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滇西晚白垩世-始新世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成矿事件:来自铌钽铁矿、独居石、锆石U-Pb年代学的约束 被引量:5
1
作者 何小虎 游亚元 +4 位作者 明添学 杨斯琦 闫庆贺 陈会 刘梦帆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0-538,共29页
滇西地区位于东特提斯构造域东段,经历了特提斯构造域复杂的地质演化过程,导致该地区发育大量与稀有金属成矿相关的花岗伟晶岩脉,具有极好的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成矿地质条件。区域地质调查评价和地球化学填图显示滇西地区具备形成锂... 滇西地区位于东特提斯构造域东段,经历了特提斯构造域复杂的地质演化过程,导致该地区发育大量与稀有金属成矿相关的花岗伟晶岩脉,具有极好的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成矿地质条件。区域地质调查评价和地球化学填图显示滇西地区具备形成锂、铍、铌、钽等稀有金属矿产资源的良好潜力。本文以滇西地区黄连沟、黄草坝、那俄、杞木寨、麻栗脑、禾波、黑妈等含稀有金属矿化的花岗伟晶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铌钽铁矿、独居石、锆石等LA-ICP-MS U-Pb定年手段,对这些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点开展成矿/成岩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滇西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主要形成于晚白垩世-始新世(ca.70~40Ma),与中国其他地区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主要形成于早古生代和中生代时期有显著的差异。本文年龄结果表明滇西地区存在多阶段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成矿事件,可能与区域新特提斯构造-岩浆活动关系密切。这些年龄为探讨滇西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成矿规律,有效指导区域找矿勘探部署和建立该地区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成矿模型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 白垩-始新 花岗伟晶 稀有金属 成矿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北红山晚白垩世花岗斑岩型Cu-Mo成矿系统及其大地构造学意义 被引量:63
2
作者 徐兴旺 蔡新平 +3 位作者 屈文俊 宋保昌 秦克章 张宝林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422-1433,共12页
红山铜多金属矿床位于滇西北中甸红山一带,其一直被认为是印支期夕卡岩型矿床。新的研究结果表明红山矿区存在两个成矿系统:①与印支期石英二长斑岩有关的夕卡岩型铜多金属成矿系统,其典型矿床是与石榴子石夕卡岩伴生的含铜磁铁矿体... 红山铜多金属矿床位于滇西北中甸红山一带,其一直被认为是印支期夕卡岩型矿床。新的研究结果表明红山矿区存在两个成矿系统:①与印支期石英二长斑岩有关的夕卡岩型铜多金属成矿系统,其典型矿床是与石榴子石夕卡岩伴生的含铜磁铁矿体与磁黄铁矿体;②与花岗斑岩有关的斑岩型Cu—Mo~Pb—Zn成矿系统,其包括地表喷溢沉积成因的含铁钙硅质岩、可能为流体通道相的Cu—Mo多金属石英网脉与大脉、充填于岩溶洞穴中的层状Pb—Zn矿体、花岗斑岩内部的浸染状Cu—Mo矿化、及岩体外接触带夕卡岩型多金属矿床。含矿石英脉6个辉钼矿样品Re—Os模式年龄介于75.46~78.46Ma之间,等时线年龄为77Ma,红山矿区花岗斑岩型Cu~Mo矿床形成时代为晚白垩世。红山矿区晚白垩世花岗斑岩及其伴生斑岩型Cu—Mo矿床和大规模流体活动是滇西地区晚白垩世区域构造一流体一成矿体系的一部分,其形成与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有关,据此可推断印度~亚洲大陆的碰撞作用及其伴生的大规模成矿作用在77Ma就已开始。红山矿区晚白垩世斑岩型Cu—Mo矿床成矿系统的厘定对于斑岩型矿床成矿流体结构模型和区域成矿与构造学的研究具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 Cu—Mo矿床 成矿系统 白垩 红山 滇西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洞错晚白垩世花岗闪长斑岩:岩石圈拆沉的产物 被引量:2
3
作者 车旭 刘一鸣 +5 位作者 范建军 于云鹏 郭润华 权立诚 解超明 王明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357-1368,共12页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是国内外备受关注的特提斯构造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为恢复和反演特提斯洋构造演化提供重要依据。对南羌塘地块南缘洞错地区晚白垩世花岗闪长斑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锆石U-Pb定年、全岩地球化学和Lu-Hf同位素研究。锆...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是国内外备受关注的特提斯构造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为恢复和反演特提斯洋构造演化提供重要依据。对南羌塘地块南缘洞错地区晚白垩世花岗闪长斑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锆石U-Pb定年、全岩地球化学和Lu-Hf同位素研究。