悬吊固定术的患者80例80眼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41例41眼,均行四点悬吊固定术;对照组39例39眼,均行传统的两点悬吊固定术。术后至少随访6个月,记录两组术眼术前及末次随访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应用全景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测量两组术眼术后人工晶状体倾斜角度及偏心距离。比较两组术眼术前及末次随访UCVA、BCVA,术后人工晶状体倾斜角度与偏心距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倾斜角度及偏心距离与术后UCVA、BCVA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术眼末次随访时UCVA和BCVA均优于术前(均为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术眼术后UCVA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0,P=0.00),试验组术眼术后UCVA优于对照组;两组术眼术后BCVA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3,P=0.16)。试验组术眼术后人工晶状体水平倾斜度为0.70°±0.24°,垂直倾斜度为0.60°±0.16°;对照组术眼术后人工晶状体水平倾斜度为2.66°±1.40°,垂直倾斜度为3.76°±0.6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51、-29.42,P=0.00、0.00)。试验组术眼术后人工晶状体水平偏心距离为(0.24±0.10)mm,垂直偏心距离为(0.25±0.10)mm,对照组术后人工晶状体水平偏心距离为(0.85±0.77)mm,垂直偏心距离为(2.14±0.50)mm,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82、-21.68,P=0.00、0.00)。试验组术眼人工晶状体水平倾斜度及垂直倾斜度与术后UCVA和术后BCVA均不相关;水平偏心距离及垂直偏心距离与术后UCVA和术后BCVA均不相关(均为P>0.05)。对照组术眼人工晶状体水平倾斜度与术后UCVA和术后BCVA均呈正相关(均为P<0.05);垂直倾斜度与术后UCVA和术后BCVA均不相关(均为P>0.05),水平偏心距离与术后UCVA和术后BCVA均呈正相关(均为P<0.05),垂直偏心距离与术后UCVA和术后BCVA均不相关(均为P>0.05)。结论 四点悬吊固定术与传统两点悬吊固定术均可有效提高患者术后视力,但四点悬吊固定术后术眼人工晶状体倾斜和偏心程度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晶状体悬吊固定术 人工晶状体 倾斜 偏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TECNIS多焦点人工晶状体不同组合方式植入术后视力对比
7
作者 李彤 李富强 +4 位作者 车松天 李卓亚 胡晓敏 郭榕 张辉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842-847,共6页
目的:对比双眼均植入Tecnis Symfony ZXR00(ZXR00)、双眼分别植入ZXR00和Tecnis ZMB00(ZMB00)以及双眼均植入ZMB00患者术后视力、视觉质量及患者满意度。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20-08/2021-12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 目的:对比双眼均植入Tecnis Symfony ZXR00(ZXR00)、双眼分别植入ZXR00和Tecnis ZMB00(ZMB00)以及双眼均植入ZMB00患者术后视力、视觉质量及患者满意度。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20-08/2021-12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的白内障患者117例(234眼),根据IOL不同分为三组:37例(74眼)双眼植入ZMB00为MM组;44例(88眼)双眼分别植入ZXR00和ZMB00为MR组;36例(72眼)双眼均植入ZXR00为RR组。观察三组患者术后3 mo裸眼远视力(UDVA,5 m)、裸眼中视力(UIVA,80 cm)、裸眼近视力(UNVA,40 cm)、矫正远视力(CDVA)、离焦曲线、立体视及VF-14、QoV视觉质量评分表问卷调查。结果:MM和MR组UNVA优于RR组(P<0.05);而MM组与MR组不具有统计学差异。RR组UIVA最优。三组的UDVA、CDVA和立体视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mo时MR、MM、RR组40 cm近立体视锐度分别为107.27±80.53、105.67±83.79、108.69±97.66 (20-400)弧秒(P> 0.05)。MR、MM、RR组的满意度均达到90%以上。结论:三组术后均具有良好的远、中、近视力和双眼近立体视。其中,MR组具有更优异的全程视力。三组患者术后满意度均较高,可以根据患者的不同需求选择合适的多焦点人工晶状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视程人工晶状体(EDOF) Tecnis ZMB00 离焦曲线 人工晶状体植入 白内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rfan综合征白内障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被引量:5
8
作者 胡秀文 高丹宇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341-344,共4页
目的:探讨Marfan综合征白内障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手术要点,以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Marfan综合征10例16眼异位并混浊的晶状体行抽吸术,或ECCE+Pc-IOL植入术,必要时行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观察分析术中术后情况... 目的:探讨Marfan综合征白内障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手术要点,以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Marfan综合征10例16眼异位并混浊的晶状体行抽吸术,或ECCE+Pc-IOL植入术,必要时行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观察分析术中术后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组10例16眼中11眼人工晶状体成功植入晶状体囊袋内,人工晶状体正位或基本正位,未发生玻璃体脱出等并发症。5眼在截囊、撕囊或调整人工晶状体位置时,发生后囊膜破裂及玻璃体脱出,其中4眼采用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术后视力均明显提高,但都不能达到正常标准(1.0)。结论:①本手术难度大风险多,术前须根据晶状体脱位程度及位置选择好术式,术中操作要格外小心,掌握手术要点,避免或减少玻璃体脱出等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②轻、中度脱位患者可选用晶状体抽吸术或ECCE或超声乳化+Pc-IOL植入术,半脱位以上者宜采用圈匙取出术及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全脱位者需根据脱位的部位酌情处理。③囊袋张力环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RFAN综合征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白内障摘出 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 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 IOL植入术 手术成功率 玻璃体脱出 手术要点 后囊膜破裂 晶状体脱位 囊袋张力环 并发症 术后情况 术后视力 正常标准 手术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通道蛋白1在老年性白内障及透明晶状体前囊膜上皮细胞的表达 被引量:4
