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康德与早期马克思不同感性概念指向的社会
1
作者 王晓红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5-111,共7页
感性在康德和马克思那里有不同的涵义,指示出不同的未来社会样态。康德通过普遍可传达的情感指示出未来社会是自由与美的结合。而在早期马克思那里,感性不仅见证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也标识了人在现实自然界的异化。共产主义社会解... 感性在康德和马克思那里有不同的涵义,指示出不同的未来社会样态。康德通过普遍可传达的情感指示出未来社会是自由与美的结合。而在早期马克思那里,感性不仅见证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也标识了人在现实自然界的异化。共产主义社会解放了人全部的感性和特性,实现了对自己本质的真正占有,也使人和自然、思维和存在问题真正得到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性 普遍可传达的情感 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