锆石U-Pb定年和Lu-Hf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该花岗闪长斑岩形成时代为74.1±1.1 Ma,εHf(t)值为4.5~6.9。全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富集轻稀土元素,轻重稀土元素分馏较强,具弱负Eu异常;富集Rb、Th、U、K和Pb,亏损Ba、Nb、Ta、La、Ce、P和Ti。该花岗闪长斑岩为加厚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在综合区域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该花岗闪长斑岩形成于后碰撞环境,为班公湖-怒江洋闭合后岩石圈拆沉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洞错 白垩 花岗闪长 拆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西南晚白垩世千家岩体矿物学特征及其对岩石成因的约束 被引量:2
4
作者 陈沐龙 吕昭英 +7 位作者 马昌前 薛桂澄 何玉生 魏昌欣 袁勤敏 黄武轩 常振宇 吕嫦艳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03-515,共13页
千家岩体为海南岛典型的晚白垩世早期花岗质杂岩体,岩石类型主要有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及正长花岗岩,常见造岩矿物有黑云母、角闪石、斜长石、碱性长石、石英等。为进一步揭示岩石形成过程及源区性质,反演壳幔相互作用,本文选取千家... 千家岩体为海南岛典型的晚白垩世早期花岗质杂岩体,岩石类型主要有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及正长花岗岩,常见造岩矿物有黑云母、角闪石、斜长石、碱性长石、石英等。为进一步揭示岩石形成过程及源区性质,反演壳幔相互作用,本文选取千家岩体,利用电子探针技术对不同岩石类型中的主要矿物进行了矿物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角闪石、黑云母均属于壳幔混源成因,斜长石发育正反环带及振荡环带,记录了岩浆混合作用的影响。镜下观察发现,千家岩体各类岩石中存在大量的岩浆不平衡结构,如斜长石和角闪石的环带结构,针状产出的磷灰石,以及斜长石、钾长石和石英的嵌晶结构等,结合暗色微粒包体的分布组合及形态特征,认为千家岩体形成中经历了岩浆混合作用。综合来说,岩石及矿物化学证据均表明,岩浆混合作用是研究区岩石形成的主因,矿物学证据表明,千家岩体岩石类型为I型花岗岩,其源区属钙碱性岩浆,黑云母矿物化学数据表明岩石形成环境为相对较低的氧逸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 海南岛 千家 矿物学 壳幔混合 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义敦岛弧晚白垩世斑岩成矿系统 被引量:43
5
作者 杨立强 高雪 和文言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155-3170,共16页
义敦岛弧晚白垩世花岗(斑)岩及其相关成矿系统发育,呈南北向展布,且由北向南呈规律性变化,形成北段昌台弧、中段乡城弧和南段中甸弧3个子系统:(1)北段昌台弧发育97~93Ma的斑状二长花岗岩岩基和矽卡岩型锡矿床,岩体侵位于乡城-格咱断裂... 义敦岛弧晚白垩世花岗(斑)岩及其相关成矿系统发育,呈南北向展布,且由北向南呈规律性变化,形成北段昌台弧、中段乡城弧和南段中甸弧3个子系统:(1)北段昌台弧发育97~93Ma的斑状二长花岗岩岩基和矽卡岩型锡矿床,岩体侵位于乡城-格咱断裂与甘孜-理塘断裂的交汇地带,表现了较宽的主量元素变化范围,属于高钾钙碱性-钾玄质的过铝质系列,稀土配分模式较平坦、具有负Eu异常,锡矿化多发育于岩体与上三叠统图姆沟组碳酸盐岩的接触带上;(2)中段乡城弧乡城-格咱断裂两侧发育大量85~77Ma的花岗(斑)岩及斑岩-矽卡岩型Sn-Pb-Zn-Ag多金属矿床,主体岩相为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是碱性、分异程度高的酸性岩,具典型钾质演化系列,多金属矿化主要发生在岩体与上三叠统图姆沟组碳酸盐岩和变质碎屑岩接触带中,从花岗岩向外为Sn→Pb-Zn,垂向上由深部到浅部依次为含Sn磁铁矿→Sn→Sn-Pb-Zn-Ag;(3)南段中甸弧发育呈岩株出露的88~78Ma的二长花岗斑岩及斑岩-矽卡岩型Cu-Mo-W多金属矿床,休瓦促和热林花岗斑岩体侵入上三叠统喇嘛亚组、拉纳山组砂板岩中,主要发育蚀变花岗岩型和热液石英脉型矿体;红山花岗斑岩体侵入上三叠统图姆沟组碳酸盐岩和变质碎屑岩中,主要发育矽卡岩型矿体。斑岩体中发育角闪石斑晶,铝饱和指数小于1.1,Zr、P与SiO 2呈显著负相关,具有I型花岗岩特征。与晚三叠世同俯冲的弧花岗岩相比,晚白垩世花岗(斑)岩明显偏酸性(SiO 2含量范围为65.06%~76.30%)、富碱质(K2O+Na2O含量范围为6.55%~10.77%)和铝饱和(A/CNK=0.72~1.13);岩浆源区深度变浅,且花岗(斑)岩源区从昌台弧(Eu/Eu*=0.20~0.66,εNd(t)=-6.90^-5.30,εHf(t)=-0.6~1.9)→乡城弧(Eu/Eu*=0.04~0.18,(87Sr/86Sr)i=0.7110~0.7250,εNd(t)=-8.40^-5.54)→中甸弧(Eu/Eu*=0.14~0.88,(87Sr/86Sr)i=0.7075~0.7092,εNd(t)=-8.50^-5.76,εHf(t)=-9.5^-2.2)呈现由中-酸性变沉积地壳到中-基性地壳的变化趋势。这表明义敦岛弧由北向南成矿系统多样性的变化可能与晚白垩世花岗质岩浆的源区有关,即控制花岗岩氧逸度的主要因素是源区性质,岩浆型地壳通常形成氧化型花岗岩及相关的Cu、Mo成矿系统;而沉积型地壳形成还原型花岗岩及相关的Sn、W、Pb、Zn成矿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花岗() 浆源区 氧逸度 成矿系统多样性 义敦岛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长城岭晚白垩世斜斑玄武岩的岩浆作用过程与岩石成因制约 被引量:14
