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别样的赫尔巴特:外来教育思想在晚清民国本土化的一个典型样本
1
作者 林慧清 黄明喜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8-111,共14页
自教育界“新宠”至教育界“陈迹”,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在晚清民国历经由本相至变相的传衍,定下其后百余年的接受基调。晚清时期(1901—1911年)的教育改革以日为师,学界以译编为先导,经日本引入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并将五段教授法奉为圭臬... 自教育界“新宠”至教育界“陈迹”,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在晚清民国历经由本相至变相的传衍,定下其后百余年的接受基调。晚清时期(1901—1911年)的教育改革以日为师,学界以译编为先导,经日本引入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并将五段教授法奉为圭臬。但因接受过程存在诸多失真与误用问题,致使在日已呈朦胧之态的赫尔巴特教育思想愈加迷蒙。步入民国初期(1912—1918年),伴随新旧教育理念碰撞,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进入深层次调和更新阶段,出现接受的准确与偏误并存的矛盾现象。民国中后期(1919—1949年)在提倡新教育的“五四”主潮下,赫尔巴特教育思想接受热情急遽回落,引发贬斥与辩驳、批评与实践之争,使得“在场”与“退场”的情形不断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尔巴特 教育思想 本土化 五段教授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民国时期北京职业教育的发展及启示
2
作者 赵国忠 冯学东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93-99,共7页
通过梳理晚清民国时期发展北京职业教育的举措与成效,探究了近代北京职业教育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总结了可供借鉴的发展经验,为北京未来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国家富强和社会稳定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前提;国际借鉴与本土创新... 通过梳理晚清民国时期发展北京职业教育的举措与成效,探究了近代北京职业教育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总结了可供借鉴的发展经验,为北京未来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国家富强和社会稳定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前提;国际借鉴与本土创新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可行路径;首善标准是北京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科技创新与技术应用是职业教育的时代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职业教育 国际借鉴与本土创新 科技创新与技术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民国文学话语的跨界资源”主持人语
3
作者 成玮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1-101,共1页
众所周知,晚清民国文学话语,处在中学与西学的交汇点上。进一步看,中学所受冲击巨大,内部既有的知识疆界划分,由是开始松动;西学大举进入之初,内部学科壁垒,也未明确构造起来。不惟中西之间,而且知识诸领域之间,同样交光互影,织成一张... 众所周知,晚清民国文学话语,处在中学与西学的交汇点上。进一步看,中学所受冲击巨大,内部既有的知识疆界划分,由是开始松动;西学大举进入之初,内部学科壁垒,也未明确构造起来。不惟中西之间,而且知识诸领域之间,同样交光互影,织成一张空前复杂的网络。这里四篇论文,便尝试经由个案,追索那时文学话语所汲取的跨界资源。陈慧考察曾国藩文章学的“奇偶互用”说,指出此说除了语言形式,还涉及行气运辞等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持人 文学话语 跨界 学科壁垒 交汇点 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化与精进:晚清民国时期的花间词学批评
4
作者 蒋昕宇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0-97,共8页
中国古代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自问世以来就成为词人摹写的典范,词学史上对花间词的批评也一直是重点。晚清民国时期的花间词学批评呈现出分化与精进的特点。新旧两派词学家论析花间词的思想基础、认识立场、评价角度都存在明显差... 中国古代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自问世以来就成为词人摹写的典范,词学史上对花间词的批评也一直是重点。晚清民国时期的花间词学批评呈现出分化与精进的特点。新旧两派词学家论析花间词的思想基础、认识立场、评价角度都存在明显差异,形成显著分化;但两派在认识温韦词轩轾、以“别调”的视角多层次发掘花间词的内容和风格意涵等方面都锐意求进,对花间词艺术特质的把握和词史地位的论定较前代有很大推进,开创了《花间集》接受的全新面貌,是晚清民国时期词学观念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集中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间集》 词学批评 温韦轩轾 “花间别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的发明:晚清民国京剧图像的多重现代性
5
作者 尹秋力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5-49,共5页
