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晶格模型预测多组元固液界面上的吸附平衡 被引量:7
1
作者 韩振为 周明 余国琮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7,共7页
在晶格模型基础上,提出了预测多组元液体混合物在能量非均匀固体表面上吸附平衡的新方法,得到了吸附相活度系数表达式,计算多组元固液吸附平衡只需二元体系参数.对于硅胶自苯-甲苯-环己烷溶液、活性炭自苯-乙醇-环己烷溶液和活性炭... 在晶格模型基础上,提出了预测多组元液体混合物在能量非均匀固体表面上吸附平衡的新方法,得到了吸附相活度系数表达式,计算多组元固液吸附平衡只需二元体系参数.对于硅胶自苯-甲苯-环己烷溶液、活性炭自苯-乙醇-环己烷溶液和活性炭自苯-乙酸乙酯-环已烷溶液中的吸附等3个三元体系,用本文方法进行了计算,预测结果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液吸附 吸附平衡 晶格模型 固液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间化合物NiAl晶格模型的蒙特卡罗模拟 被引量:5
2
作者 郑晖 申亮 白彬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531-2536,共6页
采用巨正则系综蒙特卡罗(GCMC)方法对NiAl合金晶格模型在1273K温度下的点缺陷浓度和Al原子相对化学活度等进行计算,并与实验数据及缺陷关联模型(DCM)的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当Ni原子比大于0.475时,晶格模型能很好地描述NiAl... 采用巨正则系综蒙特卡罗(GCMC)方法对NiAl合金晶格模型在1273K温度下的点缺陷浓度和Al原子相对化学活度等进行计算,并与实验数据及缺陷关联模型(DCM)的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当Ni原子比大于0.475时,晶格模型能很好地描述NiAl合金的行为;当Ni原子比小于0.475时,空位浓度高于0.05,晶格模型相互作用参数须作适当修正.研究指出GCMC能很好地模拟晶格模型的热力学性质,DCM在描述富Ni区域Al空位的热激发行为和富Al区域Ni空位分布的关联性方面有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间化合物 NIAL合金 晶格模型 点缺陷 蒙特卡罗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杂离子导体的粒子交叠广义晶格模型及其电导的粒子尺度效应
3
作者 庞乾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9期24-29,33,共7页
提出了一种掺杂离子导体(DIC)的粒子交叠广义晶格模型.由此模型,推导随机-电阻-网络(RRN)理论中3种导电键各自组分的几率,并采用有效介质近似(EMA)计算了DIC系统的电导及其粒子尺度效应.
关键词 晶格模型 电导率 粒子尺度效应 掺杂 离子异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炭储存CH_4性能的晶格理论模型及预测 被引量:1
4
作者 岳高伟 郑新军 +2 位作者 曾春林 霍留鹏 梁为民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3-38,54,共7页
建立随压力非单调递增(出现极大值)的吸附等温线模型,是开发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天然气吸附储存(ANG)技术的基本环节之一。基于晶格热力学方程,建立了微孔吸附超临界流体的晶格理论模型,并对不同温度下活性炭的CH_4在吸附等温线进行了预... 建立随压力非单调递增(出现极大值)的吸附等温线模型,是开发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天然气吸附储存(ANG)技术的基本环节之一。基于晶格热力学方程,建立了微孔吸附超临界流体的晶格理论模型,并对不同温度下活性炭的CH_4在吸附等温线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CH_4在活性炭上的吸附等温线随压力增加先增大后减小,不再满足I型等温线;相邻CH_4分子之间的作用势Ea和CH_4分子与孔壁之间的作用势Es均与温度T线性相关,且Es/k与温度正相关,Ea/k与温度负相关;晶格理论模型拟合CH_4在活性炭上吸附出现极值的等温线效果良好,相关系数均在0.99以上。不同温度下的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基本一致,其相对误差不超过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格理论模型 活性炭 甲烷 吸附等温线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封存CO_2性能的晶格理论模型及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郑新军 岳高伟 +2 位作者 霍留鹏 曾春林 梁为民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0-36,共7页