6
作者 杨帆 黄小龙 李洁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7-171,共15页
斜斑玄武岩能较好地记录岩浆作用过程、动力学机制和构造环境。本文对华南南岭中段晚白垩世长城岭斜斑玄武岩的斜长石环带结构进行了详细研究,以制约其岩浆作用过程和岩石成因机制。长城岭斜斑玄武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具强... 斜斑玄武岩能较好地记录岩浆作用过程、动力学机制和构造环境。本文对华南南岭中段晚白垩世长城岭斜斑玄武岩的斜长石环带结构进行了详细研究,以制约其岩浆作用过程和岩石成因机制。长城岭斜斑玄武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具强烈Pb正异常和轻微Ti正异常;其全岩^(87)Sr/^(86)Sr较高且较均匀(0.7088~0.7089),较低(-0.95^-0.94),而斜长石斑晶原位^(87)Sr/^(86)Sr变化相对较大(0.706~0.710)。斜长石斑晶普遍显示反环带结构,从核部到边部的An组分以及MgO、FeO、TiO_2含量明显升高而K_2O含量降低;另外,反环带结构斜长石斑晶的核部An含量不均匀,但边部成分一致,指示岩浆补给作用。总体上,斜长石斑晶的边部相对较窄,指示补给岩浆在岩浆房中的驻留时间较短,补给岩浆的加入造成了玄武岩浆的快速喷发。斜长石斑晶的^(87)Sr/^(86)Sr比值与Sr含量呈负相关关系,表明岩浆房演化过程中存在地壳物质的同化混染作用。^(39)Ar-^(40)Ar定年结果显示,由基质斜长石获得的坪年龄(83.45±0.44Ma)略老于由斜长石斑晶获得的坪年龄(79.02±0.43Ma),为驻留时间较短的补给岩浆受地壳混染作用影响而具有偏低的初始^(39)Ar/^(40)Ar的结果。长城岭斜斑玄武岩在2Nb-Zr/4-Y图解中落在板内拉斑玄武岩区域内,并具有与板内拉斑玄武岩相似的斜长石An(60~70),应形成于板内拉张环境。华南地区晚白垩世基性岩浆活动,包括沿海地区的永泰玄武岩(~85Ma)和内陆地区的长城岭斜斑玄武岩(~79Ma)、衡阳玄武岩(~70Ma)及禾埠玄武岩(~63Ma)等,显示逐渐从岛弧玄武岩转变为板内碱性玄武岩的趋势,其Sr-Nd同位素也显示逐渐亏损的特征;它们的时空分布特征表明,华南内陆在晚白垩世期间经历了持续的拉张作用,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后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 原位Sr同位素 浆作用 白垩 长城岭 华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南部冈底斯带东段晚白垩世埃达克岩:新特提斯洋脊俯冲的产物? 被引量:70
7
作者 管琪 朱弟成 +5 位作者 赵志丹 张亮亮 刘敏 李小伟 于枫 莫宣学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2165-2179,共15页
西藏南部冈底斯带晚白垩世岩浆作用的性质及其产生的地球动力学机制仍存在不同看法。为进一步约束冈底斯带晚白垩世的构造岩浆演化历史,本文报道了南冈底斯东段朗县至米林一带晚白垩世花岗岩类的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 西藏南部冈底斯带晚白垩世岩浆作用的性质及其产生的地球动力学机制仍存在不同看法。为进一步约束冈底斯带晚白垩世的构造岩浆演化历史,本文报道了南冈底斯东段朗县至米林一带晚白垩世花岗岩类的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以及锆石Hf同位素数据。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这些花岗岩侵位于84~78Ma,以高Al2O3(15.69%~17.65%),低MgO(0.47%~1.24%),极低相容元素(Cr=1.34×10-6~3.27×10-6、Ni=0.69×10-6~3.32×10-6)含量和高Sr(542×10-6~774×10-6)以及高Sr/Y比值(48~397)为特征,显示埃达克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属于中钾钙碱性偏铝质岩石(A/CNK=0.95~1.04),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部分样品具显著的正铕异常(δEu=1.16~2.26)和中稀土元素亏损的特征,锆石εHf(t)值变化范围大(+0.2~+15.1)。这些晚白垩世埃达克岩可能是先期底侵的镁铁质下地壳在含水角闪岩相条件下发生部分熔融作用的产物。通过与冈底斯带110Ma和50Ma左右大规模带状岩浆作用的对比,本文赞成洋脊俯冲模式是用来解释南冈底斯带晚白垩世大规模带状岩浆作用成因的一种最可能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地壳 埃达克 白垩 新特提斯洋脊俯冲 南冈底斯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冈底斯东部门巴地区晚白垩世埃达克质岩的岩石成因 被引量:23
8
作者 孟繁一 赵志丹 +5 位作者 朱弟成 张亮亮 管琪 刘敏 于枫 莫宣学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2180-2192,共13页