9
作者 王玉萍 张文芳 鲁建华 《临床眼科杂志》 2005年第3期195-197,289,共4页
目的明确水通道蛋白1(aquaporin1,AQP1)在透明晶状体及老年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及前囊膜的表达及分布,并初步探讨AQP1在老年性白内障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方法收集52例老年性白内障及10例正常透明晶状体前囊膜,通过HE染色和免疫组化方... 目的明确水通道蛋白1(aquaporin1,AQP1)在透明晶状体及老年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及前囊膜的表达及分布,并初步探讨AQP1在老年性白内障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方法收集52例老年性白内障及10例正常透明晶状体前囊膜,通过HE染色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AQP1的表达。结果老年性白内障及正常透明晶状体上皮细胞中均可见AQP1的表达,透明晶状体组中AQP1的阳性细胞表达率(100%)显著高于老年性白内障组(53.8%)(P<0.05)。而在晶状体纤维中未见表达。结论晶状体上皮细胞是晶状体代谢最活跃的部位,终身进行有丝分裂,并移行至赤道部分化成晶状体纤维。晶状体上皮细胞有AQP1的活性表达,这对于维持晶状体上皮细胞一定的增殖潜能,保证晶状体的生理动态平衡和晶状体的透明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提示AQP1在老年性白内障晶状体前囊膜及上皮细胞中的异常表达与老年性白内障的发生密切相关,具体调控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状体前囊膜 老年性白内障 水通道蛋白1 晶状体上皮细胞 AQP1 透明晶状体 晶状体纤维 免疫组化方法 自内障 晶状体代谢 初步探讨 HE染色 阳性细胞 有丝分裂 活性表达 增殖潜能 动态平衡 异常表达 调控机制 表达及 表达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0聚丙烯缝线巩膜双联结缝合固定人工晶状体悬吊术在无晶状体眼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杜亚茹 陈佳娜 李维娜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469-472,共4页
目的:观察8-0聚丙烯缝线巩膜双联结缝合固定人工晶状体悬吊术在无晶状体眼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21-01/2022-11于我院行人工晶状体悬吊术的无晶状体患者30例31眼(其中男22例22眼)的临床资料,术中均采用8-0聚丙烯缝... 目的:观察8-0聚丙烯缝线巩膜双联结缝合固定人工晶状体悬吊术在无晶状体眼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21-01/2022-11于我院行人工晶状体悬吊术的无晶状体患者30例31眼(其中男22例22眼)的临床资料,术中均采用8-0聚丙烯缝线巩膜双联结缝合法固定人工晶状体(AcrySof IQ或Tecnis ZCB00),术后至少随访6 mo,观察所有患者视力、眼压、术后人工晶状体位置和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前术眼裸眼视力(UCVA,LogMAR)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分别为2.53±0.78和0.35±0.26,术后6 mo分别为0.58±0.26和0.36±0.27,手术前后UCVA比较有差异(t=15.408,P<0.01),BCVA比较无差异(t=-1.677,P=0.104)。术中未出现并发症。术后所有人工晶状体位置均居中,出现人工晶状体倾斜3眼,术后发生高眼压2眼、角膜水肿5眼、缝线外露1眼。术后未出现前房积血、玻璃体积血、黄斑水肿、角膜内皮失代偿、低眼压、脉络膜脱离、视网膜脱离、爆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眼内炎等并发症。结论:8-0聚丙烯缝线巩膜双联结缝合固定人工晶状体悬吊术早期可提高无晶状体患者的术后视力、并发症较少,可作为治疗无晶状体、晶状体脱位、悬韧带异常患者的一种手术方式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聚丙烯缝线 人工晶状体悬吊术 晶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巩膜固定囊袋张力环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 被引量:1
11
作者 马刚 刘玉强 +1 位作者 赵国良 付梦军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975-979,共5页
目的:探讨巩膜固定囊袋张力环(SFCTR)植入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加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治疗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连续选取2018-12/2023-02行SFCTR植入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加IOL植入术治疗的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患... 目的:探讨巩膜固定囊袋张力环(SFCTR)植入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加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治疗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连续选取2018-12/2023-02行SFCTR植入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加IOL植入术治疗的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患者14例14眼。术后随访行视力、眼压、眼前段照相、超声生物显微镜(UBM)等检查,并记录IOL的位置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纳入患者均成功植入SFCTR和囊袋内IOL。术后平均随访1.92±1.36 a,末次随访时,UDVA(0.20±0.18 LogMAR)和CDVA(0.16±0.17 LogMAR)均较术前UDVA(1.13±0.56 LogMAR)显著改善(P<0.01),眼压(17.64±3.67 mmHg)较术前(22.00±9.92 mmHg)降低(P<0.05)。随访期间,裂隙灯检查见IOL位于囊袋内,位置居中;UBM检查见CTR和IOL位于囊袋内,囊袋赤道部与睫状突的距离在各个方向相等。结论:SFCTR植入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加IOL植入术是治疗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的一种微创有效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 囊袋张力环 晶状体脱位 人工晶状体 超声生物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改良微创人工晶状体固定术的临床观察
