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80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对开都河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凯 迪丽努尔·阿吉 +3 位作者 李平平 胡丛巧 康佳佳 彭清清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57,共13页
探究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对干旱区河流水质的影响机制,对维护干旱区流域生态安全具有参考意义。基于开都河2021年丰水期和枯水期15个采样点的水质数据,以流域景观类型占比表征土地利用结构,景观指数表征景观格局,采用bioenv分析、冗... 探究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对干旱区河流水质的影响机制,对维护干旱区流域生态安全具有参考意义。基于开都河2021年丰水期和枯水期15个采样点的水质数据,以流域景观类型占比表征土地利用结构,景观指数表征景观格局,采用bioenv分析、冗余分析(RDA)等方法探讨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对开都河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开都河属清洁、较清洁水质,枯水期水质略优于丰水期;(2)丰、枯水期的2000、5000 m半径缓冲区土地利用对水质解释率最佳,分别为63.81%、64.91%;景观格局对水质解释率的最佳缓冲区分别为500、200 m,解释率分别为73.88%、63.33%;(3)丰水期耕地对水质的贡献率最高为57.9%,景观指数LPI对水质的贡献率最高为48.8%;枯水期对水质贡献率最高的为草地68%,景观指数LSI对水质贡献率最高为21.6%;(4)丰水期,耕地、林地、水域的组合与水质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4245,枯水期单一草地的组合与水质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5129;丰水期NP、LPI、ENN_MN与水质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0765,枯水期NP、PD、LPI与水质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2163;(5)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对水质的交互作用在丰水期2000 m半径缓冲区内为18%,高于枯水期200 m半径缓冲区的11%。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结构与景观格局都对开都河水质有较大影响,二者的交互作用在该影响中占有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水质 开都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感官视角下城市居民滨江空间景观感知偏好 被引量:2
2
作者 朱战强 李欢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2-194,共13页
中国城镇化迈入人口城镇化的“下半场”,多感官下的居民景观感知与规划设计是近年空间感知分析与规划设计的热点。然而,现有研究多集中于视觉、听觉单一感官分析或双重感官分析,存在着对嗅觉、触觉等感官缺乏关注,以及对多感官结合分析... 中国城镇化迈入人口城镇化的“下半场”,多感官下的居民景观感知与规划设计是近年空间感知分析与规划设计的热点。然而,现有研究多集中于视觉、听觉单一感官分析或双重感官分析,存在着对嗅觉、触觉等感官缺乏关注,以及对多感官结合分析关注很少的理论不足。本文以多感官感知为视角,以广州市滨江公共空间景观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自然、人类/人类活动、人造/机械”3种景观要素及33个景观因素,通过构建感知增长率指数,对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4种感官下的不同类型滨江空间的居民景观感知特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景观要素下4种感官的感知相对敏感度不同,自然景观中嗅觉敏感,人类活动景观中听觉敏感,人造景观中触觉敏感。相对视觉和触觉而言,听觉和嗅觉下居民景观感知需求更容易被忽视。居民对自然声音和自然气味的景观要素感知期待仍需加强,而人类活动声和机械气味则不受欢迎。多感官下的景观要素感知特征在不同类型的公共空间下存在差异,广场和桥下/码头是重点改造空间,需特别关注避免电子设备声和交通噪声的干扰。最后形成了各滨江空间相应的感知设计指引。本文提出,集成多感官的居民景观感知分析可为城市滨江空间规划和设计提供实质性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感官感知 滨江空间 景观要素 偏好 广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景观建设助力乡村价值提升——云南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1
3
作者 吴一凡 李小云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9-149,共11页