本文首次报道了西藏冈底斯东部门巴地区晚白垩世花岗闪长岩的岩石学、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全岩元素与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门巴花岗闪长岩锆石U-Pb定年结果为88.3Ma。花岗闪长岩的SiO2含量为66.4%~68.5%,K2O含量为3.1%~4.1%... 本文首次报道了西藏冈底斯东部门巴地区晚白垩世花岗闪长岩的岩石学、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全岩元素与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门巴花岗闪长岩锆石U-Pb定年结果为88.3Ma。花岗闪长岩的SiO2含量为66.4%~68.5%,K2O含量为3.1%~4.1%,A/CNK为0.90~0.99,属于高钾钙碱性准铝质岩石。岩石强烈富集轻稀土元素,(La/Yb)N为25.3~46.6,具弱的负Eu异常(δEu=0.83~0.91),高Sr(725×10-6~766×10-6)、高Sr/Y比值(Sr/Y=52.2~65.2),具有埃达克岩的特征,本文称之为门巴埃达克质岩石。门巴埃达克质岩石εNd(t)值为-4.1~-4.3,(87Sr/86Sr)t值为0.70671~0.70672。εHf(t)范围为-3.4~-1.2,Hf同位素地壳模式年龄为tCDM=1.2~1.4Ga。结合门巴埃达克质岩的主、微量元素、同位素以及含有闪长质包体等特征,判断门巴埃达克质岩石主要来源于古老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可能是来源于下地壳物质的熔体与幔源岩浆(如底侵的玄武岩浆)发生混合作用的结果。通过与在南冈底斯发现的埃达克岩的成因及地球动力学背景的对比,本文认为新特提斯洋洋脊俯冲作用不仅为镁铁质下地壳的熔融提供了能量,而且在岩浆形成演化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冈底斯带 门巴 白垩 埃达克 地球化学 SR-ND-HF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特提斯演化的热点与洋脊相互作用:西藏南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岩浆作用推论 被引量:65
9
作者 朱弟成 莫宣学 +2 位作者 王立全 赵志丹 廖忠礼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25-237,共13页
雅鲁藏布蛇绿混杂岩代表了新特提斯洋盆闭合的地表残余。本文在测试数据基础上,综合分析了目前雅鲁藏布江蛇绿混杂岩研究中取得的比较可信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玄武岩的地球化学数据,并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区域对比分析以讨论涉及新特... 雅鲁藏布蛇绿混杂岩代表了新特提斯洋盆闭合的地表残余。本文在测试数据基础上,综合分析了目前雅鲁藏布江蛇绿混杂岩研究中取得的比较可信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玄武岩的地球化学数据,并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区域对比分析以讨论涉及新特提斯演化的地球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1)雅鲁藏布蛇绿混杂岩带吉定洞拉村玄武岩、错拉山口北部玄武岩为大洋中脊玄武岩(MORB)型,错拉山口南部玄武岩为洋岛玄武岩(OIB)型,萨嘎桑单林玄武岩既包括OIB型,又包括MORB型;(2)在东西延伸约1500km的雅鲁藏布蛇绿混杂岩带中,至少可能存在OIB、MORB(包括N-MORB、E-MORB)和岛弧玄武岩IAB三种类型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玄武岩。不活动的高场强元素比值(如Nb/Y,Zr/Y等)指示雅鲁藏布蛇绿混杂岩带中部仁布、杯玛让、吉定洞拉村和错拉山口北部地区以及中西部萨嘎地区的MORB型玄武岩中的亏损组分很可能来源于深部亏损的地幔柱源区。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模拟表明,雅鲁藏布蛇绿混杂岩带OIB型玄武岩可能主要来源于石榴石二辉橄榄岩源区中等程度(10%~20%)的部分熔融,而MORB型玄武岩主要来源于尖晶石二辉橄榄岩源区中等程度(7%~25%)的部分熔融,IAB型玄武岩所代表的源区熔融深度以中部较浅而东西两端较深为特点,其中中部得几、杯玛让、吉定等地的IAB很可能与尖晶石二辉橄榄岩源区的部分熔融有关,而东部和西部达几翁IAB的熔融源区可能残留有石榴石。结合该带报道的He同位素数据和矿物学观察,以及在喜马拉雅带新获得的古地磁数据,可以认为热点与洋脊的相互作用是对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新特提斯演化的一种很可能的地球动力学解释。需要强调,虽然该模式可以较好地解释目前在藏南观察到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岩浆作用特点和性质,但因资料有限,还需要做许多非常细致的工作来证实或否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特提斯 热点与洋脊相互作用 侏罗-早白垩玄武 雅鲁藏布蛇绿混杂 藏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昆仑造山带晚三叠世岩浆混合作用:以和勒冈希里克特花岗闪长岩体为例 被引量:51
10
作者 陈国超 裴先治 +5 位作者 李瑞保 李佐臣 裴磊 刘战庆 陈有炘 刘成军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44-1065,共22页
