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6篇文章
< 1 2 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出生性别比下降停滞进程中的结构性失衡研究——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分析
1
作者 果臻 董琳 +1 位作者 杨柳清 李树茁 《人口与发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25,共12页
当前中国的出生性别比停滞在111附近,迟迟无法降到正常水平,表明近年来治理工作进入瓶颈期,未能进一步推动出生性别比继续下降。研究结合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从城乡、省份、母亲属性等维度剖析当前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结构性失衡特征... 当前中国的出生性别比停滞在111附近,迟迟无法降到正常水平,表明近年来治理工作进入瓶颈期,未能进一步推动出生性别比继续下降。研究结合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从城乡、省份、母亲属性等维度剖析当前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结构性失衡特征。研究发现:(1)利用“七普”数据对以往公布的全国出生性别比数据进行矫正,结果显示估计值略低于公布值,且演变进程趋缓。(2)部分省份至今仍居高不下,一孩、少数民族、高中及以上母亲群体中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凸显。其中,海南和江西的出生性别比超过120,壮族、土家族、苗族、彝族、布依族出生性别比均超过汉族。(3)出生性别比偏高的重点地区和人群发生转变。对全国出生性别比偏高贡献较大的群体从农村二孩转变为城镇一孩,从初中及以下母亲变为高中及以上母亲,一孩或三孩及以上影响也高于二孩。现阶段亟需持续重视和加强治理工作,依据出生性别比偏高的重点地区和人群,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地调整治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生性别比 结构性失衡 贡献率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人口老龄化的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基于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郭郡郡 刘玉萍 郭方方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55,69,共7页
基于第五、六、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城市数据,采用莫兰指数、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以及空间计量回归模型,对市域尺度下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市域人口老龄化整体呈加速加深趋势,但不同区域加深速度... 基于第五、六、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城市数据,采用莫兰指数、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以及空间计量回归模型,对市域尺度下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市域人口老龄化整体呈加速加深趋势,但不同区域加深速度存在差异;我国城市人口老龄化表现出相似类型集聚的空间分布特征,低-低型集聚城市主要位于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以及广东省,而除了成渝地区和江苏省部分城市外,其他大部分高-高型集聚城市在考察期内发生了跃迁;城市人口老龄化的整体差异在考察期内有所扩大,区域内差异增减变化不一,而区域间差异多有明显扩张,人口老龄化整体差异及其变化主要源于区域间差异;2010年我国城市的人口老龄化主要受老年人口惯性和人口流迁的影响,2020年除老年人口惯性和人口流迁的影响进一步强化外,人口密度、前期人口生育率和育龄妇女占比等因素也成为我国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异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人口普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口普查遗漏的组合式估计方法 被引量:2
3
作者 胡桂华 LOPEZ-CARR David +1 位作者 黄艳华 吴笛 《统计与信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4,共12页
以人口普查标准时点上的人口总体(全国、全国以下各行政区)为研究对象,研究如何利用对总体登记的普查人口名单和覆盖调查人口名单构造的组合式遗漏估计量估计人口普查遗漏人口数。目前各国政府统计部门在人口普查遗漏估计中主要使用单... 以人口普查标准时点上的人口总体(全国、全国以下各行政区)为研究对象,研究如何利用对总体登记的普查人口名单和覆盖调查人口名单构造的组合式遗漏估计量估计人口普查遗漏人口数。目前各国政府统计部门在人口普查遗漏估计中主要使用单重遗漏估计量,但该方法未包括同时遗漏于这两份调查人口名单的双重遗漏人口,低估了总体普查遗漏人口数。组合式遗漏估计量除了包括单重遗漏人口外,还包括了双重遗漏人口,避免了单重遗漏估计量的缺陷。采取抽样估计和数理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单重遗漏估计量、双重遗漏估计量和组合式遗漏估计量,理论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组合式遗漏估计量在抽样估计精度和遗漏人口数估计上优于单重遗漏估计量,尤其是在分析双重遗漏人口特征和改进未来人口普查登记工作等方面;在使用刀切法近似计算总体的组合式遗漏估计量的抽样方差时,不能忽视等概率人口层之间的协方差,否则可能低估或高估其抽样方差;单重遗漏估计量和组合式遗漏估计量属于有偏估计量,要使用均方误差比较其估计精度。本文创新之处在于,利用原始数据全面演示了单重遗漏估计量、双重遗漏估计量和组合式遗漏估计量及其抽样方差估计量等的详细计算过程,同时讨论了其统计性质,尤其是利用设置的数据模拟了有偏性,有助于中国人口普查遗漏估计方案的科学制定及估计精度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统计 人口普查质量评估 单重遗漏估计量 双重遗漏估计量 组合式遗漏估计量 不完整二维列联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收缩型中小城市人口结构变迁趋势及其类型学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陈浩 孟欣怡 陈友华 《西北人口》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9,共15页
