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0—2020年重庆市土地利用变化及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3
1
作者 孙贵艳 代云川 《湖北农业科学》 2023年第7期38-43,62,共7页
基于重庆市2000、2010、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分析其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并利用景观脆弱度指数和景观格局指数建立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对生态风险时空变化特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0—2020年,重庆市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林地;人... 基于重庆市2000、2010、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分析其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并利用景观脆弱度指数和景观格局指数建立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对生态风险时空变化特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0—2020年,重庆市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林地;人造地表、林地、水体面积不断增加,耕地、草地、灌木地、湿地面积不断减少,其中,人造地表面积明显增加,且主要来自耕地;重庆市各时期景观生态风险在空间上呈正向集聚效应,高-高集聚区呈减少趋势;重庆市以中生态风险区、较低生态风险区为主,整体生态风险逐渐减弱。需针对不同生态风险区,采取差异化的土地利用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观生态风险演变及其对驱动因素的响应--以北京生态涵养区为例 被引量:5
2
作者 高林 赵中秋 +1 位作者 宋东阳 裴小龙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031-4041,共11页
基于1990~2020年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建立了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对30a间北京生态涵养区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演变特征进行探究,并使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了自然与人为因素对景观生态风险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与... 基于1990~2020年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建立了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对30a间北京生态涵养区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演变特征进行探究,并使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了自然与人为因素对景观生态风险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与耕地为主,1990~202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呈现林地、建设用地、水域增加,耕地、草地、未利用地减少的趋势.近30a间,景观生态风险持续下降,中、较高、高生态风险区分别下降8.45%、13.66%、8.13%,低、较低生态风险区分别增加2124.34,1247.96km^(2),在空间尺度上呈现正相关性.单因子探测中,人为干扰度、NDVI、高程是驱动景观生态风险变化的主要因素,双因子交互探测结果全部呈现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人为干扰度与其他因子相互作用是景观生态风险演变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揭示了30a间北京生态涵养区土地利用格局与景观生态风险变化,探究了景观生态风险演变的驱动因素,为北京生态涵养区保持生态稳定、促进绿色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土地利用 北京生态涵养区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US模型的汾河流域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分异及多情景模拟 被引量:6
3
作者 汪勇政 梁哲 +2 位作者 余浩然 张强 范昕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45,共11页
探究流域地区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分异规律及未来多情景模拟对于诊断区域土地开发问题以及促进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以汾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0、202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GIS网格法、景观格局指数、空间统... 探究流域地区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分异规律及未来多情景模拟对于诊断区域土地开发问题以及促进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以汾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0、202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GIS网格法、景观格局指数、空间统计分析等方法,探究汾河流域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分异特征及其规律,并结合多元数据采用PLUS模型模拟探讨未来多情景下汾河流域景观生态风险的演变趋势及其差异。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汾河流域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均值整体呈下降趋势,主要由于低风险地区面积持续增加;(2)其空间集聚效应逐年增强,地形较平坦的盆地地区主要为低风险和较低风险等级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范围愈大集聚性越强;(3)2035年两情景景观生态风险进一步降低,基于生态保护可持续情景下汾河流域景观生态风险均值降低以及低风险面积增大与林地、草地、水域的面积增大和连通密切相关,自然发展情境下的变化与建设用地和耕地的整合紧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US模型 多情景模拟 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汾河流域 景观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雪宝顶流域钙华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探讨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相邑 代群威 +4 位作者 党政 罗尧东 崔杰 董发勤 张婷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0-146,共7页