12
作者 赵瑞苓 王兵 +1 位作者 唐蕾蕾 高峰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980-984,共5页
目的:观察隐形锚钩式巩膜层间人工晶状体固定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非对照性病例研究。选取2019-01/2020-12我院收治的无晶状体、人工晶状体脱位或晶状体脱位患者19例19眼,所有患者均接受锚钩式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植入手术。观... 目的:观察隐形锚钩式巩膜层间人工晶状体固定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非对照性病例研究。选取2019-01/2020-12我院收治的无晶状体、人工晶状体脱位或晶状体脱位患者19例19眼,所有患者均接受锚钩式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植入手术。观察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裸眼视力(UCVA)、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术后人工晶状体位置有无倾斜和并发症。结果:术前和术后1 mo,UCVA(LogMAR)为1.06±0.63和0.40±0.26(P<0.01),BCVA(LogMAR)为0.27±0.51和0.06±0.15(P=0.09),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406±625和2004±759 cells/mm~2(P=0.13)。术后1d房水闪辉2级或以上3眼,角膜后弹力层皱褶2眼,一过性眼压升高2眼。随访24 mo均未发生人工晶状体脱位。结论:锚钩式人工晶状体巩膜层间固定技术,组织间线头顺行进入-逆向固定,类似锚钩原理,达到了良好的人工晶状体稳定性和视觉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巩膜层间 人工晶状体固定 锚钩 缝线 脱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榅桲总黄酮对高糖诱导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氧化损伤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13
作者 罗元元 曹静洁 +3 位作者 王海营 封传 唐陶富 胡洁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74-779,共6页
目的探讨榅桲总黄酮对高糖诱导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氧化损伤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用高糖诱导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建立细胞损伤模型。取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加入含有30 mmol·L^(-1)葡萄糖的培养基处理24 h,记为高糖组。用含有5.5 mmol... 目的探讨榅桲总黄酮对高糖诱导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氧化损伤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用高糖诱导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建立细胞损伤模型。取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加入含有30 mmol·L^(-1)葡萄糖的培养基处理24 h,记为高糖组。用含有5.5 mmol·L^(-1)葡萄糖的培养基处理24 h记为对照组。取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按照每孔5×10^(3)个接种于96孔板,分别加入含有10 mmol·L^(-1)、20 mmol·L^(-1)、40 mmol·L^(-1)榅桲总黄酮与30 mmol·L^(-1)葡萄糖的培养基处理24 h,记为高糖+低榅桲总黄酮组、高糖+中榅桲总黄酮组、高糖+高榅桲总黄酮组。用Lipofectamine2000转染试剂向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分别转染anti-miR-NC、anti-miR-370,随后加30 mmol·L^(-1)葡萄糖处理24 h,命名为高糖+anti-miR-NC组、高糖+anti-miR-370组。分别向人晶状体上皮细胞转染miR-NC、miR-370 mimics,加30 mmol·L^(-1)葡萄糖的培养基及40 mmol·L^(-1)榅桲总黄酮处理24 h,记为高糖+榅桲总黄酮+miR-NC组、高糖+榅桲总黄酮+miR-370组。采用ELISA法监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qRT-PCR检测miR-370表达量,Western blot检测凋亡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糖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SOD和CAT活性降低,MDA含量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高糖组相比,高糖+低、中、高榅桲总黄酮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SOD和CAT的活性升高,MDA含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对照组相比,高糖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率,Caspase-3、Caspase-9蛋白表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高糖组相比,高糖+低、中、高榅桲总黄酮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率,Caspase-3、Caspase-9蛋白表达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对照组、高糖组、高糖+低榅桲总黄酮组、高糖+中榅桲总黄酮组、高糖+高榅桲总黄酮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miR-370表达量分别为1.00±0.00、4.04±0.36、3.22±0.24、2.42±0.23和1.62±0.14,5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6.138,P<0.05)。