探究人口结构变迁趋势及其多样化特征是深入理解收缩型城市发展特征及人口收缩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效应的重要基础。基于第六次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识别收缩型中小城市,比较收缩型中小城市和发展条件相似的增长型中小城市人口结构... 探究人口结构变迁趋势及其多样化特征是深入理解收缩型城市发展特征及人口收缩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效应的重要基础。基于第六次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识别收缩型中小城市,比较收缩型中小城市和发展条件相似的增长型中小城市人口结构指标之间的异同,研究发现收缩型中小城市人口表现为更高的老龄化、少子化、家庭小型化和适育人口减少,以及更低的城镇化增幅、一产就业降幅和二产就业增幅,是优势人口流失和低发展水平共塑的人口结构特征。进一步将2010~2020年间各城市人口的自然结构、家庭结构、地域结构与社会结构变化值作为考察指标,运用聚类分析法对收缩型中小城市人口结构变迁进行类型学研究。综合人口结构变迁、人口收缩特征与经济社会基本面指标分析,结果发现,全国收缩型中小城市样本可以归纳为“产业调整冲击收缩型城市”“发展滞后长期收缩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平稳收缩型城市”和“虹吸外迁良性收缩型城市”四种人口结构变化类型。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收缩型中小城市的人口结构会出现不同的问题,但大部分城市并未出现人口结构的整体性衰退,部分城市反而迎来经济较快增长、财政压力减轻和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等正面效应。基于收缩型中小城市人口结构变迁的总体特征及内部差异,从总体和分类两个层次提出了应对不同人口结构变迁趋势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负增长 收缩城市 人口结构 类型学 人口普查 规划应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2000-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的福建省流动人口结构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5
作者 胡泰 林李月 +2 位作者 朱宇 柯文前 肖宝玉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176-2184,共9页
基于2000-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和相关社会经济数据,分析了福建省各县域流动人口结构的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福建省流动人口结构的省内化趋势增强,快速省内化的区域在空间上连结成3条“东南-西北”走向的横轴;相较于市辖区,... 基于2000-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和相关社会经济数据,分析了福建省各县域流动人口结构的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福建省流动人口结构的省内化趋势增强,快速省内化的区域在空间上连结成3条“东南-西北”走向的横轴;相较于市辖区,县和县级市省内化倾向更加突出。(2)经济发展水平、第二产业就业规模促进流动人口结构向省际化方向演化,第三产业就业规模和普通县则促进流动人口结构向省内化方向演化;相较于沿海地区,内陆地区流动人口结构演化对空气质量和公共服务条件的响应作用更为明显。研究结果拓展了对中国人口流动结构转变规律的认识,亦可以为推动东南沿海地区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公共服务资源合理配置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结构 流动人口 人口普查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域教育资源配置对人力资本的影响——基于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文武 朱娅 陆梓璇 《教育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9-38,共10页
县域教育资源配置是基层人力资本提升和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支撑。本文整理了我国16省1066个县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通过迭代主因子法构建县域教育资源配置指标并分析其对当地人力资本的影响。结果显示:县域教育资源配置可以显著... 县域教育资源配置是基层人力资本提升和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支撑。本文整理了我国16省1066个县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通过迭代主因子法构建县域教育资源配置指标并分析其对当地人力资本的影响。结果显示:县域教育资源配置可以显著改善当地人力资本状况,县域教育资源每增加1%,人均受教育年限提升0.18%~0.26%,接受过高中教育的人数占比明显提高,但每千人中接受过大学及以上教育的人数略有下降;中西部地区县域的教育资源配置对人均受教育年限以及高中学历人数占比的提升作用大于东部地区,县级市的教育资源配置有利于大学学历人数占比上升,普通行政县的教育资源对高中学历人数占比提升作用更大;县域教育资源配置加快了当地城镇化进程,并增强了吸引劳动力流入的能力,有利于持续优化人力资本结构。本文从县域视角提供了改善基层教育资源配置、优化人力资本结构、助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研究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资源配置 县域 人力资本 第七次人口普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差分隐私的人口普查关联多属性数据发布
