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世界主义与文化翻译(英文) 被引量:1
1
作者 谢少波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52-162,共11页
当下世界依然充斥着各种形式的仇外现象,对文化与民族"他者"的敌意、我们一他们的对立情绪,以及民族中心主义的傲慢。正是对这一迫切情状的反应,世界主义与文化翻译在全球范围内被争论、接纳,无论是在各种学术论坛、会议还是... 当下世界依然充斥着各种形式的仇外现象,对文化与民族"他者"的敌意、我们一他们的对立情绪,以及民族中心主义的傲慢。正是对这一迫切情状的反应,世界主义与文化翻译在全球范围内被争论、接纳,无论是在各种学术论坛、会议还是学术专刊上。本文通过两部世界知名小说,即钦努阿·阿切贝的《瓦解》与恩古吉.瓦.提安哥的《界河》来探究世界主义与文化翻译问题。本文揭示了世界主义读者如何通过文化翻译来理解或认识文学中的普适性在不同文化中的独特表现。如果世界依然是各种形式的民族中心主义和帝国主义的舞台,那么世界主义读者与文学文本之间的这种遭遇就是人文领域美学教育至关重要的内容。本文的结论是,如果作为一系列价值观念和理念/想的世界主义与作为去普适性观念有效方法的文化翻译是文学与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那么,每一种阅读行为与每一处表征场域都将助益不同文化之间的包容、尊敬与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主义 文化翻译 普适性文化 包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人格结构探索——人格特质六因素假说 被引量:58
2
作者 张建新 周明洁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74-585,共12页
研究人格特质背后潜在的结构一直是人格心理学家们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因而存在着人格结构因素(维度)之争;而论证某一人格特质结构的文化普适性(etic)或者文化特殊性(emic),则成为当今人格特质研究者们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因而存在着彼... 研究人格特质背后潜在的结构一直是人格心理学家们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因而存在着人格结构因素(维度)之争;而论证某一人格特质结构的文化普适性(etic)或者文化特殊性(emic),则成为当今人格特质研究者们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因而存在着彼一人格结构与此一人格结构能否相容之争。文章回顾总结了20多年来有关《中国人个性测量表CPAI》的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一个人格特质“六因素”假说(SFM),并通过比较中国人和美国人样本在“六因素”结构中的“人际关系性(IR)”和“开放性(O)”因素上的显性/隐性表现,指出人格因素数量及其理论定性之争很可能仅具有方法学意义,对于真正了解人格的本质并非关键。真正找到人类共有的和某一人群特有的人格特质结构的唯一途径,只能是各种文化背景下的人格心理学家超越各自理论、彼此平等接纳、从文化的、乃至遗传的角度共同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特质结构 CPAI NEO-PI 六因素模型 人际关系 开放 文化普适/文化特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