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69篇文章
< 1 2 16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具体自由到作为普遍者的国家--黑格尔国家理论探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叶颖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20-129,共10页
理解黑格尔国家理论的关键在于把握他所说的自由和普遍利益这两项密切相关的概念。对此,现有的研究常常存在一些误解。我们固然可以将黑格尔所说的自由界定为遵从理性指引这一前提下的自主、自我决定或自我实现,但在作出这种界定时还必... 理解黑格尔国家理论的关键在于把握他所说的自由和普遍利益这两项密切相关的概念。对此,现有的研究常常存在一些误解。我们固然可以将黑格尔所说的自由界定为遵从理性指引这一前提下的自主、自我决定或自我实现,但在作出这种界定时还必须明确意识到这里的自主、自我决定或自我实现总是与自我否定紧密结合的。自由在于自我决定与自我否定的综合。黑格尔所说的普遍利益并非人们通常所说的公共利益或整体利益,而是明确地指向以否定性为根本特征的国家主权。基于上述理解,我们能更充分地体会到,在黑格尔那里,国家不仅是市民社会的对立物,还是人与自由之间的中介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格尔 国家理论 自由 普遍利益 否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构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民族学学科 被引量:3
2
作者 何明 《思想战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44,共11页
作为以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产生重要影响的民族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民族学具有普遍意义。民族学传到中国之后,“从实求知”的知识生产模式及特有的文化敏感性使其自觉探索中国化的学术实践道路,并坚持面向各个历史时期的“国之大者”,成... 作为以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产生重要影响的民族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民族学具有普遍意义。民族学传到中国之后,“从实求知”的知识生产模式及特有的文化敏感性使其自觉探索中国化的学术实践道路,并坚持面向各个历史时期的“国之大者”,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不可或缺的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进入新时代,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民族学学科框架结构的滞后性和不适应性逐渐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中华民族及国族的主体对象缺失、二级学科的一级学科母体虚化和学科边界的无限泛化等方面。国家相关机构组织民族学学科评议组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优化调整学科设置,基本实现政治导向正确、性质定位准确、学科边界清晰、服务国家战略的目标,为进一步推进学科的学术体系、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等内容建设搭建起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科基本框架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 普遍意义 民族学学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当代中国新闻学 被引量:1
3
作者 杨保军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28,共9页
特殊是普遍存在的,普遍蕴含于特殊之中,地方知识与普遍知识是可以统一的。建构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的知识体系,要求我们既要关注人类新闻活动的普遍变化、共同问题,也要特别关注中国新闻实践的特殊变革、地方问题。自主的新闻学知识体系... 特殊是普遍存在的,普遍蕴含于特殊之中,地方知识与普遍知识是可以统一的。建构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的知识体系,要求我们既要关注人类新闻活动的普遍变化、共同问题,也要特别关注中国新闻实践的特殊变革、地方问题。自主的新闻学知识体系,并不是封闭的、自说自话、只做自我辩护的知识体系,而是既能科学合理解释中国新闻现象又能科学合理解释世界新闻现象的知识体系。建构当代中国新闻学,既要反对知识生产领域中各种自我普遍主义或中心主义,也要警惕各种形式的特殊主义或例外主义,努力把面向未来的当代中国新闻学建构成为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新闻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新闻学 普遍 特殊性 普遍性焦虑症 普遍与特殊相统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民众普遍信任的动态变迁——基于年龄−时期−世代效应的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高学德 马号云 《心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3-478,I0018,I0019,共18页