7
作者 尤菲芙 蔡剑平 孙岚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8-377,共10页
发布未经保护的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有泄露居民个人隐私信息的风险。基于差分隐私的人口普查数据保护方案已经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在解决人口普查统计数据的地理区域之间的一致性约束时,具有更复杂层次性、一致性约束的关联多属性数据... 发布未经保护的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有泄露居民个人隐私信息的风险。基于差分隐私的人口普查数据保护方案已经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在解决人口普查统计数据的地理区域之间的一致性约束时,具有更复杂层次性、一致性约束的关联多属性数据在现有方法下面临无法在单棵层次树中构建的挑战。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差分隐私的人口普查区域内部关联多属性统计数据最优一致发布方法,该方法能够实现复杂一致性约束统计数据的高效发布。首先将复杂的关联多属性之间的一致性约束划分为相对独立且易于求解的多重一致性约束,然后根据人口普查关联多属性数据的结构特性,通过数学分析在现有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效率优化,最后结合多重一致性约束问题的逼近方法实现最优一致发布。在真实的人口普查数据集和合成数据集上进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在效率表现上优于同类方法1~2个数量级的同时保持与同类方法一致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分隐私 隐私保护 数据发布 一致性约束 人口普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才地理学:人口、经济与社会文化视角”专刊序言
8
作者 古恒宇 高权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I0001-I0002,共2页
中国式现代化的纵深推进亟需打造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人才队伍与制度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将“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与创新高地”确立为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核心目标。面对二十届中央财经... 中国式现代化的纵深推进亟需打造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人才队伍与制度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将“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与创新高地”确立为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核心目标。面对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首次会议揭示的少子化、老龄化与区域人口分化的新趋势,在人口连续3年负增长、传统人口红利逐步消退的转型关口,通过“人才红利”的深度开发实现发展动能转化成为关键任务。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中国高等教育人口突破2.18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 000万人,形成全球最大规模的知识型劳动力储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全国人口普查 社会文化视角 全球竞争力 人才地理学 动能转化 少子化 高技能人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现代人口普查的特点
9
作者 彭松建 《经济科学》 1982年第1期23-28,共6页
我国继1953年和1964年举行了全国人口普查之后,将在1982年7月1日进行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这是一次全国性的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工作。它主要是查清我国人口的准确数字,查清人口的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婚姻和生育状况,也还要查清... 我国继1953年和1964年举行了全国人口普查之后,将在1982年7月1日进行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这是一次全国性的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工作。它主要是查清我国人口的准确数字,查清人口的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婚姻和生育状况,也还要查清我国究竟有多少劳动力,劳动力在各个行业和职业上的分布情况。查清以上诸方面有关人口的情况,是进行国民经济调整的需要,是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需要,同时也为我国制订中长期国民经济计划,制订人口规划和人口政策提供准确的人口数据及其资料,因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国人口普查 普查人口 社会主义 人口状况 国民经济调整 人口数据 人口统计 人口政策 人口登记 人口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村人口省际流动研究--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被引量:27
10
作者 高更和 罗庆 +2 位作者 樊新生 李二玲 李小建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511-1517,共7页
