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0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被引量:1
1
作者 蒋大平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57-158,共2页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科学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文章分析了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并提出确立科学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应把握的三个原则。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培养目标 特殊性普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持人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被引量:1
2
作者 韩云川 《湖北社会科学》 2000年第4期32-35,共4页
关键词 人权 普遍性 特殊性 中国 人权建设 民主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当代中国新闻学 被引量:1
3
作者 杨保军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28,共9页
特殊是普遍存在的,普遍蕴含于特殊之中,地方知识与普遍知识是可以统一的。建构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的知识体系,要求我们既要关注人类新闻活动的普遍变化、共同问题,也要特别关注中国新闻实践的特殊变革、地方问题。自主的新闻学知识体系... 特殊是普遍存在的,普遍蕴含于特殊之中,地方知识与普遍知识是可以统一的。建构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的知识体系,要求我们既要关注人类新闻活动的普遍变化、共同问题,也要特别关注中国新闻实践的特殊变革、地方问题。自主的新闻学知识体系,并不是封闭的、自说自话、只做自我辩护的知识体系,而是既能科学合理解释中国新闻现象又能科学合理解释世界新闻现象的知识体系。建构当代中国新闻学,既要反对知识生产领域中各种自我普遍主义或中心主义,也要警惕各种形式的特殊主义或例外主义,努力把面向未来的当代中国新闻学建构成为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新闻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新闻学 普遍性 特殊性 普遍性焦虑症 普遍特殊统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协同逻辑--基于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视域
4
作者 沈江平 夏雨梦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0,共10页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现代化实践中推动文明的发展演变,现代化路径选择也因人类文明演进而呈现多样性,两者共同彰显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海纳百川中借鉴吸收世界现代化和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旧邦...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现代化实践中推动文明的发展演变,现代化路径选择也因人类文明演进而呈现多样性,两者共同彰显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海纳百川中借鉴吸收世界现代化和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旧邦新命和守正创新中赓续自身文化主体性,极具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两者天然地具有相通性。具体而言,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品格,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厚植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根基,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互为旨归并在历时性视角与共时性视角上呈现出内在耦合性。从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视域来看,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孕育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在融贯传统与现代中守正创新、在凝炼中国特色与世界一般中借鉴开拓、在标识“普遍文明形态”中开启未来的崭新文明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普遍性 特殊性 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普遍性到特殊性:文化主体性的认知重构与演化
5
作者 胡晶晶 《江淮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18,共7页
文化主体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演化的揭示,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认知、人类文明的发展格局提供了新的解读框架。从人类文明视野看,文化主体意识逐渐融入文明和国家的结构框架,形成了共同的人类集体凝聚的普遍性需求和等级同质性,也因政治与精... 文化主体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演化的揭示,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认知、人类文明的发展格局提供了新的解读框架。从人类文明视野看,文化主体意识逐渐融入文明和国家的结构框架,形成了共同的人类集体凝聚的普遍性需求和等级同质性,也因政治与精神载体发展和适配的程度呈现出特殊性。在世界和民族叙事中,文化主体性围绕文化与现代化关系进入“有名有实”的现代建构阶段,出现全球“在场”的普遍性与民族表达的特殊性之间的冲突和融合。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空间和时间双重维度下正重新书写,有力回应了文明优越论和文明冲突论,也是对中华文明绵延至今的全景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主体性 普遍性 特殊性 人类文明 逻辑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概念普遍性与特殊性的三个表现维度 被引量:1
6
作者 郭忠华 《学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50,共7页
