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晶体成核-生长热动力学剖析白云岩成因问题的新进展
1
作者 高和婷 李茜 +5 位作者 朱光有 李生 王瑞林 侯佳凯 张杰志 郑凯航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5-189,共25页
“白云岩问题”已持续困扰了地质学家200余年,无疑是地质学上争议最长久的难题之一。为推进白云岩成因问题的研究,本文借助晶体结构分析对白云岩晶体结构特征进行差异性研究,明确其形成环境及演化特征,进而为揭示其成因机制提供依据。... “白云岩问题”已持续困扰了地质学家200余年,无疑是地质学上争议最长久的难题之一。为推进白云岩成因问题的研究,本文借助晶体结构分析对白云岩晶体结构特征进行差异性研究,明确其形成环境及演化特征,进而为揭示其成因机制提供依据。由于晶体结构和成核生长动力学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本文将晶体结构研究与成核生长热动力学理论相结合,深入剖析白云岩的形成机制和条件。晶体结构分析表明,晶体结构控制了白云石的晶体类型、成核生长速率、生长方向和其晶体最终形态,并决定了其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质。热力学研究表明,现代海水具有析出白云石的热力学倾向,白云化反应可以在标准状态下进行,然而现代海水白云石的沉积量非常有限,建立新的热力学模型解释白云岩成因问题仍需结合实际加以验证可行性。动力学研究表明,海水中低温无机白云石形成困难的动力学因素包括Mg^(2+)的水合作用、硫酸盐、阳离子有序化过程、CO_(3)^(2-)的活性、溶液过饱和度和成核位点的有无等。但对于这些因素研究的认识仍然存在分歧,并没有解决低温无机白云石形成的关键问题。白云岩的形成和有序化是在地质时期内溶解重结晶的结果,白云岩早期阶段可能受成核动力学控制,产物以亚稳定中间相为主,而后主要是受生长动力学控制。高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矿物学研究向分子、原子尺度深入,为白云石形成机制的研究提供方向。因此,合理利用高新技术,结合晶体结构分析和晶体成核生长热动力学理论,从原子尺度探索白云石晶体生长机制,以期为研究白云岩成因提供新视角,进而为解开白云岩成因之谜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成因 晶体结构 晶体成核生长 热力学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模拟环境中胆红素钙的成核与晶体生长
2
作者 黄方志 沈玉华 +1 位作者 谢安建 裘灵光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132-1135,共4页
用FT-IR、XRD、SEM和TGA等研究了4种不同模拟体系中胆红素钙晶体的成核与生长情况,考察了生物大分子和CO2对胆红素钙的成核与结晶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溶液中胆红素钙很难结晶形成晶体结构,但在暴露大气中的葡聚糖水溶液模拟体系中则... 用FT-IR、XRD、SEM和TGA等研究了4种不同模拟体系中胆红素钙晶体的成核与生长情况,考察了生物大分子和CO2对胆红素钙的成核与结晶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溶液中胆红素钙很难结晶形成晶体结构,但在暴露大气中的葡聚糖水溶液模拟体系中则形成了含质量分数为12%碳酸钙的胆红素钙/碳酸钙复合晶体。在此过程中,CO2气体促进了碳酸钙晶体的形成,碳酸钙晶体不同晶面的选择吸附性能和葡聚糖分子的含O功能团为胆红素钙的成核提供了有效位点和定向调控作用,共同模板作用诱导调控了在2θ为19.8°、21.8°有强衍射峰的胆红素钙晶体的形成。晶态胆红素钙具有明显的热分解温度,而处于非晶态时则无此种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红素钙 生物模拟 成核晶体生长 葡聚糖 碳酸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chanism and application of seed-induced goethite crystal growth for iron removal from rich-zinc solution
3
作者 ZHU Qiang YANG Jian-guang +5 位作者 NAN Tian-xiang ZENG Wei-zhi TANG Shi-yang LIU Jiang ZHANG Yan TANG Chao-bo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5年第3期837-852,共16页
The goethite residue generated from zinc hydrometallurgy is classified as hazardous solid waste,produced in large quantities,and results in significant zinc loss.The study was conducted on removing iron from FeSO_(4)-... The goethite residue generated from zinc hydrometallurgy is classified as hazardous solid waste,produced in large quantities,and results in significant zinc loss.The study was conducted on removing iron from FeSO_(4)-ZnSO_(4) solution,employing seed-induced nucleation methods.Analysis of the iron removal rate,residue structure,morphology,and elemental composition involved ICP,XRD,FT-IR,and SEM.The existing state of zinc was investigated by combining step-by-step dissolution using hydrochloric acid.Concurrently,iron removal tests were extended to industrial solutions to assess the influence of seeds and solution pH on zinc loss and residue yield.