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2003~2021),描述分析了中国民众普遍信任的动态变迁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普遍信任随个体年龄的增长呈现出“U”型曲线趋势(年龄效应),且随不同测量时期总体上呈现为上升趋势(时期效应),同时,普遍信任... 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2003~2021),描述分析了中国民众普遍信任的动态变迁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普遍信任随个体年龄的增长呈现出“U”型曲线趋势(年龄效应),且随不同测量时期总体上呈现为上升趋势(时期效应),同时,普遍信任随不同世代呈倒“U”型趋势(世代效应):自1925世代起逐步上升,于1940世代由负转正,随后1945世代至1970世代间进入相对稳定的平台时期,1975世代后开始迅速下降,1990世代落到建国后的最低值,此后缓慢回升。研究还发现,亲属关系和收入差距对普遍信任的变迁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市场化系数、人口流动率、社会组织数量、平均受教育年限和政府信任指数等变量则对普遍信任的变迁产生正向影响。论文将普遍信任的历时性变迁特征嵌入到近百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由此而生成的不同信任模式中加以解释,研究结果丰富了学术界对我国民众普遍信任变迁趋势的描述及其理论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遍信任 年龄−时期−世代效应 社会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孔子思想的普遍主义精神与超越性维度
5
作者 黄裕生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9-134,159,160,共18页
在儒家流变史上,由早期的周孔并称到孔子被确立为儒家唯一代表性人物,并获称“万世师表”,而在域外,儒家甚至被等同于“孔子主义”,这传达出了孔子在儒家发展史上的突破性地位。孔子对周公的突破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1)把教育确立为具... 在儒家流变史上,由早期的周孔并称到孔子被确立为儒家唯一代表性人物,并获称“万世师表”,而在域外,儒家甚至被等同于“孔子主义”,这传达出了孔子在儒家发展史上的突破性地位。孔子对周公的突破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1)把教育确立为具有独立价值的事业,从而开创了独立的教育事业;(2)确立了仁爱原则而发现了普遍的人自身;(3)基于仁爱原则确立起超越血缘亲情的本相伦理;(4)两个世界的划分与取舍。基于这些突破,孔子确立起了具有超越维度与普遍主义精神的“新儒学”,才开创了具有教化力量的教育事业,从而开启了承担人类普遍性原则的文化自觉与历史使命,进而开辟出了具有世界史意义的长时段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遍的仁爱 普遍的自己 本相伦理 两个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Q艺术难题——《阿Q正传》典型论的“普遍性”问题
6
作者 汪卫东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8-69,共12页
从20世纪20年代的阿Q形象解读,到30年代、50年代的典型论争,再到80年代以来的新阐释,一个世纪的《阿Q正传》阐释史留下诸多理论难题。阿Q典型论争的焦点在于对典型普遍性内涵的阐释,难点在于如何面对国民性与阶级性并存的问题,后续的阐... 从20世纪20年代的阿Q形象解读,到30年代、50年代的典型论争,再到80年代以来的新阐释,一个世纪的《阿Q正传》阐释史留下诸多理论难题。阿Q典型论争的焦点在于对典型普遍性内涵的阐释,难点在于如何面对国民性与阶级性并存的问题,后续的阐释或小心回避或巧妙应对这一难题,难免走向理论的偏至。作为论争焦点的普遍性问题与阿Q形象内涵的丰富性相关,引发后续不同理论视角的阐释。在诸多理论阐释遇到瓶颈后,需要转换阐释的路径,从文学行动的视角进入阿Q的艺术难题,将理论加文本的外在静态阐释转换到内外结合的动态阐释中,重新激活典型理论的阐释力,并呈现小说更为丰富的意义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Q正传》 典型论 普遍 行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普遍性到特殊性:文化主体性的认知重构与演化
7
作者 胡晶晶 《江淮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18,共7页
文化主体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演化的揭示,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认知、人类文明的发展格局提供了新的解读框架。从人类文明视野看,文化主体意识逐渐融入文明和国家的结构框架,形成了共同的人类集体凝聚的普遍性需求和等级同质性,也因政治与精... 文化主体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演化的揭示,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认知、人类文明的发展格局提供了新的解读框架。从人类文明视野看,文化主体意识逐渐融入文明和国家的结构框架,形成了共同的人类集体凝聚的普遍性需求和等级同质性,也因政治与精神载体发展和适配的程度呈现出特殊性。在世界和民族叙事中,文化主体性围绕文化与现代化关系进入“有名有实”的现代建构阶段,出现全球“在场”的普遍性与民族表达的特殊性之间的冲突和融合。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空间和时间双重维度下正重新书写,有力回应了文明优越论和文明冲突论,也是对中华文明绵延至今的全景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主体性 普遍 特殊性 人类文明 逻辑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实现共同体的抽象普遍性与具体总体性的统一
