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0—2020年若尔盖高原产水量时空变化与影响因素
1
作者 胡韵哲 张学霞 +3 位作者 张晓杰 杨锐 穆微 余新晓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4-233,共10页
[目的]分析若尔盖高原产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厘清其主控因素,为区域水资源管理提供新的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土地利用以及气候、土壤、地形等数据,运用In VEST模型估算若尔盖高原年产水能力,分析其2000—2020年时空变化特征,同时运用The... [目的]分析若尔盖高原产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厘清其主控因素,为区域水资源管理提供新的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土地利用以及气候、土壤、地形等数据,运用In VEST模型估算若尔盖高原年产水能力,分析其2000—2020年时空变化特征,同时运用Theil-Sen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判读年产水量的变化趋势,结合湿地景观演变函数重点分析了不同湿地景观变化类型下产水量的变化特征,并解析年产水量的影响因素。[结果](1)2000—2020年若尔盖高原多年平均产水量为183.62 mm,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产水能力各异,从大到小依次为未利用地(601.63mm)>建设用地(488.74 mm)>草地(192.85 mm)>耕地(188.30 mm)>湿地(122.67 mm)>林地(108.64 mm),多年平均产水总量为77.98×10^(8)m^(3),其中草地贡献了产水总量的75.63%。全区域产水量呈现“西高—北低—边缘高—中心低”的分布格局。(2)近21年研究区年产水总量增长率达2.48×10^(8)m^(3)/a,其中68.40%的区域年产水量显著或极显著增加。湿地景观变化类型中稳定型(39.75%)和恢复型(34.38%)面积占比最大,恢复型湿地对产水量的提升贡献较大,稳定型湿地有助于维持产水功能,退化型仅占25.41%。(3)区域产水量的空间格局主要受降水量和蒸散量驱动,同时受到根系深度、海拔以及植物可利用含水量等因素影响。[结论]若尔盖高原的产水能力呈显著上升趋势,气候变化起主导作用,湿地景观演变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水量 时空变化 InVEST模型 景观演变函数 若尔盖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SGA-Ⅱ算法的若尔盖高原高寒湿地生态修复格局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赵丞豪 张学霞 +3 位作者 姜东旸 郭长庆 王景萍 王翔宇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5-64,共10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增强,高寒湿地面临着面积萎缩、动植物生境恶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退化等环境问题。以若尔盖高原高寒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系统稳态转化理论,使用湿地景观演变函数和第二代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on-domin...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增强,高寒湿地面临着面积萎缩、动植物生境恶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退化等环境问题。以若尔盖高原高寒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系统稳态转化理论,使用湿地景观演变函数和第二代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gorithmⅡ,NSGA-Ⅱ)分析1980—2015年7期湿地动态变化,计算多情景多目标函数值,选择适宜目标并基于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性发展、湿地生态系统稳态平衡原则,制订湿地修复优化策略。结果表明,可持续发展区、过度关注区与过度扰动区呈围绕发展,分别占湿地总面积的45.25%、17.27%与37.48%;基于NSGA-Ⅱ算法评价无偏好(等权最优)、经济效益最大化、生态效益最大化、空间紧凑度最大化、修复适宜性最大化5个目标下的湿地修复策略,无偏好策略函数值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湿地修复适宜性方面分别提升41.45%、9.18%和1.65%;基于社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需求,构建保护优先、自然恢复、近自然恢复和适度修复4类若尔盖高原湿地生态修复空间优化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演变函数 NSGA-Ⅱ算法 格局优化 若尔盖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