乡村价值凸显是城乡关系发生变化最为显著的特点,而语言景观是探究乡村价值的一个重要切面。以民族志书写乡村语言景观的构建过程,以长达10年的河边村建设为个案,系统展现了传统乡村通过现代化语言体系与外部市场对接、提升乡村价值的... 乡村价值凸显是城乡关系发生变化最为显著的特点,而语言景观是探究乡村价值的一个重要切面。以民族志书写乡村语言景观的构建过程,以长达10年的河边村建设为个案,系统展现了传统乡村通过现代化语言体系与外部市场对接、提升乡村价值的路径。通过呈现语言景观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提供从语言景观切入乡村价值提升的新视角,在研究方法上对农村语言社会学进行了新的尝试。研究发现,乡村语言景观所具有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多重属性,不仅超越了传递信息的工具性功能,还发挥着承载乡村价值的象征性功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提升乡村价值,有必要从语言景观进行智慧性介入,重视国家和地方政府行政化的政治取向,回应城市和市场的经济社会价值体系,关注乡村和农民的地方性情感表达。研究指出,乡村语言景观建设不能仅仅强调乡村的传统价值和共同体的融合发展,还应培育出旨在提升乡村价值、服务乡村振兴的语言景观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景观 乡村振兴 乡村价值 城乡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景观异质地形特质的识别与再利用:以首钢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许愿 王雪涵 +1 位作者 王萌萌 朱育帆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4-101,共8页
工业遗产于20世纪80年代进入世界文化遗产范畴,其中工业景观被界定为文化景观子类以示特殊性。TICCIH《台北宣言》中强调亚洲工业遗产的异质地形特质,即工业活动遭遇土地反作用力制约形成的马赛克般异质性的地形,是人地关系演化历史的载... 工业遗产于20世纪80年代进入世界文化遗产范畴,其中工业景观被界定为文化景观子类以示特殊性。TICCIH《台北宣言》中强调亚洲工业遗产的异质地形特质,即工业活动遭遇土地反作用力制约形成的马赛克般异质性的地形,是人地关系演化历史的载体,对工业遗产整体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首钢为代表性个案,通过历史文献查找、历史地图校对等方法在区域、厂区、场景尺度识别工业景观的异质地形特质,提出开放空间化的过程中基础设施复写、空间场化的价值转化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工业景观 工业遗产 异质地形 首钢 城市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南运河流域人居环境地方性景观演生机制及韧性发展策略 被引量:2
5
作者 张琳 左佑 刘滨谊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38,共8页
运河流域自然文化景观保护与沿运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的协同发展,已成为跨流域国土空间规划治理的关键命题。以江南运河流域代表性人居环境为对象,基于“人居环境地方性”理论,探讨运河流域自然水系生境-运河水利工程-沿运聚落空间的层积... 运河流域自然文化景观保护与沿运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的协同发展,已成为跨流域国土空间规划治理的关键命题。以江南运河流域代表性人居环境为对象,基于“人居环境地方性”理论,探讨运河流域自然水系生境-运河水利工程-沿运聚落空间的层积演生机制与“内生-外源”耦合机理,由此提出面向流域“水-运-城乡”生态景观全要素统筹治理、区域多尺度生态优化布局与地域时序性动态调整的韧性规划发展策略。研究表明:1)江南运河流域湖荡塘漾自然水系与人工运道河网共同串联起沿运城乡景观空间,体现了流域生境基底、地域生产需求与区域功能统筹对地方性人居环境的营造智慧;2)“水-运-城乡”内在演生阶序存在波动性渐进、结构性突变与关联性滞后效应,演生关联强度较高的区域集中于主要自然水系与江南运河主航道碰撞交汇处及沿运重点城镇邻域范围,具有自然风险扰动性与地域发展突进性特征;3)生境维育、交通迁移、城乡聚集、生计流转与文化沿袭等外部影响因素在流域、区县与乡镇尺度的响应模式存在显著空间分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国土空间规划 江南运河流域 人居环境景观 地方性 “水-运-城乡”层积关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旧城更新中日常景观的记忆挖掘及空间转化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春彦 张新翊 侯天颖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31,共9页
【目的】存量时期下的旧城更新中,城市日常景观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和集体记忆,但因旧城更新进程滞后于民生设施建设,旧城景观丢失了重要的历史特征,同时因缺少宏观文化背景的指导,旧城更新存在同质化和割裂性等问题。需要寻找城市日... 【目的】存量时期下的旧城更新中,城市日常景观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和集体记忆,但因旧城更新进程滞后于民生设施建设,旧城景观丢失了重要的历史特征,同时因缺少宏观文化背景的指导,旧城更新存在同质化和割裂性等问题。需要寻找城市日常景观中不同时期记忆的多元载体,并针对不同载体进行记忆挖掘,建立记忆与日常景观空间的关联。【方法】以《欧洲风景公约》为理论基础,结合多维度的景观记忆关联实体,全面梳理老旧城区多种日常景观记忆载体,提出“10种载体,4种声源,3类数据”的多元景观记忆挖掘方法。将传统调研方法和数字技术结合,分析各时期旧城日常景观的活力分布及记忆情感,进而通过叙事景观呈现城区多重记忆。以天津老城厢为例进行日常景观记忆挖掘和空间转化分析。【结果】分析得到“热闹境”“市井气”“世俗地”3种情感空间的分布规律及景观特征,并结合城区发展现状,提出具有景观差异性、发展适应性、时空连续性和空间交互性的更新策略。【结论】老旧城区日常景观承载了集体对生活空间的景观性记忆,是一种共享的遗产。在旧城更新中,通过对日常景观记忆的挖掘和空间转化,提出日常景观遗产化的路径,促进场地文化和记忆的延续,为可持续的城市空间优化提供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日常景观 集体记忆 景观遗产化 小说文本 空间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苕溪-运河流域乡村景观特征及空间关联机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琳 左佑 刘滨谊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30,共10页
