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纳米金/多壁碳纳米管-普鲁士蓝-壳聚糖纳米复合物/蛋白A定向固定甲胎蛋白免疫传感器的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龚俊华 郑峻松 +2 位作者 宋明辉 李艳 程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2478-2482,共5页
目的以金纳米粒子修饰的氧化铟锡(ITO)玻璃为基底电极,将多壁碳纳米管-普鲁士蓝-壳聚糖(MWNTs-PB-CHIT)纳米复合物及蛋白A(PA)共修饰于其表面固载抗体制得高灵敏甲胎蛋白(AFP)电流型免疫传感器。方法先在ITO电极表面电沉积一层纳米金,... 目的以金纳米粒子修饰的氧化铟锡(ITO)玻璃为基底电极,将多壁碳纳米管-普鲁士蓝-壳聚糖(MWNTs-PB-CHIT)纳米复合物及蛋白A(PA)共修饰于其表面固载抗体制得高灵敏甲胎蛋白(AFP)电流型免疫传感器。方法先在ITO电极表面电沉积一层纳米金,随后将MWNTs-PB-CHIT纳米复合物滴涂于ITO玻璃电极的纳米金膜上,最后利用壳聚糖的吸附性及在酸性(pH=6.5)环境的负电性,静电吸附蛋白A并定向固定甲胎蛋白抗体(anti-AFP),制得电流型免疫传感器。结果在最佳实验条件下,该传感器响应的峰电流值与AFP浓度在1.0~250.0ng/ml的范围内保持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下限为0.5ng/ml,反应达到稳定电流所用时间为6min,并且电流值相对标准差小于3%。结论成功构建一次性使用、价格低廉的新型传感器电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传感器 甲胎蛋白 多壁碳纳米-普鲁士-壳聚糖纳米复合物 蛋白A ITO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鲁士蓝@石墨烯-壳聚糖纳米复合物用于构建microRNA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苏会岚 李德长 +2 位作者 张瑞林 梅浩 汤科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45-649,共5页
制备了基于普鲁士蓝(PB)、石墨烯(GN)、壳聚糖(Chi)的纳米复合物(PB@GN-Chi),并将其修饰在玻碳电极表面制得microRNA电化学传感器。实验发现,GN可有效提高敏感膜的导电性能和比表面积,增强PB在电极表面的稳定性和传感器的重现性。通过... 制备了基于普鲁士蓝(PB)、石墨烯(GN)、壳聚糖(Chi)的纳米复合物(PB@GN-Chi),并将其修饰在玻碳电极表面制得microRNA电化学传感器。实验发现,GN可有效提高敏感膜的导电性能和比表面积,增强PB在电极表面的稳定性和传感器的重现性。通过戊二醛的交联作用,将氨基化的捕获探针(ssDNA)固载在PB@GN-Chi修饰的电极表面,并用于miR-21的检测。以透射电子显微镜对纳米复合物的形态进行表征,采用循环伏安法、示差脉冲伏安法对传感器的电化学特性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在2.8~2.8×10~4pmol/L浓度范围内,响应电流与miR-21浓度的对数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87 pmol/L,可用于miR-21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普鲁士 石墨烯 纳米复合物 MICRO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鲁士蓝包覆碳纳米管复合物修饰无酶过氧化氢传感器的研制及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黄小梅 邓祥 吴狄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8-22,共5页
本文通过在碳纳米管( MWNTs )表面原位自发还原形成普鲁士蓝纳米颗粒( PB ),制备 PB 包覆的MWNTs纳米复合物( PB@MWNTs),并将其修饰于电极表面,直接催化过氧化氢,成功制得了一种无酶过氧化氢传感器。由于PB和MWNTs对过氧化氢... 本文通过在碳纳米管( MWNTs )表面原位自发还原形成普鲁士蓝纳米颗粒( PB ),制备 PB 包覆的MWNTs纳米复合物( PB@MWNTs),并将其修饰于电极表面,直接催化过氧化氢,成功制得了一种无酶过氧化氢传感器。由于PB和MWNTs对过氧化氢都有较好的催化能力,使得制备的传感器具有好的性能。该传感器在H2O2浓度为1.8x10-7mol.L-1-4.2x215;10-3mol.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检测下限达到8.0x10-8mol.L-1(S/N=3),灵敏度为71.8mol.L/mol/cm2。此外,传感器还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重现性和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鲁士-纳米复合物( PBMWNTs) 过氧化氢 直接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纳米金复合物修饰电极用于异烟肼及抗坏血酸的同时测定 被引量:12