东昆仑造山带晚华力西期—印支期花岗质岩石中广泛发育暗色微粒包体。本文以东昆仑东段和勒冈希里克特花岗闪长岩体为例,对暗色微粒包体及其寄主岩进行了详细研究。包体的野外产出特征、形态、结构构造和矿物学特征表明,他们是基性岩浆... 东昆仑造山带晚华力西期—印支期花岗质岩石中广泛发育暗色微粒包体。本文以东昆仑东段和勒冈希里克特花岗闪长岩体为例,对暗色微粒包体及其寄主岩进行了详细研究。包体的野外产出特征、形态、结构构造和矿物学特征表明,他们是基性岩浆进入中酸性岩浆快速冷凝结晶的产物,和寄主花岗岩有着相似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显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的特征,微量元素蛛网图也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反映了岩浆混合作用的特征;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显示,暗色微粒包体的形成年龄为(224.9±4.1)Ma,与寄主岩的同位素年龄值(225±5)Ma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了在晚三叠世期间东昆仑地区存在着后碰撞阶段壳-幔岩浆混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昆仑造山带 和勒冈希里克特 花岗闪长 暗色微粒包体 浆混合作用 LA-ICP-MS锆石U-PB年龄 三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山地块北部晚白垩世岩浆岩成因及其构造指示:全岩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制约 被引量:49
11
作者 禹丽 李龚健 +1 位作者 王庆飞 刘学飞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2709-2724,共16页
滇西保山地块晚白垩世-古近纪岩浆活动代表了新特提斯演化阶段的一次重要岩浆事件,其岩浆岩成因、源区属性及地球动力学背景尚不明确。本文对出露于保山地块北部漕涧地区的花岗岩类进行了全岩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组成研... 滇西保山地块晚白垩世-古近纪岩浆活动代表了新特提斯演化阶段的一次重要岩浆事件,其岩浆岩成因、源区属性及地球动力学背景尚不明确。本文对出露于保山地块北部漕涧地区的花岗岩类进行了全岩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组成研究。2件样品锆石U-Pb年龄结果分别为73.32±0.19Ma(MSWD=0.68)和73.44±0.20Ma(MSWD=1.3)。岩体具有高硅(SiO2=73.76%~74.74%)、富碱(K2O+Na2O=8.14%~8.62%)、过铝质(A/CNK=1.15~1.23)特征,在SiO2-K2O岩石判别图解上属钾玄岩系列;明显富集Rb、U及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Pb,相对亏损Nb、Ta及Ti等高场强元素;具有强烈的轻重稀土分馏(LREE/HREE=8.5~15.1),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表现出明显的负Eu异常(δEu=0.29~0.43)特征。锆石εHf(t)值十分集中(-5.0^-3.5),对应的Hf同位素地壳模式年龄tC DM为1352~1496Ma。这些地化特征和Hf同位素组成综合表明槽涧岩体属于晚白垩世S型花岗岩,其可能来源于保山地块中元古代地壳基底的深熔作用,物质来源为富黏土的泥质岩。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中样品均落入同碰撞花岗岩区域。综合研究表明,保山地块发育有85~83Ma、~73Ma和66~60Ma三期过铝质花岗岩类,预示该地区在晚白垩世-古新世存在持续的地壳伸展减压作用。基于区域大地构造背景,本文提出了如下岩浆岩形成构造演化过程:(1)早白垩世中特提斯洋的闭合导致保山地块西侧地壳增厚;(2)晚白垩世新特提斯洋板片北东向俯冲过程中可能发生过海沟回撤作用,导致先存加厚地壳发生减压熔融,岩浆上侵形成漕涧岩体。综合对比西藏冈底斯岩浆带和腾冲地块同一时代花岗岩锆石Hf同位素数据,表明保山地块基底属性明显不同于腾冲地块和拉萨地块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花岗 地球化学 锆石U-PB年代学 锆石HF同位素 槽涧 保山地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境岩体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与华北北缘晚白垩世剥露事件及铀成矿 被引量:15
12
作者 聂逢君 张进 +6 位作者 严兆彬 王艳楠 李满根 夏菲 朱成华 王思力 胡鉴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13-329,共17页
中蒙边境地区的海西至燕山期卫境复式花岗岩体属于蒙古-鄂霍茨克大洋关闭后加厚地壳伸展结果的产物。该岩体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介于76.7~53.8 Ma之间,结合热模拟分析,卫境岩体在晚白垩世经历了一次快速的剥露事件,而在整个新生代期间... 中蒙边境地区的海西至燕山期卫境复式花岗岩体属于蒙古-鄂霍茨克大洋关闭后加厚地壳伸展结果的产物。该岩体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介于76.7~53.8 Ma之间,结合热模拟分析,卫境岩体在晚白垩世经历了一次快速的剥露事件,而在整个新生代期间则处于非常稳定的低速剥露环境中,没有明显的构造变动。卫境岩体的晚白垩世构造热事件对应于其北部和东部广大早白垩世断陷盆地内(如二连盆地、海拉尔盆地、松嫩盆地等)下白垩统和上白垩统之间的角度不整合,该不整合代表了一次构造反转事件。华北北缘在晚白垩世曾遭受过比较强烈的构造事件的影响,该事件与Izanagi板块快速向东亚之下俯冲有重要关系。综合区域低温热年代学资料,晚白垩世构造事件影响的范围可至卫境岩体以西、满都拉以东地区。模拟结果显示,卫境岩体的剥露速率约为0.1~0.2mm/a。目前华北北缘东部地貌很可能是新生代以来形成的,而非中生代早中期。铀成矿研究表明,二连盆地内晚白垩世二连组湖相泥岩中赋存超大型的同生沉积成岩铀矿化,早白垩世晚期的赛汉组中也赋存了大型的古新世-始新世时期形成的铀矿化,这些铀矿化的形成均在盆地西缘晚白垩世隆起事件之后,富含铀的卫境花岗岩遭受淋滤,铀在含铀含氧流体中不断被搬运至盆地赋矿地层中。由此可见,卫境岩体的抬升剥露是控制盆地内铀成矿的重要条件,抬升时间与二连盆地中铀矿形成的时代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境 华北北缘 白垩 磷灰石 裂变径迹 铀成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泽当地区晚白垩世埃达克岩的发现及其成矿意义 被引量:11