【目的】苕溪-运河流域作为江南运河航道与苕溪自然水系紧密关联、地域乡村聚落动态演进的代表性沿运人居景观空间,其乡村的景观格局肌理、水运系统网络与地方文化基因逐渐式微,乡村景观在江南运河航道与自然水网互动过程中的动态适应... 【目的】苕溪-运河流域作为江南运河航道与苕溪自然水系紧密关联、地域乡村聚落动态演进的代表性沿运人居景观空间,其乡村的景观格局肌理、水运系统网络与地方文化基因逐渐式微,乡村景观在江南运河航道与自然水网互动过程中的动态适应机制与关联模式缺乏深入研究。【方法】在流域尺度:通过多层级要素空间叠加与影像分割,划分流域乡村景观关联特征分区;借助耦合协调分析,探究水-运-村关联耦合模式。在乡村聚落尺度:通过空间最大期望聚类分析乡村景观类型;通过空间模拟算法进行乡村景观类型的空间映射。【结果】识别出西苕溪-頔塘运河流域、东苕溪-江南运河流域及杭州塘-杭嘉运河流域三大景观特征分区及运河水工营造型、地域农业生产型、乡镇聚落联动型、漕运商贸经营型、水利文化汇集与流域水网生境型6种乡村景观类型,并发现流域乡村聚落分布密度、空间布局模式及水-运-村耦合关联强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结论】厘清江南运河人工航道体系与自然水网体系从被动联系到主动互适的过程中,流域乡村景观的空间关联模式及动态适应机理,为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流域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韧性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江南运河 水-运-村关联耦合 乡村景观特征 苕溪-运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景观生态风险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上海市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分区识别与优化策略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干靓 汪钊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1-145,共15页
在国土空间陆海统筹的背景下,科学评估海岸带现有生态环境,以降低因土地利用变化产生的景观生态风险、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是海岸带生态环境管理的重要方向。聚焦如何通过探究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景观生态风险的空间相关性,... 在国土空间陆海统筹的背景下,科学评估海岸带现有生态环境,以降低因土地利用变化产生的景观生态风险、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是海岸带生态环境管理的重要方向。聚焦如何通过探究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景观生态风险的空间相关性,为科学构建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安全格局提供支撑,本文以上海市海岸带为研究对象,基于150 m×150 m的评价单元,定量评价研究区的景观生态风险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采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揭示二者的局部空间关联性,以此为基础进行生态保护修复分区并提出优化策略。研究结果表明:“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景观生态风险区”具有资源禀赋优势,但受港口、码头建设活动和海洋自然灾害影响严重;“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低景观生态风险区”承载少量生产活动,受周边景观生态高风险地区影响,生态风险可能增加;“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景观生态风险区”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密集,对原有自然环境改造程度高,对区域生态风险影响程度大;“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低景观生态风险区”旅游业发达,游客居民活动频繁,但周围已完成或正在开展生态修复项目,生态环境良好。基于以上结果,将上海市海岸带地区划分为生态脆弱保护区、生态涵养防控区、生态风险修复区、生态潜力发展区、生态过渡区5类生态保护修复分区,并提出相应的修复措施,为超大城市海岸带生态修复精细化分区规划和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风险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空间关联性 海岸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无机到有机:少数民族乡村聚落景观保护路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张俊玲 张艺菲 张敏 《现代园艺》 2025年第5期180-183,共4页
从政策、理论和实践3个维度探讨了乡村聚落景观保护的路径问题。在已有韧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有机韧性更新”的理念,并进一步提出了“有机韧性”“无机韧性”和“韧性断裂”的概念,并基于此分析了少数民族乡村聚落景观保护遇到的问题... 从政策、理论和实践3个维度探讨了乡村聚落景观保护的路径问题。在已有韧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有机韧性更新”的理念,并进一步提出了“有机韧性”“无机韧性”和“韧性断裂”的概念,并基于此分析了少数民族乡村聚落景观保护遇到的问题,提出了“从无机到有机”“从固化到活化”和“从孤本到范本”3条保护少数民族聚落景观的实践路径,以期推动我国乡村聚落景观保护工作,并在实践中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少数民族乡村聚落景观保护的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乡村聚落景观 保护路径 韧性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蜀园林景观艺术设计审美与实践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露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8-198,共1页