8
作者 刘同舫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共9页
共同体作为人类对理想生活形式的向往,具有抽象普遍性和具体总体性相统一的重要性质。共同体的“抽象的普遍性”特征内蕴普遍适用的共同原则,主要表现为平等、正义、自由、民主、共享共担与安全原则,这些原则的跨时空适用性为共同体的... 共同体作为人类对理想生活形式的向往,具有抽象普遍性和具体总体性相统一的重要性质。共同体的“抽象的普遍性”特征内蕴普遍适用的共同原则,主要表现为平等、正义、自由、民主、共享共担与安全原则,这些原则的跨时空适用性为共同体的世界性建构提供了理论依据与现实遵循。共同体的“具体的总体性”特征是不同原则在共同体内部的冲突与调和,能够促使差异性诉求在同一共同体中被满足,这种共同体原则的时空共存性可以增加共同体结构的稳定性。在现实共同体的构建中,面对原则与时空交互调适中的利益冲突性、民族文化排他性以及原则解释主观性等困境,必须坚持“抽象的普遍性”和“具体的总体性”的辩证统一,充分发挥“现实的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实现共同体原则与历史时空交互调适的方法论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共同体原则 抽象普遍 具体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倡议的普遍性叙事和国际法实践
9
作者 沈伟 吴瀛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79,159,160,共16页
国际法普遍性的生成和演变表明,国际法普遍性的叙事塑造了西方与非西方国家之间不平等的自我/他者的权力关系,现有的国际秩序普遍性不足。“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弊端而提出的新概念和新视角,也是中国通过包容性全球化重... 国际法普遍性的生成和演变表明,国际法普遍性的叙事塑造了西方与非西方国家之间不平等的自我/他者的权力关系,现有的国际秩序普遍性不足。“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弊端而提出的新概念和新视角,也是中国通过包容性全球化重构国际法普遍性的有效尝试。基于参与主体、交易机制和实现目标,“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深化全球合作、应对全球挑战,补充和完善了发展、权力转移及可持续发展等理论。中国的实践对建构更为公平、合理的全球秩序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中国重构国际法话语权的有效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法普遍 包容性 “一带一路”倡议 人类命运共同体 国际法律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抽象的一般性走向具体的普遍性的历史空间辩证法--中国式现代化哲学基础问题的若干思考
10
作者 刘怀玉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41,179,共11页
中国革命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哲学理论基础之一是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思想,而其渊源则是德国辩证法传统中的抽象与具体的关系理论以及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共相与殊相的关系思想。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底蕴,从本质上讲固... 中国革命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哲学理论基础之一是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思想,而其渊源则是德国辩证法传统中的抽象与具体的关系理论以及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共相与殊相的关系思想。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底蕴,从本质上讲固然是一个历史观问题,但归根结底也是一个辩证地再现社会现实,即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认识论问题。中国道路作为具体的普遍性概念,表现在历史哲学上是关于现代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性与具体的历史道路的多样性、跳跃性冲突融合而成的不平衡发展问题;表现在社会哲学上乃是关于社会有机体的部分与整体共时性的矛盾与协调平衡发展的具体总体性或系统辩证法问题;表现在文明形态历史观上则是如何实现不同文明形态间的相互借鉴并由此上升为新的普遍性问题;而贯穿于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在扬弃抽象的一般性历史逻辑规定的过程中形成反思性、合目的性意义上的具体普遍性的历史空间辩证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具体的普遍 历史空间辩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协同逻辑--基于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视域
11