民国时期,京剧题材开始进入现代艺术家的视野,而这背后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早期花谱书写到图谱的转向,现代媒体中的京剧图评创作,最后到现代艺术家对京剧题材的诠释,共同构成了清季民国京剧图像的脉络谱系。在这个转向过程中,... 民国时期,京剧题材开始进入现代艺术家的视野,而这背后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早期花谱书写到图谱的转向,现代媒体中的京剧图评创作,最后到现代艺术家对京剧题材的诠释,共同构成了清季民国京剧图像的脉络谱系。在这个转向过程中,亦涉及传统形式与现代性表达的辩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剧图像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民国时期川江码头的分布格局与成因研究
6
作者 陈俊梁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1-176,共6页
通过对晚清民国时期各类文献资料的综合梳理,整理得到732个川江码头的数据信息。利用GIS空间分析法进行处理,复原晚清民国时期川江码头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晚清民国时期,川江码头在四川盆地内部以重庆为中心向北面和西面呈放射状分布... 通过对晚清民国时期各类文献资料的综合梳理,整理得到732个川江码头的数据信息。利用GIS空间分析法进行处理,复原晚清民国时期川江码头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晚清民国时期,川江码头在四川盆地内部以重庆为中心向北面和西面呈放射状分布,重庆以东至宜昌段则为线性分布。这一空间格局形成的原因有3个方面:一是川江流域特有的水文条件,使码头向川江干流集中;二是重庆开埠以来商业发展,使重庆成为川江码头的聚集中心;三是全面抗战爆发中断了川江东向航路,嘉陵江和乌江中南北走向的码头得以增多。以川江干流为主和以重庆为中心的码头分布格局的形成,一方面打破了四川盆地的长久封闭局面,另一方面形成了四川盆地内“成都-重庆”两极发展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码头 分布格局 驱动因素 国时期 川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赋权女性:晚清民国女子教科书的启蒙诉求 被引量:6
7
作者 吴小鸥 李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3-110,共8页
1904—1915年是晚清民国时期女子教科书编撰(译)的高峰期,但数量与种类不多,科目不齐。女子小学教科书集中在晚清民初编纂,以修身、国文、尺牍、家事、算术为主,女子中学教科书集中在民初编译,以算术、代数、几何、化学、物理、生理、... 1904—1915年是晚清民国时期女子教科书编撰(译)的高峰期,但数量与种类不多,科目不齐。女子小学教科书集中在晚清民初编纂,以修身、国文、尺牍、家事、算术为主,女子中学教科书集中在民初编译,以算术、代数、几何、化学、物理、生理、矿物、动物、植物为主。女子教科书的启蒙诉求集中表现在对女子教育享有权、自主发展权、工作参与权、身心健康权的赋权增能,超越了当时社会上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关于女子及女子教育的思想。由于编撰者均为男性,女子教科书呈现的是符合男子社会文化标准的理想女性形象,关注女子在新时代的社会功能,这是一种他者赋权而不是立足于女性生命本体的自我赋权。但女子教科书能从天赋人权的角度竭力倡导女子全新人生范式的构建以及全新的"国民之母"及"女国民"身份认同,历史意义和价值十分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子 教科书 赋权 启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民国景德镇陶瓷发展浅谈 被引量:7
8
作者 罗亨江 付火水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92-93,共2页
晚清民国时期是景德镇陶瓷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以景德镇瓷器输出量为依据,认为在晚清民国时期,景德镇的陶瓷业仍在缓慢向前发展,同时陶瓷艺术则发展迅速,影响深远。
关键词 景德镇 陶瓷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人结社与晚清民国云南诗风演变 被引量:5
9
作者 曾娟 袁志成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23-127,共5页
晚清民国文人结社涌现,对推动文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该时期的云南虽地处偏远,但文人社团亦此起彼伏,引领晚清云南诗坛宗唐风尚,民国云南诗坛以诗存史。晚清民国云南文人社团的诗歌创作不仅反映了该时期云南的历史面貌,且社团成员... 晚清民国文人结社涌现,对推动文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该时期的云南虽地处偏远,但文人社团亦此起彼伏,引领晚清云南诗坛宗唐风尚,民国云南诗坛以诗存史。晚清民国云南文人社团的诗歌创作不仅反映了该时期云南的历史面貌,且社团成员在保存乡邦文献、走向全国主流诗坛做出了贡献,为云南现代文人社团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人结社 云南诗风 宗唐 以诗存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民国时期景德镇陶瓷业社会民间管理——基于《景德镇新安书院契录》的考察 被引量:2
10
作者 郑乃章 莫云杰 +2 位作者 苗立峰 熊春华 吴洁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74-680,共7页