近年来,建构与中国国情相一致的本土标识性概念体系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和国家战略,本土概念建构意识增强和本土特色概念供给增多已成为当前的突出现象。伴随这一进程,学术界的反思意识也明显增强,其中既包括对概念泛滥现象的批评,也包... 近年来,建构与中国国情相一致的本土标识性概念体系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和国家战略,本土概念建构意识增强和本土特色概念供给增多已成为当前的突出现象。伴随这一进程,学术界的反思意识也明显增强,其中既包括对概念泛滥现象的批评,也包括对提升概念质量的建言。前者的声音尽管难免刺耳,但却是给概念建构者提出的警醒,使之在概念建构过程中更加谨慎,但概念建构质量的提升需要有更加正面和可行的建议。后者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建构 反思意识 本土特色 普遍性与特殊性 标识性概念 表现维度 本土概念 建构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海外“毛主义”概念之起源
7
作者 张放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8-76,共9页
“毛主义”是海外中国研究领域的核心概念之一,直接影响到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相关的国际话语建构。费正清基于区域研究开创的中国研究传统,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论述了中国的特殊性,为“毛主义”的提出作了学理铺陈。史华慈基于对人性的... “毛主义”是海外中国研究领域的核心概念之一,直接影响到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相关的国际话语建构。费正清基于区域研究开创的中国研究传统,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论述了中国的特殊性,为“毛主义”的提出作了学理铺陈。史华慈基于对人性的普遍预设,进一步强调“毛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差异,成功推广了这一概念。“毛主义”从形成之时便混淆了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未能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由此产生了对毛泽东以及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诸多误解,但也为我们积极参与和引导海外中国研究的话语建构提供了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海外“毛主义” 概念 普遍性 特殊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看中国式现代化 被引量:2
8
作者 莫雷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27,共7页
以“抽象的普遍性”和“绝对的特殊性”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都会陷入知性思维的误区。要准确理解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与中国特色的关系,就应该辩证理解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从马克思的“具体的普遍性”的思想入手进行考察。这既有助于深化... 以“抽象的普遍性”和“绝对的特殊性”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都会陷入知性思维的误区。要准确理解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与中国特色的关系,就应该辩证理解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从马克思的“具体的普遍性”的思想入手进行考察。这既有助于深化我们对现代化的共同内涵及必然性的理解,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我们必须走自己的路”以及“为什么我们能够走自己的路”两个重大问题。我们不能够把现代化简单地等同于西方化,因为我们有自身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基本国情,这决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赓续和更新中华文明。但这不是对特殊性的片面强调,而是将中国式现代化置于世界历史的定位中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理论原则和自主探索具有普遍性,拓展了广大发展中国家自主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探索更好社会制度提供了中国方案,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遍性 特殊性 具体的普遍性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持人语:在法治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中探寻中国的法治道路 被引量:5
9
作者 马怀德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共2页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是集中国共产党法治思想大成的里程碑式重要文献,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大以来党的法治思想探索成果的继承和重大发展。《决定》...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是集中国共产党法治思想大成的里程碑式重要文献,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大以来党的法治思想探索成果的继承和重大发展。《决定》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体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措施和保障。这一目标充分体现了法治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统一。一方面,法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建设的必须是“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而不是别的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思想 中国共产党 普遍性 特殊性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主持人 道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大开发中民族问题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统一性问题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振玉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6,共6页
西部大开发新形势下正确认识和对待我国民族问题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统一性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西部地区的民族工作,是处理好大开发与民族问题之关系的最重要的前提。