作者 沈江平 夏雨梦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0,共10页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现代化实践中推动文明的发展演变,现代化路径选择也因人类文明演进而呈现多样性,两者共同彰显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海纳百川中借鉴吸收世界现代化和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旧邦...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现代化实践中推动文明的发展演变,现代化路径选择也因人类文明演进而呈现多样性,两者共同彰显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海纳百川中借鉴吸收世界现代化和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旧邦新命和守正创新中赓续自身文化主体性,极具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两者天然地具有相通性。具体而言,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品格,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厚植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根基,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互为旨归并在历时性视角与共时性视角上呈现出内在耦合性。从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视域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孕育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融贯传统与现代中守正创新、在凝炼中国特色与世界一般中借鉴开拓、在标识“普遍文明形态”中开启未来的崭新文明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普遍 特殊性 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笛卡尔的“普遍怀疑”意味着什么?——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视野来看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增定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1-85,共15页
众所周知,笛卡尔通过“普遍怀疑”的方法奠定了现代哲学的基本原则,即把“我思”看成是一切哲学思考的前提。但是,由于笛卡尔的“普遍怀疑”把对于世界的怀疑、而非信任看成是人的原初生存经验,这也导致了现代哲学中的“我思”和“我思... 众所周知,笛卡尔通过“普遍怀疑”的方法奠定了现代哲学的基本原则,即把“我思”看成是一切哲学思考的前提。但是,由于笛卡尔的“普遍怀疑”把对于世界的怀疑、而非信任看成是人的原初生存经验,这也导致了现代哲学中的“我思”和“我思之物”(或主体与世界)之间的根本对立。笛卡尔之后的现代哲学都是为了克服这种对立,恢复主体和世界之间的内在统一性。作为二十世纪的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现象学也是对于笛卡尔哲学的一种继承和回应。与德国唯心论和新康德主义等其他哲学流派不同的是,现象学将人对于世界的原初信任、而非怀疑,看成是人的一种原初生存经验。其中,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分别提供了两种不同的现象学思考路径来克服笛卡尔的“普遍怀疑”。胡塞尔认为意识具有一种原初的意向性结构,世界则是意识的意向性构造物。海德格尔则进一步强调人作为“此在”原本就“在世界中存在”,世界则是人存在于其中的一个意义整体视域。尽管如此,由于现象学仍然以某种笛卡尔式的“我思”经验作为前提,它仍然不能从根本上克服笛卡尔的“普遍怀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遍怀疑 我思 意向性 此在 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出概念普遍化和本土化中的四个误区
13
作者 王宁 《学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44,共6页
近些年,关于社会科学概念或理论的普遍化和本土化(或中国化)的讨论文献已是汗牛充栋。这些讨论大大加深了我们对社会科学概念(或理论)的普遍化和本土化的关系认识,但是,纵观这些讨论,一些可能的陷阱或误区并没有完全被消除。因此,要让... 近些年,关于社会科学概念或理论的普遍化和本土化(或中国化)的讨论文献已是汗牛充栋。这些讨论大大加深了我们对社会科学概念(或理论)的普遍化和本土化的关系认识,但是,纵观这些讨论,一些可能的陷阱或误区并没有完全被消除。因此,要让讨论进一步深入,有必要对这些误区进行辨析。不过,尽管潜在误区不少,本文不准备对所有的误区都加以分析,而仅仅集中分析以下四种:第一,虚假独特性误区;第二,虚假普遍性误区;第三,未被归类的独特性误区;第四,脱嵌的独特性误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土化 社会科学 误区 普遍 独特性 中国化 普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远古岩画:世界普遍性与中国特性的双重演进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法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74,230,231,共11页