为了更好地在煤层中封存CO_2,开展CO_2在煤体上跨越临界点的大范围吸附规律(随压力非单调递增)研究尤为重要。基于晶格热力学方程,建立了微孔吸附超临界流体的晶格模型,并对不同温度下不同变质程度煤样的CO_2的吸附等温线进行了预测,研... 为了更好地在煤层中封存CO_2,开展CO_2在煤体上跨越临界点的大范围吸附规律(随压力非单调递增)研究尤为重要。基于晶格热力学方程,建立了微孔吸附超临界流体的晶格模型,并对不同温度下不同变质程度煤样的CO_2的吸附等温线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CO_2在煤上的吸附等温线随压力增加先增大后减小,不再满足I型等温线;CO_2分子之间作用势εa虽然远小于CO_2分子与孔壁之间的作用势εs,但忽略εa将导致理论吸附量与实测吸附量误差变大;作用势εs与温度正相关,而εa与温度负相关。晶格理论模型(εa≠0)拟合CO_2在煤上吸附出现极值的等温线效果良好,相关系数均在0.99以上,其对不同温度下不同变质程度煤的CO_2的吸附等温线进行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基本一致,其相对误差不超过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 晶格理论模型 CO2吸附等温线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晶格气体模型模拟表面吸附状态过程中序参量的计算
6
作者 李侠 熊国民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25-328,共4页
主要讨论了在用晶格气体模型模拟气体分子在固体表面吸附状况时所涉及到的一个重要物理参量———序参量的定义以及其表达式的推导和论证。首先 ,运用简单的逻辑推理和代数运算对表面吸附状态的物理描述进行代数化 ,也即是用具体的代数... 主要讨论了在用晶格气体模型模拟气体分子在固体表面吸附状况时所涉及到的一个重要物理参量———序参量的定义以及其表达式的推导和论证。首先 ,运用简单的逻辑推理和代数运算对表面吸附状态的物理描述进行代数化 ,也即是用具体的代数式值来表达整个表面分子的吸附状态 ;然后再将这些代数式进行组合 ,构成一个可以表达不同表面吸附状态的函数 ,也即是将讨论的序参量 ;最后 ,将所得的理论公式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便得到了可以直接引用的序参量表达式。根据需要 ,在这里主要讨论了P(2× 2 ) ,P(2× 1)和P(3×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序参量 晶格 吸附态 晶格气体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LA模型中提高模拟结果可靠性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凯 胡文军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9-11,共3页
通过运用脱离晶格模型和超立方晶格模型模拟来改进DLA算法。结果表明,采用新的模拟方法可提高模拟结果的可靠性,理沦预测值和模拟结果基本一致。
关键词 DLA模型 理论 脱离晶格模型 分形 团簇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充电模态下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模型辨识 被引量:17
8
作者 刘伟龙 王丽芳 +1 位作者 廖承林 王立业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98-207,共10页
电池模型及参数辨识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进行充、放电优化控制的基础,同时模型参数受充、放电工况的影响。为对充电模态下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进行建模与参数辨识,对动力电池建模方法、模型参数辨识算法展开研究,建立基于电极阻抗谱理论... 电池模型及参数辨识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进行充、放电优化控制的基础,同时模型参数受充、放电工况的影响。为对充电模态下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进行建模与参数辨识,对动力电池建模方法、模型参数辨识算法展开研究,建立基于电极阻抗谱理论的可变阶次电池等效电路模型,提出基于遗忘因子扩展递推最小二乘算法(FFRELS)的模型参数辨识算法,构建基于贝叶斯信息准则(BIC)的电池模型最优阶次选择算法,创建基于晶格气体模型(LGM)的电池开路电压模型,对电池模型参数辨识算法进行修正,实现了充电模态下的电池模型参数辨识与最优阶次选择。仿真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池模型 参数辨识 遗忘因子 贝叶斯信息准则 晶格气体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单层原子晶格振动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张晓军 陈长乐 +1 位作者 高宾 王安祥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第5期98-101,共4页
构建了体心立方结构金属Ta、W和Mo的二维单层原子的晶格振动模型,在此基础上把原子势函数和晶格动力学理论相结合,用Matlab语言编辑程序模拟了Ta、W和Mo沿ГΧ、ГM和ΧM 3个对称方向的声子色散曲线,并对这些曲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Ta... 构建了体心立方结构金属Ta、W和Mo的二维单层原子的晶格振动模型,在此基础上把原子势函数和晶格动力学理论相结合,用Matlab语言编辑程序模拟了Ta、W和Mo沿ГΧ、ГM和ΧM 3个对称方向的声子色散曲线,并对这些曲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Ta、W和Mo3种金属二维单层原子的声子色散曲线非常相似,只是数值上有些差异;沿ГΧ、ГM和ΧM 3个对称方向上,3种金属均有两个独立模,其中在ГΧ和ГM方向上两个独立模分别是纵波模和横波模,然而在ΧM方向上的两个独立模既不是横波模也不是纵波模;在短波长附近(Γ点)观测到了声子软化现象;在同一对称方向上,3种体心立方金属二维单层原子的振动频率随原子质量的增大而依次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单层原子 晶格振动模型 原子势函数 色散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OSG引擎的森林火势蔓延仿真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邵磊 严小天 +1 位作者 刘剑 刘玉明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32-1241,共10页