农村人口流动是中国人口流动的主体,对中国的人口空间格局和区域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采用农村人口有效流动率和农村人口流动指数方法,对中国农村人口省际流动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1建立在农村人口有效流动率... 农村人口流动是中国人口流动的主体,对中国的人口空间格局和区域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采用农村人口有效流动率和农村人口流动指数方法,对中国农村人口省际流动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1建立在农村人口有效流动率基础上的农村人口流动指数既可以表示农村人口流动的方向,也可以表示流动的强度,更可方便地进行区域比较,是研究农村人口流动的科学方法和指标。2农村人口有效流动整体上呈现出由中部地区、西南地区向沿海、沿边流动的总趋势,有效流动率在全局上具有弱相关性,局域上的低-低值聚集区主要分布于鄂、湘、渝、黔、云等地。3农村人口流动指数的正值区主要分布于南部沿海、东部沿海、京津和新疆等地区,负值区主要集中于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由负值区进入正值区的农村人口流动构成了中国农村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和路径。4农村人口流动指数与人口总量、流出存量显著负相关,与经济总量、流入存量显著正相关。农村人口流动的实质是农村人口应对人口压力的现实反应,在流动目的地的选择中,流动网络和流动惯性在中国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具有普遍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人口 省际流动 空间分析 第六次人口普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间接估算及评价——基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被引量:24
11
作者 舒星宇 温勇 +1 位作者 宗占红 周建芳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8-24,共7页
本研究应用直接法(寿命表法)和间接法(模型生命表法)对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分别计算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两种方法计算结果表明:直接法计算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数值偏高,经过间接估算方法调整后,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 本研究应用直接法(寿命表法)和间接法(模型生命表法)对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分别计算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两种方法计算结果表明:直接法计算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数值偏高,经过间接估算方法调整后,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73.65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地区差别非常大。我国应采取措施进一步缩小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地区间差异,提高人口预期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间接估算 人口普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口普查事后质量抽查的有关问题:国外经验及借鉴 被引量:15
12
作者 贺本岚 金勇进 巩红禹 《商业经济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92-96,共5页
事后质量抽查是对人口普查登记质量进行检验和评估的调查方法。文章通过对美国、英国和印度等国家的事后质量抽查经验进行总结,对我国今后人口普查事后质量抽查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人口普查 事后质量抽查 数据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口迁移流动的变化特点和影响因素——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 被引量:35
13
作者 雷光和 傅崇辉 +2 位作者 张玲华 曾序春 王文军 《西北人口》 CSSCI 2013年第5期1-8,共8页
本文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汇总数据为基础,就中国人口迁移流动的选择性、区域性以及人口迁移流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的人口迁移流动主要是受经济和家庭因素的驱动;中国的人口迁移流动具有非常明显的向东部沿海地... 本文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汇总数据为基础,就中国人口迁移流动的选择性、区域性以及人口迁移流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的人口迁移流动主要是受经济和家庭因素的驱动;中国的人口迁移流动具有非常明显的向东部沿海地区聚集的地理空间特点,空间距离虽然与人口迁移流动有一定的关联,但在选择空间距离的测量指标时,应该充分考虑到交通时间缩短的影响;省际人口迁移流动的影响因素中,迁移流动信息、收入水平差、人口数量差是影响省际人口迁移流动的正向指标,而城乡分布和空间距离是影响人口迁移流动的负向指标。研究结果对于正确理解我国人口形势的过去和现在,科学地预见和适应未来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六次人口普查 人口流动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的变动特征——基于1982-2010年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的分析 被引量:30
14