4
作者 杨君 刘志敏 +1 位作者 展海军 王珍玲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03-408,共6页
制备了石墨烯-纳米金(GR/Au)复合物修饰的玻碳电极,并将其用于异烟肼(INZ)和抗坏血酸(AA)的同时检测.在0.1 mol×183;L-1 PBS(pH3.5)缓冲溶液中,采用循环伏安法分别考察了INZ及AA的电化学行为.结果显示,INZ及AA的氧化峰电... 制备了石墨烯-纳米金(GR/Au)复合物修饰的玻碳电极,并将其用于异烟肼(INZ)和抗坏血酸(AA)的同时检测.在0.1 mol×183;L-1 PBS(pH3.5)缓冲溶液中,采用循环伏安法分别考察了INZ及AA的电化学行为.结果显示,INZ及AA的氧化峰电流均与扫速(50~300 mV×183;s-1)的平方根呈良好线性关系,且复合物修饰电极对INZ及AA的氧化显示出高的催化性能,二者之间产生明显的峰分离(△V=170 mY).在最优实验条件下,当AA存在时,INZ的氧化峰电流与其浓度在3.0×215;10-6~1.5 ×215;10-4 mol×183; 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检出限为8.0×215;10-7 mol×183;L-1.而当INZ存在时,AA的氧化峰电流与其浓度在3.0×215;10-5~1.0×215;10-3 mol×183;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检出限为6.0×215;10-6 mol×183; L-1.将此修饰电极用于药物中INZ及AA的测定,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纳米复合物 异烟肼 抗坏血酸 循环伏安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法合成的葡萄糖氧化酶-纳米金复合物的直接电化学与生物传感 被引量:1
5
作者 何芳 覃晓丽 +3 位作者 傅迎春 陈超 谢青季 姚守拙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15-520,共6页
将NaAuCl4、葡萄糖氧化酶(GOx)和葡萄糖混合,借一步酶促反应制得吸附GOx的金纳米颗粒(Au NPs),再通过滴干修饰法研制了Nafion/GOx-AuNPs修饰的玻碳(GC)电极,并考察了该酶电极上GOx的直接电化学和生物传感性能.这种酶法合成的GOx-A... 将NaAuCl4、葡萄糖氧化酶(GOx)和葡萄糖混合,借一步酶促反应制得吸附GOx的金纳米颗粒(Au NPs),再通过滴干修饰法研制了Nafion/GOx-AuNPs修饰的玻碳(GC)电极,并考察了该酶电极上GOx的直接电化学和生物传感性能.这种酶法合成的GOx-AuNPs复合物有良好的酶直接电化学活性,也保持了GOx的生物活性,似可归因于酶法合成的纳米金更接近酶氧化还原活性中心的缘故.该酶电极在-0.4 V(vs.SCE)电位下,其稳态电流下降与葡萄糖浓度(0.5-4 mmol·L^-1)成正比,检测下限0.2μmol·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氧化酶 酶法合成 葡萄糖氧化酶-纳米复合物 直接电化学 生物传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金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6
作者 郑艳苹 邴欣 +1 位作者 周建华 张鸿雁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9-201,共3页
石墨烯-金纳米复合物由于融合了石墨烯以及金纳米粒子的优良性质,具有良好的光热效应、电学特性及催化效应。近年来,石墨烯-金纳米复合物在生物医药、催化剂、光学等领域都有着广阔的应用。阐述了几种石墨烯-金纳米复合物的制备方法,分... 石墨烯-金纳米复合物由于融合了石墨烯以及金纳米粒子的优良性质,具有良好的光热效应、电学特性及催化效应。近年来,石墨烯-金纳米复合物在生物医药、催化剂、光学等领域都有着广阔的应用。阐述了几种石墨烯-金纳米复合物的制备方法,分析了各种合成方法的优缺点,讨论了石墨烯-金纳米复合物的应用进展以及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纳米复合物 合成 性质 应用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鲁士蓝/纳米金修饰电极上H2O2电催化还原的研究
7
作者 许胜南 金葆康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4-92,共9页