针对森林火势蔓延趋势的仿真推演需求,以及森林消防队伍的行动路线选择和实时路径生成的需要,提出了一种融合数字高程信息(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的扩展晶格模型,将地形的植被、受灾属性与地理高程信息进行结合,通过实时运算得... 针对森林火势蔓延趋势的仿真推演需求,以及森林消防队伍的行动路线选择和实时路径生成的需要,提出了一种融合数字高程信息(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的扩展晶格模型,将地形的植被、受灾属性与地理高程信息进行结合,通过实时运算得到结果数据并转换为可渲染的资源形式,利用OSG三维渲染引擎将其呈现到最终用户层面。借助这一数据结构以及对应的关键算法技术的研究实现,完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森林火势蔓延趋势仿真和灭火演练系统。该系统具有灵活性高,仿真效率和效果较好,支持各种并行计算方法的特点,可以在相关行业和系统中广泛推广和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灾蔓延 实时渲染 扩展晶格模型结构 自适应寻路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皂荚素的表面活性及其二元体系的热力学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正武 李干佐 +3 位作者 牟建海 关大任 廖莉玲 娄安境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1583-1587,共5页
通过表面张力的测定研究了皂荚素 (GS)的表面活性及其热力学性质随温度的变化 .测定了皂荚素分别与十二烷基磺酸钠、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硫酸钠、全氟辛酸钠、十二烷基脂肪醇聚氧乙烯 (9)醚、辛基酚聚氧乙烯 (1 0 )醚及十六烷基三甲基溴... 通过表面张力的测定研究了皂荚素 (GS)的表面活性及其热力学性质随温度的变化 .测定了皂荚素分别与十二烷基磺酸钠、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硫酸钠、全氟辛酸钠、十二烷基脂肪醇聚氧乙烯 (9)醚、辛基酚聚氧乙烯 (1 0 )醚及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等复配的表面张力 -浓度对数关系 (γ~lgc)曲线 ,并用二维晶格模型及正规溶液理论计算了含皂荚素的二元表面活性剂溶液表面吸附层的组成、分子相互作用参数及分子交换能 .结果表明 ,皂荚素主要呈现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性质 ,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呈微弱的离子性 .复配后分子交换能均小于零 ,复配增效 .增效顺序为 GS/阳离子 >GS/非离子 >GS/阴离子 (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 二元体系 热力学 皂荚素 天然植物表面活性剂 表面张力 二维晶格模型 分子相互作用参数 分子交换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遗传算法的蛋白质折叠模拟系统 被引量:10
12
作者 倪红春 王翼飞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1年第4期359-364,共6页
在模拟蛋白质折叠的遗传算法基础上 ,采用晶格模型 ,设计了一个用于蛋白质折叠模拟的软件系统 ,并举例说明该系统的用法 .该蛋白质折叠模拟系统可用于蛋白质折叠预测和蛋白质进化研究 。
关键词 蛋白质折叠模拟 遗传算法 晶格模型 折叠预测 分子设计 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质折叠的计算机模拟 被引量:8
13
作者 解伟 王翼飞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45-149,共5页
介绍了计算机模拟蛋白质折叠问题的背景、模型和意义 .在对模型问题采用 Monte- Carlo方法和单纯遗传算法得到能量最小构象的基础上 ,提出了适用的混合遗传算法 ,并通过计算机模拟试验对三种方法作了比较 .计算结果表明 ,对于蛋白质折... 介绍了计算机模拟蛋白质折叠问题的背景、模型和意义 .在对模型问题采用 Monte- Carlo方法和单纯遗传算法得到能量最小构象的基础上 ,提出了适用的混合遗传算法 ,并通过计算机模拟试验对三种方法作了比较 .计算结果表明 ,对于蛋白质折叠的二维晶格模型而言 ,混合遗传算法优于通常的 Mon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折叠 遗传算法 二维晶格模型 计算机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质折叠的三维计算机模拟
14
作者 解伟 王翼飞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6期548-550,共3页
介绍了计算机模拟蛋白质的三维模型.利用混合遗传算法对模型问题进行了模拟计算,获得了由2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肽链的能量最小的折叠构象.计算结果表明,对于蛋白质折叠的三维晶格模型而言,混合遗传算法是很有效的.