13
作者 赵珍 胡道功 +1 位作者 陆露 吴珍汉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3年第1期45-52,112,共9页
埃达克岩对造山带深部构造和热体制具有指示意义,与Cu、Au等成矿关系密切。冈底斯成矿带东段南缘泽当地区桑布加拉矽卡岩型铜矿成矿母岩花岗闪长岩的主量元素测量结果显示高SiO2(>56%)、高Al2O3(>15%)、低MgO(<3%),Na2O含量≥3... 埃达克岩对造山带深部构造和热体制具有指示意义,与Cu、Au等成矿关系密切。冈底斯成矿带东段南缘泽当地区桑布加拉矽卡岩型铜矿成矿母岩花岗闪长岩的主量元素测量结果显示高SiO2(>56%)、高Al2O3(>15%)、低MgO(<3%),Na2O含量≥3.5%,K2O含量>2%,Na2O/K2O为1.03~1.43,平均1.22;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测量结果显示高Sr(>400×10-6),低Yb(<1.9×10-6)、低Y(<15×10-6),高Sr/Y(86.88~132.22,>20)、高La/Yb(>10),LREE富集,HREE亏损,无负Eu异常,为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地质特征分析认为其是由俯冲洋壳板片部分熔融后与地幔橄榄岩发生相互作用形成的O型埃达克岩,说明冈底斯南缘存在O型埃达克岩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成矿带 矽卡铜矿 埃达克 白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萨地体中北部尕尔穷晚白垩世早期高镁闪长玢岩地球化学特征指示:加厚下地壳的拆沉? 被引量:12
14
作者 雷鸣 陈建林 +1 位作者 许继峰 曾云川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37-346,共10页
拉萨地体中北部革吉县尕尔穷矿区出露一套具有埃达克质岩特征的高镁闪长玢岩。野外观察表明,闪长玢岩与含矿斑岩(闪长玢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在岩性上呈渐变关系,且共同侵位于石炭纪—二叠纪变沉积岩地层,因此它们很可能为... 拉萨地体中北部革吉县尕尔穷矿区出露一套具有埃达克质岩特征的高镁闪长玢岩。野外观察表明,闪长玢岩与含矿斑岩(闪长玢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在岩性上呈渐变关系,且共同侵位于石炭纪—二叠纪变沉积岩地层,因此它们很可能为同一岩浆事件的产物。尕尔穷埃达克质岩高镁闪长玢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它们可能是拆沉下地壳部分熔融的结果。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在晚白垩世早期(90~86Ma),拉萨地体中北部可能因地壳加厚而发生拆沉,拆沉的下地壳部分熔融体在上升过程中与周围地幔橄榄岩发生反应,致使岩浆中的MgO、Cr及Ni含量增加,从而形成尕尔穷高镁闪长玢岩的母岩浆。尕尔穷地区具有埃达克质岩特征的高镁闪长玢岩的岩浆作用进一步表明,在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之前青藏高原南部中北拉萨地体已经加厚并抬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早期 高镁闪长玢 埃达克质 拆沉 拉萨地体中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南冈底斯岩基东段晚白垩世早期朗县杂岩的岩石成因和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广旭 曾令森 +2 位作者 赵令浩 高利娥 高家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348-3376,共29页
藏南冈底斯岩基晚白垩世早期岩浆岩保存了有关新特提斯洋的俯冲演化过程和大陆地壳生长的重要信息。本文对朗县杂岩中出露的晚白垩世早期中酸性岩(岩脉)开展了全岩元素地球化学、锆石U-Pb地质年代学、同位素(Sr、Nd和Hf)组成的研究。闪... 藏南冈底斯岩基晚白垩世早期岩浆岩保存了有关新特提斯洋的俯冲演化过程和大陆地壳生长的重要信息。本文对朗县杂岩中出露的晚白垩世早期中酸性岩(岩脉)开展了全岩元素地球化学、锆石U-Pb地质年代学、同位素(Sr、Nd和Hf)组成的研究。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年龄为92.4~86.9Ma,花岗岩(脉)年龄为91.9~88.6Ma,均为晚白垩世早期岩浆作用的产物。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具有高钾钙碱性偏铝质特征,具有较高的锆石Hf(εHf(t)=+8.3~+13.2,平均值+10.9)和全岩Nd(εNd(t)=+3.2~+2.7)同位素组成,为受俯冲板片流体和大洋沉积物熔体共同交代的地幔楔部分熔融形成,闪长岩岩浆源区形成深度较浅且受板片流体的交代程度较高,花岗闪长岩岩浆源区更深,受沉积物熔体交代程度较高。花岗岩(脉)在主量元素、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组成上显示明显差异,可划分为两类,第一类花岗岩属于低钾钙碱性系列,Na_(2)O/K_(2)O>3.0,稀土总量较高,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Sr/Y低(<7.2)。在主量元素组成上,该类花岗岩与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形成较好的线性演化关系,表明它们可能是上述中酸性岩浆演化的产物。