西蜀园林是指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一带的传统园林,这些园林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和艺术风格而著称。西蜀园林不仅包括私家庭园,还涵盖了寺庙园林和公共园林等多种形式,通常以自然景观为基础,通过精巧的设计和建造,展现出与自... 西蜀园林是指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一带的传统园林,这些园林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和艺术风格而著称。西蜀园林不仅包括私家庭园,还涵盖了寺庙园林和公共园林等多种形式,通常以自然景观为基础,通过精巧的设计和建造,展现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学理念。对西蜀园林的景观艺术设计审美与实践加以研究,不仅可以帮助当代人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园林艺术,还能为现代园林设计提供参考和灵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园林 西蜀园林 景观艺术设计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文化街区参与式保护实践运行机制研究——基于历史性城市景观视角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若曦 吴灈杭 +1 位作者 张锦鑫 韦骅耕 《南方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49,共9页
历史文化街区参与式保护尚未形成普适性的方法框架,保护实践运行机制有待研究。历史性城市景观方法以“多方参与、共识建立”作为行动核心,为研究提供认识论与方法论借鉴。通过辨析历史性城市景观思想内涵与方法框架,提取历史文化街区... 历史文化街区参与式保护尚未形成普适性的方法框架,保护实践运行机制有待研究。历史性城市景观方法以“多方参与、共识建立”作为行动核心,为研究提供认识论与方法论借鉴。通过辨析历史性城市景观思想内涵与方法框架,提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实践行动的3个基本要素:主体、领域、过程,阐释了3个要素通过主体成熟度和组织成熟度影响参与式保护实践效果的运行机制。进而构建包括“主体成熟度评价-参与过程设计-配套机制保障-规划制定与实施”4个部分的历史文化街区参与式保护实践方法框架,并将其引入厦门高浦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设计,以期为多元主体有效参与保护实践提供理论基础与行动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街区 参与式保护 历史性城市景观 运行机制 多方参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园林设计与水稻景观的融合美学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黎莉 《北方水稻》 2025年第2期139-141,共3页
在园林设计与水稻景观的融合中,设计理念超越传统的美学与实用功能界限,走向深层次的生态与文化交融,通过精妙的空间布局和色彩搭配,园林设计不仅增强水稻田的视觉美感,还优化生态功能,实现审美与功能的双重提升。植被选择在此过程中发... 在园林设计与水稻景观的融合中,设计理念超越传统的美学与实用功能界限,走向深层次的生态与文化交融,通过精妙的空间布局和色彩搭配,园林设计不仅增强水稻田的视觉美感,还优化生态功能,实现审美与功能的双重提升。植被选择在此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与水稻景观的自然特性和文化背景相协调,增进景观的生态稳定性。同时,路径规划的优化不仅提升游客的沉浸体验,也能赋予景观设计深厚的地方文化内涵。功能性与审美性的平衡在这一融合过程中得以实现,通过对传统农业的尊重和现代设计理念的融合,创造出一个既满足实际需求又富有文化深度的综合景观,整体设计不仅关注生态效益,还强调人文关怀,使得自然景观与社会文化在园林设计中和谐共生,形成一种独特的景观体验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设计 水稻景观 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地区湿地型农业文化遗产景观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以高邮湖农业文化遗产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丁绍刚 董雯祺 +1 位作者 张睿珊 陈筱滢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52,共6页
作为农耕文明优秀遗产之一的湿地型农业文化遗产,是集自然、经济和人文历史特征于一体的复合系统,既有研究多从资源量、价值量、地域文化保护等单一视角进行分析,而综合性评价研究较为滞后。借助景观绩效评价体系所具备的完整性、典型... 作为农耕文明优秀遗产之一的湿地型农业文化遗产,是集自然、经济和人文历史特征于一体的复合系统,既有研究多从资源量、价值量、地域文化保护等单一视角进行分析,而综合性评价研究较为滞后。借助景观绩效评价体系所具备的完整性、典型性和可获得性进行综合性评价,从自然景观、社会人文和经济价值三方面选定22项指标构建湿地型农业文化遗产景观绩效评价体系,划定Ⅰ~Ⅴ级评价标准,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绩效评价,以高邮湖为例展开实证研究,并基于评价结果提出改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农业文化遗产 景观绩效 指标体系 BP神经网络 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徽州村落空间景观特征要素对游客场所依恋感知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严敏 陈晨 张泉 《中国城市林业》 2025年第1期46-54,共9页
