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刑罚目的理论的重构:基于普遍正义观的立场 被引量:9
1
作者 孙道萃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9-75,共7页
犯罪预防说作为刑罚目的之通说违背了统一论的共识,而其他学说则是统一论的演绎变种,都有各自的缺陷。重构刑罚目的理论需要首先摆正其与刑法目的、刑罚体系的关系,尤其是由国家一元主导设定到国家社会二元沟通互动评价体系的视角转换... 犯罪预防说作为刑罚目的之通说违背了统一论的共识,而其他学说则是统一论的演绎变种,都有各自的缺陷。重构刑罚目的理论需要首先摆正其与刑法目的、刑罚体系的关系,尤其是由国家一元主导设定到国家社会二元沟通互动评价体系的视角转换。在普遍正义观下,应该提倡以报应、预防和恢复协同重构我国的"三位一体"之多层次、类型化刑罚目的理论体系,以彰显刑罚目的理论之程序的独立性、内在民意性、广泛民主性和理性实践化及国际化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罚目的 国家社会二元评价体系 普遍正义 报应 预防 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的普遍正义及其历史渊源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晓兴 易志刚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3-77,共15页
自从人类进入社会生活以来,如何建立稳定的社会共同体,以达到社会公共权力与个人权利之间,以及不同的权利主体之间的合理平衡,是人类直至今天依然在努力寻求的重要目标。这个目标就是正义。人类正义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历史的和... 自从人类进入社会生活以来,如何建立稳定的社会共同体,以达到社会公共权力与个人权利之间,以及不同的权利主体之间的合理平衡,是人类直至今天依然在努力寻求的重要目标。这个目标就是正义。人类正义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历史的和具体的。不同文化或文明之间,正义的内涵往往不同甚至严重对立和冲突。但是,人类已经走到这样的一个时代: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不分种族、性别、语言和宗教,在某种基本价值观的基础上联合起来,共同建立人类的普遍正义似乎并非不可能。这种可能的根据究竟何在?是本文关心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起源 土地制度 原始状态 普遍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对抽象正义话语的批判及其当代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廖维晓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6-113,共8页
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建构的权利正义话语不过是资本主义社会“私有财产权—按要素分配”体系的诉求,对于黑格尔而言,这种抽象意义上的形式正义往往导致“荒淫和贫困的景象”,普遍正义要在更高阶段的伦理国家中才能够实现。马克思揭示了伦... 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建构的权利正义话语不过是资本主义社会“私有财产权—按要素分配”体系的诉求,对于黑格尔而言,这种抽象意义上的形式正义往往导致“荒淫和贫困的景象”,普遍正义要在更高阶段的伦理国家中才能够实现。马克思揭示了伦理国家的逻辑混乱及其运行恶果,批驳了这种“经由政治国家解决资本主义社会非正义问题”的理论进路,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论及正义议题(无论是权利正义还是普遍正义),都会不自觉地陷入资本主义的正义意识形态之中。资本扩张逻辑引发“资本流向世界—利润回流西方”,福利国家政策尤为凸显了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非正义性,中国经由“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人民至上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创设共享共富的美好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利正义 普遍正义 共享共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正义的形态和功能 被引量:2
4
作者 邓丽敏 曹刚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6-20,共5页
正义是在人类的现实处境下,处理现实利益关系的政治智慧,其实质是人类运用认知理性、实践理性和自由意志的主体能力,以自由和平等为价值目标,在现实的利益协调和分配关系中所把握的一个"度"。由此可见,"正义"形式... 正义是在人类的现实处境下,处理现实利益关系的政治智慧,其实质是人类运用认知理性、实践理性和自由意志的主体能力,以自由和平等为价值目标,在现实的利益协调和分配关系中所把握的一个"度"。由此可见,"正义"形式的背后是我们的社会生活和现实的利益关系,抽象的正义理念需要通过把握其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形态来予以揭示。我们把正义的现实形态区分为普遍正义、具体正义和程序正义。普遍正义是社会合作的伦理基础,具体正义通过"求同存异"维护公共利益,保护个体利益,程序正义则是追求社会治理工程中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遍正义 具体正义 程序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良知正义论的重建——现代教育正义论的中国话语 被引量:5
5
作者 高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9-87,共9页
教育正义建构不仅仅着眼于制度建设,更重要的是生活价值的重构。良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既是宇宙的本体,也是德性的基础。作为对普遍正义和公共理性的正义诉求,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教育正义论建构对于厘清当下正义论之纠结乃至解... 教育正义建构不仅仅着眼于制度建设,更重要的是生活价值的重构。良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既是宇宙的本体,也是德性的基础。作为对普遍正义和公共理性的正义诉求,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教育正义论建构对于厘清当下正义论之纠结乃至解决中国教育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重建良知正义论是"重思中国"的一种理性自觉,也是超越教育现代性的一种致思方向。重建中国教育正义论本质上是重构一种特定视角的伦理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知 正义 普遍正义 教育正义 公共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义的普适性与正义的多元性
6
作者 王京京 《湖北社会科学》 2005年第2期90-91,共2页
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是否可能存在一种超越宗教信仰、风俗、道德等差异与分歧而普适的正义?罗尔斯提出了普适性的正义理论。然而现实社会多元化的真实存在,则需要形成良性互动的制度设计与思想资源,从而促进多元价值的综合平衡,即社... 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是否可能存在一种超越宗教信仰、风俗、道德等差异与分歧而普适的正义?罗尔斯提出了普适性的正义理论。然而现实社会多元化的真实存在,则需要形成良性互动的制度设计与思想资源,从而促进多元价值的综合平衡,即社会正义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义 罗尔斯 普遍正义 正义的具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环境国家理论的生发、取向及其超越
7
作者 石敬琳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5期65-76,共12页
为概念化和规范化国家在环境保护中的角色和作用,西方学者提出环境国家概念并在不同学科视阈下展开了研究。环境国家是一种把对环境的理解融入到国家治理原则和治理行动中去的政治单元,它可以通过实证、治理、批判、规范四个向度来加以... 为概念化和规范化国家在环境保护中的角色和作用,西方学者提出环境国家概念并在不同学科视阈下展开了研究。环境国家是一种把对环境的理解融入到国家治理原则和治理行动中去的政治单元,它可以通过实证、治理、批判、规范四个向度来加以定位。当把生态合理化和国家转型视为两个可以相互促进的目标和工具时,环境国家理论呈现出一种追求普遍正义、改革民主弊端、推动治理转型的三维取向。考虑到西方长期存在忽视国家的研究传统,这种重构旧问题、鼓励新假设和论证新可能的理论努力应当肯定,但西方中心主义的研究倾向使其陷入实践合理性不足的困境。中国生态文明在正义、民主、治理议题上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可以为其提供新思想资源和新路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国家 绿色国家 国家合理性 普遍正义 民主改革 治理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