景观生态风险评价能够有效地对区域景观格局进行优化并为风险防范提供理论基础。文献计量学分析表明,国内岩溶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研究主要从“研究对象”、“评价模型”、“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4个方面分析;而钙华作为特殊的岩溶体,... 景观生态风险评价能够有效地对区域景观格局进行优化并为风险防范提供理论基础。文献计量学分析表明,国内岩溶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研究主要从“研究对象”、“评价模型”、“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4个方面分析;而钙华作为特殊的岩溶体,目前对它的生态风险评价几乎未开展。文章从岩溶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入手,基于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和层次分析法,提出以地表钙华体与地表水循环作为景观主体,并对主体因素逐步细化,形成多层次综合评价模型,展开对雪宝顶流域钙华景观的生态风险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献计量学 CITESPACE 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岩溶景观 钙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的水网乡村韧性规划——以长白荡片区为例 被引量:13
5
作者 王沁园 丁金华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17,共8页
苏南乡村是我国乡村发展的先行区,具有复杂的水网空间特征,呈现出一定的地域特殊性。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乡村水域网络破碎化、乡村生态风险增加等问题凸显。以苏州昆山长白荡片区为例,利用景观格局指数法、克里金插值法和地理信息系... 苏南乡村是我国乡村发展的先行区,具有复杂的水网空间特征,呈现出一定的地域特殊性。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乡村水域网络破碎化、乡村生态风险增加等问题凸显。以苏州昆山长白荡片区为例,利用景观格局指数法、克里金插值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通过景观干扰度分析、景观脆弱度分析,构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在风险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基于韧性的适应性、冗余性、鲁棒性特征,从构建抗干扰性生态网络、重组多情景功能分区和完善自适应循环体系三个层面提出苏南水网乡村韧性规划策略,为水网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韧性规划 水网乡村 生态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观变化的生态风险评价与预测——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例 被引量:10
6
作者 丁鸿浩 贺宏斌 孙然好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7-173,共7页
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遥感数据,对洛阳市景观格局和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分布与动态特征进行评价、分析与预测。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洛阳市以林地耕地为优势景观,建设用地、林地和耕地的转移幅度较大;整体景观格局特征变化稳定... 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遥感数据,对洛阳市景观格局和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分布与动态特征进行评价、分析与预测。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洛阳市以林地耕地为优势景观,建设用地、林地和耕地的转移幅度较大;整体景观格局特征变化稳定,其中南部和北部的耕地与建设用地破碎度和复杂程度升高,中部林地的聚集度和优势度升高。(2)洛阳市景观生态风险水平整体较高,风险等级分布较为稳定,2000—2020年风险变化呈先增后减趋势,当前恶化区主要分布在南部的水源、水库以及自然保护地周边,预测2030年风险恶化区将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以及洛河、伊河流域两侧的耕地地区。(3)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空间分布存在显著正自相关性且聚集性不断减弱;自然条件为2020年风险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因素,其中海拔、气温、坡度因子解释力较高。(4)南部林地为风险滞后区,风险降低缓慢;中部耕地为稳定高风险区;北部建成区和黄河下游区域为风险频变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景观生态风险预测 风险管理 河南省洛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的景观格局优化——以北京市浅山区为例 被引量:17
7
作者 倪畅 周凯 郑曦 《风景园林》 2021年第5期80-85,共6页
随着城市扩张蔓延、自然环境变化,处于城市中的深山区与山前平原过渡地带的浅山区易受到多源因素综合作用。判断浅山区景观生态风险,进行景观格局优化,能够有效实现浅山与城市区域的生态安全稳定。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北京... 随着城市扩张蔓延、自然环境变化,处于城市中的深山区与山前平原过渡地带的浅山区易受到多源因素综合作用。判断浅山区景观生态风险,进行景观格局优化,能够有效实现浅山与城市区域的生态安全稳定。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北京市浅山区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利用景观生态学方法、景观格局指数法、空间主成分分析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从景观格局、自然要素、人类社会要素3个方面对景观生态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基于评价结果,采用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构建生态廊道与生态节点,优化浅山区域景观格局。结果表明:浅山区景观生态风险不均衡,其变化与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基本吻合。共识别了10个生态源地,构建了10条生态廊道、14个生态节点,组成点、线、面交织的多层次生态网络。优化了浅山区域景观格局,将有效改善研究区的生态安全水平,对于北京浅山生态优先的发展战略、推动城市形成可持续的健康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景观格局优化 浅山区 生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川市景观生态风险评价与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构建 被引量:23
8
作者 张晓东 赵志鹏 +4 位作者 赵银鑫 高学花 马玉学 刘乃静 吉卫波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26-1636,共11页