与高糖+anti-miR-NC组相比,高糖+anti-miR-370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miR-370表达量降低,SOD和CAT活性升高,MDA含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与高糖+anti-miR-NC组相比,高糖+anti-miR-370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率,Caspase-3、Caspase-9蛋白表达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与高糖+榅桲总黄酮+miR-NC组相比,高糖+榅桲总黄酮+miR-370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SOD和CAT活性降低,MDA含量、细胞凋亡率、Caspase-3和Caspase-9蛋白表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结论高糖诱导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中miR-370的表达升高,榅桲总黄酮可抑制高糖诱导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氧化应激和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能降低miR-370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榅桲总黄酮 微小RNA-370 氧化应激 细胞凋亡 晶状体上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后患者屈光改变及人工晶状体位置的临床观察
14
作者 朱俊英 王骞 +2 位作者 杜敏 肖燕 陈鹏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8期3312-3317,共6页
目的研究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后患者屈光改变及人工晶状体的位置。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1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5例(65眼)后发性白内障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均接受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根据囊膜切口长度分为小孔径组(3.... 目的研究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后患者屈光改变及人工晶状体的位置。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1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5例(65眼)后发性白内障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均接受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根据囊膜切口长度分为小孔径组(3.5~4.5 mm,33例33眼)、大孔径组(4.6~5.5 mm,32例32眼)。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屈光度、等效球镜(SE)、眼压、前房深度和黄斑厚度、人工晶体倾斜度、偏心量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BCVA均优于术前(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屈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孔径组、大孔径组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孔径组、大孔径组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前房深度和黄斑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孔径组、大孔径组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人工晶体倾斜度、偏心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孔径组并发症发生率[9.38%(3/32)]与小孔径组[3.03%(1/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切开孔径3.5~5.5 mm,不引起具有临床意义的屈光改变及人工晶状体位置改变,不影响前房深度、黄斑厚度、眼压,其中4.6~5.5 mm大孔径切开在术后未见明显的远视漂移,两者均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YAG激光 后囊膜切开术 屈光 人工晶状体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巩膜隧道法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的临床观察
15
作者 李炳震 刘恩硕 彭荣梅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12期1997-2001,共5页
目的:观察巩膜隧道法人工晶状体(IOL)睫状沟缝线固定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05/2023-09在我院进行巩膜隧道法IOL睫状沟缝线固定术患者36例38眼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3-26 mo。观察患者术后IOL位置、视力、验光、眼压及并发症... 目的:观察巩膜隧道法人工晶状体(IOL)睫状沟缝线固定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05/2023-09在我院进行巩膜隧道法IOL睫状沟缝线固定术患者36例38眼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3-26 mo。观察患者术后IOL位置、视力、验光、眼压及并发症情况,评估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钠染色(FL)及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Ⅰt)结果。结果:所有术眼在术后3 mo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改善(均P<0.01)。比较术前,术后1、3 mo的眼表状态数据,BUT及FL评分均有差异(均P<0.05)。术后裂隙灯检查IOL位正,未发生线结暴露情况。结论:巩膜隧道法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是一种安全、高效、微创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晶状体 睫状沟 巩膜隧道 治疗结果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折射型人工晶状体对散光的包容性