[目的]探讨徽州传统村落的视觉环境与其游客场所依恋情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方法]以徽州传统村落屏山村为例,以问卷调查为基础,探究场所依恋的分布特征;通过图像语义分割技术筛选屏山村落视觉环境中的景观要素,最终通过构建多元线性... [目的]探讨徽州传统村落的视觉环境与其游客场所依恋情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方法]以徽州传统村落屏山村为例,以问卷调查为基础,探究场所依恋的分布特征;通过图像语义分割技术筛选屏山村落视觉环境中的景观要素,最终通过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探究水街空间、街巷空间和历史文化空间3种类型空间中场所依恋与视觉景观评估指标之间的联系。[结果]在水街空间中,色彩丰富度和建筑街道整洁度对游客依恋感知影响有着决定性作用;在街巷空间中,植物空间丰富度、色彩丰富度与徽派元素丰富度对游客依恋感知程度影响最大;在历史文化空间中,则是色彩丰富度、建筑街道整洁度、围合度、徽派元素丰富度发挥关键作用。[结论]游客对3种类型空间依恋感知存在差异,且不同空间类型中,对游客依恋感知影响的景观要素也各不相同。未来应强化屏山村的地域传统色彩特征、增加村落“过渡空间”的视觉景观层次、强化徽派建筑风格为核心的村落特色,从而加深游客对村落的场所依恋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所依恋 景观要素 语义分割 徽州传统村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媒介、游戏:中国“泛动画”景观中的动画身体形态 被引量:1
15
作者 高晨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2-56,共5页
“泛动画”时代,动画以包围之势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构建出中国“泛动画”景观,催生出现象化的动画身体。动画身体依据“泛动画”集中、弥散和交互三种景观类型的本质显现,衍化出动画艺术身体形态、动画媒介身体形态和动画游戏身... “泛动画”时代,动画以包围之势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构建出中国“泛动画”景观,催生出现象化的动画身体。动画身体依据“泛动画”集中、弥散和交互三种景观类型的本质显现,衍化出动画艺术身体形态、动画媒介身体形态和动画游戏身体形态。三种动画身体形态是由中国“泛动画”景观建构的动画身体循环衍化系统,它导致中国动画受众的身体形态经历了从变化到异化,最终进化的衍进过程,为中国动画的文化传播、产业发展和技术应用提供新方向、新思路和新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泛动画”景观 动画身体 艺术身体形态 媒介身体形态 游戏身体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教融合下的城市景观可持续教学实践和创新研究
16
作者 黄庆旭 刘志锋 +3 位作者 何春阳 白岩松 戚涛 陈沛媛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2-97,共6页
城市景观可持续是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重要方向.在科教融合理念指引下,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自然资源学院持续推进城市景观可持续教学体系建设,形成了一系列实践创新进展.本文系统介绍了城市景观可持续教学体系的课程构成,对... 城市景观可持续是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重要方向.在科教融合理念指引下,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自然资源学院持续推进城市景观可持续教学体系建设,形成了一系列实践创新进展.本文系统介绍了城市景观可持续教学体系的课程构成,对标科教融合新要求梳理了现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教材与案例建设、理论与实践融合、课程思政体系完善、多主体互助激励培养模式构建等维度分享了城市景观可持续教学体系的课程设计方案与实践路径,为相关专业开设同类型课程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可持续科学 城市景观 城市可持续 地理设计 课程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泉州生态与海洋文化复合型景观网络构建及整体性保护
17
作者 陆东芳 郑雅如 +1 位作者 韩天腾 陈顺和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4-122,共9页
【目的】构建生态与海洋文化复合型景观网络并进行整体性保护,旨在促进生态环境与海洋文化耦合协调,推动生态与海洋文化景观资源优化配置。【方法】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例,综合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 【目的】构建生态与海洋文化复合型景观网络并进行整体性保护,旨在促进生态环境与海洋文化耦合协调,推动生态与海洋文化景观资源优化配置。【方法】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例,综合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景观连接度评价、最小累积阻力(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模型、K-means聚类算法、Linkage Mapper联动路径工具、文化景观信息传播模型,构建研究区的生态和海洋文化网络空间格局,并耦合形成复合型景观网络;构建泉州生态与海洋文化复合型景观网络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生态与文化功能的耦合协调度。【结果】在泉州生态与海洋文化复合型景观网络中,廊道共62条,总长1524.55 km。耦合协调度评价结果显示复合型景观网络中1条廊道生态与文化功能处于严重失调,16条处于中度失调,32条处于基本协调,11条处于中度协调,2条处于优质协调。【结论】结合泉州市国土规划,构建了及优化生态与海洋文化复合型景观网络。在复合型景观网络的优化上,重点修复了沿海地区及中心城区网络生态失调问题,将原先以文化功能为主导的网络转变为兼具生态—文化双功能的网络体系,为支撑泉州生态和文化整体性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型景观网络 海洋文化 耦合协调模型 文化景观信息传播模型 泉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督教建筑在近代广州的景观地位及变迁研究