关键词 蛋白质折叠模拟 混合遗传算法 三维晶格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酸在水溶液中的离解行为
15
作者 李文波 杜萧萧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3-90,109,共9页
为了研究不同分子质量的聚丙烯酸(PAAH)在水溶液中的离解行为以及聚电解质(聚丙烯酸)与小分子弱电解质(丙烯酸(AAH)和醋酸(HAc))离解行为的差异。文中采用沉淀聚合法制备了聚合度在300~2 000范围内的聚丙烯酸,并使用pH计测量聚丙烯酸、... 为了研究不同分子质量的聚丙烯酸(PAAH)在水溶液中的离解行为以及聚电解质(聚丙烯酸)与小分子弱电解质(丙烯酸(AAH)和醋酸(HAc))离解行为的差异。文中采用沉淀聚合法制备了聚合度在300~2 000范围内的聚丙烯酸,并使用pH计测量聚丙烯酸、丙烯酸和醋酸水溶液的pH值,以此来判定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离解行为;然后从热力学角度和Flory-Huggins晶格模型推导出电解质在离解过程中的离解平衡方程。结果表明:聚丙烯酸在水溶液中的离解行为与聚合度基本无关。通过数学简化离解平衡方程得到传统平衡常数K_(α)的计算公式,并赋予K_(α)确切的物理意义:电解质水溶液在离解过程中离解水合效应相互作用能的相对强度参数。把数据代入离解平衡方程发现,聚电解质和小分子弱电解质均存在两种摩尔电离水合能ΔE,分别在低浓度区和高浓度区,这是丙烯酸、醋酸和聚丙烯酸在低浓度区都偏离了传统平衡常数K_(α)理论线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电解质 热力学 离解平衡方程 电离平衡常数 Flory-Huggins晶格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享内存式并行离散元程序的设计与测试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长圣 尹宏伟 +1 位作者 刘春 蔡申阳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61-1170,共10页
构建了适用于并行计算的离散元数据结构,改进了基于网格法的邻居搜索算法,进而完成无锁的离散元程序的并行设计.计算测试实例采用固体晶格模型,模拟了一个岩石试样在单轴压缩情况下的整个剪切破坏过程.测试结果表明:颗粒数量达到数万以... 构建了适用于并行计算的离散元数据结构,改进了基于网格法的邻居搜索算法,进而完成无锁的离散元程序的并行设计.计算测试实例采用固体晶格模型,模拟了一个岩石试样在单轴压缩情况下的整个剪切破坏过程.测试结果表明:颗粒数量达到数万以上后,加速比变化不大,体现了并行具有与问题规模无关的特点;四个线程并行计算时,并行效率可达到0.85左右,程序耗时随颗粒数量增加呈现良好的线性增长趋势.新的邻居搜索算法适用于离散元的并行计算,可以大大提高计算速度,有助于复杂岩土体或复杂地质模型等颗粒要求较多的问题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 OPENMP 数据结构 邻居搜索 固体晶格模型 单轴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YAG∶Cr^(3+)晶体精细光谱结构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魏群 杨子元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88-692,共5页
采用不同的晶体畸变模型,利用CDM(completediagonalizationmethod)方法对YAG∶Cr3+晶体的EPR参量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计算结果对晶格畸变模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三角对称下,对杂质离子电荷与中心离子电荷相等的情况,不适合用... 采用不同的晶体畸变模型,利用CDM(completediagonalizationmethod)方法对YAG∶Cr3+晶体的EPR参量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计算结果对晶格畸变模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三角对称下,对杂质离子电荷与中心离子电荷相等的情况,不适合用杂质离子沿C3轴位移的模型来研究晶体的局域结构,而且由于基态和第一激发态的零场分裂都对局域结构微变非常敏感,因此仅由基态零场分裂来确定晶格局域结构是不可靠的·同时结果表明,Cr3+离子进入YAG晶体后,产生了Δθ=1.88°的三角畸变·从而成功统一地解释了YAG∶Cr3+晶体的EPR参量和精细光谱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AG:Cr^3+晶体 精细光谱 晶格畸变模型 EPR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封面图片说明
18