在裸金电极上自组装4,4’-联苯二甲硫醇(MTP),再电沉积纳米金(AuNPs),以此为基底电极制备了普鲁士蓝/纳米金修饰电极(PB/AuNPs/Au).采用循环伏安法和计时电流法等电化学方法对该修饰电极的电化学性能进行研究.与纯PB膜相比,由于PB和AuNP... 在裸金电极上自组装4,4’-联苯二甲硫醇(MTP),再电沉积纳米金(AuNPs),以此为基底电极制备了普鲁士蓝/纳米金修饰电极(PB/AuNPs/Au).采用循环伏安法和计时电流法等电化学方法对该修饰电极的电化学性能进行研究.与纯PB膜相比,由于PB和AuNPs的协同作用使PB/AuNPs/Au修饰电极对H2O2有良好的电催化活性,其线性范围为3.92×10^-6~1.61×10^-3 mol·L^-1,灵敏度为1730μA·(mmol·L^-1)-1·cm^-2.此外,PB/AuNPs/Au修饰电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能有效排除抗坏血酸、尿酸、多巴胺等物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鲁士 纳米 电化学沉积 过氧化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邻氨基苯硫酚/纳米金复合膜分子印迹传感器测定2,4-二氯苯酚 被引量:5
8
作者 张进 王超英 +1 位作者 李小平 牛延慧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296-2302,共7页
在2,4-二氯苯酚(2,4-DCP)存在下,在金电极表面自组装邻氨基苯硫酚(oATP)并电聚合oATP/金纳米粒子,制得2,4-DCP印迹复合膜电化学传感器.采用循环伏安法和交流阻抗技术对传感器制备过程进行了表征,以K3Fe(CN)6为探针,间接对2,4-DCP进行定... 在2,4-二氯苯酚(2,4-DCP)存在下,在金电极表面自组装邻氨基苯硫酚(oATP)并电聚合oATP/金纳米粒子,制得2,4-DCP印迹复合膜电化学传感器.采用循环伏安法和交流阻抗技术对传感器制备过程进行了表征,以K3Fe(CN)6为探针,间接对2,4-DCP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4-DCP在5.0×10-8~1.2×10-4mol/L浓度范围内与K3Fe(CN)6示差脉冲伏安曲线的峰电流呈线性关系(R2=0.9964),检出限为1.5×10-8mol/L(S/N=3).该印迹传感器可在几种氯代酚干扰下选择性测定2,4-DCP.利用该传感器对环境水样进行加标回收检测,回收率为95.2%~10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4-二氯苯酚 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 纳米粒子复合物 聚邻氨基苯硫酚 自组装 电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红蛋白/Nano-Au/氨基硅烷/L-半胱胺酸@普鲁士蓝修饰电极检测H_2O_2
9
作者 曹艳萍 韩瑞芳 张凌燕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3-217,共5页
以自组装在金电极上的L-半胱胺酸(L-cys)为基底沉积普鲁士蓝(PB),滴加氨基硅烷(APTES)后固定纳米金(Nano-Au),结合血红蛋白(HB),利用PB和HB对过氧化氢(H_2O_2)的催化作用,制备了H_2O_2传感器。该修饰电极在H_2O_2浓度为4.0×10^(-8)... 以自组装在金电极上的L-半胱胺酸(L-cys)为基底沉积普鲁士蓝(PB),滴加氨基硅烷(APTES)后固定纳米金(Nano-Au),结合血红蛋白(HB),利用PB和HB对过氧化氢(H_2O_2)的催化作用,制备了H_2O_2传感器。该修饰电极在H_2O_2浓度为4.0×10^(-8)~1.0×10^(-5)mol/L范围内与电流有线性响应,线性相关系数R=0.998 0。实验证明,HB/Nano-Au/APTES/L-cys@PB修饰电极显著提高了传感器的灵敏度,增强了稳定性,拓宽了线性响应范围并降低了检测下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半胱胺酸 普鲁士 氨基硅烷 纳米 过氧化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三维网状纳米金复合物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2
10
作者 骆姣 董明南 张友玉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2-66,共5页
