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杭州湾地区晚第四纪浅层生物气藏勘探方法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林春明 李广月 +4 位作者 李艳丽 于建国 蒋维三 陈海云 路天明 《石油物探》 EI CSCD 2006年第2期202-208,共7页
杭州湾地区晚第四纪地层蕴藏有丰富的天然气,气藏具有气层薄、压力低、产量小的特点,是一种非常规浅层生物气,勘探方法不能简单的采用深层气的勘探方法。通过试验研究得到以下认识:重点目标区预探或已知气田区扩边可以采用打密集静力触... 杭州湾地区晚第四纪地层蕴藏有丰富的天然气,气藏具有气层薄、压力低、产量小的特点,是一种非常规浅层生物气,勘探方法不能简单的采用深层气的勘探方法。通过试验研究得到以下认识:重点目标区预探或已知气田区扩边可以采用打密集静力触探井的方法;追踪砂体的形态展布和进行大面积的勘探,应配合少量的地震、电法勘探,以及静电阿尔法薄膜测量、微生物法等非地震物化探方法。静力触探井对岩性、岩相划分对比,特别是储层识别较为有效;利用浅层横波地震剖面可以圈定含气砂体的边界;EH4电磁勘探能够追踪砂体展布,推断气层的厚度;气田上方氡气和甲烷菌的含量存在明显的异常。在杭州湾地区晚第四系浅层生物气藏勘探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湾 晚第四纪 生物气 静力触探 静电阿尔法薄膜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潍坊北部晚第四纪介形类与环境演变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李守军 陈宇慧 +4 位作者 赵秀丽 王丽丽 崔肖辉 刘强 刘晓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1期1-11,共11页
盐度、温度等环境变化对介形类的属种组合、丰度、分异度等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通过对莱州湾南岸地区潍坊北部的GK59孔、GK74孔、GK79孔、GK89孔的介形类样本的实验处理和分析,对以Neomonoceratina delicate,Neomonoceratina dongtaien... 盐度、温度等环境变化对介形类的属种组合、丰度、分异度等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通过对莱州湾南岸地区潍坊北部的GK59孔、GK74孔、GK79孔、GK89孔的介形类样本的实验处理和分析,对以Neomonoceratina delicate,Neomonoceratina dongtaiensis,Pistocythereis bradyformis,Pontocythere spatiosus,Leptocythere ventriclivosa为优势的海相介形类和以Candoniella albicans,Candoniella pellucida,Ilyocypris subbradyi,Ilyocypris subpulchra为优势的淡水介形类进行划分,并与周边已知钻孔进行对比,认为此区域共发育三个海侵层,第Ⅲ海侵层和第Ⅱ海侵层发生在晚更新世,分别对应晚沾化海侵和献县海侵,第Ⅰ海侵层发生在全新世,对应黄骅海侵。并总结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层序和海侵范围,阐明研究区的沉积环境演化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形类 海侵 晚第四纪 潍坊北部 环境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聚类分析的莱州湾晚第四纪介形虫群落结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守军 崔肖辉 +3 位作者 张祥玉 刘宝梅 徐华 张卓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2期11-18,共8页
为深入探讨渤海莱州湾晚第四纪介形虫的群落结构多样性特征,通过对渤海莱州湾GK138孔、GK111孔、GK95孔、GK59孔、GK74孔、GK79孔和GK89孔中介形虫化石样本的实验处理和数据统计,结合Q型聚类及主成分分析对钻孔中介形虫的群落结构进行... 为深入探讨渤海莱州湾晚第四纪介形虫的群落结构多样性特征,通过对渤海莱州湾GK138孔、GK111孔、GK95孔、GK59孔、GK74孔、GK79孔和GK89孔中介形虫化石样本的实验处理和数据统计,结合Q型聚类及主成分分析对钻孔中介形虫的群落结构进行属种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内介形虫群落可以划分出3组代表不同沉积环境的化石组合,第I化石组合带主要以Sinopontocythere subjaponica、Loxoconcha ocellata和Limnocythere dectyophora等为优势种,沉积环境为潮上带-潮间带环境;第Ⅱ化石组合主要以Bicornucythere bisanensis、Pistocythereis bradyformis和Neomonoceratina dongtaiensis等海相种组合为优势种,沉积环境潮间带至潮下带环境;第III化石组合带主要以Candoniella albicans为优势种,沉积环境为河流漫滩至潮上带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 介形虫 晚第四纪 群落结构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中游晚第四纪沉积工程地质特性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曹厚增 王浩 +1 位作者 徐田春 王清泉 《治淮》 2002年第4期10-12,共3页
本文揭示了淮河干流上自王家坝,下至洪泽湖的四五百公里河段内晚第四纪沉积特点。该地域内上更新统普遍分布,构成淮河河谷二级阶地和河谷一级阶地、漫滩的“基底”。全新统仅仅局限在一级阶地、漫滩“基底”之上,其最大厚度不超过16m。... 本文揭示了淮河干流上自王家坝,下至洪泽湖的四五百公里河段内晚第四纪沉积特点。该地域内上更新统普遍分布,构成淮河河谷二级阶地和河谷一级阶地、漫滩的“基底”。全新统仅仅局限在一级阶地、漫滩“基底”之上,其最大厚度不超过16m。上更新统和全新统虽同为松散沉积,但前者为固结(或超固结)粘土和密实砂,后者为松软壤土和粉细砂,常富含有机质。两者工程地质特性迥然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第四纪 沉积 工程地质特性 淮河中游 区域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贺兰山西麓断裂晚第四纪构造变形特征研究