第二类花岗岩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Na_(2)O/K_(2)O较低(均<1.0),铝饱和指数较高(A/CNK=1.01~1.02),发育角闪石,稀土总量较低,具有微弱负或无Eu异常(Eu/Eu*=0.88~1.12),Sr/Y比值(33.8~55.4)较高,锆石Hf(εHf(t)=+4.1~+10.8)和全岩Nd(εNd(t)=+0.8)同位素组成都较低,为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结合冈底斯岩基晚白垩世早期(100~87Ma)岩浆岩已有的研究结果,认为新特提斯洋板片自早白垩世以高角度俯冲,在晚白垩世早期俯冲板片发生回撤,导致软流圈物质上涌增强,诱发熔流体交代过的地幔楔较高程度的部分熔融形成镁铁质岩浆。这些镁铁质岩浆上升侵位到下地壳,发生不同程度的分离结晶作用并诱发新生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晚白垩世岩石地球化学性质各异的岩浆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 朗县杂 白垩浆作用 板片回撤 新特提斯洋俯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祁连榆树沟山金矿区花岗闪长斑岩脉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彦 黄增保 +2 位作者 郭小刚 许延龙 颜华 《黄金科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7-399,共13页
榆树沟山金矿床位于北祁连造山带西段,是祁连成矿带内新发现的一个中型金矿床,矿床类型为岩浆期后热液型金矿,该金矿形成与花岗闪长斑岩脉热液蚀变关系密切。为了查明花岗闪长斑岩脉的成岩时代、源区性质和构造背景,开展了锆石U-Pb定年... 榆树沟山金矿床位于北祁连造山带西段,是祁连成矿带内新发现的一个中型金矿床,矿床类型为岩浆期后热液型金矿,该金矿形成与花岗闪长斑岩脉热液蚀变关系密切。为了查明花岗闪长斑岩脉的成岩时代、源区性质和构造背景,开展了锆石U-Pb定年、Hf同位素和全岩地球化学研究工作。结果表明:花岗闪长斑岩脉的岩性为蚀变花岗闪长斑岩,侵入于阴沟群地层内构造破碎带中。该岩脉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423.5±3.5)~(422.8±3.4)Ma,指示岩浆侵位时代为晚志留世。岩石具有低TFe2O3(1.57%~2.43%)和MgO(0.91%~1.43%)含量,高Al2O3(15.66%~17.20%)含量和A/CNK值(1.10~1.29),属于钙碱性准铝质系列岩石。岩石富集Rb、Ba、Sr和轻稀土元素,亏损Nb、Ta和Y、Yb等元素,具有高Sr含量(289×10^(-6)~486×10^(-6))和Sr/Y比值(65.1~95.3),低Y(4.11×10^(-6)~5.48×10^(-6))和Yb(0.38×10^(-6)~0.49×10^(-6)),与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相似。该岩体结晶锆石ε_(Hf)(t)为正值(+7.50~+11.0),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0.86~0.67 Ga,推测岩石起源于新元古代新生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初步认为榆树沟山矿区花岗闪长斑岩脉形成于祁连山造山带碰撞后伸展环境,晚志留世强烈陆内伸展作用诱发造山带新元古代新生洋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埃达克质岩浆,沿断裂带形成了花岗闪长斑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祁连造山带 志留 榆树沟山金矿 埃达克 花岗闪长 锆石U-PB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羊投崖岩体花岗斑岩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组成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17
作者 叶枫 董国臣 +4 位作者 董晶 任建勋 李松峰 任宏艳 张兆瑞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60-972,共13页
为限定华北克拉通内的羊投崖岩体的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对羊投崖岩体中较新鲜的花岗斑岩开展地球化学、锆石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羊投崖花岗斑岩形成于早白垩世(131.7±0.5Ma);花岗斑岩富硅,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弱过铝质花... 为限定华北克拉通内的羊投崖岩体的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对羊投崖岩体中较新鲜的花岗斑岩开展地球化学、锆石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羊投崖花岗斑岩形成于早白垩世(131.7±0.5Ma);花岗斑岩富硅,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弱过铝质花岗岩类;相对富集K、Pb、R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和轻稀土元素(LREE),相对亏损Nb、Ce、Zr、Ti等高场强元素(HFSEs)和重稀土元素(HREE);Eu呈负异常,ε_(Hf)(t)为–28.6~–19.7。研究表明,羊投崖花岗斑岩总体上为I型花岗岩,为古元古代–新太古代古老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产物,但在成岩过程中有幔源物质参与,形成于早白垩世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背景下的伸展构造环境,为中生代华北克拉通构造体制转折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 白垩 华北克拉通 构造背景 羊投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白垩世—古近纪华南蒸发岩矿床形成的构造和气候耦合控制 被引量:9