以一代聚酰胺-胺树枝状大分子(PAMAM)为分散剂,利用硼氢化钠还原氯金酸制备了新型三维网状纳米金复合物,考察了反应时间(t)、氯金酸与树形分子的摩尔比(n)、溶液pH以及还原剂用量对纳米复合物形成的影响.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傅里叶红... 以一代聚酰胺-胺树枝状大分子(PAMAM)为分散剂,利用硼氢化钠还原氯金酸制备了新型三维网状纳米金复合物,考察了反应时间(t)、氯金酸与树形分子的摩尔比(n)、溶液pH以及还原剂用量对纳米复合物形成的影响.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傅里叶红外光谱仪以及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其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室温搅拌下,氯金酸根离子可与聚酰胺-胺形成稳定络合物,再加入还原剂原位合成了纳米金复合物,复合物呈三维有序网状结构.合成方法简便,有望用于生化分子及生物传感等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代聚酰胺- 纳米 纳米复合物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甲基蓝与纳米金复合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对汞离子的检测 被引量:3
11
作者 于光辉 马逊风 于洪斌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2-156,共5页
以亚甲基蓝及纳米金复合修饰玻碳电极为基础电极,自组装修饰DL-1,4-二硫苏糖醇,用以检测汞离子.同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电极表面形貌,并对元素组成进行了分析;采用交流阻抗法研究了电极的电化学特性,分析了制备过程对电极的影响;采用... 以亚甲基蓝及纳米金复合修饰玻碳电极为基础电极,自组装修饰DL-1,4-二硫苏糖醇,用以检测汞离子.同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电极表面形貌,并对元素组成进行了分析;采用交流阻抗法研究了电极的电化学特性,分析了制备过程对电极的影响;采用差分脉冲伏安法检测汞离子,考察了吸附时间、缓冲液种类以及pH值等因素对汞离子检测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时间为35min,pH=6,以Tris溶液为缓冲液时,测试条件最佳;检测汞离子的线性范围为1.0×10^-9~1.0×10^-3 mol/L,检测限为5.4×10^-10 mol/L.最后考察了地表水中常见离子的干扰作用,显示所制备电极对汞离子检测具有良好的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粒子 亚甲基 DL-1 4-二硫苏糖醇 汞离子 电化学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乙烯-金纳米复合材料的可控组装及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性能
12
作者 张丝涵 喻倩 +2 位作者 王锐 杨占旭 孔宪明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9-24,32,共7页
无皂乳液聚合制备单分散聚苯乙烯(PS)微球,经过阳离子化后,在其表面通过界面可控自组装方法修饰金纳米粒子(Au NPs)制备PS-Au复合物SERS基底,通过调制组装体系中Au NPs数量控制PS微球表面金纳米粒子密度。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扫描... 无皂乳液聚合制备单分散聚苯乙烯(PS)微球,经过阳离子化后,在其表面通过界面可控自组装方法修饰金纳米粒子(Au NPs)制备PS-Au复合物SERS基底,通过调制组装体系中Au NPs数量控制PS微球表面金纳米粒子密度。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热重分析和拉曼光谱对PS微球及PS-Au复合物的表面形貌、组成及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金纳米粒子尺寸为40 nm、体积为3 mL时,组装得到的PS-Au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分散性和稳定性,并展现出较好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活性,其增强因子达到105。该复合物材料作为增强基底进一步被应用于农药福美双的SERS检测,其灵敏度达到0.1×1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乙烯微球 可控组装 聚苯乙烯-纳米粒子复合物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水解溶胶-凝胶法制备SnO_2-SiO_2纳米复合材料
13
作者 李传响 高鹏飞 +1 位作者 赵永祥 高春光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5-36,136,共3页