晚清民国时期是景德镇陶瓷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在经历了康雍乾三朝的鼎盛繁荣后,景德镇瓷业在这一时期开始走向衰退。瓷业的兴衰与其成长环境息息相关,本文围绕《景德镇新安书院契录》,结合其它资料,从社会管理方面考察这一重要过渡时... 晚清民国时期是景德镇陶瓷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在经历了康雍乾三朝的鼎盛繁荣后,景德镇瓷业在这一时期开始走向衰退。瓷业的兴衰与其成长环境息息相关,本文围绕《景德镇新安书院契录》,结合其它资料,从社会管理方面考察这一重要过渡时期景德镇的瓷业环境,得出以下结论:1.先问亲邻制虽在清代国家法规中被明确否定,但在《契录》收录的大多数房地契中仍有体现,反映出这一民间法规强大的生命力。这一民间法规不仅体现在房地交易中,瓷业管理中也是如此。陶瓷行业的行规作为一种民间法规,规范着瓷业生产乃至地方社会秩序。2.根据《契录》的记载,中人是契约发生效力的必备要件之一,这其实是传统社会二元化管理体制的具体体现。这一时期的景德镇,行帮商会等民间组织不仅控制着瓷业生产,其势力也渗透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中。行帮商会与上述的行规分别在组织层面、制度层面上操控着景德镇的瓷业以及社会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德镇 陶瓷业 社会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民国的知识与制度体系转型 被引量:35
11
作者 桑兵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90-98,共9页
本文为即将出版的《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体系转型》丛书的解说。晚清民国时期,中国的知识与制度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动,使得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与行为规范前后截然两分。只有了解这千古一大变局的各个层面,对中外冲突融合的大背景下知识与... 本文为即将出版的《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体系转型》丛书的解说。晚清民国时期,中国的知识与制度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动,使得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与行为规范前后截然两分。只有了解这千古一大变局的各个层面,对中外冲突融合的大背景下知识与制度体系沿革、移植、变更、调适的众多问题深入探究,才能获得理解传统,认识过程,了解现在和把握未来的钥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 制度 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十年晚清民国以来宗族研究综述 被引量:20
12
作者 常建华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80-94,118,共16页
晚清民国以来宗族的研究有了明显的进展,在宗族社会变迁、宗族近代化、城市宗族研究方面都出版了专著,研究者还注意从区域入手探讨宗族,深入研究长江中下游、广东、福建、安徽等地宗族,极大改变了以往近现代宗族研究的薄弱状况。华北宗... 晚清民国以来宗族的研究有了明显的进展,在宗族社会变迁、宗族近代化、城市宗族研究方面都出版了专著,研究者还注意从区域入手探讨宗族,深入研究长江中下游、广东、福建、安徽等地宗族,极大改变了以往近现代宗族研究的薄弱状况。华北宗族的研究引起人类学与历史学学者的重视,客家宗族研究形成高潮,人类学者关注当代宗族。当代宗族复兴的研究方面,宗族与乡村自治的探讨成绩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宗族 当代宗族 宗族复兴 宗族与乡村自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民国川江航道图编绘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12
13
作者 李鹏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6-103,160,共8页
通过系统考察晚清民国川江航道图编绘的历史轨迹及其演变过程可以看出,晚清传统航道图的编绘存在两大类型,一种是传统山水绘法,一种是平面符号表示法,但传统山水绘法占主要地位。伴随19世纪末川江行轮的兴起,西方现代测绘技术开始应用... 通过系统考察晚清民国川江航道图编绘的历史轨迹及其演变过程可以看出,晚清传统航道图的编绘存在两大类型,一种是传统山水绘法,一种是平面符号表示法,但传统山水绘法占主要地位。伴随19世纪末川江行轮的兴起,西方现代测绘技术开始应用于川江航道图的编绘实践。而在西方人的刺激下,民国时期国人亦开始采用现代测绘技术勘测川江水道,并以此作为收回航权的技术前提。从近代川江航道图编绘的历史轨迹看,不仅清晰可见中西方对川江航道讯息处理的空间差异,同时也反映两种不同社会文化理念的碰撞、交互与融合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讲,近代川江航道图编绘的现代性就是西方科学制图与现代测绘技术的展开、发展与确立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江 航道图 西方测绘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民国词风演进历程及其反思 被引量:12
14
作者 朱惠国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8-75,共8页
晚清至民国,中国词学经历了三次重大变化:第一次是常州词派的崛起,第二次是朱彊村主盟词坛以及梦窗热的形成,第三次是西学对中国传统词学的影响,并进而推动中国词学现代化转型的最后完成。三次词风之变,体现了不同社会形态以及不同发展... 晚清至民国,中国词学经历了三次重大变化:第一次是常州词派的崛起,第二次是朱彊村主盟词坛以及梦窗热的形成,第三次是西学对中国传统词学的影响,并进而推动中国词学现代化转型的最后完成。三次词风之变,体现了不同社会形态以及不同发展阶段对传统文学的要求与影响,同时又清晰勾画出中国词学由传统向现代转化的发展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风演进 常州词派 朱彊村 现代化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民国畲族乡村政治的现代转向——以山民会馆为中心的察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邱开玉 廖梦雅 余德华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4期54-62,共9页