史前岩画是人类世界最早出现的艺术,中国远古岩画既突出了中国特性,又内蕴世界的普遍性。岩画的世界普遍性,一是从画中动、植物的物种多样性中体现出来,二是从普遍的图式中体现出来,如对顶图式、蹲踞图式、万字形图式。将岩画的世界性... 史前岩画是人类世界最早出现的艺术,中国远古岩画既突出了中国特性,又内蕴世界的普遍性。岩画的世界普遍性,一是从画中动、植物的物种多样性中体现出来,二是从普遍的图式中体现出来,如对顶图式、蹲踞图式、万字形图式。将岩画的世界性与中国性的二重性都体现出来并突显了中国特性的重要图像,是人面画像。从叶尼塞河流域的人面像与中国边地的人面像对比中,可以发现二者在造型模式上有共同性,表明在地中海的人体雕像向中亚和远东的传播过程中,有一条流动和转换地带。而当我们从欧洲以具象人体为主潮而中国内地以抽象图案为主潮的全球艺术大框架进行观察,二者之间的差异性就会突显,特别是将中国边地岩画人面像与中国内地彩陶、玉器、丝绸中的相关图案放在一起时,其中的中国特色更为明显。远古岩画中的这种中国特色,一是体现在眼睛类型(体现为巫王之明),二是体现在头顶装饰上(体现为华夏衣冠的前期演进)。由之,中国远古艺术及其内蕴观念的演进,亦得以展示和突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古岩画 中国岩画 艺术观念 普遍 特殊性 观念演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社会的普遍信任及其现代重建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兴宇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6-184,共9页
在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日常生活领域,社会信任格局主要表现为以亲属关系为基础的特殊信任和以观念、信仰共同体关系为基础的普遍信任两种形态。不同于西方社会中以宗教信仰、契约精神等构建普遍信任的经济社会学阐释逻辑,近现代中国乡村... 在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日常生活领域,社会信任格局主要表现为以亲属关系为基础的特殊信任和以观念、信仰共同体关系为基础的普遍信任两种形态。不同于西方社会中以宗教信仰、契约精神等构建普遍信任的经济社会学阐释逻辑,近现代中国乡村社会遵从的是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普遍信任理念,虽未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基层社会运作机制,却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影响着乡民的社会文化心理。从其构筑的基本策略看,这种以道德感为表征的社会心理基础通常无法实现较高的道德理想,应充分关注普通乡民“人何以为人”的根基特性。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离不开民众对日常生活的意义感与道德感互融共进的普遍信任生态格局的支撑。要确立、培育“人之为人”的筑基性的社会普遍信任价值观,将张贴“诚信标签”的基层道德感建构方式作为化解现代乡风文明建设难题的重要抓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社会 普遍信任 城乡精神文明 道德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任的力量:普遍信任、制度信任对志愿服务参与的影响
16
作者 刘飞 《社会科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72,共8页
志愿服务作为公民参与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对其参与机制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也是解决当前参与度提升难题的关键。针对现有研究中社会信任对志愿服务影响的不一致结论,通过利用CSS数据进一步检验普遍信任和制度信任的作用,我们发现... 志愿服务作为公民参与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对其参与机制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也是解决当前参与度提升难题的关键。针对现有研究中社会信任对志愿服务影响的不一致结论,通过利用CSS数据进一步检验普遍信任和制度信任的作用,我们发现中国公众参与志愿服务受到普遍信任和制度信任的共同作用。对于正式志愿服务而言,个体普遍信任度的提升会显著增强其参与意愿,而社区层面的普遍信任规范则没有产生显著影响。个体和社区层面的制度信任都能促进正式志愿服务,而且其影响大于普遍信任。但是在非正式志愿服务领域中,普遍信任和制度信任均未表现出显著影响。此外,在两种类型的志愿服务中,普遍信任和制度信任均仅具有独立的影响,并无显著的交互效应。这意味着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当致力于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促进社区成员间的交流与互动、深化居民之间的协作与信任,形成有利于志愿服务发展的社会氛围,从而进一步提高公众的志愿服务参与意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遍信任 制度信任 志愿服务参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概念普遍性与特殊性的三个表现维度 被引量:1
17
作者 郭忠华 《学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50,共7页
近年来,建构与中国国情相一致的本土标识性概念体系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和国家战略,本土概念建构意识增强和本土特色概念供给增多已成为当前的突出现象。伴随这一进程,学术界的反思意识也明显增强,其中既包括对概念泛滥现象的批评,也包... 近年来,建构与中国国情相一致的本土标识性概念体系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和国家战略,本土概念建构意识增强和本土特色概念供给增多已成为当前的突出现象。伴随这一进程,学术界的反思意识也明显增强,其中既包括对概念泛滥现象的批评,也包括对提升概念质量的建言。前者的声音尽管难免刺耳,但却是给概念建构者提出的警醒,使之在概念建构过程中更加谨慎,但概念建构质量的提升需要有更加正面和可行的建议。后者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建构 反思意识 本土特色 普遍性与特殊性 标识性概念 表现维度 本土概念 建构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海外“毛主义”概念之起源
18