采用非水解溶胶-凝胶法,以四氯化锡和正硅酸乙酯为前驱体,在无溶剂条件下制备了SnO2-SiO2纳米复合材料。采用傅立叶红外、X射线衍射、氮气物理吸附、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所制取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氧化锡以四方相金红石结构分散在... 采用非水解溶胶-凝胶法,以四氯化锡和正硅酸乙酯为前驱体,在无溶剂条件下制备了SnO2-SiO2纳米复合材料。采用傅立叶红外、X射线衍射、氮气物理吸附、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所制取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氧化锡以四方相金红石结构分散在球状氧化硅中,且部分Sn与SiO2形成了Si-O-Sn键,材料比表面积为345.5m2/g,孔径集中于8~12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水解溶胶-凝胶 纳米复合物 红石结构 氧化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金在比色传感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沈丽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35-41,共7页
纳米金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易于进行表面修饰,且具有独特的光学性能。在紫外可见光谱中,纳米金所产生的吸收峰的位置与纳米金粒子之间的距离、颗粒(或聚集态)大小和形状有关,吸收峰的强度与溶液中纳米金的浓度线性相关。因此,纳米金... 纳米金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易于进行表面修饰,且具有独特的光学性能。在紫外可见光谱中,纳米金所产生的吸收峰的位置与纳米金粒子之间的距离、颗粒(或聚集态)大小和形状有关,吸收峰的强度与溶液中纳米金的浓度线性相关。因此,纳米金在开发比色传感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评述了近年来生物大分子-纳米金复合物、有机小分子-纳米金复合物、未修饰的纳米金、纳米金生长在比色传感分析中的应用以及固体纳米金比色传感器的研究进展,结合实例阐述了纳米金比色传感分析的机理,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总结,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 比色传感分析 生物大分子-纳米复合物 有机小分子-纳米复合物 纳米生长 比色试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聚多巴胺膜包覆的磁性纳米复合材料构建的新型免疫传感器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潘伯广 陈晓玉 +1 位作者 赵云 洪成林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6期731-736,共6页
本文为探讨构建有较高的选择性和稳定性及灵敏性的用于检测甲胎蛋白(AFP)的新型非标记电流型免疫传感器。本实验采用基于多巴胺的自聚合反应,在PB-Fe3O4表面形成聚多巴胺膜,置于氯金酸溶液中修饰纳米金,制得具有富磁性纳米复合材料-纳米... 本文为探讨构建有较高的选择性和稳定性及灵敏性的用于检测甲胎蛋白(AFP)的新型非标记电流型免疫传感器。本实验采用基于多巴胺的自聚合反应,在PB-Fe3O4表面形成聚多巴胺膜,置于氯金酸溶液中修饰纳米金,制得具有富磁性纳米复合材料-纳米金/聚多巴胺/普鲁士蓝/四氧化三铁(Au-Dopa-PB-Fe3O4);将纳米复合材料滴涂于玻碳电极表面,利用纳米金将甲胎蛋白抗体固定化,并用牛血清白蛋白(BSA)封闭电极表面非特异结合位点,构建出一种新型甲胎蛋白免疫传感器。结果显示,该纳米复合材料采用FT-IR、XRD和TEM进行表征,聚多巴胺包覆层能有效增加普鲁士蓝稳定性,并为电极表面保持免疫蛋白的活性提供了良好的微环境,同时,纳米金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及比表面积,能增加免疫蛋白的固载数量,从而增强免疫传感器的灵敏度。由此可知,在优化条件下,免疫传感器对甲胎蛋白的检测范围为0.05 ng^30 ng/m L检出限为0.02 ng/m L。此外,该免疫传感器表现出较高的选择性和稳定性及灵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FE3O4 普鲁士 纳米 甲胎蛋白 免疫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磁性纳米颗粒和金纳米粒子构建DNA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小兰 郑静 +3 位作者 陈琛 汤亚泥 张帆 何品刚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77-480,共4页