在“现代化”视角下,山民会馆之于畲族乡村政治现代化的意义得到彰显。山民会馆烙印着强烈的同宗同族的“血缘性”,决定了其实质是“会馆”模式的祠堂。晚清民国畲族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统治者的政治牵引以及畲族民族意识的觉醒构成了... 在“现代化”视角下,山民会馆之于畲族乡村政治现代化的意义得到彰显。山民会馆烙印着强烈的同宗同族的“血缘性”,决定了其实质是“会馆”模式的祠堂。晚清民国畲族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统治者的政治牵引以及畲族民族意识的觉醒构成了山民会馆的创建与畲族乡村政治现代转向的社会基础。在民族国家的建构历程中,山民会馆的功能发挥与角色转变透视着畲族乡村政治艰难的现代化探索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畲族 政治现代化 会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晚清民国报刊诗词中的东坡生日雅集 被引量:5
16
作者 焦宝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85-191,共7页
东坡生日雅集活动经翁方纲等人倡导,至晚清诗坛形成了一种文化记忆和惯性。晚清民国诗坛如李鼎铭、范当世及其后的陈三立、郑孝胥、陈衍等知名诗人,超社、逸社、稊园社、青溪诗社等影响颇大的诗社组织,均曾参与东坡生日雅集活动,形成了... 东坡生日雅集活动经翁方纲等人倡导,至晚清诗坛形成了一种文化记忆和惯性。晚清民国诗坛如李鼎铭、范当世及其后的陈三立、郑孝胥、陈衍等知名诗人,超社、逸社、稊园社、青溪诗社等影响颇大的诗社组织,均曾参与东坡生日雅集活动,形成了较大的规模;更重要的是,东坡生日雅集活动成为东亚文化圈中的共同文化活动。可以说东坡生日雅集活动,尤其是借助作为现代传媒的报刊进行传播的东坡生日雅集活动,是东坡文化传播史上值得关注的一种重要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东坡 雅集唱和 东亚文化圈 国报刊 国诗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至民国商标设计的基本范式管窥——以《商标汇刊》为研究对象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茜 吴卫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66-71,共6页
旨在探讨晚清至民国商标设计的形式特征。从类型学角度对晚清至民国商标设计的题材进行了梳理与研究;以商标设计的基本图式分析为出发点,分析出了晚清至民国商标设计中典型的轮廓结构形式,以及各类轮廓结构的视觉、心理、文化特征;以设... 旨在探讨晚清至民国商标设计的形式特征。从类型学角度对晚清至民国商标设计的题材进行了梳理与研究;以商标设计的基本图式分析为出发点,分析出了晚清至民国商标设计中典型的轮廓结构形式,以及各类轮廓结构的视觉、心理、文化特征;以设计表意方式为切入点,探析出了晚清至民国商标设计的三种表意方式“以形谐音”“以形传意”“直白表意”,认为这反映了中国近代商标设计的现代性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标汇刊》 商标设计 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编审制度的变迁述论 被引量:6
18
作者 欧阳敏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0-103,共4页
晚清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的编审制度经历了由"编著一体"向"编著分离"的变迁过程。编审制度变迁之目的在于规范编辑职业,增强其存在的合理性,同时通过制度变迁提高企业绩效。
关键词 商务印书馆 编审制度 张元济 王云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杂剧七种考述 被引量:1
19
作者 车文明 陈仕国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75-179,共5页
作为近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见的七种晚清民国传奇杂剧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这一时期传奇杂剧作为案头文本的某些新变,其文学文献价值及戏曲史意义不应被忽视,理应被纳入近代戏曲乃至近代文学研究的领域当中。鉴于此,笔者兹以考... 作为近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见的七种晚清民国传奇杂剧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这一时期传奇杂剧作为案头文本的某些新变,其文学文献价值及戏曲史意义不应被忽视,理应被纳入近代戏曲乃至近代文学研究的领域当中。鉴于此,笔者兹以考述作者及其剧作相关问题,以期为深入进行有关研究提供新的资料与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艺术 传奇杂剧 艺术创作 戏剧作品 考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风 被引量:4
20
作者 桑兵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0-121,共12页
今人对于民国学术的无限向往与盲目自信两种观念看似相反而其实相同,都缘于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甚至相当隔膜。实则晚清以来,因缘清学的传统,受到西学的冲击,民国学界确有不世出的高人,但也并非大师辈出。在政治动荡和时势转移的背景下... 今人对于民国学术的无限向往与盲目自信两种观念看似相反而其实相同,都缘于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甚至相当隔膜。实则晚清以来,因缘清学的传统,受到西学的冲击,民国学界确有不世出的高人,但也并非大师辈出。在政治动荡和时势转移的背景下,学术准则不一,学人的学行各异。民国学界一方面乱象横生,一方面仍然学有途辙,庸妄之人或有得逞之时,却难以得势。世风与学风相互激荡,守正轨与搏出位同时登台,演出了一幕幕千姿百态的人生大戏,从中可以汲取无数的经验教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人 学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