作者 孟延春 汤苍松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35-142,共8页
本文使用了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的北京市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和第六次共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的相关数据,综合利用人口重心研究方法和标准离差椭圆分析方法,借助于Arcgis软件分析工具,分析了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的集中和离散... 本文使用了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的北京市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和第六次共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的相关数据,综合利用人口重心研究方法和标准离差椭圆分析方法,借助于Arcgis软件分析工具,分析了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的集中和离散的变化趋势,揭示了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的基本演变态势。研究结论表明,近30年间,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的总体格局呈现为人口增长速度提高、人口规模总量不断膨胀的基本态势,城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领先,全市人口重心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北部位置,位移距离变化较小,基本保持稳定;北京全市域人口密度由内到外呈现较为显著的阶梯状递减特征,中心城区人口密度与近郊区人口密度梯度差异逐渐变小,近郊区与远郊区的人口密度的梯度差异逐渐扩大,以中心城区和近郊区分布为主的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人口集聚趋势依然明显,反映了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结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特点;北京市人口标准离差椭圆长短轴均呈缩短趋势,长短轴之比亦呈变小趋势,反映了在北京市人口规模整体扩张的基本态势上,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呈现出更强烈的向心极化趋势和同心圆集聚趋势。总之,北京市仍然表现为人口增量型的城市化发展阶段,相对稳定的人口重心变化和较小的标准离差椭圆变化表明了北京市人口增加趋势呈现出城市化中后期趋于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质量型城市化将进一步成为北京市未来城镇化过程中的主要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分布 人口重心 标准离差椭圆 人口普查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第七次人口普查看中国低生育率问题 被引量:33
15
作者 王广州 胡耀岭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4,共14页
本文利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中国低生育率问题进行分析和再认识。研究发现长表数据和短表数据对总和生育率的估计结果基本一致,全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292,处于较低水平;采用去进度效应的总和递进生育率指标对递进生育的孩次... 本文利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中国低生育率问题进行分析和再认识。研究发现长表数据和短表数据对总和生育率的估计结果基本一致,全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292,处于较低水平;采用去进度效应的总和递进生育率指标对递进生育的孩次结构进行分解,一孩递进生育率明显下降;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年龄提高到28.98岁,峰值生育年龄推迟到28岁,一孩、二孩平均生育间隔时间由4年缩短到3.11年。年龄别育龄妇女有配偶比例迅速下降,育龄妇女年龄结构迅速老化,受教育程度较高的育龄妇女未婚比例快速上升,育龄人群受教育程度不同对子女的受教育预期明显不同,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育龄妇女比例迅速提高,进一步强化生育率的下降和生育水平的受教育“梯度”差别,从而导致低生育率的人口学和社会学机制的形成且保持稳定。为应对我国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低生育率或超低生育率陷阱这一突出问题,需要着重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科学分析超低生育率的社会危害性,全面把握传统生育文化精髓,营造适宜生育的良好社会环境;二是结合各地具体实际,着力解决生育相关重点难点问题,探索解决人口问题的新方法和新路径;三是全面、系统和前瞻性研判中国人口发展新趋势,积极应对低生育率问题,促进全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普查 数据 低生育率 应对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第六次人口普查看中国人口生育变化的新特点 被引量:36
16