银川市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亟需优化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以银川市为研究区,综合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分析了银川市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分异特征,构建了生态安全格局并提出了生态... 银川市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亟需优化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以银川市为研究区,综合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分析了银川市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分异特征,构建了生态安全格局并提出了生态安全保护策略。结果表明:(1)银川市景观生态风险整体呈中北部高、南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000、2010年和2020年的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2155、0.2145和0.2130,生态风险整体呈下降趋势,生态风险等级总体由高等级向低等级转移。(2)共识别优化银川市生态廊道22条,生态节点52个,生态廊道累计长度约511.23 km,大致呈“北西—东南”方向网状分布,北部稀疏、南部密集。6条关键廊道贯穿南北,沿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带分布,形成了“三纵”的空间格局分布特征。(3)银川市优化后的生态安全格局由819.56 km2的生态源地、22条生态廊道和52个生态节点构成,并提出了针对生态源地、廊道和节点的生态安全保护策略,以期为银川市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和生态安全水平的提升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生态安全格局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银川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显隐性分析的青龙满族自治县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空间分异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简卿 张立强 +1 位作者 张蓬涛 赵丽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28-235,共8页
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可揭示区域生态风险的时空变化规律,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和优化环境管理有重要意义。从景观生态风险的显隐性角度出发,选取不同的因子作为评价指标,构建了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结合GIS,Geoda等空间分析技术,并以青... 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可揭示区域生态风险的时空变化规律,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和优化环境管理有重要意义。从景观生态风险的显隐性角度出发,选取不同的因子作为评价指标,构建了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结合GIS,Geoda等空间分析技术,并以青龙满族自治县为研究区域,进行了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和空间相关性分析,揭示了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景观斑块的破碎化等显性风险是区域风险升高的直接原因,而隐性风险例如长久以往的人类活动干扰而导致的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的破坏无疑是诱因;2001—2013年,青龙满族自治县整体景观生态风险呈下降趋势,但风险指数仍处于较高等级,空间分布上风险等级呈西部高东部低的特征;研究期间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在空间上存在着较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且HH聚类和LL聚类呈增强趋势;通过对风险变化区的地类变化分析可知,林地对于区域景观生态风险值的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林地面积的增加有效降低了区域景观生态风险值,而未利用地对生态风险指数变化也有重要影响,应控制未利用地合理、适时、适度地开发。研究结果为研究区以及类似地域景观生态风险管理和土地利用生态布局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显隐性分析 空间自相关 青龙满族自治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盐城市海滨土地利用对景观生态风险的影响 被引量:13
10
作者 孙贤斌 刘红玉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2011年第3期140-145,共6页
为了给江苏盐城海滨区域的生态环境管理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利用地统计学理论模型和GIS技术,对江苏盐城海滨区域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数据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和空间变异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987~2007年,盐城海滨区域和自然保护区内... 为了给江苏盐城海滨区域的生态环境管理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利用地统计学理论模型和GIS技术,对江苏盐城海滨区域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数据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和空间变异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987~2007年,盐城海滨区域和自然保护区内的土地利用结构均发生了显著变化,耕地逐渐增加,自然湿地迅速减少、人工湿地逐渐增加,人类对湿地景观的干扰程度逐渐加剧。自1987年以来,盐城市海滨区域的生态环境受人类活动的干扰增强,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景观结构的变化已导致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发生了显著的时空差异,景观生态风险呈增大的趋势。20 a间,盐城市景观生态风险的空间变异程度逐渐增大。1997年随机地域的空间异质性最大,景观生态风险的空间相关程度最大。盐城市海滨区域的景观生态风险的空间异质性(自相关)尺度和方向性也发生显著变化。各时段该区域东西方向上的变异大于南北方向上的变异;在东西方向上,景观生态风险强度呈现由低变高,而后又降低的特点,最高风险强度带位于西部农田与东部光滩沼泽交界的过渡地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空间变异 盐城市海滨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城镇化地区国土空间碳汇冲突评价及其异质性分析——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3