作者 张放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8-76,共9页
“毛主义”是海外中国研究领域的核心概念之一,直接影响到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相关的国际话语建构。费正清基于区域研究开创的中国研究传统,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论述了中国的特殊性,为“毛主义”的提出作了学理铺陈。史华慈基于对人性的... “毛主义”是海外中国研究领域的核心概念之一,直接影响到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相关的国际话语建构。费正清基于区域研究开创的中国研究传统,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论述了中国的特殊性,为“毛主义”的提出作了学理铺陈。史华慈基于对人性的普遍预设,进一步强调“毛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差异,成功推广了这一概念。“毛主义”从形成之时便混淆了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未能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由此产生了对毛泽东以及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诸多误解,但也为我们积极参与和引导海外中国研究的话语建构提供了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海外“毛主义” 概念 普遍 特殊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诺姆·乔姆斯基谈ChatGPT、人工智能、普遍语法、语言与思维
19
作者 塞缪尔·马鲁斯卡 诺姆·乔姆斯基 林鼎帆(译) 《语言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5-235,共11页
在这个访谈中,乔姆斯基强调,虽然像ChatGPT这样的人工智能系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它们离对语言的理解和认知还相差甚远。真正的语言理解需要对语言内部结构的把握,而这正是人工智能模型所缺乏的。他指出,人类与生俱来就拥有一种普遍语... 在这个访谈中,乔姆斯基强调,虽然像ChatGPT这样的人工智能系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它们离对语言的理解和认知还相差甚远。真正的语言理解需要对语言内部结构的把握,而这正是人工智能模型所缺乏的。他指出,人类与生俱来就拥有一种普遍语法,这是一种使语言习得成为可能的先天认知结构,并建议人工智能也可以从类似的基础结构中获益。乔姆斯基对“语言决定思维”的观点提出质疑,指出我们与生俱来的认知结构很可能同时影响语言和感知。乔姆斯基还探讨了人类思维的本质及其给研究带来的挑战。他将语言、音乐、算术和其他认知领域并举,认为它们可能具有共同的基本结构。他提出,普遍语法这一核心认知结构很可能与现代人类同时出现,较为稳定,而语言本身则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他还强调了计算效率原则对理解语言进化和变化的重要意义。总之,虽然ChatGPT和人工智能系统展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但乔姆斯基更强调语言和认知的极度复杂性,推进着科技探索和进步的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内在语言 语言和思维 普遍语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看中国式现代化 被引量:2
20
作者 莫雷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27,共7页
以“抽象的普遍性”和“绝对的特殊性”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都会陷入知性思维的误区。要准确理解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与中国特色的关系,就应该辩证理解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从马克思的“具体的普遍性”的思想入手进行考察。这既有助于深化... 以“抽象的普遍性”和“绝对的特殊性”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都会陷入知性思维的误区。要准确理解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与中国特色的关系,就应该辩证理解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从马克思的“具体的普遍性”的思想入手进行考察。这既有助于深化我们对现代化的共同内涵及必然性的理解,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我们必须走自己的路”以及“为什么我们能够走自己的路”两个重大问题。我们不能够把现代化简单地等同于西方化,因为我们有自身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基本国情,这决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赓续和更新中华文明。但这不是对特殊性的片面强调,而是将中国式现代化置于世界历史的定位中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理论原则和自主探索具有普遍性,拓展了广大发展中国家自主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探索更好社会制度提供了中国方案,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遍 特殊性 具体的普遍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