18
作者 王九一 刘成林 +3 位作者 王春连 余小灿 颜开 高超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041-2051,共11页
晚白垩世—古近纪,华南陆相断陷红盆沉积了石盐、硬石膏、钙芒硝等蒸发岩矿床,在部分盆地中还发现深层富钾锂卤水矿床,以及杂卤石矿层等。这些矿床既是晚白垩世—古近纪东亚古气候和构造事件耦合的产物,又记录了这些地质事件,具有重要... 晚白垩世—古近纪,华南陆相断陷红盆沉积了石盐、硬石膏、钙芒硝等蒸发岩矿床,在部分盆地中还发现深层富钾锂卤水矿床,以及杂卤石矿层等。这些矿床既是晚白垩世—古近纪东亚古气候和构造事件耦合的产物,又记录了这些地质事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研究华南地区典型蒸发岩盆地的沉积地层学特征,梳理主要蒸发岩矿床的空间分布和地层特征,探讨矿床的构造和古气候控制因素。蒸发岩的岩相学特征表明,大部分矿床为原生沉积,形成于常年性的盐湖环境,主成矿期为晚白垩世、晚古新世、晚始新世-早渐新世。中生代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和后撤引起华南构造体系转换和强烈的板内构造变形,造就一系列北东-南西向展布的雁列式排列断陷盆地,为蒸发岩矿床提供了构造容矿空间。在晚白垩世,华南由西风环流系统控制,水汽主要来源于大陆西侧的特提斯海,在远离水汽来源的江西会昌和吉泰盆地,以及江苏淮安凹陷率先沉积白垩系盐岩和硬石膏矿床。肇始于古新世的青藏高原阶段隆升及其关联的特提斯海西退,削弱了西风环流系统由西向东输入华南的水汽供给,致使蒸发岩沉积在晚古新世扩展至江汉盆地、衡阳盆地、南襄盆地等;晚始新世-早渐新世交替的34 Ma,全球急剧变冷、南极永久冰盖形成、海平面大幅下降,导致整个中国东部大部分陆相红盆沉积蒸发岩,成为规模最大、扩展范围最广的一次盐类沉积成矿期。进入晚渐新世,随着青藏高原隆升到一定高度,雨热同期的东亚季风环流系统逐步成型,并扩展至华北地区,华南蒸发岩结束成矿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垩-古近纪 华南地区 蒸发 沉积成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东北晚白垩世橄榄玄粗岩系列火山岩中单斜辉石矿物化学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佳玲 巫建华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3-173,共11页
利用电子探针对广丰-玉山盆地晚白垩世橄榄玄粗岩中单斜辉石进行了详细的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所有的单斜辉石都属于普通辉石,表现出低Al,高Ti、Na含量的特征,具有碱性系列特征;单斜辉石斑晶的结晶温度为1 151~1 202℃,压力为0.12~0.5... 利用电子探针对广丰-玉山盆地晚白垩世橄榄玄粗岩中单斜辉石进行了详细的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所有的单斜辉石都属于普通辉石,表现出低Al,高Ti、Na含量的特征,具有碱性系列特征;单斜辉石斑晶的结晶温度为1 151~1 202℃,压力为0.12~0.58 GPa,可能是相对原始的岩浆上升到浅部(相当于上地壳位置)发生结晶分异作用形成。单斜辉石指示板内构造环境,与寄主岩石指示的构造环境一致。单斜辉石的矿物化学特征与碱性橄榄玄武岩中在浅源结晶的单斜辉石斑晶特征一致,而与碱性橄榄玄武岩中在深源处结晶的单斜辉石斑晶特征存在差异,且明显区别于拉斑玄武岩中单斜辉石斑晶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橄榄玄粗 白垩 单斜辉石 广丰盆地与玉山盆地 江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北长塘盆地晚白垩世早期流纹岩的成因:地球化学和Sr-Nd-Pb-Hf-O同位素制约 被引量:7
20
作者 劳玉军 巫建华 徐勋胜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58-567,共10页
长塘流纹岩为"大量流纹岩-少量玄武岩"构成的不对称双峰式火山岩组合的酸性端元,前人对年代学研究认为是目前华南识别的燕山期最年轻的流纹岩(SHRIMP年龄96.8 Ma),但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方面尚未深入研究。本文通过全岩... 长塘流纹岩为"大量流纹岩-少量玄武岩"构成的不对称双峰式火山岩组合的酸性端元,前人对年代学研究认为是目前华南识别的燕山期最年轻的流纹岩(SHRIMP年龄96.8 Ma),但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方面尚未深入研究。本文通过全岩主微量元素、Sr-Nd-Pb-O和锆石Hf同位素研究得到:流纹岩为亚碱性弱过铝质岩石,稀土元素富集,轻重稀土分馏明显,Eu负异常;具有较小的(^(87)Sr/^(86)Sr)_i、较高的εNd(t)和较低的(^(206)Pb/^(204)Pb)_i、(^(207)Pb/^(204)Pb)_i、(^(208)Pb/^(204)Pb)_i值;锆石的εHf(t)值较高且Hf模式年龄和全岩基本一致,均显示为新生下地壳岩浆;全岩的δ18O值较高。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本文认为长塘流纹岩是在晚白垩世早期拉张环境下,源于EMⅡ富集地幔的岩浆混染少量下地壳物质形成新元古代新生下地壳,发生熔融产生的岩浆在上升过程中经历结晶分异演化后喷出地表的产物。晚白垩世早期流纹岩成因对华南陆壳拉张减薄到正常厚度时间节点提供了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纹 白垩早期 Sr-Nd-Pb-Hf-O同位素 新生下地壳 长塘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