作者 张苗 宗影影 +1 位作者 郭斌 单德彬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8-18,共1页
本期的封面图片出自文章“金属-氢系统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进展”,是第一性原理计算所用金属-氢晶格结构模型,分别代表了氢原子占据bcc、hcp、fcc类型金属的四面体间隙、八面体间隙时的晶格模型.金属-氢系统中,低氢含量时氢会以固溶氢... 本期的封面图片出自文章“金属-氢系统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进展”,是第一性原理计算所用金属-氢晶格结构模型,分别代表了氢原子占据bcc、hcp、fcc类型金属的四面体间隙、八面体间隙时的晶格模型.金属-氢系统中,低氢含量时氢会以固溶氢原子的形式存在于金属晶格间隙,形成金属-氢固溶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片 封面 第一性原理计算 四面体间隙 晶格模型 氢系统 结构模型 氢原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对称相互作用势对孤波散射过程中相移的影响
19
作者 张楠 金涛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4-38,共5页
研究了一维广义FPU-αβ晶格模型中微观粒子之间相互作用势的非对称性对孤波散射过程产生相移的影响,该系统存在两种拓扑孤波,Kink和Antikink。数值计算结果表明:随着非对称性强度增加,同种孤波散射所产生的相移减小,而异种孤波散射所... 研究了一维广义FPU-αβ晶格模型中微观粒子之间相互作用势的非对称性对孤波散射过程产生相移的影响,该系统存在两种拓扑孤波,Kink和Antikink。数值计算结果表明:随着非对称性强度增加,同种孤波散射所产生的相移减小,而异种孤波散射所产生的相移增大。为解释上述计算结果,在特殊孤波碰撞位形下将广义FPU-αβ晶格模型近似成具有非线性相互作用的两粒子系统,通过求解两粒子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发现:在总能量确定的情况下,两粒子最大相对位移的绝对值随非对称性增加而减小;最大相对位移在扣除微观粒子两平衡位置间距后所得到的结果与数值计算得到孤波相移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波散射 相移 FPU—αβ晶格模型 非对称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应力条件下的岩芯电磁性能变化(英文)
20
作者 黄启文 李阿伟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9年第4期453-458,共6页
根据标准晶格模型理论,在高应力作用下,岩石的Si-O键最外层电子将被挤入晶格间隙里,松散外逸的电子云在电场中将产生直流电流(DC),进而吸收电磁波,转换成交流电流(AC)。直流电流来源于量子力学穿隧效应电子和断键电子。穿隧效应电子的... 根据标准晶格模型理论,在高应力作用下,岩石的Si-O键最外层电子将被挤入晶格间隙里,松散外逸的电子云在电场中将产生直流电流(DC),进而吸收电磁波,转换成交流电流(AC)。直流电流来源于量子力学穿隧效应电子和断键电子。穿隧效应电子的形成过程和原理:氧原子的最外电子被束缚在浅位能井(shallow potential well)(0.38 V),当高应力作用时,电子吸收部分能量,增加其动能,虽然这种轻微的动能增加不足以使电子克服并跳出它的位能井(potential well),但它足以增加穿过井壁(well wall)进入晶格空隙间的概率,这个概率乘以可用氧原子的数目即为由于隧穿效应形成电子云的电子数量,其量级通常为微微库伦(picocoulombs)到纳米库伦(nanocoulombs)。断键电子的形成过程和原理:从微裂纹开始断裂键释放电子,并且裂纹成核点极可能开始是平行排列的,每当Si-O键断裂时,就会产生一个+Si悬键,伴随着一个自由电子附着在-O原子上,这个电子将从原子跃迁到原子,这种电子电流与裂纹的表面积和电池电极的收集效率成正比。断键形成的电子云比穿隧效应多很多。两种电子均被试验所证实。在高应力条件下岩石破裂之前,由电子穿隧效应,DC缓慢增加,随着岩石破裂的发生而导致断键电子增多,DC急剧增加;AC的电压振幅(V)随电流(I)增大而减小,当电流减小到正常时,在岩石破裂后电压振幅回归正常;遵守能量守恒原理,吸收的电磁波能量(E)与交流电流功率(V×I)相等,即E= V×I。研究结果表明电磁波监测可用于探测地壳高应力变化和岩石破裂特征,当应力达到岩体断裂的临界强度时,其应变晶体结构开始释放越来越多的外逸电子,最终岩体晶体结构断裂产生一个地震或滑动事件。岩石破裂的电磁性能变化研究可用于研发电磁波地学监测仪器,电磁波监测可以作为地应力监测的一种补充和对比分析方法,两种方法相结合比地应力监测一种方法更可靠。此外,在高应力条件下岩石还有其它现象:应变蠕变辐射、光发射、声发射、静电等,这些现象的观测也是预测地质事件需要考虑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格模型 外电子云 量子穿隧效应 断键 电磁波 直流电 交流电 吸收能量 能量守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