作者 傅崇辉 张玲华 李玉柱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8-75,共8页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汇总资料的发布,为定量分析中国人口生育的特点和变化提供了可能,本文主要就生育水平、生育模式,以及生育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发现,在生育水平持续下降的情况下,结构性因素逐渐成为左右未来中国生育水...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汇总资料的发布,为定量分析中国人口生育的特点和变化提供了可能,本文主要就生育水平、生育模式,以及生育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发现,在生育水平持续下降的情况下,结构性因素逐渐成为左右未来中国生育水平走向的决定性因素;生育模式方面则体现出初婚初育间隔扩大,生育孩次向低孩次集中的方向发展;尽管年龄别已婚生育率的变化使得一般生育率上升9.61%,但在导致生育水平下降的各因素中,育龄妇女年龄结构、婚姻状态等人口结构因素的影响显得越来越重要。研究结果对于正确理解我国人口形势的过去和现在,科学地预见和适应未来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六次人口普查 生育水平 生育模式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浦东新区人口普查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远飞 周枫 +3 位作者 刘志强 宓伟杰 陆涛 丁金宏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7-32,共6页
以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综合利用GIS构件技术、数据仓库技术和模型集成技术建立了浦东新区人口普查GIS(简称PucGIS).在PucGIS的实现过程中,以充分提供人口统计信息为重要目标,详细设计了人口指标体系;运用数据仓库技术设计了两级... 以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综合利用GIS构件技术、数据仓库技术和模型集成技术建立了浦东新区人口普查GIS(简称PucGIS).在PucGIS的实现过程中,以充分提供人口统计信息为重要目标,详细设计了人口指标体系;运用数据仓库技术设计了两级人口数据仓库管理体系,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构件 人口普查 人口统计指标 数据仓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西藏家庭的变动趋势分析——以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 被引量:4
18
作者 杨成洲 杨帆 刘金华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3-71,共9页
在现代化和人口变动的推动下,当代西藏家庭总体呈现数量增加、规模缩减、代际层次简化、结构核心化的变动趋势,并表现出有老人家庭增加,单身家庭比例上升且藏汉家庭构成变化存在差异等特征。西藏经济社会转型中的家庭变迁确实有对家庭... 在现代化和人口变动的推动下,当代西藏家庭总体呈现数量增加、规模缩减、代际层次简化、结构核心化的变动趋势,并表现出有老人家庭增加,单身家庭比例上升且藏汉家庭构成变化存在差异等特征。西藏经济社会转型中的家庭变迁确实有对家庭政策的诉求,有必要及时考虑家庭发展支撑体系的构建。尽管西藏家庭变动表现出一些"现代性"特征,但传统家庭功能变化的程度、家庭关系的变化等仍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家庭 变动 人口普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劳动力变迁研究——基于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16
19
作者 原新 刘厚莲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6-83,共8页
文章运用1982年以来的历次人口普查资料,系统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劳动力的规模与分布、人口年龄结构、素质发展历程和现状。考察期内,农业劳动力规模先增后减,男性农业劳动力始终多于女性;粮食主产区与非主产区内的农业劳动力分... 文章运用1982年以来的历次人口普查资料,系统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劳动力的规模与分布、人口年龄结构、素质发展历程和现状。考察期内,农业劳动力规模先增后减,男性农业劳动力始终多于女性;粮食主产区与非主产区内的农业劳动力分布较为集中;农业劳动力呈现老化、女性化特征,且20~49岁女性农业劳动力占比超过男性农业劳动力。农业劳动力人口素质提升缓慢,与全国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差距不断拉大,新型职业农民规模不断增加。为此,从留住适量适龄农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土地流转和大力推广农业技术方面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劳动力 新型职业农民 老龄化 人口普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总和生育率、出生性别比的修正与评估研究——基于1982—2010年历次人口普查、1%抽样调查数据 被引量:12
20
作者 米红 杨明旭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19,共8页
基于1982—2010年间的四次人口普查、三次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利用人口留存分析法,重构出我国1982—2005年间各年的单岁组人口数;提出一种自修正迭代算法对0岁组的死亡概率和人口数进行了二次修正;进一步测算出各次调查时点的低龄组(0~... 基于1982—2010年间的四次人口普查、三次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利用人口留存分析法,重构出我国1982—2005年间各年的单岁组人口数;提出一种自修正迭代算法对0岁组的死亡概率和人口数进行了二次修正;进一步测算出各次调查时点的低龄组(0~5岁)人口漏报率。基于以上结果,对1982—2005的总和生育率(TFR)和出生性别比(SRB)进行了修正。"五普"低龄组漏报率最高,合计约10%,女童漏报大于男童漏报;"四普"低龄组总漏报率约为8%,"三普"约为4%。历年的TFR受漏报影响被低估,2000年以来TFR渐趋平稳并缓慢回升。SRB在1990年代中后期就已经处于高位水平,且有缓慢上升的趋势。通过对TFR和SRB估算值的线性拟合,认为2010年"六普"时期我国的SRB为118,TFR的下限值为1.5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普查 低龄漏报 总和生育率 出生性别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