关键词 民族问题 普遍性 特殊性 统一 西部开发 汉族 少数民族 民族关系 国情意识 利益意识 主体意识 责任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选择: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 ——读《现代化与文化选择》
11
作者 张世保 《求是学刊》 CSSCI 1998年第6期113-114,共2页
近几年来,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和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福山认为,冷战结束并非仅仅是一个历史时期的结束,而且是历史的结束。其理由有二,第一,福山从黑格尔的历史观出发,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意识形态的演化... 近几年来,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和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福山认为,冷战结束并非仅仅是一个历史时期的结束,而且是历史的结束。其理由有二,第一,福山从黑格尔的历史观出发,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意识形态的演化史,意识是事物发展的原因而不是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选择 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 文化观 文化的普遍性 普遍主义 文化冲突 后发外生型现代化 表层文化 意识形态 深层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模式的普遍性、特殊性及趋势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永生 刘冰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2-35,共4页
中国模式既有其普遍性,是世界近现代社会经济加速增长的延续,具有普遍价值;又具有特殊性,是中国从社会生存条件实际出发、解放思想的产物。中国模式未来的发展趋势:方向是文化大国,前提为解放思想,本质在放权于民。
关键词 中国模式 普遍性 特殊性 生存权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融合——湖湘文化精神特质的历史建构 被引量:9
13
作者 朱汉民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7-53,共7页
"湖湘文化精神特质"是中国文化的普遍性与湖湘地域文化特殊性的结合,这种能够将特殊性与普遍性融合起来的"湖湘文化特质",并不是湖湘地域人群先天的、固有的文化特质,而恰恰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建构起来的。
关键词 中国文化 湖湘文化 特殊性 普遍性 历史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政治文明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被引量:9
14
作者 虞崇胜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19-624,共6页
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中的重要因素,是人类政治智慧的结晶。与任何事物都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一样,政治文明也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在存在国家的条件下,政治文明总是有国别的。但是,政治文明却是没有国界的,不同国家的政治文明是可以相互... 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中的重要因素,是人类政治智慧的结晶。与任何事物都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一样,政治文明也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在存在国家的条件下,政治文明总是有国别的。但是,政治文明却是没有国界的,不同国家的政治文明是可以相互借鉴的。政治文明建设应该借鉴他国的成功经验,但并非追求同而无异的政治模式。和而不同,和而以进,才是政治文明建设的最高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文明 普遍性 特殊性 和而不同 和而以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关于特殊性—普遍性的辩证法——兼论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 被引量:7
15
作者 陈广思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0-37,共8页
如果说黑格尔辩证法具有“普遍性—特殊性”(以普遍性为原则支配特殊性)的结构,那么马克思辩证法则具有“特殊性—普遍性”的结构。它从特殊性、历史性和具体性的角度来理解现实事物,以此批判现实的虚幻普遍性,揭示其特殊性的根源和对... 如果说黑格尔辩证法具有“普遍性—特殊性”(以普遍性为原则支配特殊性)的结构,那么马克思辩证法则具有“特殊性—普遍性”的结构。它从特殊性、历史性和具体性的角度来理解现实事物,以此批判现实的虚幻普遍性,揭示其特殊性的根源和对现实“有害的统治”,并结合历史运动的规律寻求真正的普遍性。马克思辩证法的这种结构,通过剥去黑格尔辩证法“普遍性—特殊性”结构的神秘外壳,提取它的合理内核的方式,实现了对它的“颠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殊性 普遍性 辩证法 颠倒 黑格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的普遍性表达与特殊性表现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芮 周红艺 杨本昭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166-167,共2页
本文通过对当代建筑创作的表象从设计策略角度加以阐述,就建筑的普遍性表达与特殊性表现进行解构分析,剖析建筑审美的表现论与本体论的理念,试图寻求建筑功能的目的性及建筑审美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揭示建筑设计发展过程中促进与阻碍建... 本文通过对当代建筑创作的表象从设计策略角度加以阐述,就建筑的普遍性表达与特殊性表现进行解构分析,剖析建筑审美的表现论与本体论的理念,试图寻求建筑功能的目的性及建筑审美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揭示建筑设计发展过程中促进与阻碍建筑设计发展方向的外因,以及相关影响因素与建筑设计方法之间的关系及关系程度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遍性表达 特殊性表现 外在影响因素 设计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化--兼论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被引量:30
17
作者 俞吾金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6,共6页