16
作者 赵智华 马晓婷 +2 位作者 李科军 梁福珍 杜颖华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356-361,共6页
目的:探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区域折射型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残余散光对视觉质量的影响,评估区域折射型IOL对散光的包容性。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20-07/2022-03于我院眼科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 目的:探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区域折射型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残余散光对视觉质量的影响,评估区域折射型IOL对散光的包容性。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20-07/2022-03于我院眼科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区域折射型IOL(Lentis Comfort LS-313 MF15)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62例73眼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6 mo残余散光度数进行分组,0.75 D<残余散光度数≤1.50 D的患者35例40眼作为试验组,残余散光度数≤0.75 D的患者27例33眼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 mo视力、离焦曲线、客观视觉质量[波前像差、斯泰尔比值(SR)、调制传递函数(MTF)]、主观视觉质量(视功能问卷评分)、满意度及脱镜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散光度数及术后6 mo残余散光度数均有差异(P<0.01)。术后6 mo,两组患者裸眼远、中、近视力、客观视觉质量、主观视觉质量、满意度及脱镜率均无差异(P>0.05),离焦曲线显示,两组患者在附加球镜度数+2.00--4.00 D离焦范围内各点视力均无差异(P>0.05)。结论:Lentis Comfort LS-313 MF15 IOL能够包容1.50 D以内的规则散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余散光 视力 离焦曲线 客观视觉质量 主观视觉质量 区域折射型人工晶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晶状体眼行改良四点固定人工晶状体悬吊植入术后角膜内皮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17
作者 陈佳菲 张月玲 +2 位作者 顾朝辉 陈乾 陈强 《临床眼科杂志》 2024年第6期531-536,共6页
目的观察无晶状体眼患者行改良四点固定人工晶状体悬吊植入术后角膜内皮变化,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纳入2021年6月至2022年10月于我院成功行改良四点固定人工晶状体悬吊术的无晶状体眼患者78例(78只眼),记录术前、术后... 目的观察无晶状体眼患者行改良四点固定人工晶状体悬吊植入术后角膜内皮变化,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纳入2021年6月至2022年10月于我院成功行改良四点固定人工晶状体悬吊术的无晶状体眼患者78例(78只眼),记录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ECs)、细胞面积变异系数(CV)、六边形比率,应用单因素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角膜内皮损伤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前患者UCVA为logMAR(1.21±0.34),术后1个月UCVA为logMAR(0.49±0.23),术后3个月UCVA为logMAR(0.39±0.17),三组比较有显著差异(F=772.0,P=0.00),多重比较显示术后1个月、3个月UCVA与术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0.00),术后3个月UCVA与术后1个月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术前患者BCVA为logMAR(0.52±0.76),术后1个月BCVA为logMAR(0.41±0.18),术后3个月BCVA为logMAR(0.36±0.14),三组比较无显著差异(F=2.95,P=0.08),多重比较显示术后1个月、3个月BCVA与术前比较无显著差异(P=0.54,0.16),术后3个月BCVA与术后1个月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术前CECs为(2515.97±291.40)/mm^(2),术后1个月CECs为(2377.61±288.50)/mm^(2),术后3个月CECs为(2320.70±287.37)/mm^(2),三组比较有显著差异(F=334.9,P=0.00);多重比较显示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术后3个月与术后1个月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术前CV为(40.15±2.80)%,术后1个月CV为(42.43±3.25)%,术后3个月CV为(44.14±3.40)%,三组比较有显著差异(F=366.9,P=0.00),多重比较显示术后1个月、3个月与术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术后3个月与术后1个月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术前六边形比率(42.51±5.16)%,术后1个月六边形比率(39.17±4.98)%,术后3个月六边形比率(36.03±6.14)%,三组比较有显著差异(F=103.6,P=0.00),多重比较显示术后1个月、3个月与术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术后3个月与术后1个月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眼压、基线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不是角膜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因素(F=1.13,2.09,0.14,P=0.29,0.15,0.70),性别、眼别、合并开放性角膜损伤、合并糖尿病不是角膜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因素(χ^(2)=0.00,2.62,1.41,2.22,P=1.00,0.10,0.23,0.13),前房灌注及角膜缘切口是角膜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因素(χ^(2)=4.16,14.97,P=0.04,0.00),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前房灌注是影响角膜内皮细胞损伤的危险因素(OR=5.63),角膜缘切口不是影响角膜内皮细胞的危险因素(OR=0.08)。结论无晶状体眼患者行改良四点巩膜固定人工晶状体悬吊植入术后视力显著提高,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降低、细胞面积变异系数升高、六角形比率降低,角膜内皮细胞损伤明显,前房灌注是影响角膜内皮细胞损伤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状体 四点固定 人工晶状体悬吊术 角膜内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的治疗效果观察
