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鲁西隆起蒙山晚白垩世-新生代抬升的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量:18
1
作者 唐智博 李理 +3 位作者 时秀朋 胡秋媛 宫红波 王清华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7-133,共7页
研究晚白垩世以来蒙山的抬升对全面认识鲁西隆起区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对采自蒙山山脉的6个岩石样品进行了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测年及热历史模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蒙山自晚白垩世开始快速抬升,经历了70~43 Ma和32~20 Ma两个... 研究晚白垩世以来蒙山的抬升对全面认识鲁西隆起区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对采自蒙山山脉的6个岩石样品进行了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测年及热历史模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蒙山自晚白垩世开始快速抬升,经历了70~43 Ma和32~20 Ma两个快速抬升阶段,并且蒙山的抬升表现出加速抬升的特征。晚白垩世以来蒙山的快速抬升与其毗邻的泰山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蒙山的整体抬升略早于泰山,并且鲁西隆起的抬升表现出由南向北的抬升序列。蒙山的两期快速抬升事件很好地对应了济阳坳陷在这两个时期经历的构造沉降和区域隆升过程,表明新生代蒙山的快速抬升与济阳坳陷的构造演化有着良好的隆拗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 隆拗耦合 晚白垩世-新生代 蒙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西隆起晚白垩世-新生代差异抬升的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量:2
2
作者 李理 钟大赉 +2 位作者 杨长春 陈衍 何心月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26-1037,共12页
裂变径迹测年技术用于确定伸展山脉的隆升时间, 进而可以研究伸展构造的演化规律。 对采自鲁西隆起中部莲花山的 9 个样品进行了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分析, 结合已有数据分析鲁西隆起的抬升史。 结果表明莲花山晚白垩世以来经历了两期... 裂变径迹测年技术用于确定伸展山脉的隆升时间, 进而可以研究伸展构造的演化规律。 对采自鲁西隆起中部莲花山的 9 个样品进行了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分析, 结合已有数据分析鲁西隆起的抬升史。 结果表明莲花山晚白垩世以来经历了两期抬升剥露过程, 一次是在晚白垩世—古新世初期 86~60 Ma, 抬升速率为 0.019 mm/yr, 另一次是在中始新世 44~38 Ma,抬升速率为 0.10 mm/yr。 因此, 莲花山晚白垩世以来经历了加速抬升剥露过程。 综合研究认为, 鲁西隆起山脉晚白垩世以来具有自南而北、由东向西的差异抬升规律,且最早可能始于早白垩世。 这种迁移规律受控于早白垩世以来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和速度, 以及郯庐断裂带的走滑性质和强度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径迹 差异抬升 晚白垩世-新生代 鲁西隆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湖凹陷断裂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39
3
作者 能源 漆家福 +3 位作者 张春峰 张克鑫 任红民 郑元财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6-23,共8页
金湖凹陷自晚白垩世-新生代发育复杂断裂系统,在统一应力场的作用下凹陷内形成伸展断裂、走滑断裂和挤压断裂。断裂系统的演化分为初始伸展、继承伸展、强烈伸展和走滑叠加四个阶段。初始伸展阶段凹陷伸展作用较弱,除主边界断层外,其他... 金湖凹陷自晚白垩世-新生代发育复杂断裂系统,在统一应力场的作用下凹陷内形成伸展断裂、走滑断裂和挤压断裂。断裂系统的演化分为初始伸展、继承伸展、强烈伸展和走滑叠加四个阶段。初始伸展阶段凹陷伸展作用较弱,除主边界断层外,其他断层对沉积地层控制作用较弱;继承伸展阶段,凹陷持续伸展,部分早期断层停止活动;强烈伸展阶段,构造活动集中于主断层之上,形成主要沉积凹陷;走滑叠加阶段,凹陷内断层发生右旋走滑作用,在伸展构造之上叠加了走滑构造,该构造运动奠定了金湖凹陷现今的构造格局。杨村断层和石港断层为受基底断层控制的持续活动断层,而铜城断层是晚期形成调节石港断层和杨村断层走滑应力的变换断层。断裂活动受区域应力场和基底先存断裂的共同控制,表现为两期构造的叠加。两期构造运动控制了金湖凹陷油气的形成、运移和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湖凹陷 晚白垩世-新生代 断裂系统 伸展与走滑作用 变换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边界断裂带构造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29
4
作者 王玺 陈清华 +3 位作者 朱文斌 马婷婷 王晓蕾 刘寅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0-28,共9页
真武、吴堡断裂带是高邮凹陷的边界断裂带,具有复杂的结构和演化特征。通过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以及断层平均活动速率的计算,分析了两断裂带在晚白垩世-新生代时期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将两断裂带作为一个整体,建立了凹陷边界主断裂发育... 真武、吴堡断裂带是高邮凹陷的边界断裂带,具有复杂的结构和演化特征。通过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以及断层平均活动速率的计算,分析了两断裂带在晚白垩世-新生代时期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将两断裂带作为一个整体,建立了凹陷边界主断裂发育的时空关系,对比探讨了两断裂带内各级断层的发育顺序和模式,并探讨了断层发育的成因。研究表明:一级断裂真①、吴①断层形成于泰州组沉积时期,阜四段沉积时期达到活动顶峰。二级断裂真②、吴②断层形成于阜四段沉积时期,戴南组沉积时期达到活动的顶峰。二级断裂主要形成于一级断裂沿走向的转折处,其延伸方向受控于区域早期NW-SE向伸展应力以及曲折边界条件;两断裂带内部断层发育模式有很大不同,认为其分别形成于伸展机制与斜滑机制下,与区域后期EW向挤压导致的郯庐断裂带右旋走滑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邮凹陷 边界断裂带 晚白垩世-新生代 平均活动速率 伸展与斜滑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邮凹陷南部断阶带构造沉降史与构造演化特征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力 华伟 +3 位作者 夏连军 范立新 杨小军 董文艺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9-34,7-8,共6页
通过去压实校正、剥蚀量恢复和去负荷校正等,计算了高邮凹陷南部断阶带构造不同时期的沉降量与沉降速率,并与深凹带进行对比,系统分析了沉降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构造沉降史总体上可划分为晚白垩世—古新世快速均匀沉降、始新世快速差... 通过去压实校正、剥蚀量恢复和去负荷校正等,计算了高邮凹陷南部断阶带构造不同时期的沉降量与沉降速率,并与深凹带进行对比,系统分析了沉降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构造沉降史总体上可划分为晚白垩世—古新世快速均匀沉降、始新世快速差异沉降和新近纪—第四纪缓慢沉降3个阶段。不同区段不同时期的沉降特征不尽相同,吴堡事件之前沉降量相近,始新世以来差异沉降特征明显,沉降中心由西往东逐渐迁移,反映了构造活动的阶段性和差异性。结合平衡剖面的分析,认为该区的构造演化可相应划分为3个阶段:晚白垩世—古新世断拗期、始新世断陷期和新近纪—第四纪拗陷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史 构造演化 晚白垩世-新生代 南部断阶带 高邮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