本文构建了一种基于纳米粒子、茎环DNA和丝网印刷电极(SPCE)的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用于乳腺癌基因的快速、灵敏检测。该传感技术中,探针DNA的两端分别标记了巯基和生物素,巯基用于与金纳米粒子(AuNPs)作用,生物素用于与磁性纳米颗粒(MNPs... 本文构建了一种基于纳米粒子、茎环DNA和丝网印刷电极(SPCE)的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用于乳腺癌基因的快速、灵敏检测。该传感技术中,探针DNA的两端分别标记了巯基和生物素,巯基用于与金纳米粒子(AuNPs)作用,生物素用于与磁性纳米颗粒(MNPs)表面修饰的链酶亲和素作用以达到富集的目的,之后利用SPCE进行电化学检测。无目标DNA存在时,双标记DNA保持茎环结构,使得生物素分子很难和MNPs上的亲和素接触。一旦加入目标DNA,茎环结构打开,生物素得以与MNPs上的链霉亲和素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的复合物(MNPs-DNA-AuNPs)通过磁性富集到SPCE表面,从而获得AuNPs的电化学信号。该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对单碱基错配有良好的分辨能力,完全互补DNA的检出限为8.0×10-13 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文构建了一种基于纳米粒子、茎环DNA和丝网印刷电极(SPCE)的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用于乳腺癌基因的快速、灵敏检测.该传感技术中 探针DNA的两端分别标记了巯基和生物素 巯基用于与纳米粒子(AuNPs)作用 生物素用于与磁性纳米颗粒(MNPs)表面修饰的链酶亲和素作用以达到富集的目的 之后利用SPCE进行电化学检测.无目标DNA存在时 双标记DNA保持茎环结构 使得生物素分子很难和MNPs上的亲和素接触.一旦加入目标DNA 茎环结构打开 生物素得以与MNPs上的链霉亲和素发生特异性结合 形成的复合物(MNPs-DNA-AuNPs)通过磁性富集到SPCE表面 从而获得AuNPs的电化学信号.该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对单碱基错配有良好的分辨能力 完全互补DNA的检出限为8 0×10-13 mol L.本文构建了一种基于纳米粒子、茎环DNA和丝网印刷电极(SPCE)的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用于乳腺癌基因的快速、灵敏检测.该传感技术中 探针DNA的两端分别标记了巯基和生物素 巯基用于与纳米粒子(AuNPs)作用 生物素用于与磁性纳米颗粒(MNPs)表面修饰的链酶亲和素作用以达到富集的目的 之后利用SPCE进行电化学检测.无目标DNA存在时 双标记DNA保持茎环结构 使得生物素分子很难和MNPs上的亲和素接触.一旦加入目标DNA 茎环结构打开 生物素得以与MNPs上的链霉亲和素发生特异性结合 形成的复合物(MNPs-DNA-AuNPs)通过磁性富集到SPCE表面 从而获得AuNPs的电化学信号.该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对单碱基错配有良好的分辨能力 完全互补DNA的检出限为8 0×10-13 mol L.磁性纳米颗粒 纳米粒子 DNA 丝网印刷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多巴胺分子印迹的电化学传感器 被引量:2
17
作者 邢宪荣 廉文静 刘素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55-259,共5页
利用分子印迹技术,结合聚苯胺、多壁碳纳米管和金纳米粒子-丝素蛋白复合物构建新型检测多巴胺的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分子印迹聚合物以多巴胺为模板,正硅酸乙酯和苯基三乙氧基硅烷为功能单体合成。当pH值为7.0,模板与单体的物质的量比... 利用分子印迹技术,结合聚苯胺、多壁碳纳米管和金纳米粒子-丝素蛋白复合物构建新型检测多巴胺的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分子印迹聚合物以多巴胺为模板,正硅酸乙酯和苯基三乙氧基硅烷为功能单体合成。当pH值为7.0,模板与单体的物质的量比为1∶5时,该传感器的线性范围为5.0×10-8~9×10-6mol/L,检测限(LOD)为1.02×10-8mol/L。重复实验的相对标准偏差为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传感器 分子印迹聚合物 聚苯胺 多壁碳纳米 纳米粒子-丝素蛋白复合物 多巴胺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