在通常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化"是两个相互分离的研究领域。本文认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领域中,人们一般注重的是中国社会和实践的特殊性,而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化的研究... 在通常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化"是两个相互分离的研究领域。本文认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领域中,人们一般注重的是中国社会和实践的特殊性,而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化的研究领域中,人们一般注重的则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遍性。本文主张,只有把这两个研究领域综合成一个研究领域,才有可能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化这两个主题的认识。与此同时,在当代中国社会追求现代性这一普遍性价值的实现时,也必须充分兼顾到当代中国社会和实践的特殊性,而这种特殊性尤其表现在传统的亚细亚生产方式、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历史错位和启蒙的缺失上。只有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和实践的特殊性,努力在特殊性和普遍性之间建立必要的张力,才能创造性地推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发展,并使中国的现代化事业沿着健康的轨道向前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化 普遍性 特殊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远古岩画:世界普遍性与中国特性的双重演进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法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74,230,231,共11页
史前岩画是人类世界最早出现的艺术,中国远古岩画既突出了中国特性,又内蕴世界的普遍性。岩画的世界普遍性,一是从画中动、植物的物种多样性中体现出来,二是从普遍的图式中体现出来,如对顶图式、蹲踞图式、万字形图式。将岩画的世界性... 史前岩画是人类世界最早出现的艺术,中国远古岩画既突出了中国特性,又内蕴世界的普遍性。岩画的世界普遍性,一是从画中动、植物的物种多样性中体现出来,二是从普遍的图式中体现出来,如对顶图式、蹲踞图式、万字形图式。将岩画的世界性与中国性的二重性都体现出来并突显了中国特性的重要图像,是人面画像。从叶尼塞河流域的人面像与中国边地的人面像对比中,可以发现二者在造型模式上有共同性,表明在地中海的人体雕像向中亚和远东的传播过程中,有一条流动和转换地带。而当我们从欧洲以具象人体为主潮而中国内地以抽象图案为主潮的全球艺术大框架进行观察,二者之间的差异性就会突显,特别是将中国边地岩画人面像与中国内地彩陶、玉器、丝绸中的相关图案放在一起时,其中的中国特色更为明显。远古岩画中的这种中国特色,一是体现在眼睛类型(体现为巫王之明),二是体现在头顶装饰上(体现为华夏衣冠的前期演进)。由之,中国远古艺术及其内蕴观念的演进,亦得以展示和突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古岩画 中国岩画 艺术观念 普遍性 特殊性 观念演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上)——兼评孔汉思的“普遍伦理”和沟口雄三的“作为方法的中国学” 被引量:6
19
作者 顾乃忠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2002年第5期122-131,共10页
文化的普遍性不是指各民族的文化中永恒存在着的共同性 ,而是指各民族的文化由于人性一致的原则而决定的按照共同的规律发展并经历着共同的基本形态。文化的特殊性不是指一个民族永恒地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本质 ,而是指每一个经历着不... 文化的普遍性不是指各民族的文化中永恒存在着的共同性 ,而是指各民族的文化由于人性一致的原则而决定的按照共同的规律发展并经历着共同的基本形态。文化的特殊性不是指一个民族永恒地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本质 ,而是指每一个经历着不同文化发展阶段的民族 ,在其文化发展的某一阶段上区别于其他阶段的特殊本质 ,或者两个处于不同文化发展阶段的民族 ,各自所具有的区别于他者的特殊本质。文化的普遍性与文化的特殊性的关系 ,不是一般所认为的哲学上的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的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或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关系。二者之间的关系是 :文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本是一个东西 ,只不过因为人们观察问题的方法不同才有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分。所以任何文化都是普遍的 ,又都是特殊的 ,文化的动态的普遍性即为文化的静态的特殊性 ,反之亦然。孔汉思的“普遍伦理”的错误在于把文化的普遍性理解为各种文化中永恒存在的共同本质。沟口雄三的“作为方法的中国学”的错误在于把文化的特殊性理解为一个民族永远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本质。在各民族的发展道路的问题上 ,因为文化的普遍性的原因 ,各民族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发展道路 ,换言之 ,历史的“一般发展道路”是存在的 ;因为文化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人性 普遍性 特殊性 孔汉思 普遍伦理 沟口雄三 中国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东北地区产业选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理论的沿革与创新 被引量:4
20
作者 赵儒煜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5-66,209,共12页
当前,关于东北经济衰退与振兴方略的探讨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要领域之一。特别是,关于东北地区经济振兴的产业选择理论之争受到瞩目。就产业选择视角而言,传统的区域产业选择理论包括从区域角度出发的区域分工理论和从产业角度出发... 当前,关于东北经济衰退与振兴方略的探讨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要领域之一。特别是,关于东北地区经济振兴的产业选择理论之争受到瞩目。就产业选择视角而言,传统的区域产业选择理论包括从区域角度出发的区域分工理论和从产业角度出发的主导产业选择理论。而随着经济活动的深化,一方面,需求在市场机制中的作用越来越显现出与传统理论不同的特征;另一方面,新产业革命的到来也改变了传统的主导产业选择标准。所有这些都使得传统理论面临挑战,而需不断探索创新。对东北而言,东北经济的衰退有其大周期的普遍性也有其区域特征造成的特殊性。针对东北问题的产业选择,则既要对东北经济从"产业缺位"到"体制固化"的历史痼疾予以足够的对应,也要结合东北经济当前的发展特征,更要考虑到大众消费社会的成熟和新产业革命走向的决定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振兴 产业选择 普遍性 特殊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