18
作者 刘卫斌 李韵涛 陈义勇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2-209,共8页
基督教建筑在明清时期输入中国,给传统城市业已形成的建构景观系统造成不小的扰动和挑战。本文从广州建构景观系统视角出发,以第二次鸦片战争为界划分两个时期,将基督教建筑置于城市景观结构的景观极域、主要轴线、特殊景观节点和天际... 基督教建筑在明清时期输入中国,给传统城市业已形成的建构景观系统造成不小的扰动和挑战。本文从广州建构景观系统视角出发,以第二次鸦片战争为界划分两个时期,将基督教建筑置于城市景观结构的景观极域、主要轴线、特殊景观节点和天际线四个维度中,分析其参与情况与景观地位。研究发现,基督教建筑第一个时期未能进入广州的景观结构之中,但在第二个时期开始参与城市景观结构的构建,并在天际线中产生重要影响,景观地位获得层级上的跃升。研究以期有助于在广州城市景观风貌保护实践中更贴切地把握基督教建筑和中国传统建筑类型在群体组合中的景观秩序,提出更符合历史环境原真性的城市设计与遗产保护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教建筑 建构景观 景观系统 景观地位 广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育并举”视角下校园环境文化育人实践探索——以重庆理工大学校园环境景观文化建设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琦 余莹 聂凌 《现代园艺》 2025年第21期183-186,共4页
以重庆理工大学环境景观文化建设为例,讨论分析“五育并举”与环境文化育人的关系,提出构建文园、智园、花园、勤园、健园“五园”环境文化育人体系,并对校园环境景观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进行探索。通过校园环境“微更新”的实施策略,对... 以重庆理工大学环境景观文化建设为例,讨论分析“五育并举”与环境文化育人的关系,提出构建文园、智园、花园、勤园、健园“五园”环境文化育人体系,并对校园环境景观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进行探索。通过校园环境“微更新”的实施策略,对现有校园景观进行提升改造,进一步构建五育一体的环境景观文化。这一系列做法对于将“五育并举”理念融入校园环境文化育人实践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育并举 环境文化育人 环境景观文化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情景下曲靖市土地利用与景观生态风险调控
20
作者 高庆彦 潘玉君 +4 位作者 吴仕海 朱海燕 许路艳 刘化 李东林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273-3283,共11页
分析与模拟曲靖市土地利用变化引发的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演变特征,对区域生态风险防范及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80年、2000年、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采用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模型,综合景观指数法、多情景模拟及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分析与模拟曲靖市土地利用变化引发的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演变特征,对区域生态风险防范及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80年、2000年、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采用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模型,综合景观指数法、多情景模拟及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等方法,剖析曲靖市1980—2020年、2040年在3种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景观生态风险时空特征,并进行驱动机制总结。结果显示:曲靖市景观生态风险均值约为0.015,低及较低级面积总占比高达70%以上,生态水平较高,整体生态安全良好;景观生态风险“南北”空间差异显著且聚集明显,呈现高风险坝区向心性和低风险山地指向性特点。稳定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水库外围,风险易变区集中在人类活动强烈的城镇地区,风险增加滞后区主要在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覆盖度较高的南部地区。相较于自然发展及耕地保护而言,生态保护情景的低风险面积为11.939×10^(3)km^(2),更适合曲靖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尽管曲靖市景观生态风险等级低,但生态风险调控任务依然艰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土地利用 景观生态风险 优化调控 曲靖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