11
作者 向芳芳 何风琴 +1 位作者 黄丽萍 陈荣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10676-10687,共12页
空间碳汇冲突是空间生态冲突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对其进行科学评价是识别区域碳平衡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有力支撑。以京津冀199个县域为研究对象,借助景观风险评价方法,考虑外部压力、暴露程度和稳定性三类因子,构建了国... 空间碳汇冲突是空间生态冲突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对其进行科学评价是识别区域碳平衡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有力支撑。以京津冀199个县域为研究对象,借助景观风险评价方法,考虑外部压力、暴露程度和稳定性三类因子,构建了国土空间碳汇冲突强度评价模型,并通过空间自相关进行了异质性分析。研究表明:①研究区空间碳汇冲突结构整体配置趋于失衡,且空间碳汇冲突加剧了区域碳源和碳汇空间配置失衡;②空间碳汇冲突指数以中部首都为核心,以同心圆形式向外逐渐减小,呈现中东部高,北部、西部及南部低的分布特征;③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碳汇冲突受生态资源、土地利用开发强度和邻域空间功能外溢等多重影响,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性特征,冷点区集中分布在发挥重要生态保育功能的北部和南部,热点区集中分布在经济发展重点区的中东部;④对于京津冀城市群碳汇冲突管理,需要以濒临失控的城市单元作为管控核心区,并重视分区管理与跨区域联动监测,应当基于全域视角搭建跨区域联动碳减排机制,将“双碳”目标合理分解到不同行政单元,统筹推进国土空间持续低碳开发利用。研究结果可为快速城镇化地区的国土空间碳汇冲突缓解及碳平衡协同管理工作提供现实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城市群 景观风险评价 空间冲突 空间生态冲突 碳汇功能 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边境山区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9
12
作者 郑可君 李琛 +3 位作者 吴映梅 高彬嫔 李婵 武燕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7458-7469,共12页
探究边境山区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演变特征,揭示自然与人类活动对景观生态风险的影响,对维护国际生态安全和保障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以云南25个边境县为例,采用2000、2010、202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基于景观格局指数构建了... 探究边境山区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演变特征,揭示自然与人类活动对景观生态风险的影响,对维护国际生态安全和保障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以云南25个边境县为例,采用2000、2010、202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基于景观格局指数构建了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并分析了风险的时空演变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测度了自然、可达性和社会经济因素对景观生态风险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2000—2020年研究区景观类型以林地和耕地为主,林地、草地、湿地、冰川和永久积雪面积减少,耕地、灌木地、裸地、人造地表、水体面积增加。景观生态风险平均值持续上升,在空间上表现出显著的自相关性。研究区以较低生态风险、中等生态风险为主,低生态风险、较低生态风险、高生态风险区面积减少,中等生态风险、较高生态风险区面积增加。年降水量、年均气温、距城镇距离、人口地理集中度指数、人口经济地理集中度不一致指数是影响区域景观生态风险的主要因素,在交互探测中年降水量与年均气温、人口地理集中度指数与人口经济地理集中度不一致指数、年降水量与人口地理集中度指数交互作用对景观生态风险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社会经济影响因素 边境山区 空间自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羊河流域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3
13
作者 孙丽蓉 马静 +1 位作者 周冬梅 张军 《生态科学》 CSCD 2022年第2期194-203,共10页
石羊河流域地处干旱内陆河流域,是西北乃至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以1986、2000和2015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构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指数,研究其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石羊河流域景观生态风... 石羊河流域地处干旱内陆河流域,是西北乃至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以1986、2000和2015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构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指数,研究其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石羊河流域景观生态风险空间分布呈南低北高的趋势。Ⅰ、Ⅳ、Ⅴ级景观生态风险区域为石羊河流域的主要风险类型。(2)Ⅰ级景观生态风险在较高海拔、中坡度出现的频率高,Ⅱ级景观生态风险在高海拔、中坡度具有优势,Ⅲ级景观生态风险分布优势在高海拔、低坡度,Ⅳ—Ⅴ级景观生态风险均在低海拔、低坡度出现的频率高。(3)Ⅰ—Ⅱ级景观生态风险中土地类型主要为草地和耕地,Ⅲ—Ⅴ级景观生态风险主要土地类型为未利用地。研究结果对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羊河流域 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地形因子梯度 土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涪江流域景观生态风险空间异质性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14
作者 张雪茂 董廷旭 +3 位作者 杜华明 袁川 廖传露 王飞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56-163,共8页