18
作者 谢慧 李静文 李娟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3期654-656,共3页
目的:分析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3年2月106例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 目的:分析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3年2月106例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组采用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析比较两组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眼前节参数、角膜内皮功能及并发症.结果:术后6 m,观察组BCVA高于对照组,黄斑中心凹厚度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低于对照组,而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前房容量(Anterior chamber volume,ACV)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 m观察组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角膜内皮细胞计数(Corneal endothelial cell,CEC)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能改善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以及眼前节参数,提升角膜内皮功能,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高度近视 白内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新一代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中使用和不使用可选变量对白内障手术预后的影响
19
作者 李晨 《临床眼科杂志》 2024年第6期481-486,共6页
目的应用新一代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Emmetropia Verifying Optical(EVO)、Kane公式评估晶状体厚度(LT)和中央角膜厚度(CCT)这两个可选变量对白内障术后目标屈光度预测误差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21年7~12月在苏州大学附... 目的应用新一代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Emmetropia Verifying Optical(EVO)、Kane公式评估晶状体厚度(LT)和中央角膜厚度(CCT)这两个可选变量对白内障术后目标屈光度预测误差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21年7~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白内障手术的203例(203只眼)连续白内障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IOLMaster 700生物测量仪进行眼部生物参数的测量。人工晶状体度数应用EVO和Kane公式进行计算,首先使用所有变量进行计算,然后将可选变量逐个删除后进行计算。按照眼轴长度(AL)进行分组,比较不同情况下计算结果的差异及对术后目标屈光度预测误差的影响。结果EVO、Kane公式显示出与BUII公式相似的预测误差分布范围。无论是EVO公式还是Kane公式,在忽略LT和同时忽略LT、CCT的情况下计算获得的目标屈光度平均绝对误差(MAE)值,与使用全部变量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可选变量CCT在上述两个公式中几乎没有价值(当忽略CCT与全部变量相比平均绝对差异:EVO公式为0.01 D;Kane为0.03 D)。当忽略LT和同时忽略LT、CCT时,可选变量对长AL眼(AL≥26 mm)的影响最小(平均绝对差异:EVO公式均为0.07 D;Kane公式均为0.05 D),而对短AL眼(AL≤22 mm)的影响最大(平均绝对差异:EVO公式均为0.24 D;Kane公式也均为0.24 D),当忽略LT和同时忽略LT、CCT时,在AL≤22 mm组中,MAE值≥0.50 D的眼百分比最高(66.7%)。结论可选变量CCT在EVO、Kane公式的计算后对白内障手术预后的影响几乎没有价值。使用部分可选变量或不使用可选变量对EVO、Kane公式进行计算时,对于较短AL的眼(AL≤22 mm),与使用全部可选变量相比,白内障手术后目标屈光度预测误差存在临床显著差异。相比之下,对于AL超过22 mm的眼睛,可选变量对术后目标屈光度的预测误差的影响并不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晶状体计算 EVO公式 Kane公式 白内障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术后原晶状体眼和人工晶状体眼屈光的长期变化
20
作者 张恩魁 《临床眼科杂志》 2005年第5期393-395,共3页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割术后原晶状体眼和人工晶状体眼屈光的长期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34例(其中21只眼为原晶状体,13只眼为晶状体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玻璃体切割术后的屈光变化经过术后1年的随访观察。结果 经过随访观察,原晶...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割术后原晶状体眼和人工晶状体眼屈光的长期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34例(其中21只眼为原晶状体,13只眼为晶状体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玻璃体切割术后的屈光变化经过术后1年的随访观察。结果 经过随访观察,原晶状体眼明显近视化改变,其中6只眼因白内障进行性发展而于玻璃体切割术后一年进行了白内障手术;然而人工晶状体眼却没有明显的屈光变化。结论 由于玻璃体切割术后很容易发生白内障及近视,可在玻璃体切割术同时做晶状体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切割术 晶状体 人工晶状体 屈光 人工晶状体 植入术后 长期变化 眼屈光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白内障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