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seed addition increased the iron removal rate by 3%,elevated the residual iron content by 6.39%,and mitigated zinc loss by 29.55%in the simulated solution.Seed-induced nucleation prevented excessive nuclei formation,fostering crystal stable growth and high crystallinity.In addition,the zinc content of surface adsorption and crystal internal embedding in the residue was determined,and the zinc distribution on the surface was dense.In contrast,the total amount of zinc within the crystal was higher.The test results in the industrial solution demonstrated that the introduction of seeds expanded the pH range for goethite formation and growth,and the zinc loss per ton of iron removed was reduced by 50.91 kg(34.12%)and the iron residue reduced by 0.17 t(8.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ron removal crystal growth homogeneous and heterogeneous nucleation goethite process zinc hydrometallurg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蓝相液晶逐层相变过程的表征与机理探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郑成林 孙莉 +1 位作者 王京霞 江雷 《液晶与显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79-1688,共10页
蓝相液晶是一种自组装三维软光子晶体,在传感显示、信息加密防伪、光学器件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有关蓝相相变的研究并不充分。本文对温度区间宽达2.5℃的单畴蓝相Ⅱ(BPⅡ)到蓝相Ⅰ(BPⅠ)相变过程进行光学和结构表征,采用晶... 蓝相液晶是一种自组装三维软光子晶体,在传感显示、信息加密防伪、光学器件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有关蓝相相变的研究并不充分。本文对温度区间宽达2.5℃的单畴蓝相Ⅱ(BPⅡ)到蓝相Ⅰ(BPⅠ)相变过程进行光学和结构表征,采用晶体成核生长理论阐明了各阶段相变行为的机理。BPⅡ和BPⅠ共存阶段(BPⅡ-BPⅠ)反射光谱的双峰和Kossel衍射图案中圆环和四弧的叠加表明了该阶段是BPⅡ和BPⅠ相态的层状堆叠。利用偏光显微镜和低压扫描电镜观察到了BPⅡ、BPⅡ-BPⅠ、BPⅠ三个阶段的层状生长结构,发现BPⅠ从BPⅡ的刃位错中成核并外延生长,其相变过程从液晶盒上部逐层转变至下部。在BPⅠ阶段,刃位错和螺旋位错移动并合并,使织构转变为同心圆环状。本研究对完善蓝相相变理论和指导制备大面积单畴蓝相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相 相变 层状结构 晶体成核生长 位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结晶中的经典与非经典结晶路径
5
作者 宋舒虹 姚昌林 +2 位作者 王蕾 曲亚倩 陶绪堂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69-684,共16页
晶体的结晶路径分为经典结晶路径和非经典结晶路径。经典结晶路径往往涉及一些简单的化学结构,晶体的成核、生长是通过单体的依次添加实现的,经过长期研究,目前研究人员已对其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并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但对于... 晶体的结晶路径分为经典结晶路径和非经典结晶路径。经典结晶路径往往涉及一些简单的化学结构,晶体的成核、生长是通过单体的依次添加实现的,经过长期研究,目前研究人员已对其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并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但对于非经典的结晶路径,由于涉及复杂中间态粒子的形成和多步结晶过程,尚未获得全面、统一的理论支持。在药物结晶领域,有机分子构象自由度的引入增加了体系的复杂性,分子间弱的相互作用使得固态药物分子存在多晶型现象。由于药物的理化性质及生物利用度与其晶型息息相关,同时,药物结晶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复杂中间态粒子往往会改变最终得到的药物晶型,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对药物晶体成核和生长路径的研究,以期发展能实现对药物晶体成核和生长过程主动控制的方法。本文简要综述了目前药物在溶液或熔体中结晶的经典与非经典结晶路径,包括奥斯特瓦尔德阶段定律、独立成核、交叉成核。从溶液化学的角度看,分子在浓溶液中会通过自组装形成结构合成子,成核与溶液中的生长单元、结构合成子密切相关。从分子水平上探索溶液中有关分子运动的信息、分析各体系下晶核与结构合成子之间的关系是区分两种结晶路径的关键所在,非经典结晶在药物结晶领域是机遇也是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结晶 多晶型 经典结晶路径 非经典结晶路径 晶体成核生长 分子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