对涪江流域景观生态风险进行评估可以为该区域制定生态风险防控措施、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供科学参考。从“自然—社会—景观格局”3个维度选择海拔、土壤类型、地表覆被类型等10个景观生态风险胁迫因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空间主... 对涪江流域景观生态风险进行评估可以为该区域制定生态风险防控措施、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供科学参考。从“自然—社会—景观格局”3个维度选择海拔、土壤类型、地表覆被类型等10个景观生态风险胁迫因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空间主成分分析(SPCA)、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对涪江流域景观生态风险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展开了研究。结果表明:(1)整体上涪江流域的景观生态风险等级呈西北部高于东南部地区,并呈集聚分布模式,其中在松潘、平武、北川、安岳、潼南等区县形成了“热点”区域,梓潼、游仙、盐亭、中江等区县形成“冷点”区域,主要受自然和景观格局维度因子影响较为明显;(2)研究区处于中度及以上风险等级区的面积为25596.51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65.36%,主要分布于上游的松潘、平武、北川等县(区);(3)景观类型与生态风险等级空间分布有密切的联系,低度、较低生态风险区的分布与涪江干流走向契合。涪江流域景观生态风险的空间异质性特征明显,且面临的生态风险问题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空间主成分分析 空间自相关分析 空间异质性 涪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景观生态风险的区域生态屏障建设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蒋蕾 韩维峥 孙丽娜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19-226,共8页
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建设并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之一。当前,长春经济圈西北部地区生态问题相对较为突出,已成为区域生态安全的短板所在。以该区域为研究区,基于其生态本底特征和主要生态问题,构建了包含区域生... 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建设并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之一。当前,长春经济圈西北部地区生态问题相对较为突出,已成为区域生态安全的短板所在。以该区域为研究区,基于其生态本底特征和主要生态问题,构建了包含区域生态屏障因子的景观生态风险定量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生态屏障建设的关键区域包括景观生态风险相对较高地区和生态屏障建设相对薄弱地区2类;②高风险区和较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农安县中部等地区,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25%和1.74%;③生态屏障建设相对薄弱地区是引入生态屏障因子后景观生态风险提高的区域,主要分布于长岭县与农安县交界地带,约占总面积的1/4。综合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从加强景观生态风险管控、推进薄弱地区生态建设2方面分别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策略,助推长春经济圈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研究可为区域生态屏障建设研究和相关生态规划提供较为可行的思路,并为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屏障 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生态安全 国土空间格局优化 长春经济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升后降:2000-2020年博尔塔拉河流域景观生态风险演变 被引量:4
16
作者 贺洋 李倞 徐昉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80-85,共6页
博尔塔拉河流域是典型的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正面临着因气候变化、人为活动干扰所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现象。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是评估生态系统变化与城市建设发展相互作用的有效工具,对生态脆弱的西北干旱地区进行全面的景观生态风险评价以... 博尔塔拉河流域是典型的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正面临着因气候变化、人为活动干扰所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现象。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是评估生态系统变化与城市建设发展相互作用的有效工具,对生态脆弱的西北干旱地区进行全面的景观生态风险评价以作为城市建设必不可少的依据。基于2000、201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和DEM高程数据,对博尔塔拉河流域进行流域划分,以子流域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单元,联用Arc GIS、Fragstats和Geo Da软件计算得到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构建景观生态风险指数评价模型,对博尔塔拉河流域进行景观生态风险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00—2010年,研究区内大面积草地、湿地、森林等类型的退化是造成景观生态风险恶化的直接原因,这和第一、二产业的快速发展、无序垦荒、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干扰有极大的关系。2010—2020年,随着国家对生态治理的高度重视,多种防治手段并行,景观生态风险等级大幅度降低,整体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值呈降低趋势。整个研究期间,生态环境局部改善与部分退化并存,博尔塔拉河流域的景观生态安全情况不容乐观。未来建议从改善产业结构、推动绿色经济体系发展入手,同时针对不同风险区制定合理改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干旱区流域 土地利用变化 景观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地区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演变评估 被引量:9
17
作者 翟培秀 李飞雪 +1 位作者 邱小倩 申婷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45-255,共11页