5
作者 雷启云 《城市与减灾》 2018年第2期50-54,共5页
已有震例和大量研究表明,强震的发生与活动断层息息相关,活动断裂的研究是开展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贺兰山西麓断裂位于我国南北地震带的北段,也是阿拉善活动地块和华北活动地块之间的边界构造。该断裂展布于贺兰山西麓的洪积扇上,... 已有震例和大量研究表明,强震的发生与活动断层息息相关,活动断裂的研究是开展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贺兰山西麓断裂位于我国南北地震带的北段,也是阿拉善活动地块和华北活动地块之间的边界构造。该断裂展布于贺兰山西麓的洪积扇上,断裂全长近90千米,走向近南北,从阿拉善左旗穿城而过,向东距宁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不足40千米(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变形特征 活动断裂 晚第四纪 山西 阿拉善左旗 防震减灾工作 活动地块 南北地震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湄公河对中国南海晚第四纪沉积的影响
6
作者 А.С.Астахов 李寿田 《海洋地质译丛》 1990年第3期63-71,共9页
湄公河是太平洋流域中水流量(387立方千米/年)和固体迳流量(170百万吨/年)最大的河流之一。几乎在整个新生代时期,湄公河提供的物质充填了现代巽他陆架区内的大陆坳陷和陆架坳陷,并在中国南海盆的陆坡上形成了侧向增长的沉积体。目前。
关键词 晚第四纪 海洋 沉积物 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国罗纳大陆架晚第四纪三角洲低水位楔状体
7
作者 M.Tesson 朱伟林 《海洋地质译丛》 1991年第3期79-80,F003,23,共4页
近期文献中,Posamentier和Vail(1988)描述了由相对海平面旋回变化影响的碎屑沉积陆架上的沉积类型。他们工作最有成效之一是对陆架低海平面条件下沉积物的分析,例如“陆架低水位楔状体”,它们为三角洲海岸沉积的海退楔状体,向海方向前... 近期文献中,Posamentier和Vail(1988)描述了由相对海平面旋回变化影响的碎屑沉积陆架上的沉积类型。他们工作最有成效之一是对陆架低海平面条件下沉积物的分析,例如“陆架低水位楔状体”,它们为三角洲海岸沉积的海退楔状体,向海方向前积于外陆架与上陆坡之上,向陆沿斜面上超于陆架层序界面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架 晚第四纪 三角洲 楔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江三角洲晚更新世以来的孢粉植物群及其古环境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7
8
作者 郑卓 李前裕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1992年第1期161-172,共12页
根据韩江三角洲多个钻孔的系统孢粉分析,对近5万年来的植被历史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且在孢粉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其它生物或非生物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探讨了晚更新世以来的古环境和古气候变迁。
关键词 韩江三角洲 晚第四纪 孢粉分析 古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地震危险性与危害性 被引量:5
9
作者 王爱国 袁道阳 +3 位作者 张波 吴赵 邵延秀 王金烁 《城市与减灾》 2018年第4期48-54,共7页
中国西部是全球地震多发地区之一,而地震尤其大地震的发生又与活动构造关系密切。据统计,我国全部8级、绝大部分7~7.9级地震均发生在活动块体边界活动构造带内(邓启东,2003)。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位于中国西部青藏高原东北缘,为我国Ⅰ级活... 中国西部是全球地震多发地区之一,而地震尤其大地震的发生又与活动构造关系密切。据统计,我国全部8级、绝大部分7~7.9级地震均发生在活动块体边界活动构造带内(邓启东,2003)。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位于中国西部青藏高原东北缘,为我国Ⅰ级活动构造分区青藏断块区东边界内一条主要的活动断裂,也是Ⅱ级活动构造东昆仑—柴达木断块和祁连山断块的边界断裂东延段(图1),地震活动强烈。断裂带西起青海同仁附近,向东经太子山、漳县、武山、天水,至宝鸡附近与秦岭北缘断裂相连,全长约470km,总体走向NW50°~70°,为一条规模大、晚第四纪活动强烈的区域性左旋走滑断裂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秦岭北缘断裂带 地震危险性 青藏高原东北缘 活动构造带 危害 晚第四纪活动 中国西部 走滑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校汪永进教授团队获2013年度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成果(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一等奖
10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CAS 2014年第1期F0002-F0002,共1页
地理科学学院汪永进教授团队“晚第四纪东亚季风演化历史与驱动机制”获奖项目以中国洞穴石笋为主要载体,研究不同时间尺度季风气候历史、突变过程及其与全球变化的关系,构建了相对完整的晚第四纪中国洞穴同位素气候地层学研究体系。
关键词 科学研究成果 自然科学 科学技术 教育部 高校 洞穴石笋 演化历史 晚第四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