[目的]分析景观生态风险的发生机制,改善风险评估框架进而评估长三角地区各类景观生态风险,为长三角地区生态风险管控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方法]基于适应性循环理论“潜力-连通性-恢复力”三维视角构建生态受损概率指标体系,以生... [目的]分析景观生态风险的发生机制,改善风险评估框架进而评估长三角地区各类景观生态风险,为长三角地区生态风险管控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方法]基于适应性循环理论“潜力-连通性-恢复力”三维视角构建生态受损概率指标体系,以生态系统服务为评价终点,从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受损概率两方面综合评估了长三角地区2000年、2010年、2020年景观生态风险,并判定研究区所处的风险适应性阶段。[结果](1)长三角地区生态系统服务指数总体表现为升高趋势,并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2)生态受损概率呈现南低北高、西低东高的空间特征,时序变化特征为围绕城市建成区先扩展后收缩;(3)景观生态风险总体较低,中低风险区域占大比例,高风险区集中在城市建成区周围,部分快速发展城市的生态风险值逐渐升高;(4)从适应性循环阶段来看,长三角地区部分地区已开始从快速发展向稳定可持续发展转变,处于开发阶段的区域减少,处于释放阶段的区域增加。[结论]适应性循环理论能够阐明生态本底、景观格局和动态过程之间的关系及其对景观生态风险的作用机制,可以较好地融入生态风险预测框架,提高景观生态风险预测的有效性、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适应性循环理论 生态系统服务 长三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佛山市湿地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及修复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丽华 马源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4-186,共13页
湿地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和极为珍贵的自然资源,具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由于人地关系日趋紧张,湿地景观生态风险加剧。因此,构建“风险评估-问题识别-修复策略”技术路径是城市湿地保护与修复的关键。该文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方法,以... 湿地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和极为珍贵的自然资源,具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由于人地关系日趋紧张,湿地景观生态风险加剧。因此,构建“风险评估-问题识别-修复策略”技术路径是城市湿地保护与修复的关键。该文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方法,以佛山市全市域及湿地景观为研究对象,将景观生态风险评估、生境质量评价与生态安全格局相结合,通过评估全市域及湿地景观生态风险,确定湿地修复范围与生态阻力因素;继而通过生态源地、生态廊道的识别分类分区构建湿地景观生态网络保护与修复格局;最后,依据湿地生态障碍点提取敏感湿地,结合具体的场地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佛山市湿地保护修复策略,并注重保护与发展的平衡。该文从区域风险评估到修复区域识别探寻了湿地景观生态网络构建及湿地景观生态功能提升的策略,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供了一个适用的技术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保护 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修复 敏感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生空间”视角下近30年鄂尔多斯市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研究
19
作者 叶志刚 曹茵 +2 位作者 马红丽 银山 王勇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25年第5期245-257,共13页
探究干旱生态脆弱区的景观生态风险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力,有利于促进该区域生态安全和人地协调发展。以鄂尔多斯市为例,基于“三生空间”视角,对1990-2020年4个时间点的土地利用数据进行三生空间分类,利用景观类型动态度、转移矩阵、景观... 探究干旱生态脆弱区的景观生态风险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力,有利于促进该区域生态安全和人地协调发展。以鄂尔多斯市为例,基于“三生空间”视角,对1990-2020年4个时间点的土地利用数据进行三生空间分类,利用景观类型动态度、转移矩阵、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了该区域三生空间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演变特征,结合地理探测器从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可达性、景观指数等方面探究了生态风险的主要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生态空间占比虽然由93.77%降至92.55%,但仍为区域主导类型;生产空间增长最为显著,其中工业生产空间从38.275 km^(2)增至1015.261 km^(2),增幅达2553%;2)鄂尔多斯市景观生态风险总体呈下降趋势,空间分布表现为东北高、西南低。高风险区集中于东胜区、康巴什区等工业化核心区域;3)风险值空间集聚特征显著,高-高集聚区与工业生产空间高度重叠,低-低集聚区则集中在草地生态空间;4)驱动分析表明,自然地理因素对风险影响最显著,但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驱动作用逐年增强。研究结果对该区域制定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和资源配置策略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景观格局 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地理探测器 干旱生态脆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hillips滞留模型的洪泽湖生态缓冲带边界划定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丁午 施祝凯 +1 位作者 杨洋 朱晓东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7-155,共9页
生态缓冲带在统筹湖泊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以面源污染阻控为目标,利用Phillips滞留模型,结合Sentinel-2卫星数据,对洪泽湖生态缓冲带边界进行划定,并通过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比较未划定、固定和非固定宽度缓冲带对生态环... 生态缓冲带在统筹湖泊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以面源污染阻控为目标,利用Phillips滞留模型,结合Sentinel-2卫星数据,对洪泽湖生态缓冲带边界进行划定,并通过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比较未划定、固定和非固定宽度缓冲带对生态环境的贡献。结果表明:(1)洪泽湖生态缓冲带宽度集中分布在2~60 m,其占比为85.50%,且在该区间内分布较均匀。(2)参考《河湖生态缓冲带保护修复技术指南》,将湖滨带分为植被良好型、农田型、养殖塘型、村落型、城镇型和河口型6种类型,并分别提出57.62、34.05、32.79、40.18、38.99和22.99 m的优化生态缓冲带宽度值。(3)单一地表覆盖类型构建下,非固定宽度生态缓冲带对洪泽湖湖滨带生态风险具有降低作用,而固定宽度缓冲带的生态风险却有所提升。影响洪泽湖生态缓冲带缓冲效率的关键因子为坡度和土壤条件,因此地方政府划定缓冲带时应适当进行地形调整和土壤改良,优先考虑非固定宽度的缓冲带划定,并在确定固定宽度时及时进行生态风险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泽湖 生态缓冲带 Phillips滞留模型 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